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08:5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姓名: 班级:
一、单选题
1.明朝初年,“凡天下兵卫邻边闲旷之地,皆分亩为屯,倚耕以守”,“于是,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在兴屯矣”,逐步形成了“屯田遍天下,而边境最多。九边皆设屯田,而西北为最”的局面。据此可知,这一举措( )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有效解除了北部边患
C.利于抑制地主兼并土地 D.开创了边疆管理先河
2.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河州卫设立后,政府即“以何锁南普为河州卫指挥同知,朵儿只、汪家奴为佥事 仍令何锁南普子孙世袭其职”。接着,在西宁、洮州、岷州等卫,也相继安排一批当地的土官、部落酋长任职,但掌管卫所大权的正职一律是由中央任命且可以随时撤换的流官来担任。明初的这一措施( )
A.凸显出民族政策的灵活性与原则性 B.说明北部边防压力远超南方
C.有效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 D.体现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增强
3.据《皇明经世文编》载:“今天下一统,诸种番夷虽或出没,不足深虑;惟北虏动辄长驱深入,最为边患。”又据《皇明九边考》载:“今之四夷,北虏为急。”为此,明政府( )
A.重修长城并置“九边” B.厉行海禁政策 C.军事平叛并设置盟旗 D.设奴儿干都司
4.明成祖时,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内阁形成,其官员某殿或某阁大学士的要职能是( )
A.统领百官 B.批红 C.监察百官 D.票拟
5.《明史·职官志二》载:“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据此,对明朝大学士的职责解释准确的是( )
A.审议封驳朝廷政令 B.总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C.掌握最高监察权力 D.参预政务并草拟意见
6.宣德六年,明宣宗令郑和敕谕暹罗国王:“朕主宰天下,一视同仁,尔能恭视朝廷,屡遣使朝贡,朕用尔嘉。比闻满剌加国王欲恭来朝,而阻于国王……王宜恪遵朕命,睦邻通好,省谕下人,勿肆侵侮,则见王能敬天事大,保国安民,和睦邻境,以副朕同仁之心。”郑和在两国之间进行斡旋,说服暹罗国王,放弃了侵略。这主要体现了( )
A.郑和下西洋维护了区域和平 B.明朝统治者的天朝观念牢固
C.礼乐文明在东南亚地区传播 D.以德服人的理念应用于外交
7.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8.中国历史上有士大夫进谏皇帝的传统。据记载,唐代约有170多起皇帝进谏的事件,明代言官当朝进谏更是家常便饭。这反映了( )
A.士大夫秉承“以天下为己任”的理念 B.唐朝与明朝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C.谏议制度使君主权力不断受到制约 D.进谏保证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9.明朝内阁拥有专用印信,但只是用于上呈皇帝的密疏,与六部等部门的公文需用翰林院印。这主要反映了明朝内阁的( )
A.职责 B.来源 C.性质 D.演变
10.明穆宗时期,内阁首辅高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宦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这反映出当时( )
A.行政效率有所提升 B.宦官专权现象得以解决
C.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D.君权相权矛盾日益凸显
11.明代卫所根据各地防卫和战略需要而设置,有的设在未有正式行政区划的地域,有的则在府州县境内。卫所军士分成守备和屯田两部分,按时轮流,屯田固定上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及卫所官。这表明,卫所的设置( )
A.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B.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体现了寓兵于农的思想 D.给中央集权造成了隐患
12.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海外移民 B.获取财富
C.宣扬国威 D.殖民扩张
13.明朝初年,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废除了( )
A.科举制 B.宰相制度
C.察举制 D.监察制度
14.明代前期,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的地位逐渐确立;明代后期,山海关的地位迅速提升,被称为“天下第一关”。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明朝政治中心发生变化 B.经济重心南移
C.明朝军事防御体系调整 D.沿海威胁加剧
15.“到了明朝晚期,海外贸易的禁与开已不再是一个内部问题,而取决于一系列外部因素与内部考虑的互动。在所有这些外部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全球贸易模式的转变。”这表明( )
A.明朝已经被纳入资本主义市场 B.明政府丧失了对外贸易话语权
C.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产生冲击 D.外因成为明朝经济决策的关键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下三则史料记载了明鲁王死因的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被郑成功谋杀,二是自然病亡。
史料一 据清代官修《明史》载:“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朱以海,即明鲁王)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史料二 江日升在其著作《台湾外纪》中,引“野史”《明季续闻》道:“辛丑,(郑)成功迎(鲁)王归金门,仍奉供给。壬寅(1662年)五月初八日成功殆……(十一月)鲁王薨。(注:江日升是为明末将领之后,自幼听闻父亲谈论明郑事迹,康熙年间恩科解元。)
史料三 1959年,明鲁王墓于金门重见天日,出土刻有墓志铭的石碑一块,上刻“监国鲁王讳以海……力图光复,虽末路养晦,而志未尝一日稍懈也……王素有哮疾,壬寅(1662年)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等字。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明鲁王死因的哪一种看法更可信 请简述理由。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杨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重臣,著名文学家,父亲是两朝首辅杨廷和。13岁随父入京途中写出《黄叶诗》,受到首辅李东阳赏识收为门徒。杨慎24岁(明武宗正德六年即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为官清廉耿介,武宗贪玩不理朝政,他上疏抗谏无果后辞官回家。世宗(武宗堂弟,年号嘉靖)继位后他官复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中极力维护儒家伦理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他在36年戍边中,率家奴和士兵平定滇南安铨、凤朝文叛乱;到滇各地讲学授徒,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千年,编写了诗文总集《全蜀艺文志》等;他的文献学思想自成体系,将《诗经》研究推上了考据的轨道;同时他在医药、民俗、动植物、地理等方面留有著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去世。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杨慎一生博学多才,诗文词曲都有很高成就。为官和谪戍期间政绩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
——摘编自《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杨慎:一生跌宕成就一代鸿儒》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杨慎仕途之坎坷和成就之斐然作归因分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杨慎多方面的贡献。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初从辽东半岛到嘉峪关实行军屯,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逐渐建成了屯戍结合、军政结合的九边防御体系,这有利于防止战争,维护和平交往局面,A项正确;有效解除了北部边患夸大了这一举措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的举措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内容,排除C项;D项中“开创”说法错误,秦朝在河套地区和珠江流域设置郡县,两汉在西域设置都护府,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仍令何锁南普子孙世袭其职”“当地的土官、部落酋长任职”“正职一律是由中央任命的,但可以随时撤换的流官来担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期实行“以土治番”“以流治土”的政策,承认土官的世袭特权,利用他们的地位和影响来统治当地的少数民族,同时以流官来统辖、监控土官,确保其能忠于朝廷,凸显出明朝民族政策的灵活性与原则性,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甘青藏地区,并不能体现南部北部的边防压力和整个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情况,排除B、C两项;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明政府认为北方的少数民族对边疆威胁最大,所以为了应对这一威胁,明政府重修长城并设置“九边”,A项正确;海禁政策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设置盟旗是清朝时期实行的措施,排除C项;奴儿干都司是设置在东北地区,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能是“票拟”,即内阁大学士根据皇帝旨意,对机务及章奏进行处理并作出初步决议,然后将这些意见用墨笔书写在票签上,供皇帝斟酌参考的一种制度,D项正确;可以统领百官的是宰相,但内阁学士没有宰相的职权,排除A项;批红是皇帝所行使的权力,排除B项;内阁不是监察机构,不行使监察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从材料“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可以看出,明朝的大学士主要是参与政务并且草拟意见,为天子提供顾问,D项正确;审议封驳朝廷政令一般是给事中之类官员的职责,大学士主要不是负责这个,排除A项;总理全国行政事务的一般是内阁首辅,而非所有大学士,排除B项;掌握最高监察权力通常不是大学士的主要职责,明朝有都察院等专门的监察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明宣宗令郑和敕谕暹罗国王,郑和在两国之间进行斡旋,成功说服了暹罗国王放弃了对满剌加的侵略行为,这说明郑和下西洋起到了维护区域和平的作用,A项最佳;明宣宗敕谕中“朕主宰天下,一视同仁”、“保国安民,和睦邻境,以副朕同仁之心”确实体现了明朝统治者的天朝观念牢固,B项有一定道理/次佳;郑和在暹罗和满剌加之间进行斡旋,最终成功说服暹罗国王放弃了侵略,这一行为确实体现了明朝在对外关系中坚持的“以德服人”的外交理念,D项有一定道理/次佳;礼乐文明是通过礼仪和音乐来教化人民,达到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的目的,它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材料中未涉及到礼乐文明,排除C项。故答案为:A(3分)B(1分);D(1分);C(0分)。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题干“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对君权起到了制约作用,B 项正确;题干明确说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A 项错误;君主拥有最高决策权,内阁大臣只是辅助,并非同等决策权,C 项错误;内阁主要是参与决策,行政大权仍在皇帝手中,D 项错误。故选 B 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至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了唐、明时期士大夫进谏皇帝的传统,其实质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通过进谏皇帝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体现,反映了士大夫秉承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理念,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士大夫进谏皇帝的传统,没有体现出唐朝与明代政治环境宽松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自秦朝以后,皇帝权力高度集中、至高无上。谏议制度并不能制约君主权力,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士大夫有进谏皇帝的传统,但无法得出进谏保证皇帝决策的正确性,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内阁拥有专用印信但使用范围有限,与六部等部门公文使用翰林院印形成对比,这突出反映了内阁不是正式的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体现了内阁的性质,C项正确;职责强调的是具体承担的工作任务,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来源是指其产生的途径,排除B项;演变则侧重于其发展变化的历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根据材料首辅高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可知,高拱建议还权于内阁,体现了内阁的权势日益膨胀,C项正确。材料强调明代内阁权力的增强,无法说明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A项;宦官专权现象在明穆宗时期并未得以解决,排除B项;明初朱元璋已经废除丞相,所以此时不存在君相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明代卫所的设置体现了卫所守兵具有守备防卫职责,又有屯田生产的职责,卫所体现了寓兵于农的思想,C项正确;卫所不全是在边疆,还有在内地设置,排除A项;材料反映卫所的功能,未涉及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卫设置有利于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不是海外移民,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不是经济目的,不是为了获取财富,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不是殖民扩张,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初年(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初年,为了减少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B项正确;明朝初年废除的是宰相制度,并没有废除科举制和监察制度,排除AD项;魏晋时期出现的九品中正制已经取代了察举制,排除C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从嘉峪关是“天下第一雄关”到山海关的地位迅速提升,被称为“天下第一关”,反映出明朝北方军事防御体系的主要对象从明前中期的蒙古势力转变为明后期满洲势力,C项正确;明朝政治中心变化发生在明代前期,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和材料无关,排除B项;山海关地位上升和沿海威胁加剧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中所说的外部因素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全球贸易模式的转变指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扩充。在此基础上可推断“外部因素与内部考虑的互动”客观上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对中国的冲击,C项正确;中国被纳资本主义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中的“丧失了”言过其实,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阐释的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互动,决定了明朝的经济决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6.《明史》虽为官方正史,但编修于清代,因此存在着清人诋毁前朝的可能;而《台湾外纪》的作者虽然自幼听闻明郑往事,但未必真切,其在著作中也只是转引了《明季续闻》中的相关记载,且其虽致仕清朝,但毕竟是为南明后人,故明鲁王之死因不能基于这两则材料确定。史料三为确认明鲁王的死因提供了实物或原始的证据,更为可信,但也需要其他史料佐证。
【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观点都有可信或可疑的地方,因而答案不是唯一的,如认可材料一中观点,可以官修史书史料较权威、全面说明;若认为材料二可信,可从江日升的说法有具体时间说明;认为两者都不可信,可从两个均为二手史料,满清代官修前代史书时、江日升为明将之后,幼年时听闻父亲说法等,指出其观点受到了某些主观因素的影响。结合史料三可知,明鲁王的墓志铭是一手史料,其指出明鲁王死于积劳成疾和长年哮喘病发,有一定的可信度,可用来与其它史料记载配合,解决史学界关于明鲁王之死的争议。
17.(1)杨慎清廉耿介;是忠实的儒家信徒。
(2)编修《武宗实录》,平定云南地方叛乱;发展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文学成就斐然;文献学思想自成体系,医药、民俗、动植物和地理方面多有著述。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本题要求对杨慎仕途之坎坷和成就之斐然作归因分析,即寻找共同点。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杨慎之所以仕途坎坷而又成就斐然,首先与他的个人性格有关,他清廉耿介,因此为了维护儒家伦理而触怒皇帝导致仕途坎坷,但他又在各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其他是因为他是忠实的儒家信徒,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为了维护儒家伦理而不惜触怒皇帝,但儒家思想带来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使得他又竭力平叛和发展地方教育。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杨慎的贡献根据“ 参与编修《武宗实录》”、“他在36年戍边中,率家奴和士兵平定滇南安铨、凤朝文叛乱;到滇各地讲学授徒,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千年,编写了诗文总集《全蜀艺文志》等;他的文献学思想自成体系,将《诗经》研究推上了考据的轨道;同时他在医药、民俗、动植物、地理等方面留有著述”等信息可知,集中在史书编撰、军事、教育、文学、文献学、医药、民俗、动植物和地理等方面。即编修《武宗实录》,平定云南地方叛乱;发展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文学成就斐然;文献学思想自成体系,医药、民族、动植物和地理方面多有著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