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六月模拟押题卷 北京01(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六月模拟押题卷 北京01(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3 08:24: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语文六月模拟押题卷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3分)
学校公众号开设了“文化中华行”专栏。请你协助编辑小组的同学,完成下列任务。
1. 下面是公众号主编撰写的开栏语。请你帮助润色修改,完成各题。
行走于中华大地,文化的印记无处不在。无论是北方的粗犷豪放,还是南方的脉脉温情,无论是东海之滨的广阔无垠,还是西城边塞的神秘莫测,每一处都迷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些文化印记不仅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更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和灵魂。这个夏天,让我们共同奔赴一场时光穿梭之旅——探访古老村落,在古韵街巷中徜徉,探寻历史古迹和文化瑰宝,让文化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1)请你用正楷字书写“文化中华行”,作为专栏标题__________。
(2)有同学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音、字形作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脉脉温情”中的“脉”和“血脉”中的“脉”都读作“mo”。
B.因为表达的是“充满、布满”的意思,所以“迷漫”中有错字。
C.因为表达的是“融合”的意思,所以“融入”中没有错字。
D.“奔赴”在这里的意思是“奔向目的地”,其中没有错字。
(3)同学们想把画线句改写成一个节奏匀称的句子。下列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
A.探访古老村落,徜徉古韵街巷,探寻历史古迹和文化瑰宝
B.徜徉于古老村落和古韵街巷,触摸历史古迹,探寻文化瑰宝
C.探访古老村落,徜徉古韵街巷,触摸历史古迹,探寻文化瑰宝
D.在古老村落和古韵街巷中徜徉,探寻历史古迹和文化瑰宝
2. 下面是编辑为公众号撰写的文字稿。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文化中华行”专栏将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文物发现、非遗保护等内容,展现我国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清朝的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长176厘米,宽116厘米,花纹图案是用黄、蓝、白、绿、褐等彩色的丝线纯手工绣成。龙被是黎族特有的一种织锦——黎锦,一般用作传统祭祀和装饰。黎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也是中国棉纺织历史的“活化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桃花坞木版年画,始于明末,盛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其色调不拘于真实,多用大红、大绿等夸张颜色来烘托过年喜庆。通过人物、神仙、花鸟等画面与文字,表达美好祝福。桃花坞木版年画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你想知道文段中加点词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化石”的意思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根据词典解释,下列对文段中“活化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甲】能了解生物演化的活着的石头
【乙】研究中国棉纺织历史的古老技艺
【丙】来自清朝的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
(2)你发现文段中画线句表达欠妥。请修改此句。_________
3. 在专栏的结语部分,编辑写了一段话。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像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始终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古老深邃的智慧、自强不息的精神、天下大同的愿景、兼收并蓄的胸怀都是中华文化立于世界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文化中华行”,让我们一起出发, 。
(1)文段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源远流长 B.川流不息 C.自强不息 D.兼收并蓄
(2)请你用上“传承”“发扬”“谱写”三个词语,在结尾处补充一句号召同学们行动话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共5分)
4. 默写,完成下面小题。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3)关关雎鸠,_________。(《关睢》)
(4)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如果引用两句古诗文来表达你对学弟学妹的勉励或劝诚,你会选用“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二)(共5分)
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 依据你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写春望长安“①___________”的自然景象,诗人因之“感时”“恨别”;诗的结尾,诗人由愤激转入沉思,因忧思之深导致②_____________。
6. 列出第三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精妙之处。
(三)(共7分)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7. “峰回路转”中的“回”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迂回曲折 B. 回归故里 C. 一封回信 D. 章回小说
8. 本文多处提到“乐”。下列对“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水之乐。太守陶醉于琅琊山气象万千的山水美景,借酒抒发内心快乐。
B. 宴饮之乐。宴饮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太守醉在其中,乐在其中。
C. 游人之乐。滁州人前呼后应,跟随太守欢乐游山,官民和谐,热闹祥和。
D. 太守之乐。太守既为游人的离开而乐,也为酒醒后能以文记乐而自得。
9. 根据《醉翁亭记》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取材于《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公④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⑤上遇人,一以自信⑥,不择利害为趋舍。
(取材于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注】①雪官:齐宣王的离官。②非:诋毁。③非:错误。④公:这里指范仲淹。⑤事:侍奉。⑥一以自信:完全按照自己的原则。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认为,为王者应该做到“①________”;作为太守,欧阳修做到了②_______;范仲淹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为 “③______”,更具有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三、名著阅读(5分)
10. 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会浸润在书籍的营养中,认知不断提升,视野逐渐开阔,内心更加从……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你是如何获得某种阅读体验的。(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共7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祖国北方辽阔的疆土上,一座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正不断延伸和扩展,这就是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1978年,面对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日益严重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三北”工程的重大决策,拉开了我国开展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
“三北”工程建设范围横跨祖国半壁河山,建设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5.4%,是中国第一个世界超级生态工程。“三北”工程规划造林面积3508.3万公顷,到2050年,区域内森林覆盖率从5.05%提高到14.95%。
经过40年建设,“三北”工程在造林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____,在祖国 北疆构筑起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
表1 “三北”工程建设40年森林资源总量变化
指标 年份 森林面积(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 活立木总蓄积(亿立方米) 森林蓄积(亿立方米)
1977年 2 055.06 5.05 7.25 6.13
2017年 5 914.84 13.57 33.31 30.42
数据来源:《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发展报告(1978~2018)》
【材料二】
“三北”工程建设以来,国家不断推进管理制度、造林营林机制以及投资模式的调整和完善,创造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一方面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从决策到实施紧密结合的工程管理体系,出台与工程相关的政策,颁布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工程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工程建设质量效益的稳步提升。如“中国魔方”草方格显著提升固沙效果,沙坡头“五带一体”防沙治沙体系确保包兰铁路多年畅通无阻。同时,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提升了“三北”工程的科研、管理、评价和灾害应急水平,为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开拓工程建设发展思路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材料三】
“三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23年,“三北”工程建设45年,工程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45%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超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有效庇护。工程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如在黄土高原等地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果产业基地,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工程不仅显著改善了人居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还增强了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扩大了生态文化宣传,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政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风范。
11. 根据材料一文字内容和图1、表1的信息,在材料一横线处补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截至第五期工程后期,森林资源总量大幅提升
B. 截至第六期工程前期,森林资源总量大幅提升
C. 截至第五期工程后期,森林覆盖率目标已达成
D. 截至第六期工程前期,森林覆盖率目标已达成
12.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为应对“三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灾害,我国开展“三北”工程。
B. “三北”工程建设范围横跨祖国半壁河山,空间跨度广,建设面积大。
C. “五带一体”防沙治沙体系的例子说明科技提升了工程建设质量效益。
D. 黄土高原等地依靠特色林果业脱贫表明“三北”工程生态效益显著
13. 上述三则材料依次从工程背景规模规划、①______、②_____、③______等方面介绍了“三北”工程。
(二)(共11分)
阅读《难忘老师的笑容》,完成下面小题。
难忘老师的笑容
①师兄曾感慨:“那些老师怎么笑得那么好看 ”“那些老师”,指我们上学时大名鼎鼎的先生们。先生不分性别,在约定俗成的称呼中,是一种高于老师的尊称。这其中就有那时在任的系主任徐先生。
②我第一次见徐先生,是在1980年夏天。学校中文系的新生欢迎会上,我看见徐先生就像进了校门,一下子看见了巍峨的图书馆,既敬又畏。
③三年后,我第一次拜访先生。我在当天下午的课后,心跳加快地敲响了那扇油漆剥落的门……门“吱呀”打开,迎接我的就是徐先生的笑容。这个笑容,像阳光被反射到眼睛里,让一个从没开过眼的本科生,面对知名教授,不知所措地紧张与慌乱起来。
④有一杯茶,是先生递来的,还是家人递来的,我不清楚,也不敢喝。只是打开笔记本,做聆听状;只见先生摆手,他说就是想了解一下我的学业兴趣。但他对我写新诗,对我的学年论文等,似乎都进行了摸底测试。那时我作为尚未毕业的学生,无知幼稚,蜻蜓点水般没有计划地学习,各门功课平均使力,就像在中学时一样,只求考试分数名列前茅,便是阿弥陀佛了。哪有专业和方向可言 人又懵懂,知道自己没有力量推开专业的门,更没有涵泳、研究与琢磨的能力,常常觉得力量耗尽了,还隐隐感觉自己面前有个巨大的黑洞。
⑤先生仿佛看出我的疑虑,叫我喝茶,然后就我所写的论文背后的问题开始交流:你是怎么发现问题的?你准备怎么提炼问题?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解决问题……他说,论文尽量不空谈一套一套晦涩、唬人的理论,而要对问题紧追不舍,探究真相,寻求真理。一个下午,先生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令我难忘。临了,他殷殷叮嘱我,要多读书,同时创作也不要放下,读与写要齐头并进。
⑥四年后,在徐先生的坚持下,我留校执教。之后,我又从学校调入报社做编辑。这期间我一直在考虑应该和徐先生说明一下……但又惭愧又害怕,所以犹豫着,终于,竟然,始终也没有勇气当面和先生直说。就这么悄悄告别了,以后在各种场合再见到先生,更是张不了嘴说我自己,怕让他操心。
⑦我在报社工作多年后,才听说徐先生给过某某人等写信,向领导推荐我。当文艺部主任把徐先生的亲笔信复印给我时,我才知道竟有此事,直呼惭愧——徐先生从没有露过一丝口风,哪怕是暗示,都没有一个字。那份复印件,被我珍藏到如今,不用看,每每只要想到,就有些眼湿,心里暗下决心,唯有努力工作才能回报。
⑧当时因为自己年轻,经验又不多,常想向文坛名流约稿却无法办到,因此苦恼不已。有一次,徐先生叫我去参加文化聚会。没想到,到了会场才发现聚会中有黄裳和何满子先生这样的文坛耆宿①。徐先生告诉我说,你有什么问题,尽可以讨教诸位先生。我于是按照徐先生教导我、也是自己多年秉持的学术研究规范,在聚会上不断叨扰这些文坛名流,而徐先生自始至终都在给大家布菜。当听到有人说我做学问有样子的时候,他就笑起来,笑得那么平静,那么欣慰。那像茶叶一样慢慢舒展开来的笑,浮现在他清澈的眼睛里,浮现在眉间眼角,甚至浮现在他似卷非卷的华发上,使得整个人都生动起来了。这样的笑,仿佛从生命的深层,不张扬,自然又深沉地生发出来,说不出的难忘与温暖。或许,世间的某些人就是能让你吃惊一辈子的仁者、长者。他默默地关注着你的难处,无声地用他深厚的学养帮助着你,引你走上做学问之路。
⑨2019年,因为骨折手术,我前前后后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记得那晚,病房已经熄灯,窗外的小区灯火璀璨。万想不到,第二天凌晨三点多就收到了徐先生驾鹤仙去的消息。想到先生做学问的态度、做师长的关爱,我的心立即笼上了深深的悲痛。先生之风,山高水长②,写此小文以纪念恩师。
【注】①耆宿: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②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苑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赞赏严子陵这样的高义之士的句子,意思是严先生的品德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14.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先回忆了自己与徐先生的初见,接着重点回忆他的两次笑容:【甲】________和【乙】_____。在与先生的交往中,他为“我”做了很多,令“我”终生难忘。
15.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④段画线句中“摸底测试”的理解。
16. 结合语境,简要分析第⑥段中“终于,竟然,始终”的表达效果。
17.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的徐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三)(共7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开卷有益,读书可以获取知识、扩宽视野。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书籍会带我们领略。但最新出炉的《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5本,甚至略低于2022年的4.78本。每每念及此处,总有人忧心嗟叹:人们是越来越不爱读书了吗
②在纸质书本似乎被冷落之时,听书和视频讲书等新兴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却受到越来越多的成年国民喜爱。厚重典籍浓缩于方寸之间,指尖滑动取代了书页翻动,移动阅读、零碎阅读成为日常。
③有人对数字化阅读嗤之以鼻,称其为碎片化阅读。其实,每个时代,都会产生独有的阅读载体与体验记忆。从洞穴墙壁到竹简丝帛,从手抄本到印刷本,从广播到电视,再到电子书、短视频,人类传递知识的媒介载体从古至今愈发多元,传输效率持续提高,至于内容更是极大丰富。如今人们获取知识轻松便捷,行囊里不必随身携带图书,书房中也大可不必汗牛充栋,这不得不说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赋予现代人的幸福。【A】网络时代,不管是读电子触屏之书还是“著于竹帛”之书,只要能打开更广阔的视野,遇见更诗意的世界,皆是益事。
④读书,无论何种形式,重在不断求知。必须承认的是,数字阅读媒介在带来轻快便捷感受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阅读的碎片化、浅层化。毕竟,手机的功能太多,这推送那提醒之下,专注力极易消失,严肃电子书很容易被搞笑短视频取代。虽然我们不必执着于获取知识的形式,但我们很有必要关注阅读思维的深潜。【B】泛娱乐化的当下,文化消费的格局变得更碎片、更快速,当越多的人深陷“电子榨菜”时,深度阅读的意义便更具现实性。
⑤一个人的成长底色,由知识智慧来铺陈。阅读的姿态和方式在变,人们通过阅读搭建精神栖居地的追求始终如一。读书吧!从铅字纸墨,到方寸屏间,无论抽丝剥茧,还是随手一翻,自打开的一页开始,丰盈的精神世界便不再遥远。
18. 围绕“读书”的话题,作者的观点是:我们不仅要①______而且要②______。
19. 判断下面这则材料可以作为哪一段的论据,并说明理由。
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22年增长了0.2个百分点。
20. 为文段横线【A】【B】处选填恰当的句子。(只填序号)
①只有进行生命的凝思,才能沉淀阅读的收获,而不致坠入忙乱飞奔的时代。
②曾经案头端坐、翰墨书香,如今随时随地、开机即得
A】_______【B】________
五、写作(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21. 把阅读当习惯,我们的视野会逐渐变得开阔;把劳动当习惯,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充实幸福;把早睡早起当习惯,我们会收获健康……请将“把 当习惯”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请将完整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2. 图书馆是什么?有人认为图书馆就是阅读的地方,有人认为图书馆是心灵的栖息地。未来,图书馆会是什么样子?在这里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请以“未来图书馆”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请将完整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语文六月模拟押题卷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3分)
学校公众号开设了“文化中华行”专栏。请你协助编辑小组的同学,完成下列任务。
1. 下面是公众号主编撰写的开栏语。请你帮助润色修改,完成各题。
行走于中华大地,文化的印记无处不在。无论是北方的粗犷豪放,还是南方的脉脉温情,无论是东海之滨的广阔无垠,还是西城边塞的神秘莫测,每一处都迷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些文化印记不仅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更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和灵魂。这个夏天,让我们共同奔赴一场时光穿梭之旅——探访古老村落,在古韵街巷中徜徉,探寻历史古迹和文化瑰宝,让文化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1)请你用正楷字书写“文化中华行”,作为专栏标题__________。
(2)有同学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音、字形作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脉脉温情”中的“脉”和“血脉”中的“脉”都读作“mo”。
B.因为表达的是“充满、布满”的意思,所以“迷漫”中有错字。
C.因为表达的是“融合”的意思,所以“融入”中没有错字。
D.“奔赴”在这里的意思是“奔向目的地”,其中没有错字。
(3)同学们想把画线句改写成一个节奏匀称的句子。下列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
A.探访古老村落,徜徉古韵街巷,探寻历史古迹和文化瑰宝
B.徜徉于古老村落和古韵街巷,触摸历史古迹,探寻文化瑰宝
C.探访古老村落,徜徉古韵街巷,触摸历史古迹,探寻文化瑰宝
D.在古老村落和古韵街巷中徜徉,探寻历史古迹和文化瑰宝
2. 下面是编辑为公众号撰写的文字稿。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文化中华行”专栏将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文物发现、非遗保护等内容,展现我国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清朝的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长176厘米,宽116厘米,花纹图案是用黄、蓝、白、绿、褐等彩色的丝线纯手工绣成。龙被是黎族特有的一种织锦——黎锦,一般用作传统祭祀和装饰。黎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也是中国棉纺织历史的“活化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桃花坞木版年画,始于明末,盛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其色调不拘于真实,多用大红、大绿等夸张颜色来烘托过年喜庆。通过人物、神仙、花鸟等画面与文字,表达美好祝福。桃花坞木版年画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你想知道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化石”的意思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根据词典解释,下列对文段中“活化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甲】能了解生物演化的活着的石头
【乙】研究中国棉纺织历史的古老技艺
【丙】来自清朝的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
(2)你发现文段中画线句表达欠妥。请修改此句。_________
3. 在专栏的结语部分,编辑写了一段话。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像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始终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古老深邃的智慧、自强不息的精神、天下大同的愿景、兼收并蓄的胸怀都是中华文化立于世界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文化中华行”,让我们一起出发, 。
(1)文段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源远流长 B.川流不息 C.自强不息 D.兼收并蓄
(2)请你用上“传承”“发扬”“谱写”三个词语,在结尾处补充一句号召同学们行动的话______
【答案】1 ①. 文化中华行 ②. A ③. C
2. ①. 乙 ②. “喜庆”后加“的气氛”
3. ①. B ②. 传承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谱写时代华章。
【解析】
【1题详解】
(1)本题考查汉字临摹。用正楷字书写,注意“化”“行”的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脉脉温情”中的“脉”读mò,“血脉”中的“脉”读mài;
故选A。
(3)本题考查句式转换。 要求将画线句“探访古老村落,在古韵街巷中徜徉,探寻历史古迹和文化瑰宝”改写成一个节奏匀称的句子,言外之意即结构对称,语言言简意赅。“探访古老村落”为动宾格式,因此可将“在古韵街巷中徜徉”改写为动宾格式“徜徉古韵街巷”,“探寻历史古迹和文化瑰宝”同样也可拆分为两个动宾格式短语“触摸历史古迹”和“探寻文化瑰宝”。
故选C。
【2题详解】
(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结合“黎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也是中国棉纺织历史的‘活化石’”可知,此处的“活化石”意在说明黎锦是研究中国纺织历史的重要工艺。
故选【乙】。
(2)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画线句成分残缺,可在“喜庆”后加“的气氛”。
【3题详解】
(1)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句中形容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使用正确;
B.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句中形容“长河”,望文生义,使用有误;
C.自强不息:指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句中形容不懈努力的精神,使用正确;
D.兼收并蓄: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句中形容“胸怀”,使用正确;
故选B。
(2)本题考查续写仿写。用上“传承”“发扬”“谱写”三个词语,在结尾处号召同学们行动。
示例: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传统美德,用行动谱写中华文化绚丽诗篇。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共5分)
4. 默写,完成下面小题。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3)关关雎鸠,_________。(《关睢》)
(4)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如果引用两句古诗文来表达你对学弟学妹的勉励或劝诚,你会选用“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答案】 ①. 悠然见南山 ②. 苔痕上阶绿 ③. 在河之洲 ④. 会当凌绝顶 ⑤. 一览众山小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
注意“悠然、苔痕、洲、绝、览”的正确书写。(4)表达对学弟学妹的勉励或劝诚,可以是乐观的情绪,可以是远大的志向,等等。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共5分)
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 依据你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写春望长安“①___________”的自然景象,诗人因之“感时”“恨别”;诗的结尾,诗人由愤激转入沉思,因忧思之深导致②_____________。
6. 列出第三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精妙之处。
【答案】5. ①. 草木深 ②. 发白而稀疏
6. “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写出了战火连绵之久,以及战争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的焦急心情,表达了对家人的强烈思念。对偶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空:由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这里描述的是长安城在战火之后,虽然山河依旧,但城市内部却是一片荒芜,草木丛生,显得尤为茂盛。这种荒芜而生机勃勃的景象,恰好反映了战乱后城市的凄凉和生命力的顽强。因此,此空应填“草木深”,用以形容战后长安城内部的荒芜和生机。
第二空:由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诗人因为过度忧虑和烦闷,不断挠头以至于头发变白且稀疏,甚至无法用簪子挽起。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痛和无奈,也暗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因此,此空应填“发白而稀疏”,用以描述诗人因忧思过度而导致的头发变白且稀疏的状态。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词句的理解和赏析。本题要求分析《春望》一诗中第三联的对偶运用及其精妙之处。首先,我们需要识别出第三联中的对偶词语,即“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其次,需要理解这些对偶词语在诗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在杜甫的《春望》中,第三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巧妙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一联中,“烽火”与“家书”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战乱的象征,后者则代表了家的温馨和思念。“连三月”与“抵万金”则在时间和价值上形成了强烈对照,一方面突出战争时间的漫长和残酷,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对家书的无比珍视和期待。这种对偶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而且深化了诗意的表达。读者可以从这一联中深切感受到诗人身处战乱之地的痛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这种对比和对照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具感染力,引人深思。
(三)(共7分)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7. “峰回路转”中的“回”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迂回曲折 B. 回归故里 C. 一封回信 D. 章回小说
8. 本文多处提到“乐”。下列对“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水之乐。太守陶醉于琅琊山气象万千的山水美景,借酒抒发内心快乐。
B. 宴饮之乐。宴饮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太守醉在其中,乐在其中。
C. 游人之乐。滁州人前呼后应,跟随太守欢乐游山,官民和谐,热闹祥和。
D. 太守之乐。太守既为游人的离开而乐,也为酒醒后能以文记乐而自得。
9. 根据《醉翁亭记》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取材于《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公④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⑤上遇人,一以自信⑥,不择利害为趋舍。
(取材于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注】①雪官:齐宣王的离官。②非:诋毁。③非:错误。④公:这里指范仲淹。⑤事:侍奉。⑥一以自信:完全按照自己的原则。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认为,为王者应该做到“①________”;作为太守,欧阳修做到了②_______;范仲淹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为 “③______”,更具有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答案】7. A 8. D
9. ①.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②. 与民同乐 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峰回路转,回:回环,曲折环绕。
A.迂回曲折,回:回环,曲折环绕。
B.回归故里,回:返回。
C.一封回信,回:答复。
D.章回小说,回:说书的一个段落,章回小说的一章。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
D.“太守既为游人的离开而乐,也为酒醒后能以文记乐而自得”理解错误。“太守之乐”是指山水之乐、政绩卓著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拓展。
①根据材料一“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可是作为人民的统治者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可知,孟子认为,为王者应该做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②根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把滁州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快乐啊)”可知,作为太守,欧阳修做到了“与民同乐”;
③根据材料二“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的思想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点睛】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于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僧人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的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早晚的景象啊。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下降,隐石现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啊。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啊。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人在游玩。靠近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清;野味野菜,杂乱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把滁州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郡的欧阳修。
【材料一】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人民的统治者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材料二】先生年轻的时候具有高尚的节操,在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方面,没有哪一项会让他动心的,却有慷慨激昂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志向,经常诵着这样的警句来勉励自己:“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待人接物,都是根据原则,不因为选择有利害关系而有所不同。
三、名著阅读(5分)
10. 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会浸润在书籍的营养中,认知不断提升,视野逐渐开阔,内心更加从……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你是如何获得某种阅读体验的。(100字左右)
【答案】阅读《昆虫记》,我着重阅读与昆虫建巢习性有关的内容,了解到懒惰、笨拙的西班牙蜣螂竟能为子女耗时长久建造精致、牢固的宫殿,不禁为它的勤劳、坚韧、无私而赞叹,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的奥妙与生命的伟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阅读名著感悟的能力。可结合曾经读过的任意一部名著,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从中获得某种阅读体验或感悟。可以从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名著主题、语言、艺术特色等方面谈,
示例:阅读《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蔑视天庭、竖起“齐天大圣”的旗帜,大闹天宫,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和追求自由、追求平等、敢于斗争的精神。之后又随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斩妖除魔,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这启示我们,面对困难,不要退缩,要勇敢战胜它。
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共7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祖国北方辽阔的疆土上,一座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正不断延伸和扩展,这就是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1978年,面对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日益严重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三北”工程的重大决策,拉开了我国开展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
“三北”工程建设范围横跨祖国半壁河山,建设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5.4%,是中国第一个世界超级生态工程。“三北”工程规划造林面积3508.3万公顷,到2050年,区域内森林覆盖率从5.05%提高到14.95%。
经过40年建设,“三北”工程在造林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____,在祖国 北疆构筑起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
表1 “三北”工程建设40年森林资源总量变化
指标 年份 森林面积(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 活立木总蓄积(亿立方米) 森林蓄积(亿立方米)
1977年 2 055.06 5.05 7.25 6.13
2017年 5 914.84 13.57 33.31 30.42
数据来源:《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发展报告(1978~2018)》
【材料二】
“三北”工程建设以来,国家不断推进管理制度、造林营林机制以及投资模式的调整和完善,创造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一方面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从决策到实施紧密结合的工程管理体系,出台与工程相关的政策,颁布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工程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工程建设质量效益的稳步提升。如“中国魔方”草方格显著提升固沙效果,沙坡头“五带一体”防沙治沙体系确保包兰铁路多年畅通无阻。同时,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提升了“三北”工程的科研、管理、评价和灾害应急水平,为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开拓工程建设发展思路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材料三】
“三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23年,“三北”工程建设45年,工程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45%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超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有效庇护。工程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如在黄土高原等地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果产业基地,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工程不仅显著改善了人居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还增强了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扩大了生态文化宣传,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政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风范。
11. 根据材料一文字内容和图1、表1的信息,在材料一横线处补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截至第五期工程后期,森林资源总量大幅提升
B. 截至第六期工程前期,森林资源总量大幅提升
C. 截至第五期工程后期,森林覆盖率目标已达成
D. 截至第六期工程前期,森林覆盖率目标已达成
12.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为应对“三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灾害,我国开展“三北”工程。
B. “三北”工程建设范围横跨祖国半壁河山,空间跨度广,建设面积大。
C. “五带一体”防沙治沙体系的例子说明科技提升了工程建设质量效益。
D. 黄土高原等地依靠特色林果业脱贫表明“三北”工程生态效益显著。
13. 上述三则材料依次从工程背景规模规划、①______、②_____、③______等方面介绍了“三北”工程。
【答案】11. A 12. D
13. ①. 造林成就 ②. 政策措施 ③. 工程效益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衔接与补写。
根据材料一第③段“经过40年建设,‘三北’工程在造林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知,“成就:”后面是“冒号”,横线处应补充相关的成就。
根据语境“经过40年建设”以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期限图可知,工程从1978年开始,经过40年的建设应该定位到2018年,从图中可以看到,2018年属于工程的第五期(2011—2020)且处于工程的后期阶段。结合表1“‘三北’工程建设40年森林资源总量变化”图可知,2017年森林资源的各项指标都较1977年幼较大提升,据此可知,工程取得的成就可概括为:截至第五期工程后期,森林资源总量大幅提升;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筛选。
D.根据材料三“‘三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如在黄土高原等地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果产业基地,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可知,黄土高原等地建成的林果产业基地是“三北”工程取得成效的表现之一,并不是说黄土高原等地依靠特色林果业脱贫就能表明“三北”工程生态效益显著。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
已知题干信息“工程背景规模规划”可定位到材料一“‘三北’工程建设范围横跨祖国半壁河山,建设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5.4%,是中国第一个世界超级生态工程”,图1“三北”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时间跨度大;
第①空:根据材料一表1“三北”工程建设40年森林资源总量变化可知,2017年相较于1977年,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活力木总蓄积、森林蓄积等各项指标都有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见“三北”工程的造林成就显著;据此可概括为:造林成就;
第②空:根据材料二“国家不断推进管理制度、造林营林机制以及投资模式的调整和完善,创造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可知,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国家在营林造林方面的具体措施,从中央到地方,从决策到实施,以及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辐射带动作用,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据此可概括为:政策措施;
第③空:根据材料三“‘三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程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可知,材料三主要介绍了“三北”工程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效益,据此可概括为:工程效益。
(二)(共11分)
阅读《难忘老师的笑容》,完成下面小题。
难忘老师的笑容
①师兄曾感慨:“那些老师怎么笑得那么好看 ”“那些老师”,指我们上学时大名鼎鼎的先生们。先生不分性别,在约定俗成的称呼中,是一种高于老师的尊称。这其中就有那时在任的系主任徐先生。
②我第一次见徐先生,是在1980年夏天。学校中文系的新生欢迎会上,我看见徐先生就像进了校门,一下子看见了巍峨的图书馆,既敬又畏。
③三年后,我第一次拜访先生。我在当天下午的课后,心跳加快地敲响了那扇油漆剥落的门……门“吱呀”打开,迎接我的就是徐先生的笑容。这个笑容,像阳光被反射到眼睛里,让一个从没开过眼的本科生,面对知名教授,不知所措地紧张与慌乱起来。
④有一杯茶,是先生递来的,还是家人递来的,我不清楚,也不敢喝。只是打开笔记本,做聆听状;只见先生摆手,他说就是想了解一下我的学业兴趣。但他对我写新诗,对我的学年论文等,似乎都进行了摸底测试。那时我作为尚未毕业的学生,无知幼稚,蜻蜓点水般没有计划地学习,各门功课平均使力,就像在中学时一样,只求考试分数名列前茅,便是阿弥陀佛了。哪有专业和方向可言 人又懵懂,知道自己没有力量推开专业的门,更没有涵泳、研究与琢磨的能力,常常觉得力量耗尽了,还隐隐感觉自己面前有个巨大的黑洞。
⑤先生仿佛看出我的疑虑,叫我喝茶,然后就我所写的论文背后的问题开始交流:你是怎么发现问题的?你准备怎么提炼问题?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解决问题……他说,论文尽量不空谈一套一套晦涩、唬人的理论,而要对问题紧追不舍,探究真相,寻求真理。一个下午,先生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令我难忘。临了,他殷殷叮嘱我,要多读书,同时创作也不要放下,读与写要齐头并进。
⑥四年后,在徐先生的坚持下,我留校执教。之后,我又从学校调入报社做编辑。这期间我一直在考虑应该和徐先生说明一下……但又惭愧又害怕,所以犹豫着,终于,竟然,始终也没有勇气当面和先生直说。就这么悄悄告别了,以后在各种场合再见到先生,更是张不了嘴说我自己,怕让他操心。
⑦我在报社工作多年后,才听说徐先生给过某某人等写信,向领导推荐我。当文艺部主任把徐先生的亲笔信复印给我时,我才知道竟有此事,直呼惭愧——徐先生从没有露过一丝口风,哪怕是暗示,都没有一个字。那份复印件,被我珍藏到如今,不用看,每每只要想到,就有些眼湿,心里暗下决心,唯有努力工作才能回报。
⑧当时因为自己年轻,经验又不多,常想向文坛名流约稿却无法办到,因此苦恼不已。有一次,徐先生叫我去参加文化聚会。没想到,到了会场才发现聚会中有黄裳和何满子先生这样的文坛耆宿①。徐先生告诉我说,你有什么问题,尽可以讨教诸位先生。我于是按照徐先生教导我、也是自己多年秉持的学术研究规范,在聚会上不断叨扰这些文坛名流,而徐先生自始至终都在给大家布菜。当听到有人说我做学问有样子的时候,他就笑起来,笑得那么平静,那么欣慰。那像茶叶一样慢慢舒展开来的笑,浮现在他清澈的眼睛里,浮现在眉间眼角,甚至浮现在他似卷非卷的华发上,使得整个人都生动起来了。这样的笑,仿佛从生命的深层,不张扬,自然又深沉地生发出来,说不出的难忘与温暖。或许,世间的某些人就是能让你吃惊一辈子的仁者、长者。他默默地关注着你的难处,无声地用他深厚的学养帮助着你,引你走上做学问之路。
⑨2019年,因为骨折手术,我前前后后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记得那晚,病房已经熄灯,窗外的小区灯火璀璨。万想不到,第二天凌晨三点多就收到了徐先生驾鹤仙去的消息。想到先生做学问的态度、做师长的关爱,我的心立即笼上了深深的悲痛。先生之风,山高水长②,写此小文以纪念恩师。
【注】①耆宿: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②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苑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赞赏严子陵这样的高义之士的句子,意思是严先生的品德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14.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先回忆了自己与徐先生的初见,接着重点回忆他的两次笑容:【甲】________和【乙】_____。在与先生的交往中,他为“我”做了很多,令“我”终生难忘。
15.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④段画线句中“摸底测试”的理解。
16. 结合语境,简要分析第⑥段中“终于,竟然,始终”的表达效果。
17.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的徐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答案】14. ①. 甲:初次拜访他迎接“我”时的笑容 ②. 乙:他听到“我”被表扬时的笑容
15. 示例:徐先生提前了解“我”的学习情况。
16. 此处连用三个副词 ,强调这么长的时间内,“我”居然没有及时去向徐先生说明自己调动工作的事,表达了“我”因辜负先生信任而产生的强烈的愧疚、自责和遗憾。
17. 要点:①做学问求真务实 ②对学生关爱用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
甲:结合第③段“三年后,我第一次拜访先生。我在当天下午的课后,心跳加快地敲响了那扇油漆剥落的门……门‘吱呀’打开,迎接我的就是徐先生的笑容。这个笑容,像阳光被反射到眼睛里,让一个从没开过眼的本科生,面对知名教授,不知所措地紧张与慌乱起来”可概括为:初次拜访他迎接“我”时的笑容;
乙:结合第 ⑧段“当时因为自己年轻,经验又不多,常想向文坛名流约稿却无法办到,因此苦恼不已。有一次,徐先生叫我去参加文化聚会。没想到,到了会场才发现聚会中有黄裳和何满子先生这样的文坛耆宿。徐先生告诉我说,你有什么问题,尽可以讨教诸位先生。我于是按照徐先生教导我、也是自己多年秉持的学术研究规范,在聚会上不断叨扰这些文坛名流,而徐先生自始至终都在给大家布菜。当听到有人说我做学问有样子的时候,他就笑起来,笑得那么平静,那么欣慰。那像茶叶一样慢慢舒展开来的笑,浮现在他清澈的眼睛里,浮现在眉间眼角,甚至浮现在他似卷非卷的华发上,使得整个人都生动起来了。这样的笑,仿佛从生命的深层,不张扬,自然又深沉地生发出来,说不出的难忘与温暖”可概括为:他听到“我”被表扬时的笑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句。
结合第④段“只见先生摆手,他说就是想了解一下我的学业兴趣”“但他对我写新诗,对我的学年论文等,似乎都进行了摸底测试”,第⑤段“先生仿佛看出我的疑虑,叫我喝茶,然后就我所写的论文背后的问题开始交流”“临了,他殷殷叮嘱我,要多读书,同时创作也不要放下,读与写要齐头并进”可知,徐先生见到“我”后,并没有直接和“我”讨论“我”写新诗以及学年论文的情况,只是了解“我”的学业兴趣以及和“我”交流我所写的论文背后的问题,但在“我”看来,他对“我”所写的新诗以及学年论文的情况已经很清楚了,由此可知“摸底测试”在这里指的是徐先生提前了解“我”的学习情况。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终于”即终究;到底。“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不在意料之中的意思。“始终”指从开始到最后的整个过程;表示从头到尾持续不变。结合第⑥段“ 在徐先生的坚持下,我留校执教。之后,我又从学校调入报社做编辑。这期间我一直在考虑应该和徐先生说明一下……但又惭愧又害怕,所以犹豫着,终于,竟然,始终也没有勇气当面和先生直说。就这么悄悄告别了,以后在各种场合再见到先生,更是张不了嘴说我自己,怕让他操心”可知,这三个副词用在这里表明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⑤段“论文尽量不空谈一套一套晦涩、唬人的理论,而要对问题紧追不舍,探究真相,寻求真理。一个下午,先生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令我难忘。临了,他殷殷叮嘱我,要多读书,同时创作也不要放下,读与写要齐头并进”可知,徐先生教导“我”做学问应紧追不舍,探究真相,寻求真理,并叮嘱“我”多读书,读与写要齐头并进等,他没有空讲大道理,由此可见徐先生做学问求真务实;
结合第⑦段“我在报社工作多年后,才听说徐先生给过某某人等写信,向领导推荐我。当文艺部主任把徐先生的亲笔信复印给我时,我才知道竟有此事,直呼惭愧——徐先生从没有露过一丝口风,哪怕是暗示,都没有一个字”,第⑧段“当时因为自己年轻,经验又不多,常想向文坛名流约稿却无法办到,因此苦恼不已。有一次,徐先生叫我去参加文化聚会。没想到,到了会场才发现聚会中有黄裳和何满子先生这样的文坛耆宿。徐先生告诉我说,你有什么问题,尽可以讨教诸位先生。我于是按照徐先生教导我、也是自己多年秉持的学术研究规范,在聚会上不断叨扰这些文坛名流,而徐先生自始至终都在给大家布菜。当听到有人说我做学问有样子的时候,他就笑起来,笑得那么平静,那么欣慰”可知,徐先生向领导推荐“我”,而且没告诉“我”这件事,还特地安排“我”参加文化聚会,让“我”有机会接触文坛耆宿,当听到别人夸奖“我”时,先生表现得很开心,由此可看出徐先生对学生关爱用心。
(三)(共7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开卷有益,读书可以获取知识、扩宽视野。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书籍会带我们领略。但最新出炉的《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5本,甚至略低于2022年的4.78本。每每念及此处,总有人忧心嗟叹:人们是越来越不爱读书了吗
②在纸质书本似乎被冷落之时,听书和视频讲书等新兴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却受到越来越多的成年国民喜爱。厚重典籍浓缩于方寸之间,指尖滑动取代了书页翻动,移动阅读、零碎阅读成为日常。
③有人对数字化阅读嗤之以鼻,称其为碎片化阅读。其实,每个时代,都会产生独有的阅读载体与体验记忆。从洞穴墙壁到竹简丝帛,从手抄本到印刷本,从广播到电视,再到电子书、短视频,人类传递知识的媒介载体从古至今愈发多元,传输效率持续提高,至于内容更是极大丰富。如今人们获取知识轻松便捷,行囊里不必随身携带图书,书房中也大可不必汗牛充栋,这不得不说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赋予现代人的幸福。【A】网络时代,不管是读电子触屏之书还是“著于竹帛”之书,只要能打开更广阔的视野,遇见更诗意的世界,皆是益事。
④读书,无论何种形式,重在不断求知。必须承认的是,数字阅读媒介在带来轻快便捷感受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阅读的碎片化、浅层化。毕竟,手机的功能太多,这推送那提醒之下,专注力极易消失,严肃电子书很容易被搞笑短视频取代。虽然我们不必执着于获取知识的形式,但我们很有必要关注阅读思维的深潜。【B】泛娱乐化的当下,文化消费的格局变得更碎片、更快速,当越多的人深陷“电子榨菜”时,深度阅读的意义便更具现实性。
⑤一个人的成长底色,由知识智慧来铺陈。阅读的姿态和方式在变,人们通过阅读搭建精神栖居地的追求始终如一。读书吧!从铅字纸墨,到方寸屏间,无论抽丝剥茧,还是随手一翻,自打开的一页开始,丰盈的精神世界便不再遥远。
18. 围绕“读书”的话题,作者的观点是:我们不仅要①______而且要②______。
19. 判断下面这则材料可以作为哪一段的论据,并说明理由。
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22年增长了0.2个百分点。
20. 为文段横线【A】【B】处选填恰当的句子。(只填序号)
①只有进行生命凝思,才能沉淀阅读的收获,而不致坠入忙乱飞奔的时代。
②曾经案头端坐、翰墨书香,如今随时随地、开机即得。
【A】_______【B】________
【答案】18. ①. 读书 ②. 深度阅读
19. 第②段。因为第②段指出数字化阅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成年国民喜爱,材料的数据说明2023年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比2022年有所增加,能够印证第②段的观点。
20. ①. A② ②. B①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点概括。
根据第①段“开卷有益,读书可以获取知识、扩宽视野”第③段“网络时代,不管是读电子触屏之书还是‘著于竹帛’之书,只要能打开更广阔的视野,遇见更诗意的世界,皆是益事”第④段“当越多的人深陷‘电子榨菜’时,深度阅读的意义便更具现实性”可知,作者觉得处于网络时代的今天,不管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阅读,只要去读了,都是好事,强调了我们一定要读书,但是在阅读的时候,无论何种形式,重在不断求知,要求知,就要深度阅读,深度阅读的意义便更具现实性;据此可提炼作者的观点:我们不仅要读书,还要深度阅读。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分析。
材料“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22年增长了0.2个百分点”以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前一年有所增长,告诉读者数字化阅读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成年国民喜爱;根据第②段“在纸质书本似乎被冷落之时,听书和视频讲书等新兴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却受到越来越多的成年国民喜爱”可知,材料的数据正好印证了第②段的观点,所以适合放在第②段作论据。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A处:根据语境③段“网络时代,不管是读电子触屏之书还是‘著于竹帛’之书,只要能打开更广阔视野,遇见更诗意的世界,皆是益事”可知,作者认为,不管是纸质书还是触屏书,只要能打开更广阔的视野都是有益的,所以A处的内容应该兼顾两种读书状态,故选②曾经案头端坐、翰墨书香,如今随时随地、开机即得。
B处:根据语境“虽然我们不必执着于获取知识的形式,但我们很有必要关注阅读思维的深潜”“泛娱乐化的当下,文化消费的格局变得更碎片……深度阅读的意义便更具现实性”可知,虽然作者认可两种阅读方式,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进行深度阅读,只有关注了阅读思维的深潜,才能让自己有所收获,所以B处应该侧重于阅读思维深潜的分析,故选①只有进行生命的凝思,才能沉淀阅读的收获,而不致坠入忙乱飞奔的时代。
五、写作(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21. 把阅读当习惯,我们的视野会逐渐变得开阔;把劳动当习惯,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充实幸福;把早睡早起当习惯,我们会收获健康……请将“把 当习惯”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请将完整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例文:
把阅读当习惯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是当今社会,时代进步,科技飞速前进,人们的生活无一不忙碌了起来。有些人因没有时间,就不愿抽出时间来阅读。书像一束阳光,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而且还让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我经常在自修课、下课等时间阅读了很多书籍。如《海底两万里》这本书,虽然书中没有精美的图片来展现海底世界,但我通过阅读,在字里行间想象出了奇妙的海底世界。我出去旅游,结果飞机晚点了,感觉有点无事可做,于是我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本杂志,发现里面有一片关于小魔术的文章,我通过它的'介绍,按照步骤一步步学,竟然学会了这个“硬币套绳”这个小魔术,经过几次反复的练习,能够在大家面前表演了。通过类似这样的阅读,是我学会了很多小本领,使我本来比较内向的一个人,慢慢地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了。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就有了”。在这些挤出来的时间里进行碎片化的阅读,那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当然,我也要挑选那些有益的书籍来进行阅读,只要去阅读,那一定会有收获。
慢慢地我养成了随身携带书籍的习惯,经常在边角时间看看书。如等公交车、排队等候时、放假游玩的时候……我还会把书中的好词好句记在脑海中,在写作文时经常会用到。
每次碎片式的阅读,我都会有意外的惊喜,碎片阅读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它使我没有虚度光阴,使我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变得很从实。把阅读当习惯,让阅读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来写作。
1.补题审题。结合提示材料“把阅读当习惯,我们的视野会逐渐变得开阔;把劳动当习惯,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充实幸福;把早睡早起当习惯,我们会收获健康……”可知,“把_____当习惯”中,空格处可以是种行为实践,如“保护自然”“爱护鱼类”“勇争第一”等, 也可以是一种修养品质,如“感恩”“赞美”“忍让”等。“习惯”是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写作时要紧扣这些行为或品质成为日常生活习惯后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要表现出与没有形成习惯前的生活的区别。本作文题可写成记叙文,叙述某一行为成为习惯后生活的变化;也可写成议论文,阐述当某一行为成为习惯的价值与意义。
2.选材立意。可以选择我们日常生活事例作为选材,如有些同学响应社会号召,每次外出吃饭都能“光盘”,当光盘成为他外出吃饭的习惯后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表达珍惜 粮食的信念;也有同学谨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每逢节假日都能到景区整理白色垃圾,爱护环境的行为成为了习惯,生活和思想上也产生的变化,表达出热爱自然、 关爱自然的理想;再如,面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时,很多人勤洗手、戴口罩成为了一种习惯,于是生活上也有了很多的变化,表达出关爱健康的主题。
22. 图书馆是什么?有人认为图书馆就是阅读的地方,有人认为图书馆是心灵的栖息地。未来,图书馆会是什么样子?在这里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请以“未来图书馆”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请将完整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
例文:
未来图书馆
猜猜看,未来图书馆会是怎样豪华、精致呢?对啦,未来图书馆,不仅要比现在的图书馆设施更好,而且它们还很有趣。
星期天,我在手机上突然显示出了图书馆已经开业了。抓紧到图书馆输入指纹,一看到这个消息,我就迫不及待地乘坐“时间车”前往图书馆输入指纹。
刚进图书馆,一位女机器人就跟我说:“欢迎来到图书馆,请您坐到一号座位。”天哪,机器人都这么有礼貌吗?一坐到一号座位,又一个女机器人拿着平板电脑跟我说:“您好,请您在平板上点您喜爱的一类书,选好后,请在里面点击作家,最终选一本你要的书。”我一听,赶忙点击了“儿童书”,然后点击了我最崇拜的作家汤素兰,再点击了《笨狼他的爸爸妈妈》这本书。
这时,平板里面突然跳出了一本《笨狼和他的爸爸妈妈》,我刚打开,里面的笨狼、笨狼妈妈和笨狼爸爸都在向我招手呢!我一看可兴奋了,连忙跟他们握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这里的书是以5D形式出现。当你读书的时候,书中的内容就会以5D形式与你交流。不知不觉中,我把自己看到一个好词或一句好句,全部登记来了。女机器人也帮我将这些资料导入我的大脑中。当我眼睛疲倦了,这些书本会以声音的形式,传进我的耳朵,有声读物让我听书的时候感觉非常惬意。
看完书后,贴心的机器人服务员还奖励我全神贯注的读书奖,我收到奖章,心里甜滋滋的,图书馆也即将关门了,我也不得不离开。就这样,我恋恋不舍地乘坐“时间车”回家了。
怎么样,未来图书馆可新颖吧!假如你也想去,就抓紧乘坐“时间车”去图书馆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次以“未来图书馆”为题,写一篇文章。其中“未来”是一个修饰语,指的是“将来”的意思;“图书馆”是写作对象。结合材料“未来,图书馆会是什么样子?在这里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可知:写作时可叙写未来图书馆的样子,也可叙写未来图书馆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这是一篇想象性的作文,文章要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不能天马行空,脱离实际即可,故文章立意可深可浅。如可写未来的图书馆很智能,里面的藏书很丰富,读者在图书馆里可以尽情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也可写在未来的图书馆里,读者们在这里相互帮助的温情的故事。无论写什么内容,表达的是小作者对未来图书馆充满美好向往的情感。
第二,选材构思:本次习作建议采用记叙文的形式完成写作。在写作前要思考一下,未来的图书馆是怎么样的,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呢?里面有什么特别之处?在这里阅读的话,会有什么感受?或者可以写在未来的图书馆里,机器人会和人类之间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人类在这个舒适图书馆里阅读会发生什么难忘的事情。如可叙写在未来的图书馆,读者可以怎样取下自己心仪的书本来阅读,这些体现未来图书馆的先进性。也可以叙写未来图书馆里,机器人如何为读者服务,假如读者有不解的问题,机器人老师为读者解惑;假如读者内心烦闷的时候,机器人化为倾听者,化解读者的烦闷;这里不仅是图书馆也是人的心灵栖息地,表现图书馆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注意写故事首先要注重情节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还要花一定的笔墨塑造人物形象,运用一定的描写,使得故事画面生动形象,最终达到突出文章主旨的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