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2 15:2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主要包括明朝的灭亡、大顺的转瞬即逝、清朝的建立这三个政权的发展、兴衰与交锋,承接了明朝与清朝两大王朝的更替。本课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明朝走向灭亡的多重原因,归纳明末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并了解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王朝——清朝的建立过程。本课的课标要求是认识到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它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知道满洲人建立清朝并入主中原的基本史实,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情况分析知识储备: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明朝皇权高度集中的史实及其利弊。部分学生课外阅读过与明朝相关的课外书籍,对本课内容较为感兴趣。学生特点:初一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史料并提取信息的能力,性格较为活泼好动,喜爱看图片和组织小组活动。已经学会解读地图信息,热爱思考与提出问题,但还没有充分掌握将所学新知识构建成框架体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认识到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它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知道满族建立清朝并入主中原的基本史实,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2、学生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和必然走向灭亡的原因,列举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和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3、学生掌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史实,了解李自成起义获得人民拥护的原因,并把握政治腐朽与农民起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学生了解满洲人建立清朝的基本史实,结合明、顺、清对峙地图,归纳清兵入主中原的过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5、学生能够通过对明朝灭亡的学习把握朝代更替和历史演进的进程,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认识到国家发展应该重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清朝建立和清军入关教学难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历史地图、多媒体演示文稿(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史料研读、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后人对明朝的评价:试试看,如何用一句话去形容明朝?“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是什么意思?“碗”“绳”分别指什么人身上发生的什么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中,哪位君王为社稷而死?贵为天子却落得如此凄凉下场的原因是什么?(“开局一个碗”指明朝开国“草根皇帝”朱元璋的事迹。“结局一根绳”指亡国皇帝朱由检自缢的结局。“天子守国门”指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震慑边关。“君王死社稷”指崇祯帝朱由检吊死煤山,以身殉国。) 结合课外阅读积累进行猜测与抢答。 切入本课重点内容“明朝的灭亡”,引起学生兴趣。
一、行将就木的大明——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结合材料,归纳明朝灭亡的原因:中央政治腐败:教师展示相应的文字及图片史料,以明朝中后期明世宗、明神宗、明熹宗三位皇帝的政治生活为例,学生了解当时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成员争权夺势(如明末三大案)的情况,并思考在明朝皇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昏君当朝的毁灭性影响。用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和东林党之争佐证当时朝政的混乱与黑暗,宦官专权跋扈,大臣结党营私。地方社会动荡:用地方史料展现当时社会老百姓的艰辛生活,体会他们税收沉重、流离失所的艰难处境。突出“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的贫富差距,感受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经此学习,学生从中央、地方全面感受到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得出统治阶级已背离民心、即将走向灭亡的结论。 分析材料,总结概括其中所展现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教材归纳明朝灭亡的原因:中央①皇帝: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②皇室:钩心斗角,纷争不已③朝堂: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宦官专权跋扈地方①法纪松弛,地方官吏贪赃枉法,盘剥百姓。②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兼并土地,侵占民田,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转瞬即逝的大顺——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见微知著:了解并讲述李自成的幼年经历,联系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思考李自成投身并领导 起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起义根本原因: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民众不堪重税,阶级矛盾尖锐起义直接原因:陕北连年干旱,民不聊生引导学生结合史料进行分组抢答,李自成起义为什么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探究李自成起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师提问,拓展学生思维:均田免赋”可能实现吗?这一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农民阶级的什么特点?由此引发学生思考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教师组织限时小组讨论:阅读崇祯皇帝的遗书节选文字。亡国之君崇祯帝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观点全面吗?结合所学小组讨论并帮他进行反思。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总结明朝灭亡的多方面原因。 阅读李自成生平小故事,挖掘起义的原因。结合材料分析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小组讨论。 引发学生兴趣,用小故事创造时代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并提取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
三、势不可挡的大清——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通过时间轴,整理明朝后期女真的发展历程:1616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5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皇太极改国号为清通过1644年历史地图梳理该年明、顺、清的形势变化,学生总结得出这场中原之争最后的赢家——满洲建立的清朝。 梳理满洲建立清朝的过程。结合地图,总结过程。 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把握历史更替的规律。
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所学。 总结和升华。
教学反思
本课在实际教学中总体进展较为流畅,学生课堂参与兴趣很高,且总体掌握情况达到了教学目标的预期。通过课后检测和复盘,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原因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学会用辩证的态度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也能合理、客观地看待农民起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授课时,要尝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培养学生自觉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努力让学生成为组织学习、推动学习的一方,这样能大大提升课堂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