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再问:为何以战?以何为战?战以何为?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
课程标准 1.22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的第一课。本教材世界古代史包含两个单元共5课,世界近代史包含四个单元共8课,世界现代史包含三个单元共10课。现代史分别为“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三个单元,本单元属于第一部分,属于欧洲现代历史的开端与发展,主要呈现出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局势变迁。本单元分为四课内容,本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涉及到“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三部分,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原因、战争过程、战后影响。在课程标准中1.22分为三部分,分别对应第15、17课,第15课,第16课,因此从内容重要性上更多地在于对国际秩序变动的理解,其次则为对战争的了解。因本课整体架构与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相类似,因而采用了相似性的题目“再问:为何以战?以何为战?战以何为?”用以解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呼应两次世界大战,强调二者的关联性。
学情分析 本校物理班与历史班每周的历史课量分别为2节与5节(含辅导课),一般课时设计为物理班一课对应1课时,历史班一课对应1.5至2课时。本课内容对应初中内容为九年级第8课和第10课,基本线索初中已有了基本了解,更多的是需要提高学生对一战的原因和影响产生更多的思考,因此在历史班也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历史学科学习方法,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已有了初步的架构性认识,尤其是对二战的过程有了较深的了解,对于历史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但学生认知较为片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与影响认知还不足,对于法西斯主义难以很好的加以评判,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结合图片、文字、图表等史料,使学生更有逻辑思维,形成历史理解。
核心素养 拥有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正确的历史思维分析方法,拥有唯物史观。通过解读史料素材,提炼有关信息,掌握史料实证能力。通过观看地图,制作时间轴,将历史发展带入时间空间之中,形成时空观念。根据相关材料,掌握准确的历史分析方法,拥有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内容的历史学习,对人性本身与信仰认知方面产生正确的认知,形成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与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
教学难点 了解法西斯主义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逻辑与战后秩序演变的影响。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设计
情境引入 以2023年3月28日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先生的逝世为导入,介绍坂本龙一先生的名曲与其出演的电影《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简要介绍其故事背景,并通过视频与名家评论,引出学生对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内的战争思考。通过《菊与刀》加以分析,思考战争体现了怎样的人性本质?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战争?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与此前所学14课联结,引导学生思考:再问:为何以战?以何为战?战以何为?导入本课。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地图、海报与战争双方,对比德国、意大利、日本的阵营分布,请学生思考这些国家走上战争道路的原因。【学生活动】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基础,分析德国、日本、意大利的战争策源地形成原因。为何以战: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教师活动】展示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党徽与相关材料,介绍法西斯主义的基本概念与定性。【学生活动】解析近卫文麿、墨索里尼、希特勒的言论,分析旗法西斯主义言论的目标表达。【教师活动】通过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的片段,分析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发展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以及法西斯主义势力抬头的原因。【学生活动】通过一战后的国际地位、经济基础、文化传统三个角度,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与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原因。【教师活动】通过德国与意大利的海报、日本的照片,说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学生活动】对比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与纳粹德国的疆域地图,说明纳粹德国的扩张过程,通过慕尼黑阴谋引到英法的绥靖政策。【教师活动】通过材料分析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的原因,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二、以何为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教师活动】通过地图,说明日本与德国在1931年至1941年发动战争的过程,并说明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德国闪击波兰等事件造成的影响。【学生活动】通过图片,了解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并通过1942年至1945年欧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的地图说明反法西斯同盟最终获得胜利的情况。三、战以何为: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教师活动】展示凡尔赛宫镜厅与福煦车厢,说明其中在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发生的德国与法国之间的事件,分析战争都带来了什么,我们应当如何面对战争。【学生活动】通过地图,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过程中对德国、日本的分区占领规划,通过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的照片,知道战后对战犯审判的过程。【教师活动】解读《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对比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区别和联系,并对1945年联合国初建与今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情况加以对比说明。【学生活动】观察阅读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图片材料,分析丘吉尔的发言,思考欧洲局势的变化。【教师活动】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欧洲衰落,美苏强大的结论。并通过材料与表格加以对比论证结论。【学生活动】观察一战与二战时期的地图、冷战与今日所谓“新冷战”的地图,请学生思考未来的国际秩序走向。总结并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