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一中2024届高考压轴试卷(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题。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与动物的交流方式相比,人类的语言不但可以传达更加丰富的信息,还能支持高级的思维活动。虽然人类的语言非常复杂,但是人却不需要通过刻意的学习便能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仿佛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这种天赋从何而来一直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近年来,脑科学的进展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的奥秘带来了新的曙光。
早期的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完成的,即人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循环过程逐步掌握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最终学会使用语言。例如,咿呀学语的婴儿偶然发出类似成人讲话的声音,大人便会给予微笑、赞美等正面反馈;随着孩子的话语愈加复杂,周围的人则会纠正他的错误用语,鼓励他运用合适的词汇和语法。
然而,这种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要求人们对每句话进行逐一学习,这与人类语言的创造性相矛盾。这种创造性体现在人类可以通过不同词汇和句法结构的组合,形成无数新话语。例如,“我吃米饭”可以通过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替换变为“你吃米饭”“他吃面条”“爸爸喝水”等等。年仅几岁的孩童便具备这种语言创造能力,能够理解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变化并加以运用。显然,早期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观点,无法解释人类的语言创造能力。
上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否定了条件反射机制,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语言机能,这种机能就像人体的一个器官,刚降生时便已预设于大脑中了。乔姆斯基将这一“器官”称为“语言获得装置”,在这一装置中存储着某种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规律性信息,即“普遍语法”。
“普遍语法”是被先天赋予的知识,人类可以通过“普遍语法”和有限的外界语言刺激,在短时间内学会理解和使用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乔姆斯基将这一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称为“转换生成语法”。这一观点极具影响力——在主观上,它满足了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的心理需求;在客观上,大量相关研究都发现了支持人类语言先天性假说的证据。
然而,基于“普遍语法”的学习模型,虽在解释句法结构等高级语言能力的创造性时具有说服力,但是却在解释基础语言能力的获得上捉襟见肘。那么人类是否也像通过“普遍语法”学习句法结构一样,通过某种先天性的知识在短时间内获得基础语言能力?
在人类的语言能力中,“听”是第一属性。支持“听”的语音感知能力是最基础的,也是出生后最先获得的语言能力。语音感知指的是分辨属于语言声音(即语音)和不属于语言声音的过程。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起源的谜题,研究者以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等先进的脑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了新生儿的语音感知能力和语音学习的过程。
研究发现,虽然人类刚降生时不能分辨语音和非语音,但是仅仅通过短暂的学习,新生儿便可以获得语音感知能力。这说明语音感知能力与语法学习一样具有很强的先天性。然而,人类的语言天赋比之前认识到的更加复杂——与句法结构不同,人类需要通过接触外界语音刺激,逐个学习组成人类语言的语音,从而获得完整的语音感知能力。高级语言能力的学习有“普遍语法”的规律性知识起指导作用,而基础语言能力则是通过“点对点式”的逐一学习掌握的。更重要的是,由于研究对象是出生当天的新生儿,这就把人类语言学习的起点拉回到了生命的最开端。这个结论挑战了当前主流的语言学观点。例如,美国语言学家帕特里夏·库尔认为,婴儿出生后6至8个月才具备语音感知能力。
另外,根据乔姆斯基的观点,“普遍语法”的存储场所——“语言获得装置”,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个“器官”。那么它的物理基础,即负责学习语言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呢?脑科学技术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研究者在实验中运用了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不仅观测到了新生儿语音感知信号的强度变化,也发现了这些信号的神经来源,从而揭示了负责新生儿语音学习的脑机制。这个脑机制由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组成,其核心部分是一个称为“感知运动环路”的系统。在成年人的大脑中,“感知运动环路”负责在对话过程中协调“听”和“说”;对于正在学习讲话的小孩,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持语言学习中的语音模仿过程。
众所周知,模仿大人说话是孩子学习说话的重要方法。从发育阶段来看,出生当天的新生儿显然不具备语言模仿能力,但是他们会下意识地尝试重复所听到的声音,研究者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沉默性模仿”。通过反复的“沉默性模仿”,新生儿逐渐学会了区分可能重复的声音和不可能重复的声音,最终获得了区分语音和非语音的感知能力。从基础语言能力的学习机制来看,负责语音模仿的“感知运动环路”系统,就是乔姆斯基理论中“语言获得装置”在人类大脑中的物理坐标。
脑科学的发展为人们一点点拨开迷雾,解释了人类在生命伊始便具备的语言能力的物理机制,佐证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填补了从理论假设到科学依据的空白。未来的语言学研究将会以主观的概念性思考为引导,以客观的实证研究为基础,进一步解开人类语言的奥秘。
(摘编自吴燕京《人类语言“超能力”是否与生俱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语言能力,这也是与动物相比在交流方面的优势。
B.基于“普遍语法”的学习模型在解释语言创造性上得到了认可,却无法解释人类如何获得基础语言能力。
C.“这个结论挑战了当前主流的语言学观点”中的“这个结论”是指人类语音感知能力具有很强的先天性。
D.在幼儿学习语言时,“感知运动环路”能支持语音模仿过程,这与其在成年人大脑中起的作用截然不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人类也能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理解和使用。
B.语言先天性的假说满足了人类的某种心理需求,运用这一理论,语言学家将会揭开人类语言产生的奥秘。
C.“听”在人类语言能力中是第一属性,新生儿如果没有听力,就无法感知到语音,难以形成语言能力。
D.新生儿能下意识地尝试重复所听到的声音,这是他们能够获得区分语音和非语音感知能力的重要原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一项是(3分)
A.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指出:“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均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
B.《庄子·外物篇》中“婴儿生无硕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指婴儿生下来没有高明的老师指教也能学会说话,是因为跟会说话的人相处。
C.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对黑猩猩进行过多次实验,试图以教儿童说话的方式教会它们人类的语言,但都以失败告终。
D.语言学家斯金纳认为,当儿童说出“牛奶”这个词时,母亲会将牛奶递给他,这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奖赏,会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为了说明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作者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事例,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通俗易懂。
B.第三段中“我吃米饭”等四处使用引号,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与第四段中“普遍语法”引号的作用相同。
C.文章引入“沉默性模仿”“感知运动环路”等学术概念,既有利于学术研究,也有助于读者把握关键信息。
D.虽然脑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作者认为这还不能回答人类语言能力是否与生俱来这一问题。
5.语言学家对人类语言能力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树会记住许多事
刘亮程
如果我们忘了在这地方生活了多少年,只要锯开一裸树,院墙角上或房后面那几棵都行,数数上面的圈就大致清楚了。
树会记住许多事。
其他东西也记事,却不可靠。譬如路,会丢掉人的脚印,会分岔,把人引向歧途。人本身又会遗忘许多人和事。当人真的遗忘了那些人和事,人能去问谁呢。
问风。
风从不记得那年秋天顺风走远的那个人。也不会在意它刮到天上飘远的一块红头巾,最后落到哪里。风在哪停住哪就会落下一堆东西。我们丢掉找不见的东西,大都让风挪移了位置。有些多年后被另一场相反的风刮回来,面目全非躺在墙根,像做了一场梦。有些在昏天暗地的大风中飘过村子,越走越远,再也回不到村里。
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我们走了又回来,担心墙会倒塌,房顶被风掀翻卷走,人和牲畜四散迷失,我们把家安在大树底下,房前屋后栽许多树让它快快长大。
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走出了各种声音。在人的一辈子里,能看见一场风刮到头,停住。像一辆奔跑的马车,甩掉轮子,车体散架,货物坠落一地,最后马扑倒在尘土里,伸长脖子喘几口粗气,然后死去。谁也看不见马车夫在哪里。
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
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
哥,你到地下去找,我向天上找。
树的根和干朝相反方向走了,它们分手的地方坐着我们一家人。父亲背靠树干,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地上或木头上。刚吃过饭,还要喝一碗水。水喝完还要再坐一阵。院门半开着,看见路上过来过去几个人、几头牛。也不知树根在地下找到什么。我们天天往树上看,似乎看见那些忙碌的枝枝叶叶没找见什么。
找到了它就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
父亲,你到土里去找,我们在地上找。
我们家要是一棵树,先父下葬时我就可以说这句话了。我们也会像一棵树一样,伸出所有的枝枝叶叶去找,伸到空中一把一把抓那些多得没人要的阳光和雨,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还有鸟叫和虫鸣,抓回来再一把一把扔掉。不是我要找的,不是的。
我们找到天空就喊你,父亲。找到一滴水一束阳光就叫你,父亲。我们要找什么。
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
那根躺在墙根的干木头是否已将它昔年的繁枝茂叶全部遗忘。我走了,我会记起一生中更加细微的生活情景,我会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没看见的一根针,记起早年贪玩没留意的半句话、一个眼神。当我回过头去,我对生存便有了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有一棵大榆树靠在背上(就像父亲那时靠着它一样),天地间还有哪些事情想不清楚呢。
我八岁那年,母亲随手挂在树枝上的一个筐,已经随树长得够不着。我十一岁那年秋天,父亲从地里捡回一捆麦子,放在地上怕鸡叼吃,就顺手夹在树杈上,这个树杈也已将那捆麦子举过房顶,举到了半空中。这期间我们似乎远离了生活,再没顾上拿下那个筐,取下那捆麦子。它一年一年缓缓升向天空的时候,我们似乎从没看见。
现在那捆原本金黄的麦子已经发灰,麦穗早被鸟啄空。那个筐里或许盛着半筐干红辣皮、几个苞谷棒子,筐沿满是斑白鸟粪,估计里面早已空空的了。
我们竟然有过这样富裕漫长的年月,让一棵树举着沉甸甸的一捆麦子和半筐干红辣皮,一直举过房顶,举到半空喂鸟吃。
“我们早就富裕得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
许多年后的一个早春。午后,树还没长出叶子。我们一家人坐在树下喝芭谷糊糊。白面在一个月前就吃完了。芭谷面也余下不多,下午饭只能喝点糊糊。喝完了碗还端着,要愣愣地坐好一会儿,似乎饭没吃完,还应该再吃点什么,却什么都没有了。一家人像在想着什么,又像啥都不想,脑子空空地呆坐着。
大哥仰着头,说了一句话。
我们全仰起头,这才看见夹在树杈上的一捆麦子和挂在树枝上的那个筐。
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
“回来吧,别找了,啥都没有。”
树根在地下喊那些枝和叶子。它们听见了,就往回走。先是叶子,一年一年地往回赶,叶子全走光了,枝杈便枯站在那里,像一截没人走的路。枝杈也站不了多久。人不会让一棵死树长时间站在那里。它早站累了,把它放倒,可它已经躺不平,身躯弯扭得只适合立在空气中。我们怕它滚动,一头垫半截土块,中间也用土块堰住。等过段时间,消闲了再把树根挖出来,和躯干放在一起,如果它们有话要说,日子长着呢。一根木头随便往哪一扔就是几十年光景。这期间我们会看见木头张开许多口子,离近了能听见木头开口的声音。木头开一次口,说一句话。等到全身开满口子,木头就没话可说了。我们过去踢一脚,敲两下,声音空空的。根也好,干也罢,里面都没啥东西了。即便无话可说,也得面对面呆着。一个榆木疙瘩,一截歪扭树干,除非修整院子时会动一动,也许还会绕过去。谁会管它呢。在它身下是厚厚的这个秋天、很多个秋天的叶子。在它旁边是我们一家人、牲畜。或许已经是另一户人。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路,会丢掉人的脚印,会分岔,把人引向歧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忘却很多事情,这与树“会记住”形成鲜明对比。
B. 文中多次描写挂在树上的筐,写出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怀念,流露出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伤感,温情中夹杂着淡淡的苦涩。
C. “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形象地写出了一棵树从生长到生命逐渐丰盈的过程。
D. “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找到了它就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等跳跃性的句子看似含蓄优美,实则关联性弱。
7. 下列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语言通俗质朴,不少地方使用了口语,乡土气息浓郁。如“苞谷棒子”“苞谷糊糊”等生活化的语言使人很有亲切感。
B. 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往日时光的悠闲美好。
C. 文中多次写到“找”,描写一家人坐在树下吃饭的情景,平凡中蕴含着温馨,回应“我”要“找”的是温暖永恒的精神追求。
D. 本文赋予各种事物以生命,树的“记住”归根结底是人的“记住”,文章通过树传达出对生活、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形散神聚。
8. 刘亮程的散文中多次写到“路”和“树”,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路”和“树”的理解。(4分)
9. 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结尾说:“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体,而人主怠做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兑傅赵王而饿主父。为人主而大信其妻,则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故优施傅丽姬杀申生而立奚齐。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医人咸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人主不可以不加心于利己死者。
(节选自《韩非子·备内》)
材料二: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干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
【注】小臣:指伊尹,他被汤任为小臣(官名)。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医善A吮B人之伤C含人之D血E非骨肉之F亲也G利所H加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须臾,指极短的时间,与《劝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须臾”意思相同。
B.故,文中指原因、缘故,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故”意思不同。
C.毕,动词,意为全部使出,与《苏武传》“请毕今日之欢”中的“毕”意思不同。
D.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五谷神。常用来代指国家,体现了以农为本的原始崇拜。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子时刻都在窥测君主的意图,而君主处于上位却傲慢懈怠,这导致大臣胁迫甚至杀害君主。
B.韩非子认为:造车的人希望别人富贵,制棺材的人希望别人早死,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C.赵襄子任胆胥己为中大夫,遭到相国质疑,赵襄子说已经亲自考察过此人,相国便不再过问。
D.成就霸业者需要依靠贤臣,就像横渡长江的人需要依靠船,到远处去的人需要依靠良马一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
(2)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及“君臣关系”问题,但二者观点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握第后入蜀经罗村路,见海棠盛开,偶有题咏
郑谷
上国休夸红杏艳,深溪自照绿苔矶。
一枝低带流莺睡,数片狂和舞蝶飞。
堪恨路长移不得,可无人与画将归。
手中已有新春桂,多谢烟香更入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标题点明写作缘起,诗人及第后入蜀,途中看到海棠盛开引发诗兴。
B.在长着绿色苔藓的石矶旁,溪畔的海棠花如美人般临水自照,妩媚多姿。
C.黄莺睡在海棠枝头,蝴蝶与飘落的花瓣一起飞舞,动静结合,别具生趣
D.既无法移裁、也无人能描画,甚至不能带走海棠一缕芳香,诗人很遗憾。
16.诗中写到红杏和春桂,各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望海潮》中“ , ”两句写出了钱塘江水的澎湃浩荡与广阔无垠,有苏轼“卷起千堆雪”的雄壮感。
(2)中国古人善于在小与大的思辨中获得启示。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用“ ”寓意言小旨大,韩愈《师说》中用“______”批评了舍大择小的现象。
(3)“酒”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之一,但有些文人在诗文中不爱直说“酒”,喜欢用酒的别称雅号或与酒有关的器皿来指代“酒”,借此抒发丰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1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口袋公园,顾名思义,指那些规模较小、形状多样,能巧妙利用城市中的边角空间,_____①_____,也为群众活动提供更多便利的公园绿化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绿色生活空间提出更多需求,这些选址灵活、因地制宜的口袋公园正好可以弥补城市老城区、人口高密度区域等绿色空间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口袋公园虽小,却能“绣”出城市方寸之美,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顺应新时代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在口袋公园建设上持续用力,下足“绣花”功夫,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绿色生活的期待。
口袋公园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其优劣的标准。从公园选址到规模大小,再到设施配备、设计风格,都要充分考虑____②_____,如为老年人提供适老化设施,____③_____,为上班一族提供更多户外休息区等。在细节和功能上更多考虑便民性、实用性,满足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等需求。在景观设计上,也可更加突出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等元素,注重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和树木,优先选用乡土植物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请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流畅简洁,不超过35个字。(5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接受!
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瑞全)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老三你说对了!你是得走!我既走不开,就认了命!你走!我在这儿焚书,挂白旗,当亡国奴!”老大无论如何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他落了泪。
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你走你的,老三!但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喳了几下,不能说下去。
瑞宣不再到学校去。可是他并没正式辞职,也没请假。他从来是个丁是丁,卯是卯的人,永远没干过这种拖泥带水的事。现在,他以为辞职与请假这些事都太小,用不着注意;作亡国奴才真正是大事,连作梦他都梦见我们打胜仗,或是又丢失了一座城。
他为什么(A.不 B.不肯)像老三那样跺脚一走?
他不能为挣几个钱,而闭上眼不看学生们渐渐地变成奴隶!什么都可以忍,看青年变成奴隶可不能忍!
20.下列句子中的问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问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B.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1.文中括号内有两个词语,请根据语境做出最佳选择,并说明理由。(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与《荷花淀》中“怎么了,你?”在句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句子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漆宇勤在《小桥冥思》中感叹:“这么多的人愿意通过修桥这种公益事业来体现自己在这人世间的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这么多的人愿意通过倡导发起某种公共事务来证明自己在这乡村里的责任感和付出感。”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说:“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担当,就是要把个人的才智、热情、意志与时代结合起来,推动历史的进步。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与思考 请你写一篇用于高三毕业典礼的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武安一中2024届高考压轴试卷(一)
语文答案
1.C (A项“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语言能力”错,B 项“却无法解释人类如何获得基础语言能力”错,D项“这与其在成年人大脑中起的作用截然不同”错)
2.B (“运用这一理论,语言学家将会揭开人类语言产生的奥秘”错)
3.A (B项是外部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C项是动物不具有学习人类语言能力,D项支持条件反射机制)
4. B (“引号的作用相同”错)
5.①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早期语言学家提出了条件反射机制理论;②基于对条件反射机制理论的质疑,乔姆斯基进行了概念性思考,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假说;③采用先进的脑科学技术进行实证研究,指出人类语言能力的形成既有先天的生理机制,也需要后天的模仿学习。(6分。每点2分)
6.D(“实则关联性弱”错误,“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 “找到了它就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等句子不仅展现出作者对生活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也展现出作者对生活在这个村庄中一切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敬重。这些看起来跳跃的句子是作者心路历程的体现,其关联度紧密)
7.C(“回应……温暖永恒的精神追求”错误,描写一家人坐在树下吃饭的情景,回应 “我”要 “找”的是浓厚的无法割舍的亲情)
8.①刘亮程散文中的“路”是生命轨迹中的一种意念,一种选择,“用一条土路与外面世界保持着坑坑洼洼的单线联系”,理性驱使着人们走出去,去探索,去实现。“坑坑洼洼的单线联系”指现实的路会因现实的功利性而变得狭隘与崎岖。②“树”是人性的坚守与回归。“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树”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性中细腻、平和、宁静等美好品质的发掘与渴求,也是对动荡、喧嚣、浮躁、功利等世俗观念的对抗与抵制。(每点2分,共4分)
9.①冯至的这段文字与刘亮程的文章对村庄的感情是一致的,都体现了对村庄的敬意与感激。②村庄及村庄的风物给了我们生命许多滋养,我们也要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些消逝了的村庄。③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例如村庄或村庄的风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人们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每点2分,共6分)
10.CEG
11.B(故,文中指旧法、成例)
12.C(“赵襄子说已经亲自考察过此人”有误)
13.(1)做君主却非常相信他的儿子,那么奸臣就能利用他的儿子来达成私利。(“乘”“私”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任登举荐的人,我还要亲耳听亲眼看他的情况,这样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人就无休止了。(“举”“已”各1分,句意通顺2分)
14.①材料一认为君臣关系的本质是利害关系,臣子只是迫于权势侍奉君主,君主对于臣子应加以防备。
②材料二认为贤臣是君主成就霸业的关键,君主应当知人善任,避免任人不用或用人多疑。(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主的祸患在于相信别人,相信别人,就受到别人控制。臣子对于君主,被权势所迫而不得不侍奉。所以做臣子的,窥测君主的意图,没有一会儿停止过,而君主却懈怠傲慢地处于上位,这就是世上出现胁迫并杀害君主事件的原因。做君主却非常相信他的儿子,那么奸臣就能利用他的儿子来达成私利,所以李兑辅助赵王最终饿死了主父。做君主却非常相信他的妻子,那么奸臣就能利用他的妻子来达成私利,所以优施帮助丽姬杀死太子申生而改立奚齐。像妻子和儿子那样亲近的人尚且不可相信,那么其余人就没有可以相信的了。
医生善于吮吸别人的伤口,吸出别人的脓血,不是与别人有骨肉亲情,是利益所致。因此造车的人制造成车子,就希望别人富贵;造棺材的人制成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这不是造车的人仁德制棺材的人狠毒。别人不富贵,那么车子就卖不掉;别人不死,那么棺材就没有人买。本意并不是憎恨别人,而是因为利益就在别人的死亡上。因此君主不能不留心那些认为自己死了对他们有利的人。
材料二:
赵襄子当政时,用任登担任中牟令。任登向上汇报政事时,对赵襄子说:“中牟有位士人叫胆胥己,请您召见他。”赵襄子接见了他并任命他为中大夫。相国说:“我猜想您对这个人的才能只是耳闻尚未亲眼见到吧!当中大夫,竟是这样容易吗?这不是晋国的旧法。”赵襄子说:“我提拔任登时,已经耳闻并且亲眼见到他的情况了。任登举荐的人,我还要亲耳听亲眼看他的情况,这样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人就无休止了。”于是就不再询问,任用胆胥己为中大夫。赵襄子还需做什么呢?他只要任用人,那么贤能的人就会用尽全力。
君主的弊病,一定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让他做事却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横渡长江的人依靠的是船,到远处去的人依靠的是良马,成就霸业的人依靠的是贤人。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这些人都是成就霸业者的船和马。君王不用自己的父子兄弟,并不是有意疏远他们;君王任用厨师、钓鱼者和仇人、仆虏,并不是有意抬举他们。治理国家建立功业的方法,不得不这样。这就好像大工匠建造宫室,度量大小就知道要用多少木料,测量版筑的数量和长度,就知道要用多少人工。因此,伊尹、吕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殷、周可以在天下称王了;管夷吾、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桓公、秦穆公可以在天下称霸了。
15.D
16.①写红杏的作用是衬托海棠花,突出海棠花别样的美丽;②写春桂的作用是暗指自己及第,表达喜悦之情。(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小学而大遗
(3)示例一: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示例二: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示例三: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示例四: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18.①既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②周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 ③为儿童提供适儿化配套(每空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9.(示例)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绿色生活充满期待,所以我们要持续下足功夫建好口袋公园。(“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绿色生活充满期待”2分,“持续下足功夫建好口袋公园”2分,表述为因果关系1分;语句不通畅,出现语病或超出字数酌情扣分,意对即可)
20.D(问句有疑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等类型。A、B两项中的问号属于一般疑问句,C项中的问号表反问,D项是设问句,而原文画横线句子中的问号表设问。故选D)
21.选B。理由:“不肯”在文中是个助动词,有“不能”“不愿意”之意,突出了“他”的主观意愿,暗示了“他”的内心矛盾;“不”是个副词,仅表示否定,比较客观,不能表达出“他”的情绪。
(选择1分,理由2分。意思对即可。选A若理由充分可酌情给分)
①都采用了倒装句式,强调、突出了谓语部分内容。②“你走你的,老三!”这一句突出“你走你的”,表达了说话者希望老三放心走;“怎么了,你 ”这一句强调“怎么了”,加重了语气,表达了说话者的关切。(每答对一点给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案,可酌情给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