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导学案(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导学案(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2 17:2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历史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历史理解:结合国际局势和世界发展状况,认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历史潮流。 历史解释:了解人类和平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认识实现和平发展的艰巨性。 家国情怀:知道当今世界全球治理的新现象和中国方案的提出,明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认识现今中国的大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可持续发展 巴黎协定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学生用书(第119-120页)]
一、二战后世界人民的追求
追求和平 国际 局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7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
维和 行动 从1948年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开始实施以来,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有效作用
追求发展 世界 范围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
发展中国家 二战后亚非地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成为它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历史 潮流 背景 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内涵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思维点拨 当今世界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途径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改变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包括:平等享有主权(内政不容干涉)、平等参与权(国际事务)、平等发展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权(各民族、各种文明)。
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发展方面 经济 增长 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南北 问题 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和平 与安全方面 表现 (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2)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导致世界局势动荡 (3)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4)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应对 措施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这些挑战,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需要合作、共同面对
概念阐释 东西问题与南北问题
“东西问题”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和战问题,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南北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问题,即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的问题。
问题思考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遭遇了哪些挑战?请举例说明。
提示 挑战:世界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地区冲突时有发生;国际安全受到威胁;资源争夺日趋激烈。例如:阿以争端,叙利亚内战等。
主题一 光明与黑暗——二战后人类的追求与问题
史料探究
某学习小组以“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为主题,找到了关于海湾战争的一些史料。
材料一
海湾战争大事记
1990年 8月2日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8月7日 美国向海湾派出军队 8月31日 联合国开始与伊拉克谈判 11月9日 美国在海湾地区扩军一倍 1991年 1月16日 “沙漠风暴”行动开始 1月17日 伊拉克向以色列发射导弹 1月24日 多国部队在海湾地区发动地面攻势 4月11日 海湾战争交战国实现正式停火
材料二
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 伊拉克纵火焚烧科威特油井
萨达姆以外国人为战争人质 美国战机轰炸海湾城市
联军从沙特对伊拉克发射火箭     伊拉克库尔德难民逃往他国
——以上均摘编自《世纪图志》
材料一对探讨这一主题有何价值?材料二从怎样的视角拓展了我们对研究主题的认识。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价值:材料一提供了海湾战争基本进程的史实,为研究海湾战争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提供了基本时空线索。
视角:材料二以新闻照片的形式再现了海湾战争的一些史实,使我们对海湾战争有了更为直观地了解与感受。
(2023·洛阳高一阶段练习)如图是1500年至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这显示了(  )
1500-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
A.经济集团化消解了各国矛盾
B.21世纪世界各国稳定发展
C.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D.世界大战越来越不可能发生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从1500年至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年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年数更是微乎其微,故选C项;“消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各国的发展情况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B项;材料仅是反映大国间战争发生的数量,无法预测世界大战是否会发生,排除D项。
知识点二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生用书(第121-122页)]
国际治理机制改革 背景 原有 体制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
国际 共识 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
表现 全球 层面 1999年组成的二十国集团正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地区 层面 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正在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2009年首次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以及2015年成立的新开发银行,是金砖国家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
中国 方案 背景 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
内容 ①中国坚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坚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②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出依据 ①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 ②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举措 ①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②2014年11月,设立丝路基金。 ③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意义 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图解历史 上海合作组织的徽标
解读 徽标呈圆形,主体是六个成员国的版图、左右环抱的橄榄枝和两条飘带,象征成员国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并寓意上海合作组织广阔的合作领域和巨大的发展前景。徽标选用绿色和蓝色为主色,象征该组织和平、友谊、进步、发展的宗旨。
概念阐释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问题思考 阅读教材图片“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徽标”,谈谈其象征意义。
提示 图形部分主体形态从牡丹花衍生而来,按照亚洲地理位置的六个分区设计成六瓣互动的花朵状图形,并将抽象的人形融入其中,形成了人与人手牵手连接沟通的视觉效果,象征亚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亚洲人民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花瓣的七彩颜色体现了亚洲各国国旗的色彩,也象征亚洲文明的绚丽多彩。
主题二 美美与共 世界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名家论史
材料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等思想内涵,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超越了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也超越了强国必霸、大国冲突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窠臼,实现了对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创新认识和升华。——摘编自张清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外交意义》
解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的时代价值。
史料探究
材料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将通过切实提高“一带一路”的实施质量,稳步走向世界,致力于更加开放、包容、联动、可持续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与人类发展。有人热衷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实践,相关杂音不时花样翻新,如“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输出模式论”“债务陷阱论”“建立势力范围论”“经济掠夺论”“另起炉灶论”等等。——摘编自阮宗泽《“一带一路”:塑造共享的21世纪》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有关“‘一带一路’杂音”中的某一个观点简要评说。(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符合逻辑。)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示例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是对“一带一路”的故意抹黑。
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关联国家共同发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平台;“一带一路”意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歇尔计划是帮助西欧经济恢复,稳定西方世界,但根本目的是控制西欧。所以中国“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不同。
(2023·济宁高一阶段练习)下图是1990-2017年四个经济体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变化图。这一变化(  )
A.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B.反映出西方国家实力衰退
C.说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D.起因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
答案 A
解析 1990年至2017年四大经济体GDP占全球GDP比例变化中,发展中国家代表金砖五国、中国所占的比例上升,发达国家代表七国集团、美国所占的比例下降,有利于改变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改善全球治理体系,A项正确。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由于二战后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 2.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各国人民应携手努力,逐步解决这些难题。已经出现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峰会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 3.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学术前沿 对“亚投行”的质疑
亚洲地区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庞大的基础设施缺口产生了对低成本公益性资金的巨大需求,亚投行就是为满足这一现实需求而诞生的。然而,对亚投行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美国担心亚投行将挑战由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而日本一方面出于美日同盟的考虑和美国的压力而选边站,另一方面担心亚投行对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构成挑战。有人质疑没有发起重要国际组织经验的中国,能否管理好国际金融机构,也有人担心这一机构是否会成为中国实施国家战略而由中国操控的机构。但五年来,亚投行一直在努力以行动和事实回应这些质疑,证明自己是国际金融治理的贡献者,是具有良好治理和专业能力的国际金融机构。
——摘编自欧明刚《亚投行五年:回顾与展望》
解读 “亚投行”成立有利于打破原有的国际金融格局,推动了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立,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视野拓展 《全球趋势2030》
麦肯锡全球增长模型对2030年全球各地经济实力进行“预测”,主要国家的全球经济总量占比结果如下:美国、欧洲下降,中国、印度缓慢上升,俄罗斯、日本基本持平。美国国家情报局委员会专家编写的《全球趋势2030》以此数据为依据,描绘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未来世界发展图景类型。
图景类型 特征
大停滞的世界 美国和欧洲不再有能力或兴趣维持全球领导地位,将重点转向国内,火车头的熄火导致全球化停转,这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未来
大分化的世界 经济不平等成为主要特征,经济仍以温和的速度增长,世界却因各层次的分裂而变得更不安全
非国家化的世界 非国家行为体在解决全球性挑战中扮演领导角色,这是一个拼接起来的、不均衡的世界
大融合的世界 美国和中国合作,全世界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上的合作
解读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之中,不同的图景表明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世界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关键是各国如何应对。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育历史学科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精练
1.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当时影响“东西问题”的主要因素是(  )
A.金融危机 B.欧共体不断发展
C.冷战对峙 D.不结盟运动兴起
答案 C
解析 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985年,处于“冷战”时期,据题干“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可知影响“东西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冷战对峙,故选C项;“金融危机”“欧共体不断发展”属于经济层面,与政治层面(和平问题)无关,排除A、B项;不结盟运动涉及的是广大的亚非拉国家,与“和平问题”无关,排除D项。
2.(2022·济宁金乡一中高一检测)2015年6月29日,世界银行行长发表声明:“我们将亚投行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具有消除极度贫困的共同目标。有了良好的环境、人力和采购标准,亚投行将与我们及其他开发银行共同解决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这对于消除贫困、减少不平等和促进共享繁荣至关重要。”这主要表明(  )
A.亚投行将逐渐取代世界银行的功能
B.世界银行的主要任务将发生重大变化
C.亚投行已发展为新兴国际经济组织
D.消除贫困、合作共赢成为国际的共识
答案 D
3.(2023·辽宁学考)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31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的贺信中强调:“中方愿与阿拉伯国家一道,继续坚定相互支持,扩大合作,携手打造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由此可见,在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过程中,中国的旗帜是(  )
A.“亲、诚、惠、容”
B.“引进来”和“走出去”
C.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D.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在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过程中,中国的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故选C项。
4.(2023·亳州高一统考)观察下面两幅图片,这两幅图片反映了当今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是(  )
伊拉克战争     美国“9·11”事件
A.战争瘟疫与环境污染
B.局部战争与恐怖主义
C.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D.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
答案 D
解析 伊拉克战争发生的根源是霸权主义,“9·11”事件是一场典型的恐怖袭击事件,表明恐怖主义已成为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两幅图片与战争瘟疫与环境污染无关,排除A项;伊拉克战争是局部战争,但战争的根源是霸权主义,排除B项;“9·11”事件是一场典型的恐怖袭击事件,未体现强权政治,排除C项。
5.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各国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同时也因为军事性质的安全威胁相对缓解,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各国以及整个人类的威胁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下列不属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是(  )
A.恐怖主义 B.叙利亚内战
C.生态环境恶化 D.重大传染性疾病
答案 B
解析 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是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按照威胁程度的大小,可以划分为军备竞赛、军事威慑和战争三类,叙利亚内战属于传统安全威胁,故B项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恐怖主义、生态环境恶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网络安全等都属于非传统安全威胁,故A、C、D项不符合题意。
6.(2023·云南学考)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是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2016年9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杭州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借助“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亚投行等与更多国家良性互动,实现合作共赢。这表明(  )
①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②中国接替苏联与美国进行对峙 ③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④中国重视平等互利、合作共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借助‘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亚投行等与更多国家良性互动,实现合作共赢”并结合所学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重视发展与不同国家的关系,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中国不与任何国家搞对峙,②错误;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③错误。排除A、C、D项。
7.(2023·三明高一期中)下表为博鳌亚洲论坛主题节选,从中可以看出亚洲各国(  )
时间 主题
2002年4月 新世纪、新挑战、新亚洲:亚洲经济合作与发展
2005年4月 亚洲寻求共赢:亚洲的新角色
2008年4月 绿色亚洲:在变革中实现共赢
2015年3月 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
2018年4月 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
A.建立了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C.改善了亚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D.为亚洲和世界发展凝聚正能量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博鳌亚洲论坛的历届主题,反映了亚洲各国倡导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为亚洲和世界发展凝聚正能量,D项正确;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非官方、非营利性、定期、定址国际组织,并非是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排除A项;各国国情不同,发展速度并不均衡,排除B项;博鳌亚洲论坛历届主题并未体现改善了亚洲的经济治理机制,排除C项。
8.(2023·泰安高一统考)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发表主旨讲话:“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
A.开辟了新时期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B.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
C.最终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D.表明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总书记表明了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D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新时期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排除A项;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中共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排除C项。
9.1958年,中国开始援助非洲中小型工业项目、农场建设以及粮食供应,截至1966年中国援非金额累计已达4.23亿美元。在2000—2011年间,中国对非洲的51个国家援建了1 673个项目,总额约750亿美元,援建范围很广,涉及卫生、教育等。这表明我国致力于(  )
A.维护非洲各国粮食安全
B.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C.保障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D.践行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中国从1958年起开始援助非洲,且援助金额、援建项目和援建范围不断增多,表明中国致力于践行大国的责任和担当,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中国援助非洲并非只为维护粮食安全,排除A项;材料叙述了中国方面对非洲的长期援助,未体现中非区域合作,排除B项;据材料中国长期援助非洲,对保障非洲的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未涉及对全球的作用,排除C项。
10.(2023·十堰调研)据统计,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对全球安全倡议表示赞赏支持。这反映出(  )
A.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呈现加快趋势
B.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C.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完善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国际共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表示赞成,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国际共鸣,故选D项;“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合作共赢的一种方式,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范畴,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当前依然处于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中,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C项。
11.(2022·天津高考,13)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
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
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
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至1985年,能源消耗量增长的倍数远大于人口增长的倍数,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人口增长带来了能源问题,提醒人们要重视可持续发展,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南北发展不平衡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不平衡,这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D项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
12.(2022·马鞍山高一阶段检测)据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贸易预警》报告显示,2008年11月至2016年10月,二十国集团成员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总计达到创纪录的5 560项。该现象说明当今世界(  )
A.经济一体化发展受挫
B.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主流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前景堪忧
D.南北经济差距日益扩大
答案 A
解析 从 2008 年至 2016 年,为应对经济危机,推动全球治理与协调发展而建立的二十国集团的成员却实施了多达5 560项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说明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受挫,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当今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主流”,且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二十国集团不是一个区域性经济集团,材料不能体现区域经济集团化前景堪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差距日益扩大,故D项错误。
13.近年来,欧、美、日等国打着“价值观外交”旗号,声称建构所谓普世价值观认同,在外交话语具体政策中将“人权和民主”与“贸易和市场”紧密关联,对相关国家发起政治、经济责难。欧、美、日等国此举意在(  )
A.掩饰地缘战略意图 B.完善全球安全战略
C.维持多极均势体系 D.推进全球政治合作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欧、美、日等国打着“价值观外交”旗号,对相关国家行政治、经济责难之实,其旨在掩盖地缘战略意图,故选A项;欧、美、日的所谓普世价值观实质上是文化入侵,并非为全球安全着想,排除B项;欧、美、日的普世价值观建立在资本主义思想政治体系基础上,否认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与多极化趋势背道而驰,排除C项;欧、美、日的普世价值观是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排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不利于国际合作与交流,排除D项。
14.下图为某智能产品的生产曲线图,据此可知(  )
A.居中游国家获利最大 B.发展中国家居上游
C.国际产业分工更合理 D.全球利益分配不均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之下的国际分工,从图中的附加值可以看出利益分配不均衡,故选D项;由曲线图可知代加工的国家获利是最低的,排除A项;发展中国家以代加工为主,应处于中游,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际分工不合理,排除C项。
15.(2023·大连高一检测)2022年8月,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联合国全球粮食、能源和金融危机应对小组(GCRG)发出警告:受地缘冲突影响,飙升的能源价格正在加剧数亿人的生活成本,建议各国政府多管齐下,支持最弱势群体,以避免能源贫困程度不断恶化。由此可知(  )
A.能源是影响当今社会发展的根本障碍
B.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逆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D.现代战争中社会问题呈现全球化趋势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地缘冲突导致了全球能源问题和全球性的生产生活问题,加剧了国际贫困问题的恶化,反映了现代战争中社会问题呈现全球化趋势,故选D项;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障碍,排除A项;材料认为地缘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始终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逆全球化只是部分国家在特定时期的政策产物,排除C项。
16.(2023·连云港高一下期末)(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现有的国际治理体系是在二战之后,由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的优势地位建立起来的,所代表和反映的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面对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特别是金砖国家的强力发展,现有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难以发挥它的作用。如果在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实施中,少了全球经济第二位、货物贸易总额世界第一的中国,那是难以成立的。所以,调整现有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成为国际社会的需要。
——王连宫《全球经济治理制度的缺陷与体系重建》
(1)指出材料一中三张图片所代表的国际组织名称,并简要说明这些组织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7分)
(2)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调整现有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成为国际社会的需要”的理解。为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中国作出了哪些贡献?(8分)
答案 (1)组织名称:图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图二:世界银行;图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作用:加强了国际协调,规范了经济秩序,促使全球经济治理日趋制度化、体系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理解: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国际规则及国际体系的建立,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公正性;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规则和制度中的话语权以及规则制度的制定权较少。
中国贡献:积极参与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