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必修3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必修3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09 15:5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 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教 具】多媒体课件
立意:从世界形势、重大侵华战争对中国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的影响,从我们民族的心态角度反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之艰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我们的民族心态经历了“自信从容”到“实用应对“再到“紧张焦虑”,行动上相应经历了从“看”到“用”再到“变”的过程。从被动接受,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也是我们民族心态不断改变的历程。期望学生形成向他人 “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积极进取”的开放心态。
说明:本教案在主备人费校长二稿基础上整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还借鉴了2011年第1期《历史教学》上黄天庆老师《从心态视角反思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教学札记》,2012年第6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刘莉老师《“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为例》等。
导入——出示“1793年9月14日乾隆帝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承德接见英国使节马戛尔尼”图:沉浸在康乾盛世中,我们民族是怎样的心态?画面反映出来明显的不平等,实质上反映的是中国固有的华夷文化观(副板书)——“贵华夏,贱夷狄”,中国人已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恋心态,自认是“天朝上国”。再出示——中国人的“天下”体系图(根据冯友兰先生的论述),从文化上看:“华夏当然最开化,其次是夷狄,禽兽则完全未开化”,中国当时自然把西方国家看做夷狄、蛮夷。
那么,究竟是什么大事惊醒了“天朝上国”,也挑战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华夷心态?引出课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船坚炮利”是什么革命的直接成果?工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命。英国当时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这场战争也使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一些爱国官员(点: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
一、“看”
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为什么?
主动了解西方并编译了《四洲志》等,更重要的是他在近代中国最早有了一种观念(心态)上的突破——华夏学习夷狄(向西方学习)。
投影:《海国图志》书影(什么字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导学生关注教材p68的图文,阅读教材P69的资料回放,并投影:“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该书阐述了什么核心思想?明确了向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学习的具体内容——“长技”即军事技术,目的——“制夷”即抵御西方侵略。(点:可见林魏二人当时对英国主张抵抗,因此被称为抵抗派,什么阶级?))
这一思想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积极的影响?(教材:引导……,启迪……)同时也是几千年来传统心态(“贵华夏,贱夷狄”)的一次挑战。
那么,魏源本人是否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心态的藩 ( http: / / www.21cnjy.com )篱?提醒学生注意魏源对西方人的称谓,思考“这样的称谓也显示了魏源的什么观念?华夷文化观。魏源仍没有以平等眼光看待西方,认为我们落后的只是“技”,西方的船再坚炮再利,它终归是“夷”——半开化的蛮夷之邦。这也集中反映了当时国人的心态。
著名学者蒋廷黻先生曾十分痛惜地说: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问题组:依据材料
(1)是什么使“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不明了鸦片战争失败的理由;麻木不仁、妄自尊大(心态)
——没有真正感觉到来自西方的威胁,所以致使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英国发动战争的意图在于打开中国市场,没有对清政府统治造成实质性危害)
(2)20年后到底发生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什么重大事件? “少数人”是指什么人?为什么“直到咸丰末年才觉悟到非学西洋不可?”他们是如何来学习西洋的? (可在学案中列出一个大事年表,更容易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投影——第二次鸦片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争中,曾国藩接到《北京条约》的文本时,“阅之不觉呜咽”;奕?在万寿山亲眼目睹火烧圆明园的熊熊大火,“痛哭无以自容”。想起这样的场景,同学们有着怎样的感受?屈辱、悲愤与忧患。)
洋务派(哪些代表?)。(由学案“大事年表”得出)内忧外患。
被迫学习西方,提出“中体西用”,“师夷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技以自强”的指导思想,开展洋务运动。(至此,“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有了“洋务运动”的实践,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二、用
从“制夷”到“自强”,国人心态似乎变得紧迫起来。但怎样“学西洋”?什么是中体西用?
投影(或看学案第3页的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镇压太平天国和北方的捻军起义),可以勤远略(替皇帝解除忧患)”。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中学”指什么?封建伦理纲常,封建制度。
“西学”指什么?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中学”“西学”的地位?“中学”是根本,“西学”是补充(手段)。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挽救清王朝统治。
目的是什么?剿发逆,勤远略;自强;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
(“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患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 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 ——《筹办夷务始末》。可见,洋务派与魏源“师夷长技“的目的有所不同——魏源强调对外“制夷”;洋务派强调对内“剿发逆”,进而自强)
但根本目的呢?学生可能有争议。
洋务派的思想引发了清廷内部的大论战,如: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中国之大,“不患无才”,“何必师事洋人”。——倭仁
反映哪一派别思想?顽固派。
一直被认为是晚清顽固派的最高代表——慈禧太后对此持什么态度——支持洋务派。最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也说明“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这一点与林、魏是相同的,和顽固派也是相同的,都是地主阶级)
投影相关图片,问题组:
(1)“中体西用”思想给近代中国带来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什么影响?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步;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和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2)曾国藩、张之洞的言论,反映了“中体西用”下国人学习西方时怎样的心态?
“制夷”到“自强”,但保持“中国文武制度”不变,在学习西方上是一种“实用应对”的心态,行动上已由“看”到“用”。
(3)如果丧失了“中学为体”,中国人在文化上将面临怎样的困境?(开放式)
各抒己见:从民族文化传承角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可能失去了民族文化特色,我们到底是谁的民族认同问题;从改革大刀阔斧角度看——也许近代史要改写(如日本明治维新)等等。
过渡:轰轰烈烈30年的洋务运动是否促进绝大多数国人“实现富强”心态紧迫起来?
投影:葛兆光教授《中国思想史》(第二卷)的一段话:
当国依然不富,兵依然不强,而东洋人却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正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里说的“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问题组: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三、变
投影:
材料一: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构建》
材料二: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西方之所以强大,原因并不只是在于他们在“技器”方面比较先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优良的政治制度,以及自由、民权观念。因此他们不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也提出了制度变革。
——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
“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的含义?
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也提出了制度变革。
甲午战后,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这些思想形成除了上文提到的民族危机的加深,还有什么其他原因?一定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康梁维新变法思想产生的背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 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早期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可在学案中提前预习)。
在这些背景下,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投影表格:康梁维新派的代表、著作和观点。
概括维新派的主要观点:变法图存,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主权在民)。还有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等。
投影(或参考学案):
材料 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据材料1,指出康有为“三世说”这一思想的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儒家思想是我国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统治的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思想,而康有为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应该说两者水火不相容。但事实上,康有为在著作中搬出了孔子,这是为什么?结合以下材料和学案上康梁的经历,学生讨论发言。
投影: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减小变法的阻力;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有一定的关系等。(见学案)
毫无疑问,康梁维新思想是进步的,但当时《新学伪经考》刊行不久被清政府禁止,甚至连印版被焚毁。可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何其艰难!
不过,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在当时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在维新变法思想的推动下,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戊戌变法。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后人却给与了高度肯定。
投影:
材料一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 陈独秀
材料二 《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胡适《胡适自传·在上海》
材料反映维新思想的什么重要影响?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激发人们的爱国意识),是近代中过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投影:维新变法思想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推动戊戌变法开展;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激发人们的爱国意识),是近代中过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投影本课的知识结构。
让我们再次研读葛兆光教授《中国思想史》(第二卷)的一段话:
当国依然不富,兵依然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崛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正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里说的“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回顾本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的民族心态经历了“自信从容”到“实用应对再到“紧张焦虑”,行动上相应经历了从“看”到“用”再到“变”的过程。从被动接受,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也是我们民族心态不断改变的历程。近代的仁人志士们还将继续学习西方,探索强国之路,思想解放潮流亦将将更为猛烈。
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感受到,先进知识分子在面对外来先进文化时是怎样的心态?
“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积极进取”的心态。
投影:“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
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无论近代还是现代,任道重远,愿我们每一位既是一个有着“开放进取”心态的人,还是一位有思想的人!
有人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出现以“病因、病症、医生、药方、疗效”的方式来思考:
病因 19C40s鸦片战争 19C60—90s第二次鸦片战争 19C90s甲午中日战争
病症 外夷入侵,技术落后 内忧外患,技术落后 外患加剧,制度腐朽
医生 林、魏等地主阶级抵抗派 曾、李、左等地主阶级洋务派 康、梁、严等资产阶级维新派
药方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通过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疗效 启迪;未实践 洋务运动实践,迈出近代化第一步;失败 维新变法实践,政治近代化最初尝试失败;思想启蒙作用。
教后反思:
优点:将所学运用到教学中,如“华夷文化观”的引入,使教学增添一点新气息;利用材料教学,体现学科特色;讲解详略得当等。
不足:
(1)“华夷文化观”要切实贯穿教学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环节,不能仅在导入时亮出。如林魏的思想面临被扼杀的危险,《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命运,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不同效果,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华夷文化观”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正如鲁迅先生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悲伤,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是近代第一鞭,一鞭于背痛不可当,方打开久闭之门户,正眼看世界;第二鸦片战争又着一鞭,开始学西方造船造炮,“但只准学这一点,其他不能要”;甲午海战第三鞭打来,才知西人强者兵,所以强者不在兵,没有科学,没有经济、政治的变法不行。一步三回头,以致使中国引进西学、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运动的步伐缓慢,进展跨度小,而且偏狭浅近。——摘郝侠君、毛磊、石光荣主编《中西500年比较》。
(2)“中体西用”思想一目讲解,不可偏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心,讲清“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影响和局限,不可重点评价洋务运动,那是必修2的重点。洋务派这一思想,有学者认为是符合国情的,他们既看到西方文化的长处,又坚持保留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自由优越之处。的确这一点可从日本一些学者对明治维新当时风俗方面“全盘西化”趋势的反思得到印证。洋务派阶级的局限性,可利用以下材料讲解。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李鸿章
请思考:他裱糊的屋子指的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材料裱糊?这也正是慈禧暂时支持洋务派的主要原因。
(3)多角度分析问题:如康梁位新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形成,除了经济、政治、早期维新思想等因素,还要联系“维新派吸收了西方启蒙思想”和“明清之际民主启蒙思潮的影响”。
(4)材料尽量精简,尽可能利用材料设计问题,亦可引导学生设问。加强对学生的课上思考和习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