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商业贸易 课时作业--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商业贸易 课时作业--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08:5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时作业1
1.商部落时期农业和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实力日渐强盛,产品有了剩余,为了发展壮大本部实力和换取所需的物品,商部落和周围部落进行商品交换。这表明
A.产品剩余是商业贸易的前提条件 B.货币逐渐成为商业贸易的媒介
C.生产力发展推动专业商人的出现 D.私商在商贸活动中占主体地位
2.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3.某学者认为,与西方的新航路开辟不同,明代郑和出使西洋使团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易使团,远航持续近30年,开通了海上贸易通道,在给区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也导向区域经济发展。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亚洲国际贸易网,繁盛地存在了一个世纪左右。该学者意在说明明代郑和使团( )
A.实现了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共赢 B.彰显了东方独特的国际交往模式
C.保持了中国传统经济世界领先地位 D.突出了经济对于航海的推动作用
4.爪哇人原来是“吃食无匙箸……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人口中而食”。中国瓷器传入后,部分爪哇人“采用来自中国的陶器和碗碟”。《东西洋考》记录加里曼丹岛的“文郎马神”人的改变称:“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磁器。”这表明中国瓷器的输入( )
A.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政治影响力 B.提高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C.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落后的习俗 D.推动了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5.“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荒滩大漠鬼难行,鹏鸟欲飞终未能。但见巨龙呼啸过,丝霞万匹映天红”。上述诗句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陈述丝绸之路兴衰 B.再现汉唐盛世风采 C.赞美丝绸之路上贸易盛况 D.陆上交通发展迅速
6.斗茶始于唐代,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较新茶优良次劣,排名列序,是为斗茶,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据此可知( )
A.政府实行严格的榷茶制度 B.斗茶的目的是将新茶贡献给天子
C.斗茶风俗促进了茶叶技艺的提高 D.茶叶贸易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7.如表为两部史书中关于交子的记载。据此可知( )
史书 朝代 作者 记载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南宋 李焘 初,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宋史·食货志》 元朝 脱脱 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
A.立场不同影响历史事件的解释 B.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
C.史料互证才能揭示历史的真相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8.宋代岭南潮州窑考古发现了一批瓷西洋狗,如下图。其中瓷西洋狗脸部很短,耳圆而大,下垂身矮,姿态各异。雕刻捏造技巧相当高明,造型生动逼真。这( )
潮州窑出土的瓷西洋狗
A.推动了宋代的物种交流 B.推动了瓷器的技术进步
C.体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D.说明社会审美情趣变化
9.如表是英国国王爱德华四世(1461—1483年在位)采取的一些措施,其行为( )
时间 措施
1474年 向布里新托尔城所有建造新船的人提供奖赏
1476年 奖励了一位自费修造一艘“乔治·科布罕”号船的伦敦布商
1480年 授予托马斯·克罗夫特和三个布里斯托尔人特许状,赋予他们“到任何地方”从事三年贸易活动的权利
A.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确立了英国商业霸主地位
C.改变了东西方的贸易格局 D.有助于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10.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区域性贸易同东方的商业活动相联系,一个贸易网络己经显现轮廓,形成了当时已知世界的“世界市场”。据此推知当时(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区域市场为近代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C.欧洲国家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D.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民间途径开展
11.《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管理)三官(三种职业)。曰: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 )
A.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 B.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
C.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 D.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
12.据《元史·食货志》所载元朝中期商税数字,大都一年的商税为钞103万余锭,超出全国绝大多数行省一省的商税额,仅落后于江浙、河南行省。这表明( )
A.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的商业职能突出
C.南北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D.大都是全国经济中心
13.如表为唐代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描述。据此可知,当时( )
诗句 出处
“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 张籍《贾客乐》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行止皆有乐,关梁自无征。 刘禹锡《贾客词》
“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即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 元稹《估客乐》
A.商人经营环境宽松 B.民间经商热潮出现
C.商业经济较为活跃 D.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14.《夏书》记载:“关石和钧,王府则有。”石、钧都是度量衡规制。夏墟考古中也发现有陶、骨等制成的规格等级强严的量器和少量青铜制成的量器。这表明夏朝( )
A.小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B.史书记载与事实完全一致
C.着力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D.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15.朱元璋时期,采用折变的方案,把胡椒、苏木这些珍贵的南洋香料,作为各级官员工资发放,取得良好效果。但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展,这一政策却遭到了群臣反对,最终被迫废除。这反映明朝( )
A.中央财政状况逐渐得到改善 B.香料货币功能因贸易扩大而丧失
C.官方贸易加强了中外的交流 D.明朝政府已经具备现代金融意识
16.唐朝时期,出现了“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否定农本思想 B.传统义利观的废弛
C.出现重商主义 D.商贾经济地位提升
17.曹魏时期,购买物品、计算物价均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此后三百余年,钱币在北方偶尔使用,但流通为时较短。北魏孝文帝时,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这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B.商品经济严重衰退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8.明清时期,江南许多地方的农村家家户户大量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生产的棉纺织品运销全国,甚至还大量出口到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及欧洲等地。由此可知,当时江南地区( )
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棉纺织品物美价康
C.农产品已经完全商品化 D.对外贸易非常繁荣
19.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人出身的官员到各州出任典签。他们与朝廷关系密切,因此拥有商业特权,掌控商业网络,积累了可观的财富、购买了大量土地,在乡村中也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这一状况表明
A.魏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因战乱而被改变 B.商人因政治地位提高在城乡影响力增强
C.分裂割据的环境为商人执政创造了条件 D.九品中正制因商人阶层的崛起名存实亡
20.商周时期商业或手工业全都由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工商在官”。而到了春秋时期,在某些官府商业存在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商人,同时一些商业发达城市兴起。上述变化
A.使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非常繁荣 B.有利于瓦解秩序森严的礼乐制度
C.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工业者地位 D.促进新兴商业阶层地位持续走高
21.图1、图2、图3分别是汉朝、唐朝、明朝的对外交通线路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图1中汉朝丝绸之路的特点及作用。
(2)比较图1和图2,说明图2中唐朝对外交通路线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3)结合图3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及最终结果。
22.中国古代商业在不断突破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铸造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晩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技术上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对土地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1.A
2.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物产传入中原,中原的丝和丝织品以及铸铁、凿井等技术通过这条道路西传,D项正确;西汉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并不需要依赖世界市场,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当时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路开通,排除B项;“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学者认为,明代郑和使团与西方的新航路开辟不同,在给区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也导向区域经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繁盛一个世纪左右的亚洲国际贸易网。该学者意在说明明代郑和使团彰显了东方独特的国际交往模式,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传统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C项;“突出了经济对于航海的推动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依据材料“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磁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爪哇人之前的生活方式比较粗糙,中国瓷器和碗碟传入之后,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影响,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排除B项;“根本上改变”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材料“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荒滩大漠鬼难行,鹏鸟欲飞终未能。但见巨龙呼啸过,丝霞万匹映天红”体现了一队队的商人带着自己的货物 穿梭在丝绸之路上,因此其共同的主题是赞美丝绸之路上贸易盛况,C项正确;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上贸易的盛况,不能体现其兴衰,排除A项;两则材料只反映了丝绸之路上贸易的盛况,无法体现“再现汉唐盛世风采”,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状况,不能说明陆上交通发展迅速,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依据材料“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以此可以得出,茶叶贸易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D项正确;“榷茶制度”即由朝廷对茶叶实行专卖,材料当中的主语是茶农、茶客,并没有提到政府,排除A项;材料当中也没有明确说明斗茶的目的,排除B项;“茶叶技艺的提高”材料当中并没有提到,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依据材料“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可以看出两本史书对交子产生的背景,表述不一,所以在进行历史研究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立场问题,排除A项;史料互证也不一定能揭示历史的真相,排除C项;“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潮州窑出土的瓷西洋狗,反映出其为海外市场批量生产,体现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C项正确;瓷西洋狗是瓷器而非物种,排除A项;仅生产特形瓷器不足以推进瓷器技术进步,排除B项;瓷西洋狗针对的是国外市场,不能说明宋代社会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英国爱德华四世采取的鼓励海外贸易的相关举措,这些举措有助于英国工商业发展,D项正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英国商业霸主地位确立是在打败荷兰之后,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世界市场”包括“旧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在近代,随着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这意味着区域市场为世界市场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A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知当时的欧洲国家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排除C项;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东西方贸易以官方途径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荀子》中关于农工商有“田师”“市师”“器师”等专业管理人员和管理职业的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D项正确;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说法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大都一年的商税为钞103万余锭,超出全国绝大多数行省一省的商税额”可知大都商税额较高,说明城市商业活动多、商业繁荣,城市的商业职能突出,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均未改变,排除A项;“南北经济差距逐步缩小”材料未能体现,排除C项;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全国的经济中心应该在南方,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可知,唐代经商的人很多;根据材料“贾客无定游,所游惟利并……行止皆有乐,关梁似无征”,可知,商人居无定所,抓住时机牟取暴利;根据材料“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出门求伙伴,入户辞父兄”,可知,商人不计辛劳,有利身即行,由此可见,唐代商业经济较为活跃,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商人经营环境宽松,排除A项;材料只是诗人对经商活动的描述,无法体现“民间经商热潮出现”,排除B项;“国内统一市场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夏书》记载提到度量衡规制,夏墟考古发现规格等级强严的量器和少量青铜制成的量器,说明夏朝重视规范市场交易行为,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没有和世界其它地区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明朝以胡椒为代表的折俸制度来减轻财政支出,使官员不得不把香料投放市场出售,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展,香料货币功能因贸易扩大而丧失,官员薪俸低廉,因此遭到了群臣反对,B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中央财政状况,但这不是明朝的中央财政状况逐渐得到改善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B项。
16.D
【详解】据材料“可厚给财物”,可得出商人的经济地位有所提升,D项正确;据材料“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说明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排除A项;此材料未涉及义利观念,排除B项;“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说明抑商观念仍然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北方地区长期存在普遍以物易物、偶尔使用钱币的现象恰恰说明商品流通受阻,商品经济出现严重倒退,B项正确;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方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排除A项;因长期战乱政府的控制力减弱,重农抑商政策很难推行,排除C项;D项与事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江南许多地方的农村家家户户大量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生产的棉纺织品运销全国,甚至还大量出口到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及欧洲等地。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使得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棉纺织品物美价康,排除B项;“农产品已经完全商品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对外贸易非常繁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依据材料“商人出身的官员到各州出任典签”、“购买了大量土地,在乡村中也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可知,魏晋时期商人可担任官职,这表明其政治地位提高,在城乡都有一定影响力,B项正确;商人担任官职并不代表抑商政策发生改变,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经济指导思想,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商人做官的原因或条件,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与商人担任某个官职并不矛盾,排除D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即工商食官;到春秋战国时期,因生产力发展,商业城市兴起,独立商人出现,这些社会“活跃”因素的出现,对原有的社会等级制度造成一定的冲击,有利于瓦解之前秩序森严的礼乐制度,B项正确;材料与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无关,且明清时期出现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非常繁荣的景象,排除A 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者地位,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促进新兴商业阶层地位持续走高”,且战国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1.(1)特点:从长安向西,到玉门关后分南北两条路线到达欧洲。作用: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交通,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2)不同:陆上线路丰富;海上交通路线发达。原因:唐代南北统一,国力强盛,主动对外开放;南方经济繁荣;造船业发达。
(3)路线:在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和元朝海外贸易路线的基础之上,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海岸。结果:在国力空虚和“海禁”政策背景下停止。
【解析】(1)
“特点”,根据图1可知,汉代丝绸之路从长安向西,到玉门关后分南北两条路线到达欧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交通;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等角度分析。
(2)
“不同之处”,据图1、图2可知,相较于汉代,唐朝对外交通路线陆上线路更加丰富;海上交通路线发达,且水陆并举。“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代南北统一,国力强盛,主动对外开放;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造船业发达等角度分析。
(3)
“航海路线”,据图3可知,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在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和元朝海外贸易路线的基础之上,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海岸。“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在国力空虚和“海禁”政策背景下停止。
22.(1)新现象:铁犁牛耕的出现。
影响: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
(2)新变化: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占据了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具体表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严格的坊市制度;重农抑商政策。
【详解】(1)新现象:根据材料“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可知,根据考古发现,以及文献对孔子弟子的名字记载,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出现的新现象,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开始推广。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瓦解,大量私田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生产力二大发展促进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等。
(2)新变化:根据材料“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可知,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在江南地区出现手工工场以及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具体发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政策、制度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严格的坊市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