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综合测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综合测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08:5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战国时墨家显赫一时的社会根源是
A.“兼爱”、“非攻”主张深得人民拥护
B.尚贤主张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参政欲望
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
2.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D.“五经”的流传
3.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史称“酎金夺爵”。汉武帝实行酎金夺爵的根本目的是
A.打击诸侯,加强中央集权 B.保证献金成色,增加财政收入
C.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D.搜刮各地黄金,削弱地方经济
4.《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5.“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北辽河等区域均出现了文明起源的迹象,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与东北辽河的红山文化,二者出土的玉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是
A.漫天星斗 B.自成体系 C.绵延不断 D.多元一体
6.周代宗法制度规定,“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也就是说小宗过了五代(高祖、曾祖、祖父、父和自身)之后必须另立宗室。该制度规定的目的是( )
A.强化中央集权 B.促进宗族团结
C.维护王室权威 D.确立等级秩序
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他意在强调( )
A.教化为本的思想 B.君权神授的思想
C.天人感应的思想 D.性善习远的思想
8.一队派往北部边境的戍卒“会天大雨、道不通”,按照国家法律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于是铤而走险“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起义。这次起义是( )
A.秦末农民起义 B.绿林赤眉起义
C.东汉黄巾起义 D.唐末黄巢起义
9.汉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吸取秦速亡教训 B.尊儒家思想为正统
C.减少了财政支出 D.多次下诏释放奴婢
10.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其中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监察御史 B.御史大夫 C.三司使 D.通判
11.《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古代帝王封禅的主要目的是
A.证明王权的合法性 B.强化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
C.宣扬天人合一思想 D.确立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12.有学者指出,秦汉全面推行郡县制,是不随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这种观点
A.认可秦汉时用官制度沿革变化 B.盛誉了秦始皇开创郡县制功绩
C.称赞了汉武帝强化君权的行为 D.肯定了中央集权体制的进步性
13.中国是世界上几个独立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西部的高原与沙漠使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间交流极少。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发生于
A.商周时期 B.两汉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4.《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15.下表所示是孔子、墨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部分)关于这些思想家及其主张正确的是
A.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B.都表达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
C.都有期盼国家统一的理念体现 D.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
16.史载,“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汉征和二年(前91年),汉武帝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秦汉统治者的举措( )
A.使郡县制扩展到了北方 B.保障了西北边疆的稳定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有效抵御了匈奴的侵扰
17.历史上人们往往把分裂走向统一或国家制度的改变称为“社会大变革”。如果以这个标准看待下列史实,你认为不能称为“社会大变革”的一项是:
A.武王伐纣、灭商建周
B.隋军南下灭陈
C.春秋战国时的分封制变为郡县制
D.清末民初由专制走向共和
18.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大型部落,两大部落又进一步结合成为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材料意在说明( )
A.中原文明占据主导 B.早期国家产生 C.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D.和而不同观念形成
19.秦朝建立后,以嬴政一人之力远不能包揽全国所有政务,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行政质量,他在中央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
A.设立三公九卿 B.确立皇帝制度 C.建立内外朝制度 D.推广郡县制度
20.下图是考古学家根据某原始人类头盖骨化石复原的头像,经测定,其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据此判断,这一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丁村人 D.半坡人
二、材料分析题
21.史料与史料实证。
材料一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材料二 所谓文献,按元初史学家马端临所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折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1)阅读材料一、二,概括史料研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材料三 文献记载,西周成王时,曾有迁宅洛邑一事。如《史记·周本纪》云:周公赞成周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吕氏春秋》等书也说成王营居于成周。而司马迁在《周本纪赞》中则认为当时成王仍都丰、镐,未迁洛邑。
材料四 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铭文开篇写到“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其中宅(居住)兹(这里)中国(天下之中)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该铭文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
(2)材料三中关于周成王迁都洛邑(成周)一事有何分歧?材料四中何尊的出土有什么价值?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中的“中国之教”、“中国之政”、“中国之境”分别指什么?
材料二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并简要说明秦朝政治体制的特点。
材料三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23.统一多民族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材料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垒,使国家、人民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种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国家和民族的变化。
(2)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建立和巩固的重要时期,请完成下面表格中汉武帝相关措施。
秦始皇 汉武帝 影响
中央 三公九卿制 ①____ 加强皇权
地方 推行郡县制 ②____ 加强中央集权
北击匈奴、 南伐百越 ③____ 拓展疆域,巩固大一统
参考答案:
1.C
2.C
3.A
4.D
5.D
6.C
7.A
8.A
9.A
10.B
11.A
12.D
13.B
14.D
15.C
16.C
17.A
18.C
19.A
20.B
21.(1)原则: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料要真实;史料求丰富多样,多用原始史料。
(2)分歧:《尚书大传》和《吕氏春秋》等文献认为周成王曾迁都洛邑;司马迁认为周成王并未迁都洛邑。价值:何尊作为实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与《尚书大传》和《吕氏春秋》等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可得出周成王的确曾经迁都洛邑;何尊是研究西周政治和文化的重要史实,具有较高的史实价值。
22.(1)中国之教:儒家思想;中国之政:中央集权制度;中国之境:疆域、版图。
(2)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或中央:三公九卿制度;地方:郡县制)。特点: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3)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教育上设立太学。经济上盐铁官营。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23.(1)国家变化:通过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加速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和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民族变化:通过争霸、兼并战争和各族间的密切交往,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2)①设立“中外朝”(或内外朝)②颁布“推恩令”③反击匈奴,张骞通西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