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型 新授课
教材解读与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此三目有其内在逻辑关系,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教材七上第三单元中的第14课,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在七上整本教材中处于大一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本课与第三单元的其它内容有密切的逻辑联系。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中民族方面的体现;开辟丝绸之路也可视为汉武帝发展外交的措施,因而,本课内容上承第 12、13 课。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为两汉科技、文艺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因而,本课内容下启第15课。在本单元有着重要地位。七年级的学生认知以感性认识为主,在教学中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采取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历史情境教学法等,班级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路线,理解其在丝绸之路开通中的奠基作用;理解丝绸之路的内涵及其开通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掌握两汉对西域的管理措施。 2.通过背景、时间、路线、作用分析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进一步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下的历史理解。 3.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的介绍,感悟强烈的爱国情怀,学习其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并认同丝绸之路开通所蕴含的基本宗旨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近日爆火的迪丽热巴在海外身穿丝绸跳新疆舞的视频,思考视频的主题,有何感受? 观看视频,形成自己的感想,对本课的知识引起初步兴趣。 通过近期热点视频来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一、源起西行——张骞通西域 1、师: 西域具体指什么地方? 通过地图以及学生熟悉的两句诗歌,展示西域的地理划分,简要指出广义西域、狭义西域的区别。 2、师:出示文字史料,思考西汉初西域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西汉王朝面临怎样的困境呢? 材料一: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至匈奴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后汉书》 材料二: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3、师:展示汉武帝的招募令,引导分析招募使臣出使西域的目的。并引出张骞这一历史人物。 4、师:出示表格,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填写表格,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关知识(时间、目的、意义等) 5、师:两次出使西域,哪一次更为艰辛,遇到了哪些困难,从中体会到张骞怎样的精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旅途为何比较顺畅?并讲述第二次出使西域是承载着西汉的热情与友好而行的,为日后西域地区融入少数民族奠定了基础。 6、师:展示材料,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进而理解张骞通西域的重要影响。 材料:《汉书 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结合书中内容进行口头回答,并在课本中的地图上找出西域的地理范围。 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认真阅读招募令及文字材料,得出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根据教材内容填写表格,在教材中做好标记。 通过教材中的相关叙述思考问题,回答出不畏艰险,牢记使命,报效祖国等。结合之前所学回答出漠北战役取得胜利,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分析材料及教师的辅助讲解,得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称为凿空。 通过直观的形式展示西域的地理位置,提高学生读图和识图的能力。 借助史料引导分析,通过两个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张骞通西域的背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通过分析材料,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培养学生从教材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张骞精神的分析,感悟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培养家国情怀。温故知新,培养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取关键词回答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开辟丝路——文明互通 过渡:自张骞通西域以来,汉朝和西域的使者相互往来,逐渐走出了一条沟通欧亚的交通要道,这就是丝绸之路。我们来看第二部分,开辟丝路——文明互通。 1、师:这一时期从汉朝通往西方,不仅能通过陆路交通,还可以通过海上交通,结合教材69-70页的内容,找出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师:创设情境,假如你是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你会从中原带什么去西域,又会从西域带什么到中原呢?引导学生对双方贸易交流的内容进行分类,并总结丝绸之路的影响。 师: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沟通,这种交流不是战争形式下的敌对,而是一种没有硝烟的、自然生成的,促进双方贸易往来与文化传播的交流,所以我们说这是一条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根据教材整理出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了解这一时期我们最远可以与欧洲建立联系。 根据教材进行讨论回答,对贸易内容进行分类,并整理丝绸之路的影响。 培养从教材、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同时明白丝绸之路沟通文明的重要意义。 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丝绸之路促进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价值。
三、守护丝路——经营西域 过渡:丝绸之路黄沙漫漫、驼铃声声、道路艰辛,这么遥远的路途,商人们的货物安全吗?谁在保护他们的安全呢?我们来看第三部分,守护丝路——经营西域。 1、师:为了守护丝绸之路,同时也为了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定,两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填写西域都护府的相关知识表格。 2、师: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这也说明新疆地区自西汉以来便是中国的领土。 4、师:东汉时期对西域地区又是如何管理的?请同学来做简要介绍。并请学生讲述有关班超的人物小故事 根据课下预习及教材中的内容填写表格,回答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时间、地位、职能、管辖范围及意义。 根据教材整理东汉对西域的经营,并讲述班超相关的历史故事。 培养学生从教材中提取关键词的能力,同时检查预习情况。 强调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育家国情怀。 请学生讲解历史小故事,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古道新途——一带一路 师: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到东汉班超重启丝绸之,从甘英出使大秦到班勇子承父业,漫漫丝绸之路,总有人在路上。2000年后的今天,中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启“丝绸之路”。 师: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由此衍生的一带一路的新丝路精神为世界所称道,思考新丝路精神包含哪些内容? 总结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等精神。 由古及今,引出习总书记“一带一路”伟大倡议。 通过对一带一路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古老丝绸之路在中国的倡议下重新焕发生机,同时明确互利共赢,友好往来才是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准则。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四部分内容详细了解了这条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为丝路的开通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两汉对西域的经营为丝绸之路提供了保障,两千年前,这条道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今天,在中国的倡议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迸发生机,我们相信,在一代又一代丝路人的努力下,我们将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习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