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9《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2 18:1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下19《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描写牛、马、羊等动物语句中的情趣。
2. 学习作者对荷兰牧场特点的写作手法,并试着介绍自己的家乡。
3. 感受荷兰牧场的风光之美,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教学重难点
感受荷兰牧场的风光之美,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题入手
师:板书“牧场之国”。“场”是什么意思?指什么呢?
生1:事情的发生地。
生2: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单位。
生3: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生4:有人聚集或活动的地方……
师:看来“场”指的是场所、地方、范围(板书)。
师:(板书一个画框),情境创设:同学们,假如这就是一幅画的画框,这幅画将要画的就是牧场之国——荷兰,你来说说画框中会画些什么呢?(生读书后检索概括)
生1:画牛、羊、马、猪、鸡、人......
生2:画火车、风车、河流……
师:怪不得它叫牧场之国,它也该叫牧场之国。
师:既然是“国”,我们就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说,这个国家应该有国王,有贵族,有居民,有公爵。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就本文来说,你觉得谁才是这个国家的国王?谁是这个国家的贵族?谁是这个国家的居民?谁是这个国家的公爵?
(生结合课文自由回答)
师:出示目标,同学们,结合目标,你来说说,这篇文章中你认为最静的是哪一段的描写?最动的是哪一段的描写?
生:最静——第二自然段(写牛,真静);第五自然段(以动衬静);最动——第三自然段(写马)
环节二:聚焦“说牛写静”
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笔下的荷兰牛,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很静?
生1:小牛犊的仪态端庄;老牛的无比威严;
生2:它们专注地吃草;丝绒般的草原;
生3:低头吃草;极目远眺。
师:仪态端庄、威严、极目远眺这些词都是写人的,放在牛身上,为什么会感觉静呢?
生:牛和人比,牛会更静(自由回答)
师:(找几幅小牛犊图、老牛吃草图、奶牛挤奶图)你从这些图中感觉到仪态端庄了吗?你从这些图感觉到威严了吗?你从这些图感觉到极目远眺了吗?
生:没有感觉到。
师:越是看得细,看得真,越是感觉不到静。但是当我们退回来,把牛放入丝绒般的草原大背景中,我们就会忽略了一些小细节,便会感觉仪态端庄就是一种静止的美,我们忽略了表情的一些小细节,只要看到老牛抬头看向远方的状态,就是极目远眺下的一种美。拉近一点,看到细节,感受到灵动;推远一点,看到整个场景,感受到便是安静。这就是大背景下的静态之美。
师:(出示画框)同学们,这个时候作者不是单独写这只牛、那只牛的样子,而是写了牛的一家人。因为有了老牛像威严的家长,有了小牛犊的仪态端庄,它们长时间相处在一起,给人一种家的和睦之感。这种和睦之感,镶嵌在了巨大的草原之中,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此时此刻的作者,并不会像我们这样,在乎牛的细节,而是看到了一片巨大草原背景之下,牛儿们“停滞”的样子,这种“停滞”感便是安静与祥和。此刻,因此景,极目远眺的正是作者,因此景,仪态端庄站立的正是作者,因为任何一个人,来到这样的环境中,都会安静下来,这就是静态的效果。
师:同学们,作者看到的大片草原,在牛群站立期间,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安静的、祥和的。
师:因此,他笔下的牛也就带来了这种安静的、祥和的的感觉。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牛为什么会写得这么静呢?
(自由回答)
师:我们看看作者笔下的这些牛,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这三种牛差别大吗?
生:不大,都是一个色系。
师:既然三种牛差别不大,为什么作者还能认认真真地写出差别来呢?
生:有可能,作者看得很清楚、很真实。
师:在那么远的地方,看到都是差不多的牛的样子,却还能写出如此细小的差别,请问这是怎么做到的?
生:牛没有动好久了吗,作者观察好久了。
师:原来,只有这些牛做到足够的静,作者才能看到并写下这样细小的差别,作者所有的文字都暗示着他在这里是长久地驻足、凝望的,长久地以牛群为伴的,看着看着,由于太静了,不由自主的,这一群牛和这广袤的草原就被作者看成了一幅具有静态的定格的油画了。而画中的牛,就是这个王国的“主角儿”。因为它们足够静,所以它们才有了各种姿态让作者去写;才有了各种独有的神采让作者去发现,因为它们足够静!足够静才能看出差别,足够静才能把牛看作是画中之角儿啊(这里的静不是理解到的静,而是作者内心感受到的静)。
环节三:聚焦:“说马写动”
师:马的“动”表现在哪儿?
生:马就是自由的象征,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辽阔无垠的草原……
师:(出示画框)假如这幅框绘制的是万马奔腾图,画框到底该有多长、多宽?请你来设计。
生:万马奔腾,无限驰骋,无法计算它的长与宽,反而更希望它是无边无际的。
师:这幅图只能是没有边界的,是无尽、宽广的。
师:(想象)你觉得马儿会翻过哪里?你觉得马儿会越过哪里?你觉得马儿会淌过哪里?你觉得马儿会飞奔过哪里?你觉得马儿会穿过哪里?
(生自由回答)
师:如果你是一个王国的主人,你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师:如果你是一个王国的公爵,你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生:还是自由。
师:自由是不是带有一种动感在里面?
生:是的。
师:第二句看到的马,相对而言是静还是动?
生:静多一些。
师:第三句和第四句的马儿是静还是动?
生:是动的。
师:对于马儿,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
生:想动就动,想静就静。
师:对于马儿,什么才是真正的高贵呢?
生:想动就动,想静就静。
师:你的自由,你的高贵,就在于你有充分的自主权。所以在这个王国里的马儿的自由不仅体现在奔跑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这个王国里,王国里的大环境,它可以随时动,可以随时静。也正是因为马儿可静可动,因此马儿动起来,才会显得更可爱,所以呀,每一个“动”都必须有“静”的环衬。(动静融合不分开)
师:梳理:牛(静)→马(动)→其他(静)。
环节四:聚焦“所剩之静”
师: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你觉得很静的句子。
生1: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
生2:见不到一个人……欣赏着属于自己的王国。
生3: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
生4:在这里谁都不叫喊……默默无言。
生5:一切恢复了平静……微光闪亮。
师:从这些句子中,发现体现静的词语:
生:寂静、沉默、默默无言、沉睡。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作者写静都写了些什么呢?
生:写了牛、马、羊、猪等日常动物。
师:它们都是动物啊?作者为什么都是通过动之物来写静呢?
(生自由分享)
师:梳理归纳:所有的动之物都出现在一个硕大的环境中(所以,动物与环境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
师:所以,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常写作中,我们想要写静,就不要只写静,我们可以写一些周围的环境,让巨大的环境来衬托你要描述的静。
师:静中有动,但不影响静,反而效果更好。
举例:牛吃草,猪呼噜呼噜,这些动都是微小的动,它们的动几乎不会影响静的效果,反倒会显得更真实,因为没有纯粹的静。
师:作者写得非常小心,不被察觉的。
举例:牛吃草、小猪的呼噜呼噜,要么是声音低低的,要么是动作小小的,加起来,就会给人一种静的感觉。
师:理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共4处,凡有反复处,必有研究价值)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作者第一次写“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是在看到这么多牛的静态之后由衷地发出了一种感叹。哇!这就是荷兰,太静了!
师:第二次,又有了新的发现,有了意外的惊喜——马儿之动。
师:第三处,作者又一次认定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的结果,
师:第四处,最后是全文的总结,写出了作者总的体会和感受。
师:作者的表达效果是怎么出来的呢?
生:就是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反复地、真实地表达,才出现了这样好的表达效果。
师:为什么会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呢?
生1:引发读者关注(在读者读到快要走神的时候,引发读者关注)
生2:再次召唤读者来感受。
生3:最后感受首尾呼应,让印象印刻下去。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一上课的时候,就给了大家一个画框,画框里要装下各种牛、羊、猪、马、人等,现在你觉得这幅画到底能不能有框?
课堂小结:
多幅联合的动画,每幅都有其生动的画面,它们联合起来,却是一组让人感到安详、宁静、和谐的风景画。在我们面前,这些画面是可以移动的,一帧一帧的,一幅一幅的,让我们看到荷兰不同的风景,牛的、马的。但是,注意了,同学们,即便这画面是可移动的,我们感觉到得画面之中,还是非常静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