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0:0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坂本龙一 Ryuichi Sakamoto
(1952.1.17-2023.3.28)
《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1983)
大岛渚在改编劳伦斯·包斯特的小说时,加入了他对日本人精神世界的理解,包容了多种立场。当祖国处于邪恶的一方,这样一个背景背负在个人的身上,作为个体,人应该拥有怎样的是非观。结合人物特定的身份和特殊的感情,片中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彷徨。这是战争对人性的考验。
——《信息时报》
《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是一个关于文化冲突的故事。对这部以同性之爱出位的电影,观众口碑颇佳,人们对于影片的解读升华亦各有不同,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一部关于相遇的故事——人和人、灵与肉。
——《中国经营报》
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
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
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
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
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士兵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思考:战争体现了怎样的人性本质?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战争?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美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德国
奥匈帝国
日本
同盟国
协约国
奥斯曼
保加利亚
一战时期英国海报
一战时期德国海报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轴心国
同盟国
二战时期同盟国海报
二战时期轴心国海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
法国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法西斯,拉丁语“束棒(Fasces)”的译音。罗马共和国时期最高行政长官有12个卫士相随,每个卫士手持象征着国家最高权力的束棒。束棒用于施行笞刑,中间的斧子用于执行死刑。
国家法西斯党党徽
法西斯主义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政治行为的形式,有着显著的社会衰退、羞辱、和受害心理,并以对于统一、力量、和纯正的崇拜加以补偿之,在这种社会里以群众为根基的激进民族主义政党与传统的精英份子连结——虽然并不稳定但仍有效的互相合作,抛弃民主自由并追求暴力,以及没有道德或法律限制的内部清洗和外部扩张的目标。
——(美)罗伯特·帕克斯顿《解剖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日本首相(1937-1941年)近卫文麿
日本写真周报宣传画(1941年)
宣扬种族主义争取世界霸权
奉行扩张政策
为己生存发动战争
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身上打上高贵的印记……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取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
——意大利总理(1922—1945年)墨索里尼
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德国总理兼元首(1933 —1945年)希特勒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各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垄断阶段,各国在垄断基础上的竞争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社会生产和资本的规模越出民族国家的狭隘范围,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个经济机体而整个世界又被瓜分完毕,几个最富有的大国对全世界的统治、控制与争夺等。它们不仅要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还要独占这些地区。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倾销商品
关税壁垒
争夺
保护
市场
经济基础脆弱
殖民地范围狭小
对国际贸易依赖严重
战争扩张
掠夺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经济危机
美国罗斯福新政
德意日侵略扩张
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利益受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获益者
经济基础雄厚
经济基础薄弱
三权分立
民主传统深厚
军国主义
传统深厚
一战后
国际地位
经济基础
文化传统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33年 纳粹攫取德国政权
1935年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6年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1936年 二·二六兵变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817-1918年的德国
1918-1933年的德国
1930-1939年的德国
1936年 占据莱茵兰非军事区
1938年 吞并奥地利
1939年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 维也纳街头欢庆德奥合并
1938年9月30日 慕尼黑协定签订
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机场展示协约,宣称“带回了一代人的和平”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张伯伦的私人议会秘书道格拉斯·霍姆曾对记者表露“张伯伦像其他人一样,把共产主义看做主要的危险。他恨希特勒和德国法西斯主义,但他觉得一般说来欧洲,特别是英国,受到来自共产主义方面的更加严重的威胁。”
——马格雷特·乔治《扭曲的观点》
张伯伦认为,“如果绥靖政策获得成功,就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全面控制欧洲,因而也不能向英国的全球霸权提出严重的挑战。”
——谷陵《侵略与绥靖》
1937年,德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为11%,英国为10%,法国为5%。德国的工业生产已经超过了英、法,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成为英国的危险的竞争者。
——齐世荣《慕尼黑的真相不容扭曲》
英国大陆均势
扶德抑法
计划祸水东引
扶德遏苏
英国实力衰弱
难以压制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二战序幕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变
二战在亚洲爆发标志
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1939年9月
德军闪击波兰
二战全面爆发
1940年
德军占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
1941年6月
德军入侵苏联
1941年12月7日
日军偷袭珍珠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
美国、英国等对日宣战
次日中国正式对日宣战
1941年12月21日
德国、意大利对美宣战
1942年1月1日
美英苏中等26国签订
《联合国家宣言》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6
中途岛战役
1942.8-1943.2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1942.10
阿拉曼战役
1943.7-8
库尔斯克战役
1943.7
西西里岛登陆
意大利投降
1944.6
诺曼底登陆
1945.5
德国法西斯投降
1945.8
日本投降
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918年 德国向法国投降
1940年 法国向德国投降
1919年 《凡尔赛条约》
1871年 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称帝
法国凡尔赛宫镜厅
福煦车厢
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同盟国分区占领德国计划
同盟国分区占领日本计划(未实施)
1.重新确定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
2.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纽伦堡审判
东京审判
3.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我想这里存在三种可能的选择:放任滔天暴行免受惩罚;判处行凶者死刑或者通过行政途径惩罚他们;或者审判他们。究竟会是哪一种 放任暴行免受惩罚是否可能 能指望法国、俄罗斯、荷兰、比利时、挪威、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南斯拉夫同意这一选择吗 ... 大家会记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指称是罪犯的人被交给了德国审判,简直是一场闹剧!大多数人逃脱了惩罚,判决的刑罚微不足道,并且很快就被免除了。——杰弗里·劳伦斯
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4.成立联合国——稳定战后国际秩序的工具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二、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三、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联合国宪章》第一章第一条
五大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原则
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943.11 开罗会议
1943.11 德黑兰会议
1945.2 雅尔塔会议
1945.7 波茨坦会议
蒋介石
罗斯福
丘吉尔
斯大林
罗斯福
丘吉尔
丘吉尔
罗斯福
斯大林
斯大林
杜鲁门
艾德里
宣告日本窃取的
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商谈战后处置德国问题
和成立国际组织问题
商谈对德政策和
安排战后事宜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
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
和开罗会议精神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期间
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英国的国民财富减少了1/4,对外贸易削减了2/3,外债由1939年的 4.76亿英镑增至1945年的33.55亿英镑。
法国的铁路运输大部遭到破坏,约50万座建筑物被毁。
战时经济急速膨胀,仅1943 年的军火生产产值就等于苏联、德国、英国三国的总和。
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1944年的工业产值已达到战前1940年的103%,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在战时进一步强化。
战时,苏联在东部地区建起了重工业和军火生产基地。1943—1945年每年平均生产12万门炮、19390万发炮弹、3万辆坦克、4万架飞机。
英法等欧洲国家衰落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
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
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国际组织——联合国;
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三是强调大国合作,通过“合作”把苏英以至全世界纳入自己的世界蓝图,由美国来充当世界盟主。
(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
(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1945年2月11日订于雅尔塔)
强权政治 相互妥协
损害一些国家的利益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
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体系 “凡-华”体系 雅尔塔体系
国际组织
中心力量
调整关系
性质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国际联盟
联合国
以欧洲为中心
美苏两极
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分赃
反法西斯主义;大国强权
暂时缓和列强之间的矛盾
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合作,对战后世界和平、民主、独立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大国妥协的产物,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利益。
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914年的殖民地版图
1975年的冷战格局
以欧洲为中心
的世界格局
美苏两极
世界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对欧洲全球霸权的破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