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2 12:5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的内容在世界现代史中承前启后,“二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内容之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学习本课内容,要从宏观上把握二战的基本线索,在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渗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本课内容丰富,涉及到的知识点庞杂,但所幸线索明晰,重点突出。计划将本课内容分为四大板块:战前,战时、战后,最后统言二战影响,重点放在战前背景的分析、战后秩序的建立以及二战的深远影响上。学生情况分析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为高一下学期学生所学习。虽然本课内容分较多,但大多内容在初中已经学过,且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国际背景,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2.通过地图,梳理战争进程,认识法西斯走向灭亡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走向胜利的必然,充分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重要性。3.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影响 ,理解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及影响教学难点战后国际秩序的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三、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两张图片及福煦将军的预言趣味引入新课。 这不是和平,这不过是20年的休战。——【法】福煦将军 引出新课
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凡华体系的不稳定性:通过史料与示意图,让学生充分理解凡华体系的内部矛盾,认识其是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2.法西斯主义的猖獗:呈现三则材料,并结合教材P100,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组织,解释法西斯主义的概念,总结法西斯主义的特征。让学生知道一战后真正的和平并未到来,法西斯主义的猖獗使大战的阴霾再次笼罩世界。3.经济危机与大萧条:结合史料,讲解经济危机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对比德美面对经济危机的不同做法,提问产生差异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危机是二战的导火线。4.蓄谋已久的侵略:通过时间轴,了解法西斯的扩张,指出法西斯的蓄意侵略是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5.各国态度——英法美苏的立场:结合史实、图片、史料,讲解英法绥靖政策与美苏中立主义,正是这种姑息纵容,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 结合相关史实、史料、图片,全面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序幕:亚洲战场。展示图片——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2.全面爆发:欧洲战场。结合“1939-1942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示意图,通过表格简单讲述二战的全面爆发以及战争初期德意在欧洲的扩张,指出战争初期德意的胜利以及欧洲国家的溃败。结合图片、史料、史实讲解英美态度的转变以及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并请同学们思考苏联此举的影响。结合时间轴,简单提及不列颠空战、苏德战争、莫斯科保卫战,指出战火蔓延整个欧洲,情势危急。3.进一步扩大:北非战场。结合史实、图片讲述德意与英在北非的对峙。4.最大规模:太平洋战场。结合史实、图片,讲述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提问学生为何日本急于发动太平洋战争,借此引出日本“大东亚共荣计划”,并用流程图的方式展现,便于学生理解。5.走向联合: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提问学生为何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屡屡受挫?各国又将何去何从?引出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结合史实、图片,讲解《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让学生认识到各国联合抗敌是胜利的原因之一。6.1943:形势的逆转。讲述这三次重要的战争是战争胜利的转折点。7.1945:最后的胜利。结合史实、图片,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回忆所学知识。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小组讨论,归纳出答案。自行思考,回答问题。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简单解释“雅尔塔体系”的含义,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相关信息整理成表格,便于学生理解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展示两则史料,引出问题:雅尔塔体系的实质与评价。2.联合国的建立。结合史实、图片,简述联合国的建立。介绍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发出和平的呼吁。【 知道,了解。带问题小组讨论,归纳出答案。感悟,思考。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人类社会空前浩劫2.国际格局发生转变3.社会主义突出重围4.民族解放运动高涨5.科学技术迅速发展6.社会观念陆续转变7.国家经济干预调解8.伤痛之情难以抚平结合史料、图片,全方位讲解二战的深远影响。2 带着问题阅读史料。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以及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思考 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 思考,讨论,书写。 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的内容在世界现代史中承前启后,“二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内容之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学习本课内容,要从宏观上把握二战的基本线索,在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渗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本课内容丰富,涉及到的知识点庞杂,但所幸线索明晰,我将本课内容分为四大板块:战前,战时、战后,最后统言二战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法、启发法等串讲基础知识,使历史发展进程更全景化;史论结合探讨问题,提高知识技能,加强能力培养。课外活动设计是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在教学中应尽最大的努力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通过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之间分组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等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增强了新课程的教学效果。但还是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如语言的运用方面,仍需要强化语言感染力等等。今后我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大胆尝试新教法,不断提高自己面对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