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
二、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三、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起、承、转、合”等。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认真细致地聆听三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二、了解民歌体裁 “花儿”与“信天游”。
教学难点:
一、 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材分析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民歌的起源和音乐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原始社会就伴随着人类的狩猎、搬运、祭祀、仪式等活动而萌生。它与人类一切生活实践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那些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民歌却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惟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兴所至地发挥,有所创新,有所变化。
1、《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其典型特征是采用“双句双字尾”的格式。这首歌的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
2、《刨洋芋》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在表现主题时用叙事的口吻,先叙述刨洋芋的过程,最后再抒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整首歌曲在写实的基础上含蓄地表露了劳动者——也是歌唱者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借景抒情的一首佳作。
3、《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播放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学生在音乐声中入座
营造民歌氛围
一、导入
师生唱西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片段。
1、刚才听到的歌曲曲名是什吗?(《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2、会唱的同学跟老师一起领唱,合唱部分在老师的指挥下全体合唱。〔会唱的多唱,不会唱的也能唱。〕
3、导入新课。
(1)、从熟悉的民歌入手,冗余度高,提高学习兴趣。
(2)、心情愉悦的情感交流,用歌声活跃课堂,让学生感受激情和爱。“先声夺人”活跃课堂气氛。
(3)、全体参与,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到歌唱基础好的学生,师生平等、人人平等。营造轻松、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探究
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1、以测试的方式在教材的“拓展与探究”的第4题的地图上找出西北五省的地理位置。
A 、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b、欣赏山西民歌《刨洋芋》
c、欣赏陕西民歌《脚夫调》
2、引导学生总结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a、学生找五省位置,并用“晋、陕、宁、甘、青”等简称填写在相应位置。
b、用谈话法、讨论法回答:西北的自然风貌、生产方式,以及西北人的语言、性格特征。
A、集体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借景抒情〕。
B、感知音乐的表现手法,聆听歌曲:
⑴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大)
⑵用了什么演唱方法?(假声)
⑶节奏怎样?(节奏自由,句末最为明显。)
师: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声誉极高、流传甚广的“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属山歌的一种。
1、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2、第一次聆听歌曲:
歌曲有几句?(四句)
3、跟唱歌曲两遍:(用方言)
找出句与句之间相同的地方。(第一第二句:头相同,尾不同;第二第四句:尾同头不同)
a、“脚夫”、“婆姨”是什么意思?(“脚夫”又称“赶脚的”或“脚户哥”。脚夫是以为他人运送生活用品为生的劳动阶层。)
b、边听边思考:
⑴有几句?〔上下两句〕
⑵音乐情绪怎样?(第一句上行,第二句下行)
师:《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出示测试题:
1、西北地区的民歌旋律、节奏怎样?〔高亢悠长,起伏大;节奏自由、舒展。〕
2、表现了西北人民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
3、歌曲内容大都表现什么阶层的生活?〔平民生活。〕
4、师:
民歌中对家园的赞颂、对生活的热爱,感情质朴,自然真切,反映大众情感,平民色彩浓厚。
a、运用知识复现法,通过做题,让学生明白,地理环境影响人的性格、生产方式、语言,这一切都与民歌的风格形成有关。
b、渗透民族文化意识,为下一步做铺垫。
1、通过朗诵引导发现:原生性民歌衬词用得多。
2、感受方言语调在歌曲中的作用。
3、通过聆听和思考发现:旋律高亢、节奏自由等特点。
4、引导学生探究“花儿”的风格特征。感受民间歌手演唱时,运用的方言、衬词衬腔、发声方法认识这首歌,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认识“花儿”这种山歌体裁。(关于“民歌体裁”这一知识点,放在本单元结束总结时再精讲。)
a、感受收获后的喜悦心情和幽默、风趣的情绪。
b、探究民歌创作手法“换头合尾|”、“合头换尾”、“鱼咬尾”等。
c、感受和理解四句旋律“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感。
1、 探究“信天游”的风格特点。
2、了解“脚夫” 常年赶者牲口行走在黄土高原的沟壑,在寂寞无助中,借景抒情,消愁解闷的心情。
3、理解第一句旋律上扬的原因是唱“景”,第二句下行是因为唱得是郁闷的“心情”;“情”与“景”、“上行”与“下行”形成对比。
a、运用口头检查法和直观检查法,根据测试题检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b、让学生明白,民歌的美就在于她的:“原生性”。人们情绪的宣泄和抒发都包含在高亢的歌声中,体现和渗透着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文化与情感之中,易接近,贴近民众。
4、欣赏陕西民歌《脚夫调》
四、引导学生总结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1、学生找五省位置,并用“晋、陕、宁、甘、青”等简称填写在相应位置。
2、用谈话法、讨论法回答:西北的自然风貌、生产方式,以及西北人的语言、性格特征。
(1)、集体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借景抒情〕。
(2)、感知音乐的表现手法,聆听歌曲:
⑴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大)
⑵用了什么演唱方法?(假声)
⑶节奏怎样?(节奏自由,句末最为明显。)
师: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声誉极高、流传甚广的“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属山歌的一种。
1、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2、第一次聆听歌曲:
歌曲有几句?(四句)
3、跟唱歌曲两遍:(用方言)
找出句与句之间相同的地方。(第一第二句:头相同,尾不同;第二第四句:尾同头不同)
1、“脚夫”、“婆姨”是什么意思?(“脚夫”又称“赶脚的”或“脚户哥”。脚夫是以为他人运送生活用品为生的劳动阶层。)
2、边听边思考:
⑴有几句?〔上下两句〕
⑵音乐情绪怎样?(第一句上行,第二句下行)
师:《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出示测试题:
1、西北地区的民歌旋律、节奏怎样?〔高亢悠长,起伏大;节奏自由、舒展。〕
2、表现了西北人民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
3、歌曲内容大都表现什么阶层的生活?〔平民生活。〕
4、师:
民歌中对家园的赞颂、对生活的热爱,感情质朴,自然真切,反映大众情感,平民色彩浓厚。
1、运用知识复现法,通过做题,让学生明白,地理环境影响人的性格、生产方式、语言,这一切都与民歌的风格形成有关。
2、渗透民族文化意识,为下一步做铺垫。
a、通过朗诵引导发现:原生性民歌衬词用得多。
b、感受方言语调在歌曲中的作用。
c、通过聆听和思考发现:旋律高亢、节奏自由等特点。
d、引导学生探究“花儿”的风格特征。感受民间歌手演唱时,运用的方言、衬词衬腔、发声方法认识这首歌,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认识“花儿”这种山歌体裁。(关于“民歌体裁”这一知识点,放在本单元结束总结时再精讲。)
1、感受收获后的喜悦心情和幽默、风趣的情绪。
2、探究民歌创作手法“换头合尾|”、“合头换尾”、“鱼咬尾”等。
3、感受和理解四句旋律“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感。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IPA and Phonics
实际上本课不属于任何册的任何一课,却又可以服务于每一课。音标与英语直拼法的结合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有助学生终生学习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