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最后一测历史试卷
注意:试卷由选择题(满分 48 分)和非选择题(满分 52 分)组成,考试时间 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早先那种布满神秘纹饰、长角兽耳的青铜人物形象不再出现,人物姿态更加生动,面部、衣
着更加写实、细微。这一转变反映了西周时期
A.理性对待天人关系
C.忽视宗教祭祀活动
B.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D.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2.考古学家在河套地区古城中发现的“ 西河农令” 印(如图 1),是汉武帝前期专门掌管该地农业及屯田水
利的官员印章。这反映了汉代边疆
图 1 “ 西河农令” 印
A.人地矛盾尖锐
C.农业种植发达
B.民族交流交融
D.农垦管理加强
3.据统计,表 1 为汉至唐正史中有关罗马记载的文字数及其占比。
表 1
史书 涉及罗马的文字数
《后汉书》 941
《宋书》 172
《梁书》 239
《新唐书》 990
涉及罗马的文字占比 成书时期
15.61% 南朝宋
2.85% 南朝梁
3.96% 唐朝
16.42% 宋朝
可以推断,影响正史中涉及罗马文字占比的主要因素是
A.正史成书时期的社会环境
C.中原王朝的治国理政水平
B.拜占庭帝国实力的消长
D.所载王朝的大一统程度
4.《传国玺诗》是辽朝第六位皇帝圣宗耶律隆绪得到传国玉玺时所作,诗文如下:“ 一时制美玉,千载助
兴王。中原既失守,此宝归北方。子孙皆慎守,世业当永昌。” 该诗作反映了
A.契丹族深受汉文化影响
C.辽统治者重视正统观念
B.宋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
D.契丹民族特色正在丧失
5.自康熙、雍正以来,清统治者逐渐将前朝设置的军事卫所改为府、州、县,或并入临近的行政区划;原
有的卫学也改为府学、州学、县学,或并入附近的地方官学。该举措
A.推进了国家治理的一体化
C.扩大了清王朝的统治区域
B.有利于教化在原卫所区发轫
D.废除了明朝原有的官学体系
6.在太平军初期所占领的城市中,曾不同程度地实行“ 消灭” 商业的措施,但附近的农村集镇上商业反而
更加繁荣;在后期占领的江南地区,则发给商铺“ 商凭”,允许自由贸易。这表明太平天国
A.沉重打击清廷统治
C.统治集团日渐腐化
B.实行务实的经济政策
D.突破平均主义的藩篱
7.1903 年,严复翻译英国哲学家弥尔的《论自由》时将书名译为《群己权界论》,认为自由是“ 不偏于国
群而压制小己,亦不袒护小己而使国群受害”,与儒家推己及人、守分知礼的“ 絜矩之道” 相通。这反映
了严复
A.自由观深受传统影响
C.政治主张的日趋保守
B.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为维新变法制造社会氛围
8.1933 年,毛泽东提出“ 富裕中农” 的概念,以防止在土地革命中混淆中、富农。1943 年,张闻天也提
出应该从中农中分出“ 富裕中农”,肯定其为“ 代表农村中较高生产力的一个阶层”。“ 富裕中农” 概念的
提出
A.表明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C.有助于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B.深化了民众的阶级斗争观念
D.壮大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力量
9.抗战初期,中国的目标是恢复七七事变前的版图;伴随着战争的持久进行,国民政府对战后版图的构想
发生了较大变化,既包括从盟国手中收复失土,也包括对边疆地区主权的强化。这一变化表明
A.国际秩序倡导公正平等
C.外交平等成为国人共识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侵略
D.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10.《共同纲领》第四章经济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这一规定
A.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C.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相配合
B.避免了社会贫富差距现象扩大
D.旨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11.1997 年,《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下发,城市低保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
截至 1999 年,共有 531.6 万名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城乡居民得到了救助。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
A.配合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C.实现了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
B.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D.践行了国家脱贫攻坚战略
12.公元前 21 世纪,乌尔第三王朝对于新征服地区一方面设立军管区,驻扎军队;一方面设立自治区,由
国王任命当地贵族进行治理。这
A.保证了对地方的控制
C.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
B.适应了国家治理需要
D.标志着封建制度确立
13.西欧中世纪的封建领主多依靠庄官来管理庄园事务。在温切斯特大主教的一处庄园内,佃户们曾通过
集体纳金获得了选择庄官的权力;伯顿修道院的大总管擅自更换庄官,佃户们强烈抵制,甚至使庄园经营
一度陷入瘫痪。这反映了庄园制下
A.庄官任免是庄园管理核心
C.封建领主的权力受到限制
B.领主与佃农间关系紧张
D.佃农具有一定权利意识
14.1752 年,法国《百科全书》的发刊词中说:“(此书)聚集分散在世界上的一切知识,从而建立了思想
的总体系,这样,往昔年代的贡献才不为无用,我们的后代将受到更多的教育,变得更有德性而幸福”。
由此可知,《百科全书》
A.具有反对神权的知识观
C.旨在复兴希腊罗马文化
B.有利于理性精神的传播
D.推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
15.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曾决定解散建立在部队里的士兵委员会,遭到反对。在彼得格勒
苏维埃的抵制下,临时政府最终撤回此项决定。这表明,二月革命后的俄国
A.临时政府对外软弱妥协
C.无产阶级协助国家管理
B.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D.苏维埃政权代表人民利益
16.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产油国发起石油斗争,决定每月递减石油产量,并按对阿以
问题的态度将石油进口国分为“ 友好”“ 中立”“ 不友好” 国家,确定不同的石油供应量。由此可知,石油
斗争
A.奠定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C.客观上促使西方阵营分化
B.旨在使西方陷于“ 滞胀”
D.扭转了阿拉伯国家的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第 3 页 共 6 页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材料 佣书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早期如同工匠一般,更多的业务是受雇于寺院抄写佛经。如北魏人刘
芳“ 常为诸僧佣写经论”,唐代的王绍宗“ 家贫,常佣力写佛经以自给。” 这一大批佣书者被称作“ 经生”。
至宋代,佣书的主业不断缩小,不再有经生,内容也颇多改变。宋人对佣书的定义是:“ 受雇写文字谓之
佣书。” 佣书者通常自立门户办书铺,或在商铺、富贵人家担任文字秘书一类的工作。书铺的主要业务是
涉官文书,包括代写上书文字、供词、诉讼状子、填写税钞,办理公证文书,为举人、官员承办各类文书
等。涉官文书之外,民间社会生活的佣书业务更多,如契约、请柬、书信之类的书写。
——程民生《宋代的佣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佣书业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材料 1920 年 1 月 12 日,在北京政府教育部的推动下,白话文正式进入小学教材,深刻影响了中国
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进程。汉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黎锦熙对此出力甚多。表 2 为黎锦熙在当时的部分言论。
表 2
中国向来革新的事业,不经过行政方面的一纸公文,在社会方面总不容易普及的。
这样的民智实在太赶不上这样的国体了,于是想凭借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底权力,在教
育上谋几项重要的改革。
自己做的这些文章,都还脱不了绅士架子,总觉得“ 之乎者也” 不能不用,而“ 的么
哪呢” 究竟不是我们用的,而是他们——高小以下的学生们和粗识文字的平民用的。
——摘编自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 白话文进入小学教材” 这一历史事件。(8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材料一 驿站集通信、交通、馆舍等功能于一体,一般 30 里或 60 里一站,接续传递。驿站的建置始
于商周时期。汉代开始提倡驿骑,为开拓西域,在安西都护府广修驿站。唐王朝仿效汉朝,在敦煌广设驿
置,同时完善驿制,设驿长、驿夫、驿使、驿吏等负责驿站运行。各代对驿使行程都有规定。如唐规定驿
马日行六驿;如有紧急情况,要求日行十驿。驿使到站及离开驿站,都要记时,并要求到站必须换马,不
换马者杖八十。同时还规定如凡不享有用驿权而枉用者,及属应用驿之事而不给用驿者,均杖一百。唐代
驿站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元代则实行“ 站户制”,政府强制“ 站户” 专门承担驿站事务,很多站
户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亡。明朝虽未设专职站户,但相关驿站徭役一般仍以专业户承担。清朝建立后,
革除明季摊派,但在裁驿充饷命令屡下、驿传差务不减反增的情况下,驿站运转再度回到明季旧路。
——郭延兵《中国古代驿制嬗递与驿夫命运》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后,传统的驿传体系弊端凸显。在 1880 年请设南北洋电报的奏折中,李鸿章说,
“ 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独中国文书尚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已迟速悬殊。” 此外,鸦片战
争以后,西方国家开始在中国沿海设立邮局。郑观应等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呼吁借鉴西方邮政经验,建立本
国邮政体系,改进中国传统驿传体系这一劳民伤财、步履维艰的信息传递方式。自中法战争至甲午战争以
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清朝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电报线网络。但近代邮政发展也受到许多人的反对
甚至抵制,反对声音“ 哄然起矣,不曰殊乖政体,即曰有礙成例,哗者一人,和者百人矣”,甚至有人指
责此乃“ 亡国所为,今若立地创行,日后流弊滋甚,于是倡者一人,挠者千人矣”。
——刘文鹏《清代驿传体系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驿传的主要特征。(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驿传向近代转型的背景。(8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邮政在晚清的建设障碍谈谈你的认识。(6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地缘政治理论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生存、发展和战略布局的重要依据,纵观历史上的大国兴衰及
其相互间的争斗,与地缘政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主要的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有“ 国家有机体论”
“ 海权论” 和“ 边缘地带论” 等(如表 3 所示)。
表 3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表
理论 提出者与提出时间 基本内容
拉采尔将进化论中的“ 适者生存”“ 物竞天择” 等
国家有机体论 【德】拉采尔(1901) 思想引入地缘政治理论研究,并在地缘政治理论
中首次使用“ 生存空间” 的概念。
马汉认为海洋可以完全自由地进行战争活动,强
【美】马汉(19 世纪 海权论
末 20 世纪初)
调建立实力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作为国家武装力
量的基础,达到保卫国家利益的目的。影响国家
能否取得海权的条件有:地理位置、地形条件、
疆域、人口数量、民族特点、政府政策等。
斯皮克曼认为“ 边缘地带” 才是世界权力争夺的
重点地区。“ 边缘地带” 的地理范围包括欧洲近海
边缘地带论 【美】斯皮克曼(1942) 地区 (当时的苏联除外)、中东、小亚细亚、伊
拉克、阿富汗、印度、东南亚、中国、朝鲜半岛
及东西伯利亚地区。
——摘编自李振福《“ 通权论”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传承和拓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D D C A B A C D A A B D B D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8分)
变化:佣书者主要由抄书者变成文字写作者;主要由抄写佛经到写涉官文书和民间文书。(2分)
原因:印刷术发展和出版业兴盛;宋政府运作方式更新(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规则和契约意识的提升。(6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8.(8分)
白话文作为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的载体,对于新文化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必然会招致保守势力的反对。民国初年,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当中,国语运动的推行者们出于启迪民智、救亡图存的要求,大力推行白话文,并通过立法推进这一进程。
但是,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国语运动在当时推行的实际效果有限,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过激之处。(8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9.(24分)
(1)特征:历史悠久;集通信、交通、馆舍等功能于一体(功能多);主要用马逐程传递;驿站兴建与国家治理、开疆拓土紧密相连;驿站官营;驿传有严格的制度和法律规定;驿站经费呈现由政府拨款到民众承担的趋势。(10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背景: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的加深);外国邮政的刺激和影响;近代电报等科技事业的影响;洋务运动等政府改革运动和有识之士的推动;清政府对文书和信息传递的更高要求;传统驿传费用高、速度慢的弊端。(8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认识:清廷政治体制和传统思想观念对社会的阻碍巨大,反对力量未能认识到近代邮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作用与地位。唯有解放思想,创新体制,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转型中的各种问题。(6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0.(12分)
评分标准:
12-10分:论题表述明确,史实运用合理充分,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9-7分:论题表述比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合理充分,逻辑比较严密,论证比较充分,表述比较清楚。
6-4分:论题表述基本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合理充分,逻辑基本严密,论证基本充分,表述基本清楚。
3-0分:能够写出某一论题或未能表明论题,也未能运用史实予以论证,或论证存在史实错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
示例1:
论题:地缘政治理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发展趋势。
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至帝国主义阶段,对外侵略的特征就是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拉采尔国家有机体论将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等思想引入地缘政治理论研究,在地缘政治理论中首次使用“生存空间”的概念,为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行为进行辩护,也正因争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列强间的矛盾有所加剧。马汉的海权论认为海洋可以完全自由地进行战争活动,强调建立实力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基础,达到保卫国家利益的目的,反映了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
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我们应紧扣当今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互惠互利的地缘政治经济结构。
示例2:
论题:边缘地带论影响国家决策。
阐述:二战后期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论认为,“边缘地带”才是世界权力争夺的地缘政治战略重点地区,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出台了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在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企图控制西欧这一边缘地带以扩大美国的影响力。在东亚地区,美国干涉朝鲜内战,同样意图控制朝鲜这一边缘地带,进而扩大在东亚的影响力,争夺世界霸权。
结论:边缘地带论对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产生了深刻影响,加剧了战后全球的不稳定因素。
(说明:其他符合题意的论题均可,评分时按论题2分,阐述8分,结论2分进行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