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柏林墙倒下之前,没有人相信它会倒下”
随着冷战局势日益严峻,西方大举援助西德的马歇尔计划 (即欧洲复兴计划) 施行,再加上东德经济政策的失误。东德居民和西德居民在经济收入上的差距开始出现,于是出现了东德居民向西德逃亡的潮流,为了阻止大量东德居民,特别是熟练工人逃向西德,苏联和东德当局决定修建柏林墙。
——弗雷德里克·泰勒:《柏林墙》
“柏林墙倒下之前,没有人相信它会倒下”
随着冷战局势日益严峻,西方大举援助西德的马歇尔计划 (即欧洲复兴计划) 施行,再加上东德经济政策的失误。东德居民和西德居民在经济收入上的差距开始出现,于是出现了东德居民向西德逃亡的潮流,为了阻止大量东德居民,特别是熟练工人逃向西德,苏联和东德当局决定修建柏林墙。
——弗雷德里克·泰勒:《柏林墙》
“我希望你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天的感受,至少我将永远都不会忘记;我等待了35年才有那种自由的感觉,这改变了我的人生。”
——默克尔
一段墙的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脆弱的同盟——战火中的团结
前言
任何一个同纳粹主义作斗争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任何一个与希特勒同流合污的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因此,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为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
——温斯顿.丘吉尔
1942年,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脆弱的同盟——战火中的团结
前言
任何一个同纳粹主义作斗争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任何一个与希特勒同流合污的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因此,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为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
——温斯顿.丘吉尔
1942年,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由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越来越想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也因内部不和而走向分裂,并在两三年内便为时常像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共同危险促成
国家利益
同盟
热战
敌对
冷战
烽烟再现
——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切都已成过去”
裂土
烽烟再现——冷战出现
裂土
“对付这样的敌人在不排除武装进攻的前提下,应多从特殊的政治手段、外交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进行渗透。行使上述特殊手段,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间谍人员。我为这种渗透取个新名词,叫做‘冷战’”
——1946 年 1 月 20 日,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在国会发表的演说
“冷战”一词出现
含义
“冷战”(1947-1991 年)是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冷战是“既不是战争又不是和平”的全面对峙和竞争状态,最基本的特征是“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武力”
烽烟再现——冷战出现
裂土
由于大英帝国在大战中遭受重创,不得不减少自己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欧洲的责任,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权” 不可避免地转移到了美国这边。在此情形之下,刚刚继任的杜鲁门开始率领美国,以一种全新面貌自觉不自觉地担负起了“阻止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势力向全球扩张” 的重任,首先就是准备在国际竞争中击败苏联,接替英法取得对欧洲的控制权。
——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
( 1944年10月21日),法学教材编辑部《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
凯南的“长电报” 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
同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 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
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
随着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不断激化,双方的态度也逐渐强硬,都把对方视为敌人。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 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
凯南的“长电报” 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
同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 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
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
随着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不断激化,双方的态度也逐渐强硬,都把对方视为敌人。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 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
战时同盟基础
不复存在
国家利益冲突
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根本
原因
全球扩展战略(美)
碰撞
保障国家安全战略(苏)
冷战出现
学思之窗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一《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苏]萨纳柯耶夫等编,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德语专业1971届工农兵学员译《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
斯大林为什么这么说?
烽烟再现——冷战出现
裂土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所有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围的人口全都位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全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不仅落入苏联影响之下,而且越来越强烈地为莫斯科所控制。”“几乎在每一处都是警察政府占了上风。到目前为止,除了捷克斯洛伐克以外,根本没有真正的民主。”
——温斯顿.丘吉尔
“铁幕”演说
烽烟再现——冷战出现
裂土
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集权政体,而美国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 ······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的咨文
杜鲁门主义表明美国已经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开始向苏联及世界共产主义进行反击。
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烽烟再现——两极格局形成
裂土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7年9月,苏联和南、波、罗、保、匈、捷、法、意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成立“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情报局的建立巩固了苏联对欧洲各国共产党的干涉和控制
1946年秋开始,西欧经济陷入困难,工人运动蓬勃发展。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马歇尔计划),企团借助经济手段, 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
1949年1月, 苏联和保、匈、波、罗、捷等国家成立“ 经济互助助会” (简称经互会),以打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建立与西方抗衡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烽烟再现——两极格局形成
裂土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7年9月,苏联和南、波、罗、保、匈、捷、法、意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成立“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情报局的建立巩固了苏联对欧洲各国共产党的干涉和控制
1946年秋开始,西欧经济陷入困难,工人运动蓬勃发展。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马歇尔计划),企团借助经济手段, 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
1949年1月, 苏联和保、匈、波、罗、捷等国家成立“ 经济互助助会" (简称经互会),以打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建立与西方抗衡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政治上加强对别国干涉与控制
经济上遏制与反遏制
烽烟再现——两极格局形成
裂土
1949年,美、英、法等十二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着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战略部署初步形成。
作为对抗,1955年5月,苏联和东欧七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以稳定东欧,保障苏联的安全。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
共和国
裂土
烽烟再现——两极格局形成
裂土
1949年,美、英、法等十二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着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战略部署初步形成。
作为对抗,1955年5月,苏联和东欧七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以稳定东欧,保障苏联的安全。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军事上成立军事政治集团
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
共和国
裂土
军事上成立军事政治集团
裂土而居
硝烟再“起”
“二战后, 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 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 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 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 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冰与火的世界
——冷战的发展
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平静湖面下的暗涌”
墙起
冰与火的世界——冷战的发展·
墙起
1958年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在6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 1961年8月12—13日,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后来又加高、加固, 并延伸千东西德边界。柏林墙是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第二次柏林危机
冰与火的世界——冷战的发展·
墙起
“我们必须立即堵住通往西柏林的逃跑路线——用边防警察的卫兵,或许还要用带刺的铁丝网。”
“民主德国的军队已经关闭了从东德到西德的所有过境点……民主德国领导层的目的显然是要阻止东德人大批逃亡西德。”
“为了阻止西德和西柏林的复仇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的敌对行动,我们引入了对民主德国边界的控制,这是每个主权国家在边境的惯例。”
——康拉德·H. 雅劳施《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冰与火的世界——冷战的发展·
墙起
“我们必须立即堵住通往西柏林的逃跑路线——用边防警察的卫兵,或许还要用带刺的铁丝网。”
“民主德国的军队已经关闭了从东德到西德的所有过境点……民主德国领导层的目的显然是要阻止东德人大批逃亡西德。”
“为了阻止西德和西柏林的复仇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的敌对行动,我们引入了对民主德国边界的控制,这是每个主权国家在边境的惯例。”
——康拉德·H. 雅劳施《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墙起
不可逾越的两个世界
冰与火的世界——冷战的发展·
墙起
1962年10月,美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苏联否认,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出动包括8艘航空母舰在内的183艘军舰和包括携带核武器的B-52轰炸机在内的大批飞机,将古巴“隔离”。美苏军队都进入战备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但是,美苏对危机的处理十分谨慎,双方领导人多次通信,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卡斯特罗与赫鲁晓夫合照
冰与火的世界——冷战的发展·
墙起
“是你们促使我们寻求新的市场和新的朋友,它们就是苏联和社会主义世界。在这之后,我们就开始对这种社会主义产生了兴趣并开始研究它。”
——菲德尔·卡斯特罗
冰与火的世界——冷战的发展·
墙起
1962年10月22日晚上7点,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
1962年10月16日
约翰·肯尼迪总统得到古巴西部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发射装置上安装的是导弹核武器的汇报
10月23日,星期二。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仍要按苏古协议继续使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的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
1962年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美舰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个弧形,封锁了古巴海域。与此同时,美国导弹部队全部奉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导弹在发射台上听候指令。
1962年10月25日,苏联此时作出了一个决定,即以不携带武器的船只去考验封锁。
10月26日,星期五。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了一封被白宫形容为“冗长、杂乱无章、漫无边际”的信,它“显然是在情感冲动下写的,充满着要避免核战的激情”。
10月28日,星期六。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的回信。
信中说:
“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国人民对于您所称为进攻性武器所感到的忧虑,这的确是一种可怕的武器。您和我都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武器。为了尽快地消除这一危及和平事业的冲突,为了给渴望和平的各国人民以保证,苏联政府除了此前已下达的在武器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的命令外,现又下达新命令拆除您所称为进攻性的武器,并将它们包装运回苏联。”
1962年10月27日,就在美国总统答复赫鲁晓夫来信之前,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又收到了苏联领导人发出的第二封信件。信中包含着实质上不同的立场,其实质是谋求实现一种相互交换。罗伯特·肯尼迪向赫鲁晓夫发出了接受他10月26日星期五“提议”的信。
冰与火的世界——冷战的发展·
墙起
1962年10月22日晚上7点,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
1962年10月16日
约翰·肯尼迪总统得到古巴西部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发射装置上安装的是导弹核武器的汇报
10月23日,星期二。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仍要按苏古协议继续使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的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
1962年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美舰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个弧形,封锁了古巴海域。与此同时,美国导弹部队全部奉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导弹在发射台上听候指令。
1962年10月25日,苏联此时作出了一个决定,即以不携带武器的船只去考验封锁。
10月26日,星期五。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了一封被白宫形容为“冗长、杂乱无章、漫无边际”的信,它“显然是在情感冲动下写的,充满着要避免核战的激情”。
1962年10月27日,就在美国总统答复赫鲁晓夫来信之前,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又收到了苏联领导人发出的第二封信件。信中包含着实质上不同的立场,其实质是谋求实现一种相互交换。罗伯特·肯尼迪向赫鲁晓夫发出了接受他10月26日星期五“提议”的信。
10月28日,星期六。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的回信。
信中说:
“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国人民对于您所称为进攻性武器所感到的忧虑,这的确是一种可怕的武器。您和我都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武器。为了尽快地消除这一危及和平事业的冲突,为了给渴望和平的各国人民以保证,苏联政府除了此前已下达的在武器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的命令外,现又下达新命令拆除您所称为进攻性的武器,并将它们包装运回苏联。”
“惊魂”十三日
世界在和平与
“地狱”间徘徊
20世纪70年代是—个动荡的年代,美国深陷越战又坠入经济危机的泥潭,
在全球政策上采取收缩防御策略, 苏联则蒸蒸日上。“苏攻美守的大环境下,苏联加紧对外扩张, 攫取非洲成了苏联的重要一步。
欧加登战争是1977年到1978年期间,发生在埃塞俄比亚欧加登地区,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之间的战争。战争起因是索马里对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地区提出领土要求。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古巴和以色列也公开支持埃塞俄比亚。战争最后以索马里撤出欧加登地区告终。1977年11月25日,苏联开始向埃塞大规模空运物资,巴雷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开始动员预备役,并向美国求援。
此次洲际战略空运规模空前,整个行动从197 7 年11月25日夜间开始, 至12月中旬结束, 共历时3个多星期参加的飞机至少有225架, 机型上由安— 22和伊尔-76运输机两种苏军主要的大型运输机挑大梁, 约占苏空运能力的15%。这次战略空运取得了完美的成果。海量的武器装备被空运到埃塞俄比亚,包括大量的坦克、装甲运兵车、122/152毫米加农榴弹炮髦米格21/23战斗机、150架左右军用直升机,以及1500多名苏联军事顾问和17000名古巴战斗人员。为了支援和保障这次规模空前的空运顺利进行苏联做了充分准备。苏联在亚的斯亚贝巴亚丁、马普托3地准备了充足的油料和机场地面设备, 驻黑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海军舰队也重新编队。
铁路方面, 苏联停止了某些铁路线的民用交通运输, 利用它们来运输大量的武器(包括坦克和火炮) 到机场。为保障这次空中机动苏联还专门发射了— 颗“宇宙” 号888-97 3 卫星来保障指挥侦察和通信联络。高峰时刻亚的斯亚贝巴国际机场被苏联军用飞机所淹没, 原先预计在此经停的民航班机都被迫取消了预定的降落直接飞越埃塞俄比亚。
飞翔在非洲之角上空的北极熊
——1977年苏联战略大空运
冰与火的世界——多极力量的成长
墙起
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这五大力量将决定经济的未来,由于经济力量对其他力量的关键作用,这五大力量也将决定本世纪最后1/3时间的前途。
这意味着,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
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编者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1971年7月6日)英文版
史料阅读
冰与火的世界——多极力量的成长
墙起
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
——尼克松 1972年
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西德外长谢尔,1974年
冰与火的世界——多极力量的成长
墙起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日本经济的“起飞”
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冰与火的世界——多极力量的成长
墙起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日本经济的“起飞”
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裂
冰与火的世界——多极力量的成长
墙起
“两弹一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
合国的合法席位
珍宝岛战役
冰与火的世界——多极力量的成长
墙起
“两弹一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
合国的合法席位
珍宝岛战役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冰与火的世界——多极力量的成长
墙起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
冰与火的世界——多极力量的成长
墙起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
第三世界兴起
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展望今后五年、十年或许十五年的时候,我们会看五个强大的超经济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意味着,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尼克松,1971年
多极力量成长
冲 击
两极格局
改天换地
——两极格局的瓦解
“新的挑战”
墙塌
改天换地——两极格局的瓦解
墙塌
战略防御计划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改天换地——两极格局的瓦解
墙塌
1989年苏军撤离阿富汗
1987年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1991年美苏核裁军
“和平演变”战略
“ 和 平 演 变 ” 是 指 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
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该词出现于 20 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和平演变”成为美国在冷战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
改天换地——两极格局的瓦解
墙塌
东欧剧变
柏林墙拆除
改天换地——两极格局的瓦解
墙塌
东欧剧变
柏林墙拆除
墙塌—苏联解体
“新”的世界
(1)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2)美苏对峙时掩藏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地区冲突、恐怖组织等逐渐显现, 成为威胁和平的潜在因素。
(3)随看苏联一极的崩塌, 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 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的指手画脚和恃强凌弱, 对国际局势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两极格局解体后遗留的问题和潜在危机
(1)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2)美苏对峙时掩藏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地区冲突、恐怖组织等逐渐显现, 成为威胁和平的潜在因素。
(3)随看苏联一极的崩塌, 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 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的指手画脚和恃强凌弱, 对国际局势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两极格局解体后遗留的问题和潜在危机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损人又害己, 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尊重各国人民根据自己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不能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强加到别国之上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