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2课
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导入新课
周天子地位的变化:
西周时: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东周)春秋时: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前770
平王东迁
680
齐桓霸业
546
弭兵之会
510
吴越争霸
476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春秋五霸
宋国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前475
422
李悝变法
221
战国时期:大夫上位,兼并频繁
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七雄”
403
三家分晋
379
田氏代齐
379
吴起变法
356
商鞅变法
各国称王
318
合纵攻秦
256
秦灭东周
华夏认同
华夏
狄
蛮
戎
夷
春秋:“尊王攘夷”
战国:追求统一
华夏认同
春秋形势图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战国形势图
华夏认同:“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三)华夏意识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族。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铁犁牛耕
问:根据下列几幅图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什么现象?
东周时期经济大变动
据已知的统计资料,山东、河北、山西、河南、辽宁、陕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的数十个地点,都有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出土。
——李发林《战国秦汉考古》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铁犁牛耕
1.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铁制农具
青铜牛尊
铁制农具
牛耕推广
水利工程修建
农业进步
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井田制瓦解
小农经济出现
新兴地主
佃农\自耕农
工商业繁荣
(分工、货币、中心城市、工商业主)
材料一: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结合下列材料,归纳战国变法运动的必要性。
必要性:经济发展引起社会复杂化,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需要建立实行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
战国初年各国为富国强兵,都进行了变法活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刘向《战国策》
2、变法运动
8
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
1
3
2
燕国:乐毅改革
4
6
5
齐国:邹忌改革
楚国:吴起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韩国:申不害改革
魏国:李悝改革
秦国:商鞅改革
7
石器、骨器、木器
井田制
宗法大家族集体劳作
卿-大夫-士
诸侯
天子
社会
经济(国富)
西周财富生产与社会结构示意图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普遍推行县制,县长官由君主任命。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商鞅变法的内容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郡县官僚制国家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商鞅变法后的制度创新
政治(兵强)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秦国商鞅变法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A.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B.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影响
三、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铁农具和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时代背景
经济
政治
阶级
教育
根本
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各国变法。
“士”阶层活跃,游说讲学。
私学兴起。
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转型)。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大争鸣
13
1
孔子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曰:“苛政猛于虎”。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说明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①“仁” :仁者爱人
有等级差别的爱
②“礼”:克己复礼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③为政以德
④改良政治
14
1
孔子
“仁者爱人” 道德、修养
“克己复礼”规范、准则
外在约束
他律
如何认识仁与礼的关系?
内在自觉
自律
“仁”
“礼”
课堂探究
15
政治:
仁:仁者爱人
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
为政以德,改良政治
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
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
1
01
仁:仁者爱人
04
改良政治
06
教育
02
礼:
克己复礼
05
天命:
敬而远之
03
德:
为政以德
孔子
17
2
老子
(1)哲学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
本原和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9
(2)朴素的辩证法
2
老子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8
(3)政治思想:
2
老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战国:百家争鸣
法家
荀子
人性本恶;“隆礼重法”
儒家
孟子
人性本善;“仁政”、民本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墨家
韩非子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思想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邹衍
阴阳五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
阴阳家
兵家
孙子
《孙子兵法》,提出战略思想
(1)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学说的出现有哪些历史意义呢?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水,影响十分无奈深远。
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练习题,并在课后思考下列问题。
大一统
你看出了哪些不同?思考一下这些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读图学史
对比课本第9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第10页“战国形势图”,你看出了哪些不同?思考一下这些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1.春秋时期的晋被韩赵魏三国取代,
宋、鲁、吴等国消失
2.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
3.出现不少新兴城市,如邯郸、大梁等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
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
社会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起来
社会大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