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2 14:1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二)课标要求分析:要求从国际秩序变动角度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源于国际秩序的失衡,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形成了一个新的以美苏两极力量为主的国际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对原有秩序的破坏,建构了一个新的国际秩序。
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 从本单元的标题来看,本单元的主线为世界秩序的演变。第17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的最后一课,上承一战战后国际秩序,下接第八单元二战后格局新变化,该课内容是打破旧国际秩序、建立新国际秩序的分界点。 (二)本课内容 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重点讲述了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介绍了亚欧策源地的形成和英法绥靖政策;第二子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介绍了二战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并重点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主义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第三子目“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介绍了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影响和联合国的特点作用,并重点突出了二战后国际格局由欧洲走向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 三个子目具有前后因果关系,体现了二战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并隐含着世界格局由欧洲中心走向美苏两极的变化线索。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认识二战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对国际秩序变动的影响。 2.联系第14课所学的一战后国际秩序,回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双重影响,了解法西斯主义兴起的背景,并通过阅读分析书本第101页“史料阅读”,概括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主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经济危机带来的全球性危机,认识法西斯主义对外扩张的实质,从而了解法西斯主义的性质、特征。(素养目标:历史解释) 4.通过对绥靖政策相关研究成果的学习,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知道二战爆发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5.借助教材地图,梳理二战由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时间轴,了解同盟国家的协同作战,通过对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相关图片、档案材料的史料辨析,认识中国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并了解回忆录类史料的特点和价值。(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6.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树立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通过认识雅尔塔体系影响的双重作用和英法美苏战后情况史料阅读,认识到二战后美苏两极新格局,了解二战前后国际秩序的变化。(素养目标: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学情分析
(一)已知 学生对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影响已有基本的了解,基本熟悉罗斯福新政前后阶段的新政措施及其影响,了解法西斯主义兴起的过程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基本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各战场基本史实,知道雅尔塔体系内容。 (二)未知 学生未深入探讨过法西斯主义的性质特征,对绥靖政策概念理解模糊,对二战过程中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协同作战了解不深,未深入了解雅尔塔体系后形成的战后国际秩序即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 (三)想知 学生对时事较为关心,想知道二战后国际秩序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 (四)能知 学生能够有效提取信息,总结法西斯主义主张,从而了解法西斯主义的性质和特征,可以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法西斯主义的性质 (二)教学难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设计以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相关内容为支点,串联起本课重要知识点,学生从当时的英国首相、二战亲历者丘吉尔的角度来了解二战时期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将学生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并侧重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利用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使学生了解到回忆录这类史料的特点和价值,并对史料进行辨析,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呈现材料:他们(德国和日本)大规模的重整军备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企图挑战现状的惟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从而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全球力量布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并思考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眼中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情形? 教师:那到底是一种怎样具体的变动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呈现丘吉尔人物图片 教师:丘吉尔是二战时期英国的首相、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三巨头之一,凭借这样的政治身份,他得以在政治最高点,俯瞰这二十余年来的世界格局变动,今天我们就跟着丘吉尔来看这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 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找出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 情形:世界局势从变到全新,说明世界格局发生着剧烈的变动。 提前给定学生本节课的关键线索即“世界格局的变动”,并设计从丘吉尔的角度来看世界格局的变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回顾旧识 呈现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片段:“和约中,德国被判处要缴纳高得不切实际的战争赔款,这一条款苛刻得近乎愚蠢……他们是愚蠢的胜利者,逼迫着战败国支付高额赔款,奉行彻底打压德国的态度,可是这样做根本不可能弥补战争的消耗,而且贻害无穷。” 教师:这个愚蠢的和约是?为什么称战胜国为“愚蠢的胜利者”? 教师:凡尔赛和约也机器灵德国国内的反对情绪,复仇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德国蔓延。 教师带学生回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矛盾,激起德意日的不满。 学生回顾第14课所学回答。 和约:凡尔赛和约 原因:虽然惩处了战败国,但是建立在削弱弱小民族、掠夺战败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大国强权色彩。 带领学生回顾第14课所学的《凡尔赛和约》的影响,巩固知识并学会应用。
一、黑云压顶 (一)德意日法西斯主义兴起 呈现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片段:“希特勒从战败的深渊里召唤出了这个民族深藏的狂躁的怒火。……在这一个茫然无知的世界中,希特勒掌控着德国,并且德国正在用武器武备军队。” 教师:世界格局黑云压顶,德国法西斯势力兴起 教师梳理德意日法西斯主义兴起的过程 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本第101页“史料阅读”的内容,概括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主张。 学生阅读课本第101页“料阅读”史的内容,概括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主张。 德国法西斯:宣扬种族主义,争取世界霸权; 意大利法西斯:奉行扩张战争政策 日本法西斯:为己生存,发动战争 学生阅读课本上提供的史料,概括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主张,提升其历史解释能力。
(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呈现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片段:“但是,美国的华美外观终于尽毁。1929年至1932年,在股票市场崩盘后,紧随其后的就是物价暴跌和随之发生的生产紧缩,因此导致了大面积的失业,混乱的经济生活带来的结果是全球性的。” 教师:除了法西斯主义的上台,一战后还发生了一件引起世界格局变化的事件。这场使华美外观尽毁的灾难是?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丘吉尔所说的“全球性”,为什么这场起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为何会波及世界? 教师:随着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卷入了世界市场,他们经济联系紧密,任何一方的波动势必会震动这个世界市场。 教师配合PPT上的图片讲解在经济危机时,各资本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倾销商品、争夺市场,并设置关税壁垒、保护市场。 教师:德意日诸国殖民地范围小,没有地方可以倾销商品的殖民地市场,并且经济基础薄弱,对国际贸易依赖严重,各国的关税壁垒对他们来说更是一个严重的冲击。这样的情况下,奉行对外扩张政策的法西斯主义选择战争扩张来掠夺市场。 【材料一】各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垄断阶段,各国在垄断基础上的竞争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社会生产和资本的规模越出民族国家的狭隘范围,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个经济机体而整个世界又被瓜分完毕,几个最富有的大国对全世界的统治、控制与争夺等。它们不仅要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还要独占这些地区。 教师:列宁对帝国主义有以下的描述,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表现形式,整个世界被瓜分完毕,几个富有大国独占市场和原料产地。他们倾销商品、设置关税壁垒实际上就是属于帝国主义的垄断手段,而法西斯主义通过战争扩张来独占市场,其实是帝国主义垄断手段的极端表现。 教师从而启发学生:法西斯主义实则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并配合法西斯一词来源,总结“法西斯主义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对外扩张和对内独裁的特点”。 学生回答:经济危机 学生回答:世界市场 通过示意图,了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全球性影响。 通过史料的分析,使学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了解法西斯主义的对外扩张政策,从而了解法西斯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培育其历史解释能力。
(三)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教师引导学生从一战后国际地位、经济基础、文化传统角度来思考为什么美国与德意日选择克服经济危机的方法不同 学生从一战后国际地位、经济基础、文化传统角度进行思考: 原因: ①从一战后的国际地位来看,美国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德意日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利益受损; ②从经济基础来看,美国经济基础雄厚,德意日经济基础薄弱; ③从文化传统来看,美国民主传统深厚,德意日军国主义传统深厚。 学生通过对比美国与德意日不同的危机解决方式,思考背后的原因,了解二战爆发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四)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 根据课本梳理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过程。 通过时间轴梳理,学生知道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
(五)绥靖政策 教师:在法西斯主义运动愈演愈烈时,在英国张伯伦拿着同希特勒签订的和平协定向群众欢呼挥舞,这份协定指? 呈现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片段:我们遭受了一次全面而彻底的失败。 教师:为什么丘吉尔认为这是一次全面而彻底的失败? 教师:该地区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良好的工业基础 和重要的战略位置,以上这些优势助长了法西斯主义的侵略野心。 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回答。 协定:《慕尼黑协定》 原因: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学生了解《慕尼黑协定》签订的严重后果。
呈现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片段:人们听了这句话后,发出了暴风骤雨般的抗议,我只能稍作歇息才能接着发言。人们对张伯伦先生更加尊敬了,因为他为了保卫和平付出了自己的力量。 教师:为什么会迎来人们狂风暴雨的抗议?我们接着往下看,丘吉尔说了因为张伯伦为了保卫和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说明当时英国的和平主义思潮盛行,避免战争爆发,采取绥靖政策。 教师根据材料二、三、四,引导学生思考英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张伯伦认为,“如果绥靖政策获得成功,就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全面控制欧洲,因而也不能向英国的全球霸权提出严重的挑战”。——谷陵《侵略与绥靖》 【材料三】张伯伦的私人议会秘书道格拉斯-霍姆曾对记者表露“张伯伦像其他人一样,把共产主义看做主要的危险。他恨希特勒和德国法西斯主义,但他觉得一般说来欧洲,特别是英国,受到来自共产主义方面的更加严重的威胁”——Magaret George《The Warped Vision(扭曲的观点)》 【材料四】1937年,德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为11%,英国为10%,法国为5%。德国的工业生产已经超过了英、法,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成为英国的危险的竞争者。——齐世荣《慕尼黑的真相不容扭曲》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 背景: ①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②大陆均势政策的考量; ③仇视共产主义,想要祸水东引; ④经济实力的衰弱,无法维持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教师带领学生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小结,梳理法西斯主义的上台和二战爆发的背景。 通过梳理,学生了解法西斯主义上台和二战爆发的背景。
二、狂风暴雨 (一)局部战争 教师配合地图,带领学生梳理时间线。 教师:德军采取对英国进行空战,然而并没有如意想的顺利,不列颠之战德国被击毁的飞机数远远超过了英国,德国空中闪电战失败。 通过时空结合的方式,学生借助地图和时间轴,知道二战爆发的过程,培育其时空观念。
呈现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片段:“英国人民怎样单独坚守堡垒直至过去半盲的人们做好一半的准备” 教师:丘吉尔赞扬了英国人民的坚守,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单独坚守”,丘吉尔认为英国是当时抗击法西斯势力的唯一力量,可真相是如此吗? 呈现中国抗日战争相关图片史料 【材料五】抗日战争开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立即挺进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到1938年10月一共在华北创建了六个大块抗日根据地,在华中创建了四块抗日根据地。1938年,解放区战场抗击了日本在华兵力的58.8%,1939年,达到62%。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五个统计材料》 教师:自1931年,中国人民就开始了与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量的日军,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对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相关图片、档案材料的史料辨析,认识中国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教师:这些图片和档案材料也证实丘吉尔二战回忆录对这段历史的记述有所偏颇。 教师介绍回忆录的史料价值和局限 了解回忆录这类史料的史料价值和局限性,培育其史料实证能力。
教师:德国攻击英国失败后,将矛头又转向了在东方的苏联。至此,德国陷入了东西两线作战中。 学生认识到战场正在逐渐扩展,德国陷入东西两线作战中。
(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呈现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片段:就在此时,我清楚美国这场战争已经绝对加入了,且会战斗到底。 教师提问:是什么事件使丘吉尔会有如此的判断呢? 教师讲授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过程。 学生回答珍珠港事件的影响。 学生认识到战争规模逐渐扩大,由局部战争扩展为全球战争。 知道美国参战对二战的重大影响,即二战由局部战争扩展为全球战争。
(三)全球战争 教师展示二战转折、反攻、结束三个阶段的重要战役形势图。 学生梳理二战各阶段的重要战争的时间线。 结合地图,认识到二战发展到全球规模。
三、雨消云散 (一)残酷的战争 呈现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片段:7月16日总统和我分别在柏林巡视一周。城内只是断垣残壁,一片混乱……他们憔悴的面容和褴褛的衣服使我深受感动。随后我们走进了总理官邸,在残破的走廊和厅堂里走了好一阵。 教师在回忆录材料的基础上呈现“战争所带来的惨烈损失和伤痛”的相关图片材料。 学生通过回忆录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所造成的悲痛与损失。 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树立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
(二)重建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 老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回答雅尔塔体系的具体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利弊。 学生根据教材,梳理雅尔塔体系的具体内容,认识“大国一致”原则的利弊。 认识雅尔塔体系的具体内容。
教师补充构成雅尔塔体系的四次重要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引导学生关注四次会议参与的主要国家,并结合丘吉尔回忆录及关雅尔塔体系国际力量对比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当时国际力量的对比形势。 呈现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片段: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学生认识到四次会议主要的国际力量是苏美英,认识到苏美英三方是二战后国际力量主要角逐者,并且以英法为主的欧洲国家走向衰弱,美苏处于强势地位。 认识到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变化,英国的国际力量正走向衰弱,雅尔塔体系是由美苏主导构建的。
教师结合罗斯福的“世界蓝图”和材料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雅尔塔体系的弊端。 雅尔塔体系具有强权政治、相互妥协、损害一些国家利益的弊端。 正确看待雅尔塔体系的利弊,认识其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影响。
(三)“凡-华”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对比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下表。 学生通过对比“凡-华”体系与雅尔塔体系,认识到二战前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了解二战前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课堂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对欧洲全球霸权的破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历史》 教师总结二战前后国际格局由以欧洲为中心到美苏两极,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国际秩序发生了重大变化,完成了对欧洲全球霸权的破坏。雅尔塔体系对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其具有的双重性虽然平息了战争,但是依旧无法消弭各个国家间存在的矛盾,正可谓雨消云散,而风不止,在雅尔塔体系下的国际秩序又将如何发展,走向何方呢 学生认识到二战对国际秩序的重大影响和雅尔塔体系的双重性对战后国际秩序产生久远的影响。 再次引用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的一句话,与开头导入相呼应,二战带来的巨大变动就是对欧洲全球霸权的破坏。 并认识到雅尔塔体系的双重性虽然制止了战争,但国家间依旧矛盾重重,雅尔塔体系深刻影响战后国际秩序,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做铺垫。
学业质量水平划分
水平1:知道法西斯是帝国主义的极端和变种形式;能够了解二战爆发的过程,知道二战主要战场的关键战役,知道二战局部战争和全球战争时期划分;能够知道回忆录是一种文献史料,能够从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等文献史料中提取信息;能够说出二战爆发的背景和法西斯主义上台的过程;能够知道中国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能够有条理地说出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概述雅尔塔体系的特点。 水平2:知道法西斯是帝国主义的极端和变种形式;能够配合世界地图,运用时间轴梳理二战爆发的过程;能够认识回忆录的史料价值;能够分析绥靖政策的历史结论,能够在叙述法西斯主义性质时,联系德意日一战后的具体情况;能够知道中国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能够将雅尔塔体系产生的影响置于长时空下进行分析,认识雅尔塔体系所具有的的双重性。 水平3:知道法西斯是帝国主义的极端和变种形式;能够配合世界地图,运用时间轴梳理二战爆发的过程,能够把握二战前后相关史实、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二战前后的国际格局变化能加以概括和说明;能够运用图片、文献史料对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部分内容进行互证;能够选择、组织相关材料对二战爆发原因做出解释;能够利用二战后英法美苏各国实力对比表,说明雅尔塔体系所具有的特点,认识到二战后美苏两极新格局,了解二战前后国际秩序的变化;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树立和平与发展的观念。 水平4:知道法西斯是帝国主义的极端和变种形式;能够配合世界地图,运用时间轴梳理二战爆发的过程,能够将二战爆发的原因至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探究;能分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评述二战爆发的原因,能够在正确历史观的指导下,根据材料,全面客观地评价雅尔塔体系;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树立和平与发展的观念。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以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为线索串联起本课的知识点,之所以选择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是丘吉尔在二战中的特殊地位,他是二战的亲历者,同时也是战后国际秩序重新构建的参与者,见证了二战时期的猛烈炮火和英国国际力量的衰弱,贴合本课课标要求的关键词“国际秩序的变动”;二是利用回忆录这类史料,设计了专门的史料实证环节,并且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到回忆录这类史料的特点和价值。虽然这一设计比较新颖,但一直以丘吉尔视角来看国际秩序的变动,如何在最后跳出丘吉尔视角,以一个更宏大全面的视角来看世界格局,是接下来需要思考和完善的地方。 从整体设计来看,以“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为题目,以突出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动,并设置“黑云压顶”来显示二战爆发前紧张的国际局势,“狂风暴雨”以凸显战争的残酷、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动,“雨消云散”来表现出战后新秩序的重构,世界格局回复和平,但是雅尔塔体系的双重性,也使世界格局仍处于动荡之中,正可谓“雨消云散,而风不止”。 在大三下的学院技能训练课中对这课的前半部分已经进行多次试讲和修改,已较为完善,但从整体来看,这节课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所选取的史料是否能真实反映历史问题和从中分析并得到结论,是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今后如果有机会能去高中试讲这节课,将会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调整知识点讲授比重分配,以求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上是我撰写的教学反思,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