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08:5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姓名: 班级:
一、单选题
1.下列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会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 蛮夷戎狄形成华夏认同,蛮夷戎狄逐渐融入华夏族。
B 北周武帝加强皇权,灭佛崇儒,劝课农桑,国力大增 学习汉制使得十六国各族政权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
C 西夏参照唐、宋法律,编修了《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这是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 西夏模仿汉字字形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D 清朝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中央政府明确对西藏的管辖权
A.A B.B C.C D.D
2.清朝的地方大员总督和巡抚往往同驻一省会,职权互有重叠,互不统属,都有向皇帝上奏的权力,经常出现督抚不和,互相攻讦,致使对方下台的局面。这一制度设计( )
A.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体现了治理水平低下 D.反映出清朝吏治败坏
3.如表内容是康熙帝亲政后推行的部分措施。下述举措表明( )
时间 措施
1673年 颁谕举荐山林隐逸之士
1678年 诏开博学鸿词科,吸收学行兼优、文词卓越的素有名望的汉族文人
1679年 开明史馆,收罗汉族文人编纂明史
1699年 开始大规模的经籍传注的纂辑
A.康熙帝的文化修养深厚 B.康熙帝通过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加强统治
C.民族团结推动文化融合 D.传统文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明朝政府编修《大明一统志》,所构建的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尤其是长城以外的“三北"。清朝前期设一统志馆,隶属于内阁,选用内阁、翰林院等官员充任,《大清一统志》由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志汇编而成。清朝这一举措( )
A.意在构建新型“大一统 ”观念 B.说明统治者具备近代国家观念
C.进一步拓展了清朝前期的疆域 D.强化了对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
5.康熙统治期间,继续沿用八旗制度,定期举行木兰秋猄;提倡理学,重用徐乾学、李光地、熊赐履等理学名臣;任用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甚至授意传教士写信给教皇选拔具有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等学问的传教士来中国效力。这反映了康熙时期( )
A.博采众长的治国理念 B.兼容并蓄的社会气象
C.满汉一家的民族关系 D.四方来朝的外交局面
6.1709 年,康熙皇帝在时任苏州织造李煦《奏进晴雨册并请安折》中朱批:“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尓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写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尓即招祸矣。”材料反映奏折制度( )
①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 ②使政务信息传递保密且直接
③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④便于六科稽查六部百司失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访华使团成员约翰·巴罗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 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地相提并论。”这段描述( )
A.指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 B.彰显了工业化完成后的自信
C.完全扭曲了清朝的真实情况 D.一定程度揭示了清朝的危机
8.年羹尧定西藏乱事后,雍正谕旨大加赞赏,但是之后在给李维均的奏折批注中写道:“令日年羹尧陈奏数事,朕甚疑其居心不纯,大有潜蓄揽权之意”,并要求李维均逐渐疏远年羹尧。这表明雍正( )
A.强化官僚机构控制 B.加强思想文化禁锢
C.因地制宜进行治理 D.注重中央官员选拔
9.清政府收抚蒙古各部后,重新划定游牧草场和编审地方户口,推行盟旗制度。盟旗仍以各首领原有领地为基础,但部族首领只有管辖权和使用权,失去了对这片领地的占有权,也不可再自行分配和调整牧地。由此可知,盟旗制度( )
A.落实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B.消除了满蒙之间的矛盾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扩大了地方的权力范围
10.如表所示是北京故宫所藏的清代前中期部分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可用来说明清代前中期( )
时期 名称 所记录事件
康熙时期 北征督运图册 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时,西路大军向前线运送军粮
雍正时期 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卷 雍正十三年(1735年)巡台御史巡视台湾的情景
乾隆时期 潞河督运图卷 清代乾隆年间潞河及通州的漕运实况
A.边疆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B.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C.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D.绘画艺术形式出现了创新
11.如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它说明了这一时期( )
A.康乾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清朝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C.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 D.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12.康熙年间,知县李来章在管理粤北瑶族聚居地连山县期间,“恭撰《圣谕衍义》,置约宣讲,排延蒙师,授以小学、《孝经》,聊以云教也”。该举措旨在( )
A.推动儒学发展 B.发展基层教育 C.强化政治认同 D.缓和社会矛盾
13.清代乾隆年间,每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都会在紫光阁筵宴外藩,并举行冰嬉。受邀者包括:四卫拉特(绰罗斯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廓尔喀及内蒙古、台湾、哈密等处的民族首领和朝鲜、安南、琉球、暹罗、缅甸等国使团。乾隆朝形成的这一惯例( )
A.有效巩固了清初中央集权体制 B.增强了边疆地区的文化向心力
C.维系了“天朝上国”的脆弱迷梦 D.具有柔怀四方的政治附加功能
14.清初,台湾“蒙昧初开,无文献之征”;康熙二十三年(1684),蒋毓英等人纂修《台湾府志》,以“彰一统之盛”,卷一《沿革》详细书写了台湾从“化外之地”到“纳入版图”的过程,卷九《人物》的《开拓勋臣》中为施琅等21位平台有功的将领立传。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地方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B.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C.政府强化地方志纂修 D.清政府统治危机初显
15.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其中第一条规定对活佛转世的认定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该条文说:“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释迦牟尼像前掣签认定。”这一规定( )
A.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 B.彻底解决了西藏各教派间的矛盾
C.保证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实行 D.开始确立中央对西藏的行政管理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朝入关后,为从俗从宜之计,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甘肃部分民族聚居地区仍置土司管理。但多年来,土司不法之事渐多。雍正皇帝总结土司制度的弊端:“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于是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取消世袭土司,设置府厅州县,派遣流官,增添镇营,改革赋役制度,兴办学校等项。雍正一朝,共革除土司220家。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治理西南地区举措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时期,史无专官,史官均由内阁、翰林院、各部院衙门以及征召、荐举、招考的学者担任,史书修完,史馆撤销,史官解散。比如钱大昕两次奉敕参与志书的修纂,与馆中同仁讨论体例,交换看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方志修纂思想。乾隆三十年(1765年)国史馆在东华门内开馆,蒋良骐入史馆编纂、在纂修国史的过程中,不断抄录史馆资料,积少成多,遂编纂成书,是为《东华录》。尽管专制政权对史馆控制严格,但只要不触犯大忌,统治者一般都会“开明”处理。在编纂《明史》的过程中,潘耒等入史馆的私家学者提出核事实、乘公心、彰直道的思想,主张作史一定要“直则万世之公道伸,平则天下之人心服”。学者们在治学方向和方法上相互影响,甚至诸如经世致用的私家史学理念在官修史书中得以体现。但是所修史书切近帝王根本利益,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修史准则,特别是乾隆对官修史书的指导思想、体例、内容等乾纲独断。晚清时期,一大批触觉灵敏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王朝危机,研究边疆史地和域外史地,魏源、姚莹等都是先行者。
——摘编自王记录《在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之间—从清代学者的活动看官、私史学的联系与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官、私史学的联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朝的史馆修史。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清朝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使得清朝中央政府明确对西藏的管辖权,D项正确;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会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主要与华夏诸侯国召开会盟,这有助于增强华夏族的凝聚力,但不能直接得出蛮夷戎狄因此就形成了华夏认同并融入了华夏族,排除A项;北周武帝时期,北方基本实现统一,不存在十六国各族政权,排除B项;西夏文字是在吸收了汉字的一些元素的基础上创制的,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督抚互不统属,可以相互监督,两者常出现不和的局面,这都说明督抚同城的制度设计有意让地方督抚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督抚职权有重叠,又无统属关系,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中对督抚的职权规定是有意为之,不能体现治理水平的低下,排除C项;材料与吏治水平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颁谕举荐山林隐逸之士”“诏开博学鸿词科,吸收学行兼优、文词卓越的素有名望的汉族文人”“开明史馆,收罗汉族文人编纂明史”和所学可知,材料背景是康熙帝亲政后,为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维护统治,对汉族知识分子实行笼络政策而推行的措施,B项正确;材料中并无关于康熙帝文化修养的描述,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团结对文化融合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材料体现出康熙帝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与传统文化是否利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所构建的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大清一统志》由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志汇编而成”可知,清朝《一统志》的编修,将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方志都纳入进去,涵盖之广,疆域之大,海内外大一统,体现清朝的新型“大一统”观念,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清朝统治者具备近代国家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大清一统志》体现的是“大一统”观念,并不是拓展清朝前期的疆域,排除C项;《大清一统志》体现的是“大一统”观念,无法得出对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涉及康熙时期,不仅保留了本民族的八旗制度。还推行理学,学习西方的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的知识,说明治国理念博采众长,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康熙的主张,未涉及这些措施对社会的具体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的论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清朝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70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尓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写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尓即招祸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没有提到分割宰相的权力,①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不符合题意;奏折可以直接呈报皇帝,并不可被他人知道,因而②使政务信息传递保密且直接符合题意;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从而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材料并未提及六科稽查六部百司的信息。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英国人的视角看“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反映出乾隆后期中国社会危机四伏、百姓贫困,而英国此时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材料较客观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清朝的危机,D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市场的举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英国要到1840年前后才完成工业革命,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雍正皇帝通过监视和限制年羹尧的行为,确保官僚机构中的权力不会过于集中在一个人的手中,这符合加强官僚机构控制的做法,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任何与思想文化禁锢相关的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息侧重于对官员权力的控制,而不是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排除C项;材料主要关注对已经担任要职的官员(年羹尧)的监控和限制,不是选拔新的官员,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推行盟旗制度”“部族首领只有管辖权和使用权”“不可再自行分配和调整牧地”可知,盟旗制度之下的蒙古各部权力缩小,这有利于清政府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落实了民族平等原则,排除A项;“消除”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盟旗制度之下的蒙古各部权力缩小,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材料可知,这些绘画描绘的事件反映了清廷平定叛乱、巡视台湾、漕运建设的情况,这些历史事件可以说明清朝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B项正确;乾隆时期的漕运不属于“边疆”治理,排除A项;材料虽然涉及乾隆时期漕运建设,但据此不能得知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且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清代前中期部分绘面作品的名称和内容,没有体现具体的艺术形式,不能得知艺术形式的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期(中国)。据题干“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亲征击溃噶尔丹叛军,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乾隆帝设立伊犁将军,乾隆帝设立‘金瓶掣签’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反映出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D 项正确;这些措施并未直接体现康乾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排除 A 项;清朝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 B 项;同样没有明确提及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康熙年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知县在任粤北瑶族聚居地连山县期间,“恭撰《圣谕衍义》,置约宣讲,排延蒙师,授以小学、《孝经》,聊以云教也”,宣讲圣谕,宣传儒家思想,这些都是为了强化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文化认同、政治认同,C项正确;宣讲儒家思想,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统治,强化认同,排除A项;发展基层教育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矛盾激化,不存在缓和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在乾隆年间,每年正月初一的紫光阁筵宴外藩和举行冰嬉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外交手段。这种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以及邻国之间的关系,通过文化的交流和宴会的形式,增强边疆地区对中央政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这种活动也确实具有柔怀四方的政治附加功能,即通过和平的外交手段来稳定边疆,减少冲突,促进和谐,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有效巩固”的依据,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边疆地区,还有周边邻国,排除B项;“天朝上国”主要针对的是外来朝贡的国家,与宴请少数民族首领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反映了清朝初年台湾从“蒙昧初开,无文献之征”到1684年,纂修《台湾府志》等,可见政府加强了台湾地区地方志的纂修,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元朝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标志着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排除B项;材料强调政府对台湾管辖,不是统治危机初显,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释迦牟尼像前掣签认定。”可得出金瓶掣签制度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体现的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矛盾仍然存在,没有解决,排除B项;C项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这一制度并不是西藏归属中央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16.变化:从因俗而治(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土司制到流官制;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必答点);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速了主流价值的广泛传播,促进文化认同;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和开发,增强了清朝的边防能力;促进了内地和边疆一体化的进程。(回答3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为从俗从宜之计,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甘肃部分民族聚居地区仍置土司管理。”“于是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取消世袭土司,设置府厅州县,派遣流官,增添镇营,改革赋役制度,兴办学校等项。雍正一朝,共革除土司220家。”可得出从因俗而治(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土司制到流官制。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大规模取消世袭土司,设置府厅州县,派遣流官,增添镇营,改革赋役制度,兴办学校等项。雍正一朝,共革除土司220家。”从对国家、对地方、对后世等角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对国家而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必答点);对地方而言,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还可从加速了主流价值的广泛传播,促进文化认同;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和开发,增强了清朝的边防能力;促进了内地和边疆一体化的进程。(回答3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角度回答;对后世而言,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17.(1)联系:民间史家参与到官方修史之中;私家史学受官方治史思想与方法的影响;官藏史料为私家史学开拓局面;秉笔直书、经世致用等精神深刻影响官方史学;均在封建皇权意志下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2)评价:集中多方之力,易修撰成规模较大的史学著作;促进了各方学者间交流互鉴,推动了史学研究的发展;折射出思想文化专制的时代背景;彰显了清朝尤其是晚清时期经世致用的学风。(任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联系:根据材料“潘耒等入史馆的私家学者”可分析出民间史家参与到官方修史之中;根据材料“治学方向和方法上相互影响”可分析出私家史学受官方治史思想与方法的影响;根据材料“蒋良骐入史馆端纂、在纂修国史的过程中,不断抄录史馆资料,积少成多,遂编纂成书”可分析出官藏史料为私家史学开拓局面;根据材料“提出核事实、乘公心、彰直道的思想”可分析出秉笔直书、经世致用等精神深刻影响官方史学;根据材料“但是所修史书切近帝王根本利益,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修史准则,特别是乾隆对官修史书的指导思想、体例、内容等乾纲独断”可分析出均在封建皇权意志下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评价:根据材料“史官均由内阁、翰林院、各部院衙门以及征召、荐举、招考的学者担任”可分析出集中多方之力,易修撰成规模较大的史学著作;根据材料“钱大昕两次奉敕参与志书的修纂,与馆中同仁讨论体例,交换看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方志修纂思想”可分析出促进了各方学者间交流互鉴,推动了史学研究的发展;根据材料“特别是乾隆对官修史书的指导思想、体例、内容等乾纲独断”可分析出折射出思想文化专制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晚清时期,一大批触觉灵敏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王朝危机,研究边疆史地和域外史地,魏源、姚莹等都是先行者”可分析出彰显了清朝尤其是晚清时期经世致用的学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