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2 15:1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根据具体的学情、学段和教学实际,灵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选择典型的教学资源,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强化皇权,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考试。这些举措,一方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社会精英的创造性。皇权的强化,不仅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更让社会失去了进步的动力。学生情况分析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史料实证意识,积累了一定的加强皇权和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另外,七年级学生比较活泼,思维跳跃性强,有强烈的表现欲,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还不够强,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心理基础。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以明初两大案为主线,围绕两大案背后的秘密,探究明朝全面改革官制、设立厂卫机构、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初步认识到明朝皇权的强化,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识读《元末农民起义与明朝的建立》和《明朝形势图(1433年)》,获取明朝建立的有效历史信息;动手绘制思维导图,初步理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阅读史料,分析两大案的背景、真相及影响,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背景、措施及影响,尝试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思维习惯及途径。(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朱元璋强化皇权教学难点认识皇权的强化,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明初两大案的视频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史料研读法 读图识图法 案例研究法
板书设计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明初两大案”视频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学习新课 (一)案件背景——明朝的建立材料 《元末农民起义与明朝的建立》《明朝形势图(1433年)》阅读教材,观察地图,说出明朝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都城。(二)案件真相1.胡惟庸案(1)案件当事人材料 胡惟庸进左丞相......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官员的升降),或不奏径行(直接执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胡惟庸传》阅读材料,在皇帝看来,胡惟庸是否该杀? (2)案件背后的秘密洪武十三年(1380年),有人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处死了胡惟庸。一个月后,朱元璋发布诏书,在中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材料 “今我朝罢相,设立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物,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一读诏书,①说说朱元璋在中央改革的措施。②据图(见PPT)叙述朱元璋在地方的改革措施。再读诏书,概括朱元璋对官制改动的特点。三读诏书,分析朱元璋立 “祖训”的目的。小结:根据以上探究,胡惟庸案引发的官制改革,其背后的秘密是什么?2.明初第二大案——蓝玉案(1)案件当事人材料 《明朝形势图(1433年)》教师:根据地图介绍案件当事人,说明蓝玉的功绩。材料 蓝玉和其他功臣一样,“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 ——《中国历史·明史》阅读材料,在皇帝眼里,蓝玉为何该杀?(2)案件背后的秘密首先举发蓝玉案的是何机构?教师点拨:锦衣卫。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东厂,再后来还有西厂。“厂卫”特务机构的出现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表现。①阅读教材,指出锦衣卫的职能和特点。材料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明史》②阅读材料,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在社会上造成了什么影响?小结:根据以上探究,举发蓝玉案的厂卫机构背后的秘密是什么?3.一直以来,人们对明初两大案众说纷纭。胡、蓝二人有其个人原因,但明太祖为何要将胡蓝之狱扩大化?根据今天所学,你认为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三)案件影响1.科举考试的变化(1)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八股取士的影响。材料一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凡四百六十余人也! ——《日知录·拟题》材料二年代世界主要科技中国中国贡献比其他国家贡献比汉代45(件)2862﹪38%隋唐45(件)3271﹪29%宋元67(件)3857﹪43%明清472(件)194﹪96%2.明朝经济的发展(1)阅读教材P69,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状况。(2)用简单的思维导图表示出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巩固统治、科举考试的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阅读教材,观察地图,获取明朝建立的有效历史信息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谈谈自己的见解阅读史料,结合图表分析胡惟庸案的背景、真相及影响,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背景、措施及影响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类比胡惟庸和蓝玉在皇帝眼里该杀的共同原因阅读史料,分析蓝玉案的背景、真相及影响,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背景、措施及影响依据以上探究,得出胡蓝之狱背后的真相,为下一步更深入的探究奠定基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了解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分析八股取士的影响绘制思维导图,初步理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解读史料并提取信息的能力、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尝试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思维习惯及途径培养学生解读史料并提取信息的能力、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比较概括能力尝试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思维习惯及途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树立论从史出原则构建知识框架,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课后作业(3选1) 1.阅读教材、查找洪武十三年“南北榜案”的相关资料,了解明朝科举考试发生变化的原因。2.查找“空印案”和“郭桓案”的相关资料,深入探究明初强化皇权的原因。3.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厂卫机构在明朝的发展变化。 任选一项感兴趣的内容,课下查阅资料,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案例研究法,深入学习明朝的统治。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课堂小结 材料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皇明祖训》这套君主专制制度真的能保朱家天下万世太平吗?教师升华:放眼世界,十五、十六世纪的明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同处于封建社会。不过,在中国强化皇权、八股取士时,西方国家文艺复兴运动正在兴起,以重商主义为代表的新发展模式正悄然而又深刻地改变着西方,东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隐藏着对中国未来危机的隐忧。不同的发展道路和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一个是皇权高度集中背后的封闭保守固步自封与落伍,一个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孕育与萌发和逐步确立,即将开始充满活力、野心、血腥、罪恶,而又代表着历史发展方向的新时代。明朝专制主义封建皇权的强化,为中国社会逐步落后于西方埋下了历史的伏笔!我们在九年级将会学习相关的内容。 结合世界史,初步认识到明朝皇权的强化,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培养全球意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总结为“三立足、三确定”:一、立足于课标确定教学立意:本节课依据课标“历史课程的教学要力求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要求,将本节课的立意定为“尝试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思维习惯及途径”。二、立足于学情确定教学设计:本节课依据初一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了“明初两大案背后的秘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案件背景——案件真相——案件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探究。三、立足于素养确定史料选用:本节课从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并精选史料进行深入研习。如对诏书的“一读、再读、三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究出了案件背后的秘密,既符合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总之,本节课构思精巧、立意深远,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争取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加以改进,进一步完善、提升。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