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配套教学设计(8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配套教学设计(83)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09 15:20:48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 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
2、 通过聆听、 演唱、 比较、 探究、 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认识“花儿”、 “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转、合”等。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都喜欢流行歌曲,可能有部分学生认为民间歌手的演唱很土、很落后,常常表现出不屑一顾。但如果教师能抓住民歌源自生活,高于生活,讲究自然美的本质特点,诱导学生从西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入手,探索、体验民歌淳朴、自然美,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欣赏观看视频、诱思探究教学方法为学习指导策略,合理设计问题,诱导得当,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独立性为核心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乐在其中。
3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 ]
1、认真细致地聆听三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 内容、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2、了解民 歌体裁 “花儿”与“信天游”。
[ 教学难点 ] :
1、 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2、探究西北民歌 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高亢的西北腔
一、 导入
师生唱西北民歌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片段。
1、刚才听到的歌曲曲名是什吗?(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
会唱的同学跟老师一起领唱,合唱部分在老师的指挥下全体合唱。 〔会唱的多唱,不会唱的也能唱。 〕
3、导入新课。
(1)从熟悉的民歌入手,冗余度高,提高学习兴趣。 气氛。
(2)心情愉 悦的情感交流,用歌声活跃课堂,让学生感受激情和爱。“先声夺人”活跃课堂
(3)全体参与,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到歌唱基础好的学生,师生平等、 人人平等。营造轻松、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探究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欣赏山西民歌《刨洋芋》欣赏陕西 民歌《脚夫调》 引导学生总结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学生找五省位置,并用 “晋、陕、宁、甘、青”等简称填写在相应位置。用谈话法、讨论法回答:西北的自然风貌、生产方式,以及西北人的语言、 性格特征。
3、集体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借景抒情〕,感知音乐的表现手法。
4、聆听歌曲: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什么演唱方法?节奏怎样?
(1)《上去高山望平川》
是声誉极高、流传甚广的“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基本特点是:旋律高亢、悠 长,多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A、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歌曲共有两段歌词,第一段是写景,给人以苍茫寥廓.气度恢弘,一派高原尽收眼底的意境。
第二段歌词意在抒情,其意蕴含蓄.富于哲理。想告诉我们一个隐含的哲理是: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要勇敢地区追求.去实现。
B. 歌曲旋律特点
这首歌曲如果学唱的话好唱吗?
学生回答:难唱
音长——气息悠长
音变化——音的变化多,装饰音不好模仿
高低起伏——旋律跌宕起伏
歌曲的旋律特点:乐曲气息较长,多用装饰音,节奏松散,较自由,旋律起伏较大。
(2)《脚夫调》
又名《拉骆驼》 ,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于陕 北的绥德、 米脂一带。
同学们知道“脚夫”是什么意思吗?
在陕、甘、内蒙、山西 青海一带,过去有靠赶牲口帮人运输东西的人,这种人被称作“赶牲灵”或“脚夫”。“脚夫”的生活很困苦,走南闯北,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一走就是十几天或至数月 数年,全凭两只脚谋生糊口。因此,他们在路途上总是靠着唱歌来排解内心的寂寞和忧愁。这首《脚夫调》就是脚夫在路途中说所唱的一首歌曲。
3.带着问题聆听
乐曲听完了,我们来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么样的呢?
歌曲的歌词,表现了脚夫们被生活所迫,抛弃离子,背井离乡,流落在外的寂寞,无奈,幽怨,愤懑,以及思念亲人的复杂心情,也从另一种角度表达了脚夫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这首歌曲的旋律基本上采用了上下句的单乐段结构。上乐句旋律起伏较大,表现了脚夫激动的心情,下句则立刻低沉下去,表现了一中压抑 愤懑的心情。
通过对歌曲歌词,旋律的分析,不难看出歌曲的音乐情绪是:压抑的,低沉的 愤懑的。
“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 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3)《刨洋芋》
听了一首青海“花儿”,一首陕北“信天游”,接下来我们来听一首山西的山曲----《刨洋芋》。
1.介绍乐曲
你们知道洋芋是什么吗?(洋芋其实就是土豆。)
《刨洋芋》这首乐曲生动的描写了农民刨洋芋的动态,神情,表现了农民看到自己丰收的劳动成果时那种满腔喜悦的自豪心情。
2.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试着去感受下收货的喜悦。
出示测试题:
A、西北地区的民歌旋律、节奏怎样?〔高亢悠长,起伏大;节奏自由、舒展。 〕 B、表现了西北人民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 〕
C、 歌曲内容大都表现什么阶层的生活? 〔平民生活。 〕
3.教师总结:
民歌中对家园的赞颂、对生活的热爱,感情质朴,自然真切, 反映大众情感,平民色彩浓厚。 运用知识复现法,通过做题,让学生明白, 地理环境影响人的性格、 生产方式、 语言,这一切都与民歌的风格形成有关。 渗透民族文化意识,为下一步做铺垫。通过朗诵引导发现:原生性民歌衬词用得多。 感受方言语调在歌曲中的作用。 通过聆听和思考发现:旋律高 亢、节奏自由等特点。 感受民间歌手 演唱时,运用的方言、衬词衬腔、发声方法认识这首歌,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感受收获后的喜悦心情和幽默、风趣的情绪。 探究民歌创作手法“换头合尾|”、“合头换尾”、“鱼咬尾”等。 感受和理解四句旋律“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感。让学生明白,民歌的美就在于她的:“原生性”。人们情绪的宣泄和抒发都包含在高亢的歌声中,体现和渗透着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文化与情感之中,易接近,贴近民众。
三、 拓展与升华民歌的发展与继续学习。
1、 举例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西北民歌? 〔教师和学生都说自己知道的民歌。教师唱出所说的所有民歌片段——好似赛歌。 〕
2、听王宏伟的《西部放歌》 、彭丽媛的《刮春风》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课堂时间,作为机动内容〕
3、同教材上的民歌有何关系?〔现代民歌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方法艺术性、时代性更强,教材上的民歌更质朴、纯真,靠口传心授 繁衍至今;民歌素材是创作的源泉。〕
4、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继续学习 民歌的愿望,进一步感悟民歌的真谛。5、引导学生用动态的、发展的审美意识鉴赏民歌,使我们的学生能受到开放的、最佳的音乐教育生态气候的滋润。为终生喜爱和学习音乐奠定基础。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IPA and Phonics
实际上本课不属于任何册的任何一课,却又可以服务于每一课。音标与英语直拼法的结合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有助学生终生学习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