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温故知新
仔细观察、辨别下面这些图片,结合所学,试着说出它们分别反映了中外交往史上的哪些历史事件。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马可波罗来华
到了明朝,
中国又发生了哪些对外交往的事件呢?
元
课标要求: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目
录
壹
和平交往: 郑和下西洋
暴力冲突: 戚继光抗倭
与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 明朝前期
▲ 明朝中后期
贰
盛
衰
国力
壹
和平交往:
郑和下西洋
人物名片
阅读教材P70“人物扫描”部分,为郑和制作一张专属名片。
姓名:
籍贯:
别称:
民族:
身份/职业:
履历:
郑和
“三宝太监”
回族
云南
宦官,
后提拔为宦官首长太监
原姓“马”,后成为宦官,深受明成祖器重,被賜姓“郑”
问题1:概念理解——什么是“西洋”?能在地图上找到吗?
问题2: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有哪些因素为郑和的航行提供了支持?
“ 西 洋 ”
文莱
问题2: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有哪些因素为郑和的航行提供了支持?
郑和,云南人,即世人所称的三保太监。最初在燕王府侍候燕王,后来随从起兵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
明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明史·郑和传》
▲ 明成祖朱棣
▲ 郑和宝船
①郑和个人能力出众
目的:宣扬国威
②统治者支持
④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先进
③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 西 洋 ”
刘家港
问题1:概念理解——什么是“西洋”?能在地图上找到吗?
问题2: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还去了7次,有哪些因素为郑和的航行提供了支持?
问题3:为什么我们说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观察郑和船队的航行路线,思考: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路线
郑和远航的意义1: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1492-1504)
欧洲
郑和下西洋—— 与哥伦布航海的对比
结合材料与所学,思考:为什么我们说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发现美洲
时间 1405——1433年,共计28年 1492——1504年,共计12年
次数 7次 4次
船只数量 与随行人员 船队最多有200+艘,最少60+艘; 首次下西洋就有27000多人 3~17艘;
1200多人
船只大小 长151.8米,宽61.6米 长24.5米,宽6米
携带的物品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漆器等;大量金银货币 牲畜、农具、
种子和粮食
郑和下西洋特点: 时间更早、次数更多、范围更广、规模更大
▲ 锡兰:今日的“斯里兰卡”
问题探究:下列图片和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圆明广大……谨以金银、丝织、香炉、花瓶、灯烛等物,布施佛寺……”
其碑文记载:
▲ 马六甲
三宝井
▲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馆内复制品
▲ 浦东新区: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实地探索: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 锡兰:今日的“斯里兰卡”
问题探究:下列图片和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圆明广大……谨以金银、丝织、香炉、花瓶、灯烛等物,布施佛寺……”
其碑文记载:
▲ 马六甲
三宝井
郑和远航的意义2: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危”从海上来?
海洋意识与“海权”理念的缺乏
大规模远洋航行→劳民伤财
严厉的“海禁政策”
郑和下西洋
课后思考:从纵向角度,联系古代中国航海史,思考郑和在中国航海史上的突出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1、时间及背景:
2、目的:
4、历史意义
明朝初期,国力强盛
① 郑和个人能力出众;
② 统治者大力支持;
③ 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④ 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先进;
①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3、成功条件
宣扬国威
小结
5、局限
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的缺乏
贰
暴力冲突(一):
戚继光抗倭
▲ 明代《倭寇图卷》
①
▲ 两艘倭寇的船只即将靠岸
②
▲ 倭寇在岸边的一处集结点
谁是“倭寇”?
日本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
▲ 明代《倭寇图卷》
③
倭寇在干什么?
烧杀抢掠,破坏民房
▲ 明代《倭寇图卷》
⑤
慌忙避难的百姓
④
这群人是谁?又在干什么?
▲ 明代《倭寇图卷》
英勇杀敌的明朝官兵
⑥
⑦
从这两幅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 明代《倭寇图卷》
大明威武之师,护国救民,义不容辞
通观整幅画,作者画技高超,细节描绘到位,人物神态逼真,充分展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猜猜守城的两位官员、行军的官兵会在想什么?
⑧
⑨
戚继光抗倭
阅读教材72-74页,根据老师提示,梳理归纳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历史信息。
时间及背景:
战绩
评价:
明朝中期,国力衰落,海防松懈
1、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倭患;
2、带领军民在福建、广东地区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梳理教材
欣赏视频—戚家军军歌《凯歌》
戚继光为何能取得抗倭战争的胜利?
《凯歌》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继光《止止堂集》
研读《凯歌》这首军歌,想一想,它表达了戚家军怎样的战斗意志,并结合教材,试着分析一下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戚家军
军纪严明
作战英勇
戚家军与其他军民配合作战
戚继光有卓越的
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这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斗争
注:黔首,即百姓、平民。
贰
暴力冲突(二):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强行进入澳门。
1573年,葡萄牙人向明朝政府缴纳500两白银,取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1849年葡萄牙推行扩张政策,经过30多年的蚕食,
占领了关庙以南的澳门半岛。
1851年葡萄牙占领了氹(dàng )仔岛
1864年葡萄牙又占领路环岛。
侵略者步步为营,
中国危机潜伏
此时侵略者只获得了居住权,
澳门的领土主权仍属于中国。
本课小结
第15课
明朝的
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
戚继光抗倭—烽起海上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危机潜伏
明前期-国力强盛
中后期-国力衰落
和平
交往
暴力冲突
思考作业:除了倭患和葡萄牙的侵略活动,明朝的对外关系还面临着哪些危机?
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