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课件+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课件+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13 18:1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辛亥革命(带解析)
一、选择题 ?(共15题)
1. 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昌,逆之亡。”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应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 ①提出三民主义????②领导五四运动????③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④创立华兴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 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3. 余英时认为中国“上至朝廷的礼仪、典章、国家的组织与法律、社会礼俗,下至族规、家法、个人的行为规范……的一切建制之中”都贯注了儒家的原则,而这一儒家建制整体的迅速崩溃始于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人民在政治翻身成为国家主人
C.确定了民主共和的政体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 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有五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 甲: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乙: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 丙: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丁:辛亥革命用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戊:辛亥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1教育网
A.甲乙丙丁戊
B.甲乙丙戊
C.甲乙丙丁
D.甲乙丁戊
6. 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 21cnjy.com
A.成立同盟会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发动护法运动
D.发起新文化运动
7. 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力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殖民势力
8. 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这主要表明,北洋政府 21·cn·jy·com
A.坚持维护共和制度
B.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C.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D.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施政纲领
9.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更现代化的政府”应该是指 www.21-cn-jy.com
A.君主专制政府
B.民主共和制政府
C.君主立宪制政府
D.人民民主专政政府
10.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
B.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11. 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
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12. 梁启超说:“(辛亥革命后),任凭甚么人,……若再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说明辛亥革命 www-2-1-cnjy-com
A.彻底推翻了封建统治
B.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力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击了列强侵华势力
13. 近代史专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的是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D.改良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
14.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2-1-c-n-j-y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5.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的花”,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
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二、非选择题
16.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1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文在海外倡革命十数年,所怀抱的宗旨,不外发财与利己主义。彼对于党员毫无信义,别人替彼牺牲性命,彼则攒资财,只要中国内地起一回乱事,必给他作一回锅,那不是土匪作乱,良民抗粮呢?彼亦借口革命,向华侨敛钱募饷,敲进来的金钱,尽入私产。……即如此次武汉起事……孙文早不来晚不来,单等南京大同确定,他才来到上海。……一则借此机会,在海外向华侨多多敛钱;二则恐怕大局不稳,白来送死。”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利害》,《大公报》1912年1月27日报道 材料二:孙中山先后致函时任外交总长的唐绍仪和参众两院议员,请求民国政府偿还“中华革命军借款”“总计二百七十万元”,其中“募借华侨款一百七十万元,”“日本商人债一百万元。”写道:“民国大定,乃于九月中使人请于政府,以为是之出资者皆为共和也,共和既复而不之恤,是则在国家为寡恩,在国民为负义,故请求政府代为偿还,非徒以保个人之信用也…… ——1916年孙中山《致唐绍仪请代呈政府发还中华革命军借款函》 材料三:“余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1925年孙中山《家事遗书》 材料四:“最后十三年北来(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其过津时,民众欢迎之如何热烈,津人当能记忆之。及病逝北京,移灵协和医院,与出殡碧云寺,及中央公园追悼会,全城数十万,殆全体参加,其空前盛大,尤不待论。因念中山先生一生,为平民的,为大众的,……而惟其爱民众、信民众也,故逝世之后,民众哀而慕之,十四年在北京送殡之数十万人,皆自动参加,非受人招致者也。先生生前,且不警戒,不防卫,而亦无往而不安全。今当遗体奉安,又何事戒备。北平之送灵,沿路之通过,南京之奉安,何不彻底为民众公开,许人人自由参加,而乃加以谨严之限制乎。吾人所谓感觉遗憾者,此也。中山先生之受民众感念,为其有爱民众信民众之真精神,凡称中山之徒,宜无时不体会此真精神,勿形式化、偶像化,甚至富贵化,不然,崇之似愈尊,诬之实愈甚,生者无所谓,死者之不安甚矣。” ——《送灵后之感想》,《大公报》1929年5月27日报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什么借款?2·1·c·n·j·y
(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四对孙中山的评价。从《大公报》前后的评价可以看出当时一般中国人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1*cnjy*com
(3)通过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具有怎样的金钱观?
(4)对于材料四中“中山先生之受民众感念,为其有爱民众信民众之真精神,凡称中山之徒,宜无时不体会此真精神,勿形式化、偶像化,甚至富贵化”,请结合我们纪念伟人应采取的真正态度对这一内容进行评价。 【来源:21cnj*y.co*m】
第13课 辛亥革命(解析)
1.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五四运动的领导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北伐战争开始时孙中山已经逝世,因此②④排除。所以答案选B。 2.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仔细观察图和注释,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B项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项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项。因此选A。 3.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一些封建礼治。所以答案选D。 4.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从而否定了主权在君的君主专制制度,所以本题选A,B、C、D不符合题意。 5.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依据教材知识即可。甲、乙、丙、丁符合史实。戊符合史实,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依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上徘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选C项。 6.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容易实行独裁转正,为此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本题选择B项;A是1905年;C是1917年;D是1915年,时间不符合。 7.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此题属于最优选择,四个选项都是辛亥革命的成果,需要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甄别。A项是辛亥革命在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中国是开天辟地的大事。B项不突出,戊戌变法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清朝预备立宪也有民主方面的规定。C项也不是最突出的,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的事早就有,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保路运动等。D项不明显。故选A项。 8.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坚持维护共和制度、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施政纲领显然是不符合北洋政府的执政理念的,不能选AD两项,北洋政府也属于旧中国,而旧中国并没有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所以也不能选C项,而材料的主旨其实也正是表明了北洋政府是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综上所述本题的答案就是B。 9.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中国人民看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有识之士奋起反抗,主张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材料“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正是这一要求的反映。分析选项,A项维护的是封建制度,应排除;C项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权,保留清政府,也应排除;D是指新中国的成立,与题意不符;故B项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10.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政治制度。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夏商周时,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贵族政治的作用体现;而官僚政治应该是从秦朝实行郡县制开始,汉代进一步发展,最终取代了贵族政治。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B、C、D均表述正确。 11.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的信息说明过去依靠乡土社会中的绅士到现在的律师,说明治理社会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 12.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之后若想做皇帝是不可能的,所以本题选C,A、B、D不符合题干要求。 13.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由材料可以看出社会民众心理、法律两方面说明袁世凯上台的原因,表明袁世凯当时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当时形势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因此A符合题意。而B不合题干主旨,C 、D与题意无关。故选A。 14.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辛亥革命”、“管中国人的事”等,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相关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材料的核心意思,即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反帝)、民主(反封建)意识的增强。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A项表述最为全面和准确,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15.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辛亥革命”、“ 一朵不结果的花”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也体现出极其的不彻底性,主要体现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AD两项的表述与题干意思无关,排除AD。B选的表述本身不符合史实,而且与题干意思无关,属于无关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16. 答案:(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出处:21教育名师】
17. 答案: (1)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的军费。
(2)材料一:孙中山假借革命进行敛财,贪生怕死之辈。
材料四;孙中山是为民、爱民、信民的真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国父。反映了民众由不理解孙中山革命,到理解孙中山并由衷地敬佩和爱戴的过程。 (3)孙中山先生借钱革命,不置产业,不留钱财给家人后代。 (4)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是要学习中山先生爱民信民的精神,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切勿扰民。材料作者所表达观点确实有道理。【版权所有:21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