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高一年级音乐鉴赏课
第一单元
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
黑水县中学 补玲
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
音乐有意义吗?
你能用一些文字来说明它的意义吗?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
“兴于诗”,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立于礼”,自立从学礼仪开始;“成于乐”,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互相结合,形成音乐中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要素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一、欣赏《草原放牧》
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着受惊的羊群。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龙梅急忙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终于倒了下去。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这是真实的故事 为她们感动!
这是经过人为修改过细节的故事,原始事件曾在《蒙古写意>一书中提及。
草原小姐妹的故事
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
独奏乐器是什么?
音乐情绪怎么样?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
1、节奏、速度、力度
2、琵琶
3、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的生活情景
介绍几个蒙古舞蹈动作(或观看蒙古族舞蹈)
(1)掌形和提、压腕。
(2)播放《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提、压腕动作。
感受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和旋律、调式等要素的艺术功效。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是作曲家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于1972年春,尝试将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蒙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羊群的动人故事,歌颂祖国年轻一代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风格的一部作品,1977年初春正式公演。后曾于1978年和1979年两次在美国公演,受到了国内外听众的赞赏。
全曲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草原放牧”是一呈示性段落,它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节奏轻活泼,具有舞蹈性,表现了两姐妹在草原放牧欢歌跳舞、天真烂漫的快乐情景。
第二部分“与暴风雪博斗”是个展开性的段落。用琵琶模拟风雪声,主旋律若隐若现,表现了两姐妹为保护羊群,不畏严寒,与风雪博斗的情景。
第三部分“在寒夜中前进”是个相当于慢板乐章的插部。
第四部分“党的关怀记心间”。节奏舒缓自然,旋律如歌而富有深情,琵琶用四指长轮演奏,同时以大指挑弦奏出简洁的音调作衬托,深刻地揭示了小主人公对党的真挚感情,及党对两姐妹的亲切关怀。
第五部分“千万朵红花遍地开”重复主旋律,表达的主题不言而喻。带有“尾声”性质,它是第一主题的再现,欢快、活泼、明朗。这里琵琶演奏的分解和弦及音阶级进式的快速经过句,是对传统技法的突破,给乐曲增添了明朗的时代气息。
局部聆听《草原放牧》
聆听引子:
1、主奏乐器是什么?(圆号)
问题:
2、为了塑造小姐妹的什么形象?(英雄形象)
聆听第一主题
问题:
1、这一主题刻画了英雄小姐妹的什么形象和生活场景?(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和勤劳放牧的生活场景)
2、一起唱唱旋律、节奏。
聆听第二主题
问题:
1、用了怎样的节奏、音色、力度、速度、旋律等音乐要素?作者想表现什么?
2、音乐的形象特征是什么?(宽广、优美、抒情、曲调悠长等)
总结:宽广的节奏、缓慢的速度、起伏的旋律、柔和的音色和力度等,表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和主人公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
琵琶“唱”着气息宽广而悠长的歌,凸显了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
本课总结
本节课《草原放牧》这首乐曲,通过各个音乐要素,非常好的塑造了音乐形象,包括人物、情景、风景等。音乐张弛结合,有起有伏,动静相宜。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进行音乐欣赏时要注意运用“抓住音乐要素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