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曹刿论战《左传》知识抢答: 说出两个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战争文化淝水之战、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2、解释重点字词,理解文意。
3、整体感知,把握文章思路,了解各段意思。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________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___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简介《左传》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 。 编年体左丘明《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关于《左传》齐与鲁是春秋时的邻国,齐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是较弱小的诸侯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
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遭牵累,都出奔他国。公子小白出奔莒国,公子纠出奔鲁国。
齐襄公被齐国大臣杀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莒国和鲁国都各自护送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回齐国。公子小白抢先到达齐国夺得君位。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当上国君后很想显示自己的威风,建立威信,便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进攻鲁国。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国长勺。“长勺之战”的背景检查下列字词读音:(1) 曹刿( )
(2) 又何间( )焉
(3) 肉食者鄙( )
(4) 弗( )敢加也
(5) 小惠未徧( )
(6) 小信未孚( )(7) 公与之乘( )(8) 战于长勺( )(9) 下视其辙( )(10)登轼( )而望(11)彼竭( )我盈( )(12)望其旗靡( )guìjiànbǐf úbiànfúchéngzhéshìjié yíngmǐsháo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①可/ 以 一 战
②一 鼓/ 作 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
③吾/ 视 其 辙 乱,望 其 旗 靡,故 /逐 之。听录音: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庄公将要迎战。翻译课文原文: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攻打。十年春:伐:师:军队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请求拜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那些吃大肉的大官们会商量这件事的,你为何去参与呢?”曹刿说:“那些吃大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能深谋远虑。”(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原文:译文:深谋远虑。远谋:见:拜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穿得吃得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臣子)。”曹刿应答说:“这种小恩小惠并没有普及到全体百姓身上,他们不会跟从(您去拼命作战的)。”原文:译文:何以:凭借什么专:独自享用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人。以, 把。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虚报,总是很诚实(有多少说多少)。”曹刿应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打胜仗)。”原文:译文:牺牲:加:福:牛羊等祭祀品以少报多赐福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来审理)。”曹刿应答说:“(这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为人民办好事)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打仗,请允许我跟着去。”原文:译文:详察根据实情察:以: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齐鲁两国的军队在长勺开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国军队击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国军队大败。原文:译文:击鼓之:大败鼓:败绩:助词,无实意.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庄公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查看了齐军战车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敌情,然后说:“可以追赶了。”(庄公)就(命令鲁军)追击齐军。原文:译文:驰:察看。瞭望。视:望:驱车追赶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庄公问曹刿(那样指挥军
队)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 (是
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原文:译文:夫:发语词既:已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 ,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敌人士气耗尽而我军士气高涨,因此战胜了他们。原文:译文:减弱。消失。那,指敌方。衰:竭:彼:旺盛。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料,(我)害怕他们有埋伏。我看到齐军战车轮迹混乱,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倒下,(知道他们是真的败了)所以这时才追击他们。原文:译文:测:伏:预测,预料埋伏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结构内容小惠未徧。⒊通假字“徧”同“遍”,遍及,普遍。⒈古今异义 伐 齐师伐我
古义:
今义:
间 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攻打、讨伐。砍伐。参与。中间。梳理总结鄙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牺牲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鄙陋,目光短浅。卑鄙。指猪、牛、羊等祭品。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加 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信 必以信
古义:
今义:虚夸,以少报多。增加。信实,诚实。书信。狱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虽 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案件。监狱。即使虽然再 再而衰
古义:
今义:
忠 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第二次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尽力做本分的事忠诚⒉词性活用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⒋一词多义 请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从
战则请从。
民弗从也。
故
公问其故。
故克之。请求。请让我。跟随。服从。缘故、原因。所以。 ⒌虚词 以
何以战。
必以分人。
之
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凭把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代词他,指曹刿。⒍句式 ⑴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⑵省略句
再而衰。
⑶倒装句
何以战?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衰弱了。凭借什么作战?理清线索,梳理结构试概括故事情节。 事件发展的线索:
人物活动的线索:迎战──备战──交战──评战;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
3、找出选材的详略,分析详略的依据。“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⑴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⑵“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
⑶“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问题五:鲁庄公真是“肉食者鄙”吗? 思维迁移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⑴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⑵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问题六:这篇课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运用对比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本文重点是写“论战”,故战前对话写得详;战争过程写得略;曹刿用谋写得详;庄公问计写得略。)探究交流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⑷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中心思想小结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它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对长勺之战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