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2 15:2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明朝的灭亡》是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建立的中间一课,本课叙述了明亡清兴的过程及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壮大到失败的过程。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但是明朝中后期政治上的僵化和腐朽,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终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崩溃,末代皇帝面对无力回天的死局也成了历史的工具。清兵入关后,清朝逐步确立起了对全国的统治。 学生情况分析初一的学生通过本单元前面3课的学习,对明朝的建立及强盛有一定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明朝的灭亡打下了基础。初一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些简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教材和分析史料的方法,因此可以设置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他们历史核心素养与能力。由于《明朝那些事儿》《大明宫词》等文艺作品的流传,学生对明朝的一些史实相对比较了解,也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分析教师提供的史料,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知道明朝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交织的复杂局面(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及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李自成起义的过程;通过阅读分析相关史料,理解“均田免赋”的含义及进步性,进而理解李自成起义军得到人民拥护的原因。(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了解明亡清兴的历史过程,从历史中获得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坚决打击腐败,重视三农问题。(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满洲的兴起。教学难点 明朝灭亡的原因、“均田免赋”的进步性。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史料(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回顾以往所学:明朝的建立,再讲述崇祯皇帝自缢,解说明朝是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明朝会走向灭亡?它又是怎样灭亡的? 激发学生兴趣,激趣导入。
一、崇祯的困境 介绍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并出示史料使学生认识到崇祯和以往朝代的亡国之君不同,他是明朝比较有作为的君主,励精图治。进一步追问:崇祯如此勤奋,为什么明朝还会亡国?紧接上面的设问:从内忧外患两方面介绍崇祯面临的无力回天的困境。首先讲解内忧:第一,政治腐败。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的一些奇葩皇帝的事迹。随后再讲述皇帝不靠谱之后,官员也腐败无比,简要介绍四位权宦的“劣迹”。随后讲解内忧之二:土地兼并。用示意图讲解政治上的腐败往往会导致经济上的土地兼并出示史料讲解皇室、贵族大量侵占民田。并追问:土地兼并会带来什么后果?——激化阶级矛盾随后出示《流民图》和《行乐图》进行对比,直观地理解为什么阶级矛盾会突出。(3)讲解内忧之三:天灾频发。疯狂土地兼并,农民已经难以为生。明朝末年赋税苛重,为解决辽东问题还加征“三饷”,农民的不满已经到了极点,就在这种时候,天灾频发,尤其是陕北大旱,饥民遍野。出示课后活动练习题相关史料,使学生感受农民当时所处的极端困境。并总结此时的明朝已经失去民心。随后讲解明朝的外患:女真壮大,满洲兴起。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归纳出女真壮大过程中的两件大事。再讲解女真一祖经常南下侵扰,给明朝带来了严重的边防压力。总结第一部分内容:崇祯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明朝为何会灭亡的原因。从内忧和外患两个角度进行总结。 阅读《明史》中关于崇祯的记载,指导崇祯是勤奋有为的君主。并思考:为什么一个不像亡国之君的人还会亡国?根据教师讲述,总结归纳出政治腐败的表现。根据表格得出土地兼并严重,并结合前面所学思考出:土地兼并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观看对比两幅古画,感知贵族与农民的生活差异。阅读教师提供的史料,认识受灾农民当时生活的困境,认识明朝已经失去人心。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女真壮大过程中的两件大事。学生总结明朝内忧外患的局面,整理笔记:明朝灭亡的原因。 创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以历史故事讲解,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二、李自成起义 过渡:明朝在内忧外患的交织下,灭亡已成必然。在浩荡的农民起义,涌现出了一位作战勇猛的将领,他率领农民起义军最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他的名字,叫李自成。简要介绍李自成的个人生平。随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梳理李自成起义的过程,提出问题:为什么李自成的起义军能成为主力?教师简要提示一下,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前面有所涉及因此不再赘述。着重讲解一下“均田免赋”口号。“均田免赋”的含义是什么?李自成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口号?该口号的提出有何进步性?——从而使同学们理解为什么李自成起义军能成为主力。出示P86材料研读内容,请同学们回答民众为何拥护李自成起义军?——得民心者得天下。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李自成起义的过程,思考李自成为何能成为起义军的主力?学生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三、顺治帝入关 过渡:李自成的起义军因为得到民心,所以一路杀到了北京,成为了紫禁城的主人,然而,进入紫禁城的李自成,会坚守初心吗?农民,会是最后的胜利者吗?出示李自成进京之后的表现相关的史料《国史概要》,提问:李自成坚守初心了吗?再追问:一个迅速腐化的皇帝,能不能坐稳他的皇位啊?介绍最后的赢家是个6岁的娃娃,顺治帝,为什么是他呢?出示漫画和文字史料,介绍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顺治帝成为了最后的赢家,清朝随后建立起了对全国的统治。 学生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学生理解清军入关的过程。 以历史故事调动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拓展延伸 总结1644年,紫禁城里有过三位皇帝,1644,是天翻地覆的一年。随后提问:从明亡清兴的这段历史的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畅谈自己的思考、启示。 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课堂小结 以结构示意图,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并出示练习题进行巩固。 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查漏补缺。 加深学生对本课的印象,构建起知识体系。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上注重以历史故事的讲述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对重点知识如明朝为何灭亡的讲解也要到位。本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在讲解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提示。此外本课采用的材料也比较多,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进一步精简。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