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2 15:3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1.课标要求: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2.课标解读: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较快的恢复与发展。伴随经济的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和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教材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该单元的主题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本课学习内容为三个子目——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三个部分联系紧密。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共同成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为清朝前期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把握清朝前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清朝前期,当西方已经开始由手工工场向机器大工厂过渡、工业文明社会逐步确立起来之时,中国仍然处在典型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在原有的形态下继续发展并达到顶峰。和历朝历代一样,社会动乱的结束,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促进了清朝前期农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到极致。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与其他农副产品,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前期,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地方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清朝前期的商业发展,表现为从农村集市到小型工商业城镇和大城市的发展都超过了前代;地域性的商业群体如晋商、徽商也得到发展。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发展,使清朝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安定,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兴盛局面。【教学立意】本课主要讲的是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本课主要表现为:内容量较大,知识点较多,这是本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但是,相对于第18课政治史方面的内容而言,本课主要涉及的社会经济史方面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是本课教学的有利方面。本课教材中提供了一个插图,名为《盛世滋生图》,此图是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利用此图来贯穿串联本课,以期达到整合教材,突出主线的作用。学生情况分析从已知来看,学生通过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学习,知道了清朝前期,在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励精图治之下,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稳固了边疆,稳定了社会秩序,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前置知识铺垫。从未知来看,学生对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是不甚清楚或了解的,这也是本课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本课重点问题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同时期的世界相比又是怎样的情况?
教学目标
能通过图画、文字史料,知道清朝前期在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方面发展的表现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经济的兴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能通过史料研习,知道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通过地图研习,知道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地域表现情况及其影响。(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前期在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方面发展的表现教学难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小组合作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呈现图片] 清·徐扬·《盛世滋生图》(局部)[呈现材料]有山川、城郭、街巷、桥梁、河道、码头、寺院、庙坛、衙署、民居、店面,有舟楫、学塾、戏台、招牌,还有婚娶、宴饮、雅集、授业、科考、出巡、演艺、田作、买卖、造屋以及命相、测字、化缘等场面,是苏州作为江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一个真实的再现。[教师讲解]可以说,这一幅画集中反映了乾隆时期江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面貌。也是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 观看图画 通过观看与本课学习内容有关的图画,引起学生兴趣。
一、渔樵上下,耕织纷纭——农业的发展 问题探究一:清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采用问题链方式教学)[呈现图片]《盛世滋生图》中有关耕地的局部画面问题1:一眼望去,能看到的最多的画面是什么?(预设:土地)[呈现表格]清朝前期耕地面积统计表问题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有何变化?(预设:增长)[呈现材料]清朝土地垦荒政策的文字史料问题3:众多的土地如何开垦出来?结合史料及教材,说说清朝前期统治者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经过分析得出,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第一个表现:①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扩大。)问题4:众多的土地开垦出来,主要大面积推广种植什么农作物?为何要种植他们?(预设:玉米、甘薯——高产)(经过分析得出,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第二个表现:②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呈现材料]清朝前期农业的农业发展示意图问题5:结合地图,说说清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品种与种植面积有何特点?(预设:品种增加、面积增加)(经过分析得出,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第三个表现:③经济作物品种与种植面积增加。)[呈现材料]清朝前期水里兴修情况。问题6:如何保障农业生产?(预设:兴修水利工程)(经过分析得出,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第四个表现:④治理大河,修建水利工程。)[教师总结]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稳定和繁荣品种产量增加——手工业商业发展 学生观看图片、结合材料,解读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教师的引导,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采用《盛世滋生图》相关画面架构教学线索,通畅教学流程,发挥以图证史的效果;采用问题链方式教学,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和向深推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结合图片和文字史料讲解教学内容,增强历史的可信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二、商贾辐辏,百货骈阗——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问题探究二:清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采用问题链方式教学)[呈现图片]《盛世滋生图》中反映街道的局部画面问题1:图中所示,多少个招牌?有哪些店铺?有什么类型?——21个教师追问——据此总结,商业发展有何特点?(预设:店铺众多、类型多样)[呈现图片]《盛世滋生图》中反映街道的局部画面问题2:从这些街道店铺中,你能看到哪些店铺?据此总结,商业发展有何特点?(预设:街道繁华、商业兴盛)[呈现图片]《盛世滋生图》中反映商店的局部画面问题3:图中所示有哪些经营布匹的商店?据此总结,手工业发展有何特点?(预设:品种多样、产品精良)教师追问——这些布匹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呢?[呈现材料]《盛世滋生图》中反映手工业生产的局部画面以及纺织业发展的材料问题4:结合图片及材料分析,当时纺织业发展有何特点?(预设:出现手工工场、规模宏大)[呈现图片] 《盛世滋生图》中反映船货交易的局部画面问题5:生产出来如何主要是自己用吗?还是卖?(预设:进行交易)(总结分析得出:商品贸易十分兴盛)问题6:那这些东西又卖到哪里去呢?(预设:农村集市、城镇集市、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形成商业网)[呈现地图]清朝前期商业贸易示意图问题7:当时形成了哪些重要的商品交易地点?(预设: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问题8:这些货物是如何到达这些地方的呢?(预设:大商帮——山西·晋商、徽州·徽商)[教师过渡]伴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人口也在不断地增长 学生观看图片、结合材料,解读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教师的引导,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采用《盛世滋生图》相关画面架构教学线索,通畅教学流程,发挥以图证史的效果;采用问题链方式教学,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和向深推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结合图片、地图和文字史料讲解教学内容,增强历史的可信度,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三、生齿之繁,亘古未有——人口的增长 [呈现材料]清朝前期全国人口统计表[提出问题] 清朝前期全国人口有何变化?(预设:增长)——乾隆末年:世界人口1/3[呈现材料]清朝前期全国耕地面积统计表[提出问题] 清朝前期全国耕地面积有何变化?(预设:增长)——康雍乾盛世[呈现材料]清朝前期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表[提出问题] 清朝前期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有何变化?(预设: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教师讲述]随之而来的就是进一步开垦荒地,使很多的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呈现材料]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候杨方《盛世启示录》[提出问题]康雍乾盛世是盛世辉煌还是落日余晖?(开放性作答)[呈现图片]中外社会对比(中国:农业社会,西方:工业社会)[教师讲述] 当中国在康雍乾盛世时,我国农业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然而,此时的西方已经开始了什么呢?(工业革命),西方社会已经开始向工业社会迈进了,而中国却还在农业社会缓慢前行。 学生结合表格和材料,解读表格所反映的历史变化和信息,结合教材和教师引导,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解读表格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教学总结 [呈现结构图][教师讲述]这是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间的赛跑,也是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分流。而最终,两种文明和两个世界终于在历史的某一时刻相遇和交汇了,那就是1840年,而最终相遇的结果便是工业文明打败农业文明,西方世界打败东方世界。而在经历了这一惊天变局后的东方世界和农业文明,也在开始寻找未来的方向了,中国近代史也便缓缓拉开了帷幕。[教师结语]历史的发展有时候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因此,我们在看待历史时,不仅需要立足中国,也需要放眼世界,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当时的自我与他者。——唐老师 思考、理解同时期中外的历史对比 通过中外历史的对比,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中外联通观念,同时,把中国的发展纳入世界历史的视野去考察,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