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下册 课题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型 新授
教 学 依 据 课标 要求 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情 分析 初一学生接触历史学习时间较短,尽管在七年级上册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古代史学习,但是其抽象思维能力和文言阅读能力仍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在处理相关史料材料时,应当降低文言文阅读难度,尽量选用白话文材料与生动有趣的历史图片使课堂教学具象化、生动化。
教材 分析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即“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主要讲述了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史事,反映了明朝时期的对外交往情况中既有和平友好交往也有战争、冲突。同时本课也隐藏着一条暗线——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也间接体现了其国力由盛转衰的过程。
内容 主旨 从明初“宣扬国威”的郑和下西洋奠定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基调,到明朝中后期中国深受近邻日本与远方葡萄牙的侵略威胁从而引发了暴力冲突,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与演变表明一国对外交往情况不仅与自身国家实力的兴衰密切相关,还深受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传播中华文明的和平使者郑和与平息倭寇的爱国将领戚继光也因其重要历史贡献而在中华民族史上青史留名,两人是我国优秀的民族英雄。
教学 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与中国交往情况等史事,认识到中外交往的形式有二,即和平友好形式与暴力冲突形式; 2、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间接反映了其国力的兴衰,初步理解国家实力的兴衰会影响国家对外关系的发展; 3、学习郑和下西洋的深远历史影响与戚继光抗倭所体现的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自觉践行英雄人物的不畏牺牲、爱国爱民的优秀精神品质。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与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反侵略性质。
难点:初步理解国家实力的兴衰会影响国家对外关系的发展。
教学 策略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问答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总体 构思 主线:明朝时期对外交往的两种形式 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 暴力冲突——戚继光抗倭与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暗线:明朝国力由盛转衰在对外交往关系中的体现 明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 明中后期,国力衰颓——戚继光抗倭:烽起海上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危机潜伏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导 入 导 入 温故知新: 仔细观察、辨别下面这些图片,结合所学,试着说出它们分别反映了中外交往史上的哪些历史事件。 展示图片材料: (过渡导入)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张骞通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与马可波罗来华的中外交往的故事,那么到了明朝,又发生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对外交往的故事呢? 今天,同学们就跟随着老师一起进入到明朝时期,去感受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驰骋大海时的意气风发,以及明朝中后期戚继光抗倭时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英姿。 学生回顾所学,观察历史地图与相关的图片提示,回答问题。 选用西汉、唐朝与元朝的对外交往的历史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回顾所学知识,自然过渡引入到本课学习——明朝的对外交往情况。
一、 和 平 交 往 : 郑 和 下 西 洋 (一)人物名片——郑和 学生阅读教材第70页“人物扫描”的文字材料,结合教师PPT上的提示归纳总结郑和的生平。 立足于教材文本,学生对郑和产生初步的印象,为后面学习和理解郑和个人能力突出是其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打下基础。
一、 和 平 交 往 : 郑 和 下 西 洋 一、 和 平 交 往 : 郑 和 下 西 洋 一、 和 平 交 往 : 郑 和 下 西 洋 (二)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过程与影响 1、概念理解——“西洋” 展示图片: 【问题一】什么是“西洋”?能在地图上找到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70页注释部分在地图上标出“西洋”的范围。(参考答案:以文莱为界限,西边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和沿岸地区称作西洋。) (过渡)郑和为什么要去西洋?他下西洋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哪些麻烦?哪些因素促成了郑和七下下西洋呢? 2、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成功航行的条件 【出示材料】 郑和,云南人,即世人所称的三保太监。最初在燕王府侍候燕王,后来随从起兵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 明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 ——《明史·郑和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文本,根据史料得出答案。 【问题二】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还去了7次,有哪些因素为郑和的航行提供了支持? 教师总结(参考答案):目的:宣扬国威;成功条件:(1)郑和个人能力出众;(2)统治者支持;(3)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4)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先进 任务一: 学生根据教材注释部分的提示在地图上标出“西洋”的范围。 任务二: 阅读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逐字逐句分析并归纳总结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成功条件。 史地结合,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到明朝时期“西洋”的范围,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并让学生体会到地图及地理知识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总结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远航条件,符合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问题三】为什么我们说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展示图片: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刘家港 教师活动:简要描述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此场景。 【教师讲述】1405年6月,在刘家港,这个平静的江南小镇突然变得热闹非凡,在祭拜过保佑航行安全的妈祖神后,郑和率队登上了宝船。这支由200多艘大小船只,两万余人组成的船队满载丝绸、瓷器、粮食、茶叶等物品,离开刘家港,驶向了茫茫大海。只有一个强大的帝国,才能支持这样盛大的远航,才能在海上导演出这样云帆高张、昼夜星驰的旷世美景。 展示图片: 教师活动: (1)结合哥伦布因为发现新大陆而在世界航海史上青史留名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交通线同样为世界航海史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2)提供郑和船队与哥伦布船队的相关历史信息,思考郑和下西洋相较于哥伦布,郑和航行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参考答案:时间更早、次数更多、范围更广、规模更大。) 展示表格: 展示图片和故事: 【教师讲述】1911年,一个英国人在斯里兰卡发现了一个被用作下水道盖板的石碑,上面似乎刻着三种文字,很可能是某个国家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消息传开之后,立马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许多英国专家纷纷前来研究这块石碑。其中,剑桥大学的吉利斯教授认为,这是一块中国明代的石碑,上面的文字记载的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事件。 图片: 图:古代“锡兰”地理位置(今日的“斯里兰卡”) 图: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碑文:“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圆明广大……谨以金银、丝织、香炉、花瓶、灯烛等物,布施佛寺……” 图:马六甲“三宝井” 教师活动:讲述“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背后郑和船队与斯里兰卡的历史小故事,引导学生阅读碑文提取重要历史信息。并结合马六甲三宝井的故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影响——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观察图片,跟随着教师的讲述在脑海中想象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学生结合图片和教师的讲述想象郑和下西洋出发的盛况,为后面学习和理解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任务三: 观察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路线图,对比郑和船队与哥伦布船队的相关信息,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我们说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问题。 选取与郑和下西洋几乎处在同一时代且对人类航海史做出重要贡献的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事件,挖掘较为新颖的一手史料(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和东南亚现存的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遗迹,让学生在对比思考和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中理解和认识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总结与过渡)如今的东南亚遍布郑和下西洋留下的历史遗迹和风俗。以“三宝”命名的郑和纪念地,有庙、有井、有山、还有城,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纪念这位海洋之子,来纪念这位给他们带来文明与和平的中国使者。然而好景不长,中国航海史上最悲壮的落幕与最辉煌的时代一样来的无比突然。因为明朝统治集团缺乏海洋意识,尤其是海权观念——他们将海洋视作动乱发生的源头,不仅对海洋开发缺乏热情,而且怀有深重的恐惧感。在海盗倭寇猖獗的时期,明朝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极力扼杀沿海海洋经济活动,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保守封闭的状态。 因此,郑和七下西洋虽然开创了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仿效秦皇汉武,宣扬国威,建立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而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更没有意识到拥有对亚洲海域的“海权”的重要性。加之国内官员质疑这种大规模远洋航行劳民伤财,在郑和第七次航行之后,随着郑和的去世,明朝大航海也便停止了,古代中国在向浩瀚的海洋迈出一大步之后又退了回来。 但是,古往今来,对外交往的关系中绝不仅仅只有和平交往的形式。在明朝中后期,伴随着国力的衰落,以暴力战争或矛盾冲突为表现形式的倭患问题与葡萄牙在澳门的侵略活动为大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二、 暴力 冲突 : 戚继 光抗 倭与 葡萄 牙攫 取澳 门居 住权 二、 暴 力 冲 突 : 戚 继 光 抗 倭 与 葡 萄 牙 攫 取 澳 门 居 住 权 二、 暴 力 冲 突 : 戚 继 光 抗 倭 与 葡 萄 牙 攫 取 澳 门 居 住 权 二、 暴 力 冲 突 : 戚 继 光 抗 倭 与 葡 萄 牙 攫 取 澳 门 居 住 权 二、 暴 力 冲 突 : 戚 继 光 抗 倭 与 葡 萄 牙 攫 取 澳 门 居 住 权 矛盾冲突(一):戚继光抗倭 1、观察《抗倭图卷》,了解明朝倭患问题概况 (1)谁是倭寇?(日本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 (图1:两艘倭寇的船只刚刚靠岸,倭寇们正在下船上岸,准备集结。他们正拿着各种武器,有长枪、弓箭、倭刀,叫嚣着往前冲。) (图2:这里是倭寇们的一处集结点,有人正在整理武器、有人正在搭弓射向天空的白鸟。) (2)倭寇在干什么?(烧杀抢掠,破坏民房) (图3:十几个身负倭刀的倭寇正在抢劫百姓财物,包裹箱子,一律抢走;大门一侧还有放火烧屋的。) (3)这群人是谁?又在干什么?(慌忙避难的百姓) (图4:扶老携幼的逃难百姓们,躲在山洼里。) (图5:河岸边是一群逃难的百姓,有男有女,有老人也有孩童。匆忙逃离之时,有人甚至连帽子和鞋都挤掉了。) (4)从这两幅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英勇杀敌的明朝官兵) (图6:桥边两支抗倭明军的船只正与倭寇激战,其中一支船尾的旗帜上写着“护国救民”。一名骑马的传令兵正要赶往后方,他携带的旗帜上写着“报捷”二字。) (图7:倭寇的部队正在跟抗倭明军交战。从激战场面来看,明军十分勇猛,倭寇这一方有人员损失大,船上有两人中箭倒地,水面上还有几个人落水。) (5)猜猜守城的两位官员、行军的官兵会在想什么?(参考答案:大明威武之师,护国救民,义不容辞) (图8:这支军队明甲银枪、队列整齐、军纪严明,正在行军赶往前方战场。) (图9:画卷的末尾出现了城池。城楼上写着“海防新堡”,两位守城的官员正在目送部队出城,似乎在心中默念,盼望明军获得胜利。) 教师提问:通观整幅画,作者画技高超,细节描绘到位,人物神态逼真,充分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感态度?(参考答案:对受难百姓的怜悯、对凶残倭寇的仇恨、对英勇抗倭的明军的赞颂,充分展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过渡)由于倭寇不断犯境,烧杀抢掠,明朝政府组织了军队在沿海地区长期进行了抗倭行动,其中,以戚继光为代表的抗倭名将在战场上厮杀,保家卫国。 2、戚继光抗倭 (1)戚继光抗倭过程及结果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2-74页,根据老师提示,梳理归纳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历史信息。 (2)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 教师活动:播放戚家军军歌《凯歌》的音频,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凯歌》的文本,理解与认识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 出示材料: 《凯歌》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继光《止止堂集》 教师提问:研读《凯歌》这首军歌,想一想,它表达了戚家军怎样的战斗意志,并结合教材,试着分析一下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总结(参考答案): 戚家军与其他军民配合作战; 戚家军军纪严明,作战英勇; 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这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斗争(战争性质)。 任务四: 观察明代的《倭寇图卷》全图,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画中的内容,并跟随教师的点拨与讲解了解明代倭患问题的概况。 以描述和讲解《倭寇图卷》为引入,创设历史情境,增强趣味性,让学生在观察与描述古画的过程中了解明朝倭寇问题与感悟明朝官兵保家卫国的英勇抗争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
任务五: 阅读教材72-74页,根据老师提示,梳理归纳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历史信息。 思考并理解为什么说抗倭斗争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斗争。 学生回归教材文本,梳理归纳基础史实,加深对戚继光抗倭故事过程及结果、评价的印象。
任务六: 观看《凯歌》视频,研读《凯歌》这首军歌的内容,思考这首军歌表达了戚家军怎样的战斗意志,并结合教材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 结合教材提供的史料信息,用现代歌曲演唱的形式让学生加强对戚家军军歌《凯歌》的印象,并调节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结合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条件时的方法,学生在这一环节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试着自己归纳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
(过渡)同学们,除了来自东边的近邻——日本的倭寇对明朝造成了威胁,远方来自欧洲的葡萄牙也趁明朝国力衰微之时在中国南海一带虎视眈眈,趁机谋取在澳门的特权。
暴力冲突(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出示图片: 教师讲述: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要晾晒他们被水浸泡过的货物,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强行进入澳门。随后,葡萄牙商人向明朝政府缴纳500两白银,取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但是同学们需要注意一下的是,葡萄牙人只是获得了居住权,此时澳门的领土主权仍属于中国,因为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官员对其进行了全面管理。 可是,对于野心勃勃的西方侵略者来说,他们并没有感到满足。到清朝的时候,他们步步为营,逐步侵占了澳门整个岛。中国政府对此浑然不觉,他们不知道危机正悄然潜伏。这些将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内容,我们在此不再展开具体讲述。 学生听讲 留有印象 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虽不是重点,但是学生需要对此事留有印象。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知道这一史事,并了解其给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为后面学习中国近代史奠定基础。
三、 本 课 小 结 三、 本 课 小 结 教师活动:总结与升华,回顾本课所学知识点。 课后思考作业:除了倭患和葡萄牙的侵略活动,明朝的对外关系还面临哪些危机?(或:除了海上的危机,明朝陆地边疆又隐藏着哪些危机?) 跟随着老师的思路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与升华,让学生认识到明朝的对外交往关系中既有和平友好的互动也有激烈的冲突;并初步认知国家实力的兴衰会影响国家对外关系的发展这一认识。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根据个人兴趣二选一: (1)利用课后空闲时间,实地探索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感受中国古代航海文化,写一篇300字以上的观后感; 图:位于浦东新区的中国航海博物馆 (2)选择本课所学的历史人物(郑和/戚继光),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结合自己的思考制作一张历史人物主题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