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
二、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三、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起、承、转、合”等。
2教学重点
一、认真细致地聆听三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感情、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二、了解民歌体裁 “花儿”与“信天游”。
3教学难点
一、 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组织教学
1、播放阿宝演唱的《走西口》,提问刚才听到的歌曲曲名是什么?
《走西口》 对,是由阿宝演唱的《走西口》,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阿宝就是从陕北走出的歌手,而且从未受过专业训练,那么阿宝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用阿宝的话说;晋陕的音乐是最美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西北民歌,看看西北民歌的魅力到底在那里。
2、了解西北地区在我国版图所处的位置,并用“晋、陕、宁、甘、青”等简称填写在相应位置。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较少、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受气候的影响,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四个方面:(1)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西部有浩瀚的戈壁、沙漠;(2)由东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3)河流稀少,且多内流河;(4)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西北地区地广人稀,风俗淳朴而民风骠悍,加之茫茫草原、高山大川对民族性格和乡土文化直接的影响,因此大部分西北民歌粗犷、豪放,高亢而挺拔,极富阳刚之气,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歌是陕北人抒发感情的最好手段,是发自人民心底的呼声。是老百姓真情实感的真实流露,其中蕴含着人民群众美好的情感。“三月里的太阳红又红,为什么我赶脚人儿这样苦闷?”一旦你耳边回响着这凄凉无助的歌声,你一定会想起山洼中陕北农妇的寂寞生活。陕北民歌是陕北人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生活的最直接反映。在陕北,无论表现喜、怒、哀、乐哪种情感,都是有歌有曲的。村庄里,有坐在墙畔编草帽、纳鞋底的婆姨们的低吟浅唱,山路上,有赶牲灵的脚夫们在高嗓放歌。所有这些,正是构成黄土高原独特风貌的一道亮丽景色。
活动2【讲授】探究西北民歌的特点
1、 听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大。青海的花儿旋律很大,音高起伏很大,韵味十足。
(2)用了什么演唱方法?
假声。在高声区采用了假声或者是真假声结合的发声方法。
(3)节奏怎样?
节奏自由,句末最为明显。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声誉极高、流传甚广的“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属山歌的一种。
(4)欣赏完之后分析一下这首花儿旋律如此舒缓,你眼前展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歌词反映的什么样的内容?
旋律的上下起伏,回环往复,使高亢的声音和自然景观形成一幅流动的画面。蕴含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要去勇敢地追求,勇敢的爱!
(5)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其典型特征是采用“双句双字尾”的格式。即:每段歌词由两句组成,每段歌词的最后都用两个字收尾。通常,上句采用“2+2+3”的七言奇数句结构,下句采用“3+3+2”的八言偶数句结构。
例如: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句)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下句)
看是——容易——摘去难, (上句)
摘不到——我手里——枉然。(下句)
两段歌词,第一段写景,给人以苍茫寥廓,气度恢弘,一派高原尽收眼底的意境。第二段歌词意在抒情,意蕴含蓄,富于哲理。表面上看,述说青年男女爱情受阻,实质上揭露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旧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其中蕴含的哲理是;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要勇敢地去追求,去实现。
2、欣赏《刨洋芋》
(1)朗诵歌词,体会歌曲表达的情绪,歌词描写了一副怎样的场面?
描写洋芋丰收了,农民收获时候的喜悦场景。旋律轻快流畅,充满喜悦和乐观的生活情趣。
(2)第一次聆听歌曲,分析歌曲有几句,节奏有什么样的特点?四句,节奏整齐,旋律优美。
(3)跟唱歌曲两遍,找出旋律发展的特点?
第一第二句:头相同,尾同;第二第四句:尾同头不同。
歌曲的旋律由四句构成,第一句是歌曲旋律发展的基础,第二句采用合头换尾的手法,将第一句加以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强调主要乐思,第四句则采用换头合尾的手法,将第二句加以变化,得到完美的收束感,这种创作手法给人以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艺术美感。歌词采用比兴的手法,先用“土溜溜的蚂蚱”作比兴,最后进入真正要表现的主题---泡洋芋。
(4)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5)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换头合尾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创作手法,即:旋律在重复时,乐句的开头部分做局部变化,将乐句的结尾部分重复出现。
3、欣赏《脚夫调》
(1)在陕北“脚夫”又称“赶脚的”或“脚户哥”。脚夫是以为他人运送生活用品为生的劳动阶层。他们常年赶着牲口行走在黄土高原之中,在寂寞无助中,常借歌抒怀,消愁解闷。
(2)欣赏歌曲思考:歌曲的旋律有几个乐句构成?旋律的进行有什么特点?
歌曲的旋律有两个乐句构成,第一句上行,第二句下行。
(3)思考歌词表现了什么内涵?
《脚夫调》的歌词,表现了脚夫们被生活所迫,抛妻离子,背井离乡,流落在外的寂寞无助,幽怨愤怒,以及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表达了脚夫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信天游”是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第二种节奏工整,节构严谨,旋律平稳,感情细腻。
活动3【活动】教学与探究
1、西北地区的民歌旋律、节奏怎样?
高亢悠长,起伏大;节奏自由、舒展。
2、表现了西北人民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
3、歌曲内容大都表现什么阶层的生活?
平民生活。民歌中表现了对家园的赞颂、对生活的热爱,感情质朴,自然真切,反映大众情感。
4、在旋律和演唱上,信天游和花儿有什么区别?
学生通过对比得知:“花儿”:节奏较为自由,旋律舒缓,演唱使用很多假声和真假声结合。
“信天游”:节奏较为规整,旋律起伏较大,演唱时真声使用多。
5、民歌风格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民歌风格的形成取决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人的性格、气候特征等。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景观秀丽,所以音乐风格委婉秀丽,北方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向大自然做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活动4【活动】教学与拓展
对比听赏王力宏的<<花田错》,《你是我心中的日月》,感受其中的民族元素,得出结论:流行音乐中的创作经常有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这使流行音乐的形式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流行音乐创作手法和流行歌曲的发展也需要民族音乐的滋养,只有恰当地使用民族元素,才会使流行歌曲更具流行因素、更具民间、民俗性,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歌曲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如周杰伦创作的《东风破》《千里之外》《菊花台》等歌曲,不仅运用了民族音乐调式特点,还在歌曲的伴奏中注入民族乐器和音响效果,还有王力宏通过在西北地区采风,创作出《心中日月》《花田错》等传唱广泛的歌曲,从这些事例也看出中国流行音乐在发展之初就已经开始与中国民族音乐进行有机结合。如今,这种结合运用得更加贴切更加紧密,如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慕容晓晓演唱的《黄梅戏》等歌曲中既有流行元素又有戏曲元素,并且将男女声混唱,结合的非常融洽,深为人民所喜爱。
活动5【活动】小结
民歌取材于生活,反映的是人民的喜怒哀乐,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和人民性,它真实、朴实,深受老百姓的喜欢。西北地区贫瘠的土地却长出了绮丽的民歌文化,虽然这些歌曲演唱的很土,但是这恰恰是对生活有最深切感受、最深刻理解的基层人民的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才是艺术的源泉和生命力之所在,让我们热爱我们瑰丽的民族文化,热爱民歌。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IPA and Phonics
实际上本课不属于任何册的任何一课,却又可以服务于每一课。音标与英语直拼法的结合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有助学生终生学习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