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6-02 14:5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
(1)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
(2)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新课导入
庐山局部图
庐山局部图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
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内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结合实例,认识外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运用图像及示意图,了解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要求
昼长和夜长的判读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及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在世界文化景观中有一段描述庐山自然方面的话:庐山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十亿年前,庐山地区是浅海。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庐山在2500万年前形成了一座独特的“地垒式断块山”。
也就是说在这十亿年的时间里,庐山从浅海蜕变成现在最高海拔1474米的山峰,跨越时间极长。而且庐山每年还在上升,但是升高的高度肉眼难以察觉。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
内力作用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
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2)岩浆运动
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3)变质作用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活动: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
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
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c.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隆隆作响,地面隆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从地下升
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矗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
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
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2.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
a现象发生的过程:该地存在地壳上升运动,水域地区生长的螺蚌,随着地壳上升,连同旧日之土演变为山地、岩石。
b现象发生的过程:
一场火山爆发,使得塞拉比斯神庙的下部被火山灰覆盖。
接着那不勒斯海滨先是处于下沉运动之中,3根大理石柱部分沉入海水中,被海生贝壳动物蛀蚀;之后那不勒斯海滨又处于上升运动之中,大理石柱重见天日。
活动: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
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
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c.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隆隆作响,地面隆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矗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
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有的地表形态变化很快,演变过程在较短时间或瞬间完成,比如材料c;
有的地表形态变化极其缓慢,演变过程需要漫长的地质年代,比如材料a、b。
活动: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昼长和夜长的判读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内力作用塑造基本地表形态,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削高平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风化作用。
外力作用
风化类型 区别
物理风化 仅是岩石破碎
化学风化 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生物风化 在生物的作用下,物理和化学风化相伴进行
(2)侵蚀作用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影响因素: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外力强度(速度、量);植被;岩石结构;风化作用
内力作用
丹霞地貌
黄土地貌
流水侵蚀一般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学习任务1:识别下列地貌景观名称,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
探究学习
河谷
学习任务2:识别下列地貌景观名称,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
风蚀城堡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风蚀垄
风蚀雅丹
风力侵蚀,本质是风的吹蚀+携带沙石的磨蚀
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学习任务3:识别下列地貌景观名称,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
海水侵蚀
分布在沿海地区
海蚀平台
海蚀拱桥
海蚀拱桥
海石柱
海蚀穴
冰川的侵蚀作用
冰川侵蚀:一般常见于高纬度和高山地区
学习任务4:识别下列地貌景观名称,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
角峰
冰斗
刃脊
冰斗湖
U型谷
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圆椅状的洼地。
刃脊和角峰是冰蚀地貌当中的代表性特征地貌。
U型谷一般指冰川侵蚀形成的冰川谷,又称冰蚀谷、槽谷。是由冰川过量下蚀和展宽形成的典型冰川谷,两侧一般有平坦的谷肩,横剖面近似U型。
如何区分风化与侵蚀作用?
风化是指岩石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发生的破坏,与风无关。风化的结果是岩石变碎、变小。
侵蚀则是在风、水等作用下发生的破坏。侵蚀的结果是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
课堂讨论
风化
侵蚀
(3)搬运作用
风化和侵蚀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离开原处,被搬运到其他地方的过程。
注意:搬运作用一般不直接形成地表形态,但为堆积地貌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河流搬运
风力搬运
冰川搬运
内力作用
搬运能力和外力的大小和颗粒物大小有关
(4)堆积作用
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搬运能力减弱等原因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沉积,形成堆积地貌。
影响因素: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外力强度(速度、量)减弱或地形阻挡
内力作用
思考: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搬运能力减弱?
风和流水的速度减慢以及冰川消融等都会使得搬运能力减弱。
冲积平原
a.流水堆积作用
三角洲
冲积扇
原因:流水堆积具有分选性,即颗粒大的、重的先沉积;颗粒小的、轻的后沉积
学习任务5:下列地貌景观名称是什么?成因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
其中冲积扇沉积物颗粒大小及厚度变化是怎么样的?
学习任务6:下列地貌景观名称是什么?成因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
沙丘
沙垄
b.风力堆积作用
风力堆积地貌,多分布于干旱沙漠地区
缓坡为迎风坡
b.风力堆积作用
学习任务7:
①如何判断图中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在图上用箭头标注风向。
②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沙丘链大多沿什么方向延伸?
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的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
c.冰川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地貌,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多分布于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学习任务8:下列地貌景观名称是什么?沉积物分布有无规律?多分布在哪里?
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玄武岩
花岗岩
(1)岩浆岩
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又称火山岩。玄武岩是最常见的火山岩,一般形成高原、台地。
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变硬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花岗岩是岩石圈中最常见的侵入岩。许多山脉的核心部分都是花岗岩。
三大岩石
喷出岩
多气孔,颗粒小,结晶不好
侵入岩
无气孔,颗粒大,结晶好
如何区分喷出岩和侵入岩呢?可以参考玄武岩和花岗岩。
(2)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作用,逐渐成为砾石、沙子、泥土等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
按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
三大岩石
(2)沉积岩
有些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石灰岩;大陆地表出露的岩石约75%都是沉积岩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三大岩石
(3)变质岩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变质岩。例如
三大岩石
页岩
板岩
石灰岩
大理岩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原有的岩石 变质后的岩石
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 石英岩
常见变质岩
分类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应用途径
岩浆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有流纹或气孔构造、密度轻 玄武岩、流纹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喷出岩形态各异,可作为观赏石材。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坚硬 花岗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 砂岩、 砾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富含非金属矿产,如煤、石油,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其原来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 片理构造 大理岩、板岩、 石英岩、片麻岩  重要的建材
课堂小结
● 这三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
圈以下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熔化,
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 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
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
在此基础上形成其他岩石。
● 岩石圈的物质就这样处于不断的
循环转化之中。
三大岩石循环
1.自岩浆始,到岩浆终;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
2.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
1.在合适的位置标注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关键词。
2.用不同的箭头表示物质循环过程,并注明各箭头含义。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冷却
凝固
重熔
再生
重熔再生
重熔再生
课堂活动
【证据】现代珊瑚多生活在温暖、平静、水质清洁的浅海环境中,若在岩层中发现珊瑚化石,科学家便推断该岩层形成于温暖、洁净的浅海环境。
现在是过去的一把钥匙
1.科学家若在岩层中发现珊瑚化石,科学家变推断该岩层形成与温暖、洁净的浅海环境。
2.又如,科学家通过研究喷出岩,推断具有相同岩石的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也发生过火山喷发事件。
请问: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自学窗
课堂小结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黑曜石形成于火山爆发时岩浆流的外缘,具有类似于玻璃的特性。读下面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与黑曜石及其形成过程相对应的是( )
A.a—③ B.b—② C.c—④ D.d—①
2.图中b到d的过程( )
A.均在地表进行 B.岩石性质发生改变
C.物质来自地壳 D.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A
B
课堂训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平均海拔1200米的盘吉尔塔格山岩体多为火山岩,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形成独特的火成岩石林景观(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岩石主要由( )
A.流水挟带泥沙固结形成 B.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
C.大规模的海陆变迁形成 D.干旱地区风化物沉积形成
4.形成该石林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物理风化和风力堆积 B.冰川侵蚀和风力侵蚀
C.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和风力堆积
B
C
土耳其高原的卡帕多奇亚拥有世界上梦幻般的地质景观“蘑菇石”(如下图)。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底部的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据此回答5~6题。
5.底部岩石按成因属(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6.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为( )
A.沉积—火山喷发—风化侵蚀 B.火山喷发—地壳抬升—沉积
C.地壳抬升—沉积—火山喷发 D.地壳抬升—火山喷发—风化侵蚀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