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08:5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题组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在汉代,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官吏任职期间,只要不犯赃罪,依然可依功劳等次累升至郡国长官一级。若自动去职或免职后,仍可按累积的功劳再次被征用。据此可知,汉代( )
A.察举制以功劳为升迁依据 B.官僚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
C.官吏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D.郡国长官控制地方选人权
2.东汉顺帝临时抽调八位“风俗使”“分行天下”,对“刺史、二千石有赃罪显明者”,要求通过驿马立即上报,直达皇帝,取旨处理,县令以下则就地“收举”。据此,“风俗使”在当时( )
A.保证了监察的规范有效 B.拓宽了对地方监察的渠道
C.缩小了基层治理的权限 D.体现了法律儒家化的趋势
3.连云港东海县尹湾村6号汉墓出土的上计文书木椟《集簿》,详细记载了辖区面积、吏员总数、人口总数、一岁钱谷出入数等。《集簿》在收、支、存上建立了科学的等式数量勾稽关系,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三柱账”模式,即:收入一支出=结存。这反映出汉代( )
A.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B.地方政治清明
C.严格地方人口管理 D.强化财政控制
4.南朝刘宋年间,沈庆之常年务农,不识文字,后以军功累官至太尉。沈攸之,少孤贫,后以军功累官至荆州刺史。齐将帅王敬则,屠狗商贩出身,后累官至大司马。这种现象的出现是( )
A.中央集权的要求 B.科举考试的推动
C.武将专权的结果 D.军功爵制的作用
5.阅读下表。下表反映出汉代( )
“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辞诏(讼),凡九条。” 《汉旧仪》
“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汉书》
A.监察官员受到丞相制约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C.注重对监察权力的规范 D.形成较完善的监察体系
6.魏晋时期,“清”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南北朝时期,“清简”“清淡”“清远”这些概念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评论。据统计,“清”字在《文赋》中使用7次,在《文心雕龙》中使用48次,在《诗品》中使用17次。据此可知当时( )
A.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B.民族交融不断深入发展
C.文学创作出现了新的形式 D.选官观念影响人们审美
7.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包含有行政、人事、司法、监察等多重职能,既是监察机构,同时也是行政的、司法的机构,监察职能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国古代监察体系( )
A.缺乏必要独立性 B.依附于专制皇权
C.有多重政治身份 D.事务繁杂效率低
[题组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8.《后汉书·百官志》“郡守”条本注曰“其监属县,有五部督邮”。《后汉书》云“伍……为郡门下书佐。其本邑长有罪,太守使孚出教,敕曹下督邮收之。”《后汉45·张俭传》云“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幼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据此可知。汉代督邮的设置( )
A.有效遏制了王国诸侯势力的膨胀 B.推动地方行政机构的相互制衡
C.为澄清地方吏治发挥了一定作用 D.说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独立化
9.如表是唐主要时期科举出身宰相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 )
太宗 高宗 玄宗 代宗 宪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宣宗 懿宗
宰相总数 29 41 27 12 29 14 7 24 23 21
科举出身 3 13 18 7 17 8 6 18 20 17
所占比例 10% 31% 67% 58% 57% 57% 85% 75% 87% 81%
(注:表中的数据均根据两唐书中的人物传记综合而成。)
A.庶族占据官僚集团主体地位 B.制度变革打破旧利益格局
C.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D.中枢决策民主化程度较高
10.《宋史·选举一》中记载: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诏“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率之,取三人。于是诸路始有别头试。其年,诏开封府、国子监及别头试,封弥、眷录如礼部”。这一史料可用于研究宋朝( )
A.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B.设立转运司,加强对各州的控制
C.制度创新增强人才选拔公正性 D.始设国子监,作为教育行政机构
11.在浙江武义出土的徐谓礼文书,详细记载了南宋官员徐谓礼做官三十多年间的历次委任文书和考核记录。在他的考核记录"印纸"上,处处都是“诣实”“证应”“勘验”等字样,涉及财务审计、人才荐举、赏功罚罪等诸多事项。这表明南宋时期( )
A.国家统一有助于考核法规完善 B.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渐趋成熟
C.官员监督管理与评价备受朝廷重视 D.文书程式设置体现出封建等级观念
12.如表为唐代关于科举进士科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 )
言论 出处
(692年谏官薛谦光疏称)炀帝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故后生复相仿效,皆以浮虚为贵。 《通典》卷17
(763年礼部侍郎杨绾奏称)至高宗朝 进士加杂文,明经填帖,从此积弊,漫转成俗。 《旧唐书》卷119
(洋州刺史赵匡著论称)进士者 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以此为贤,不唯无益无用,实亦妨其正习,不唯挠其浮和,实又长其佻思。 《通典》卷17
A.进士科影响人才选拔的质量 B.科举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C.士族阶层反对选官制度变革 D.制度变革与非议相伴而行
13.唐代科举主试官可依据举子平日成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进士科的去取以文词优劣为标准,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此之谓行卷。由此可见,唐代的科举( )
A.推动了考试的公正公平 B.进士科选才对象范围扩大
C.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加强 D.行卷之风有利于文学发展
14.宋朝时期,差遣因故离职或任满后仍暂时在职,当年无法满一考,则这一部分任职时间称作“零考”。官员赴任新差遣后,他们需在到任后的一定时限内向本州提出申请,由州“录报在京所属,依格资序一色,方许补满前任,共成考任”。南宋末年,其适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文武官员群体。这项制度( )
A.体现了官员管理制度精细化 B.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折射出宋代文人治国的理念 D.完善了科举选官制度的流程
[题组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5.清初,六科自成一署,掌侍从规谏、封驳诏书等职。雍正元年,雍正帝以其“延议纷嚣”为由,下诏将六科并入都察院。此后,六科所余职掌,与各道御史无异,官员进呈六科之事也“系循例奏报,无所用其参驳”。雍正帝调整六科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皇权专制 B.规范官员行为 C.改进监察制度 D.防止决策失误
16.中国古代的民俗钱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下列明清时期钱币的内容( )
A.寄托了时人的政治抱负 B.推动了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C.反映了迷信思想的严重 D.体现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达
17.明朝虽无门下省,但是仿唐宋谏官之制,设立了正七品的监察官给事中,凡“朝政阙失,军民利病,皆得言之”,甚至皇帝批复了各衙门的本章之后,给事中也可以驳正其违误。据此可知,明代的给事中( )
A.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B.完全为君主专制服务
C.杜绝了贪污腐败现象 D.对官吏考核影响重大
18.如表为宋代至明清官员退休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 )
朝代 内容
宋代 仁宗“时议者谓士大夫言,七十当致仕,其不知止者,请令有司按籍举行之”,并要监察部门勘察官吏实际年龄,对已超龄者采取强制退休。
明代 “文武官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对“老疾不能任事者以及软弱无能的官吏,则随时勒令致仕”。
清代 “乾隆二十二年,定部、院属官五十五岁以上,堂官详加甄别”,在年龄规定上有下降趋势。
A.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规范了各级官员行政工作 D.促进了官僚机构的调整
19.下表反映了明清时期科举取士功名体系。这一体系( )
一甲进士 状元、榜眼、探花,可直接任职翰林院
二、三甲进士 考选“庶吉士”,送翰林院进学,散馆后授官
三甲进士之下 举人 获得连续参加会试和选官的资格
监生 具有选官资格
生员 穿着生员冠服,见县官不用下跪,“免其家二丁差徭”
A.固化了社会阶层的等级划分 B.加强了科举对士人的吸引力
C.促进了农耕经济的持续繁荣 D.造成了官僚体系的急剧膨胀
20.清代乡试、会试分试三场,考官综合校阅三场试卷以定去留,但这种录取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注重头场、偏重经学等弊端。为此黄宗羲提出定额取士主张,即各场按照固定的数额确定入围人数。如浙江乡试每科举子约一万人,第一场入围人数固定为一千人,第二场固定为五百人,第三场则按计划录取人数确定最终人选。这反映出( )
A.科举考试已经不符合政治需要 B.与时俱进精神占据主流
C.程朱理学与启蒙思想并不兼容 D.兴利除弊助推制度传承
二、材料分析题
[唐宋时期对官员的考核]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根据“善”和“最”的综合考察把官员考核结果分为三等九级。所谓“善”主要是指人的品德,如工作态度、工作责任感等。所谓“最”主要是对官员的任职才能和工作成绩的要求。
唐代外考的考核流程是由官员上级初步考核,包括述职、定等、校定、上报,由中央机关吏部考功司复审,考功司作为考核的法定机构,拥有一支非常专业的考核队伍。复审时,由校考使、监考使负责审核监督,之后,公布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提请复审。所有参加考核的官员,考核成绩在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考核成绩为中中的,俸禄不加不减;考在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私罪下中以下,公罪下下,解除官职,停发当年俸禄,追还任命书。
——摘编自田群艳《唐代官吏考课制度述评与借鉴意义》
材料二 张居正恢复和健全了以六科控制部、院,以部、院控制地方巡抚的旧制,再创制了内阁控制六科的做法。他设置了三本账簿,要求各科的账簿,上半年、下半年各清理一次,查核簿内的事情有无拖延。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做到了“月有考,岁有稽”。除了定期考核外,有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特别考察即闰察。他还依省区分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可以随时对不称职的官吏提出弹劾,对于有政绩的官员,可以为其奏功。
——摘编自蒋长芳《张居正的考成法及其在改革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居正考成法中加强官吏考核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考成法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宋代科举的特点。
宋代科举制的特点 史例
三国时,诸般英雄杰才辈出。这一时期选人用人的故事,成为宋人借鉴的重要历史资源。两宋科考策题多以三国时期的人才选用为素材 哲宗亲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以曹魏等考课、中正法为命题内容,要求考生分析出“有于今而可以救失者”。胡铨的策题根据三国故事谈论士人的忠节观,极力宣扬三国时期荀攸、顾雍、诸葛亮等“以身殉义”之士
魏蜀吴政权在纵横捭阖的战争中留下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宋人在科举试策中常常结合三国时期的战略战术予以命题 北宋中期,哲宗殿试,制策曰:“诸葛之服夷众,威怀禽纵,其术如何?”要求应试者从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战术中寻求化解华夷矛盾的经验。绍熙初年,周南任职池阳,所拟《月试策问》举曹操不从司马懿灭蜀之计、曹丕不从刘晔伐吴之计等,引导应试者总结“抚机不断”的后果
宋代不仅不限士子出身,还增加科考录取人数,而且不断完善对落第士子的优抚政策 宋代科举对屡试不第而又年岁偏大的士子实施优抚政策,给予其“特奏名进士、诸科”功名。两宋科举共录取进士、诸科约11万多名,其中“特奏名”5万余人
宋朝科举考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但对边远落后地区的士子给以优容照顾 “自哲庙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政府对官员功劳等皆有记载、升迁和重新任用都有具体规定,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升迁或罢黜,说明官僚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B项正确;察举制的标准是品行,材料内容涉及官员内部管理,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官吏考核的具体方法,仅说明官吏升迁以功劳为参考,排除C项;官吏可升至郡国一级,不代表郡国长官控制选人权,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要求通过驿马立即上报,直达皇帝,取旨处理,县令以下则就地‘收举’”可知,东汉时期,通过设置“风俗使”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管,进而拓宽了对地方监察的渠道,B项正确;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的权限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详细记载了辖区面积、吏员总数、人口总数、一岁钱谷出入数等”可知,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地方官员对辖区经济情况详细记录,应对中央的检查,体现了当时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加强,D项正确;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②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一地的数据得不出全国地方都政治清明,排除B项;材料虽涉及人口总数,但并非是要控制人口管理,且该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沈庆之“以军功累官至太尉”,沈攸之“以军功累官至荆州刺史”,齐将帅王敬则“累官至大司马”,综上所述,南朝时,将士们多以军功取爵任官,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军功爵制的作用,没有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科举制度当时尚未创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武将的权力状况,无法得出武将专权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根据材料无论是汉惠帝时期还是汉武帝时期,监察官员都必须严格按照君主规定的监察条例和权限进行监察,不得越权,这反映出汉代注重对监察权力的规范,C项正确;监察官员的权力来源于“君权”,具有较大的独立性,A项误读材料,排除A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知当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否尖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汉代对监察权力的规范,没有涉及监察体系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清’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评论”等信息可知,“清”原先被用于九品中正制下的人物品质,后来这一用语开始在文学评论领域被广泛使用,这表明选官观念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各种文化的态度,兼收并蓄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选官标准对文学评论的影响,而非文学形式的创新,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监察机构包含有行政、人事、司法、监察等多种职能,既是监察机构,同时也是行政的、司法的机构”可知监察体系具有多重政治身份,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监察机构具有多种职能,没有提及缺乏必要独立性,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监察机构具有多种职能,没有涉及依附于皇权,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监察机构的办事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汉代督邮作为郡国属吏,负责监督、举劾“邑长”“中常侍”等地方官吏的违法行为,为澄清地方吏治发挥了一定作用,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督邮负责监督属县官吏而非王国诸侯,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地方行政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监察与行政的分离,不能得出监察制度逐步走向独立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由材料可知,唐朝由科举入仕成为宰相的比例逐渐提高,门阀士族阶层的特权受到打击,说明选官制度的变革打破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格局,B项正确;由材料可以看出,在高级官僚中科举入仕的逐渐占据优势地位,但是不能说明庶族占据整个官僚集团主体地位,排除A项;唐朝科举录取率很低,虽然像宰相这样的高级官僚中科举的比例较高,但不能说明科举制在唐朝是主要的选官途径,从整个官僚集团来看,科举入仕的比例还是很低的,排除C项;宰相由科举出身的比例扩大不能说中枢决策就更民主,且在中国的封建时代也没有民主化问题,都是君主专制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率之,取三人”可知,别头试是为避嫌而另设的考场进行考试,有利于增强证考试的公正,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的程序,没有涉及科举考试选官占所有选官中的比例,不能得知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没有体现转运司转运地方财赋,排除B项;隋唐时期就已经有国子监的设置,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南宋。根据材料南宋官员任命后会有相应的财务审计、人才荐举、赏功罚罪等监督和评价机制,体现了政府重视官员的监督管理与评价,C项正确;南宋时期是宋金对峙,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发展历程,无法得出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的成熟,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官员的监督与评价,与文书程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692年 置进士等科,后生复相仿效,皆以浮虚为贵”“763年 进士加杂文,从此积弊,漫转成俗”“进士者 主司褒贬 不唯无益无用 亦妨其正习”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年代的发展,科举制在不断改革,但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不良的价值导向、缺乏实用性”等问题,引发了时人的批评和非议,D项正确;进士科选拔了大量人才,当然也有可能选拔了一些名不副实的人才,评价应一分为二,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 项;结合所学,科举制一直在变革发展,另外就唐朝时期而言,科举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不存在“改革势在必行”,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士族阶层”,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进士科的去取“以文词优劣为标准”,而行卷指的是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以求推荐,增加中举几率,结合所学可知,仅凭一次考试很可能会抹杀掉有才华之人,行卷则可以参考应试之人平时的文学水平,选拔真正有文采的人,另外“行卷可以增加中举几率”也会使唐朝形成了争相赋诗写文的文学风气,因此行卷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D项正确;行卷实行之初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平和社会阶层流动,但后来出现了朋党之风,不利于公平和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C项;“行卷”不会使进士科选才对象范围扩大,排除B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差遣因故离职或任满后仍暂时在职,当年无法满一考,则这一部分任职时间称作‘零考’”“官员赴任新差遣后,他们需在到任后的一定时限内向本州提出申请”“南宋末年,其适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文武官员群体”可知,宋朝对官员考核的规定非常详细,说明对官员的管理非常精细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官员管理,不涉及政府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文人治国的理念,排除C项;“零考”制度是官员考核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雍正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雍正皇帝借故把六科与都察院合并,意在削弱六科对皇帝的监察,强化皇权专制,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监察机构合并,监察权力自于皇权,当权力过大时,很容易造成滥用职权,而不是规范官员行为,排除B项;改进监察制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排除C项;雍正帝对监察机构的调整,加强了皇权,不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图中信息“状元及第、一品当朝、名登金榜、位列三台”等信息及所学可知,古人以钱币方式激励学子学业精进,早登朝堂,体现了积极入世实现政治抱负的社会理念,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科举制度的完善,且明清时期科举走向僵化,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迷信思想无关,排除C项;中国古代的民俗钱币是一种文化风尚,民俗钱币上的内容寄托了吉祥美好的愿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不出商品经济的发达,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明代的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监察六部,纠弹官吏。由材料“朝政阙失,军民利病,皆得言之”“皇帝批复了各衙门的本章之后,给事中也可以驳正其违误”反映明代的给事中的起到减少决策失误的作用,A项正确;由材料“朝政阙失,军民利病,皆得言之”,可知明代的给事中的监察职权广泛,并非完全为君主专制服务,排除B项;给事中具有监察职责,但无法杜绝贪污腐败,且“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反映明代给事中对官吏的考核权,并不能得出对官吏考核影响重大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至明清(中国)。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宋代至明清官员致仕的年龄下降,这有利于促进官僚机构的更新,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官员退休的相关规定,无法体现皇帝决策权力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宋代至明清官员的人数和俸禄等,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有利于规范官员的行政,材料未体现对各级官员的监察,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明清时期建立了完善的科举取士功名体系,对于各种层级的士子都有相应的优待,科举功名层级与任官层级的对应性及其社会声望的不断提高,加强了科举对士人的吸引力,B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并非固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优待各级士子,并非促进农耕经济繁荣,排除C项;科举制并未造成官僚体系的急剧膨胀,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旧的录取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注重头场、偏重经学等弊端”,黄宗羲主张“各场按照固定的数额确定入围人数”,一定程度上可以兴利除弊,有利于科举制的发展和延续,D项正确;1905年科举制才被废除,而材料时期的科举制尚能符合政治需要,排除A项;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但并未占据主流地位,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黄宗羲的录取办法,不体现其思想主张,材料也不体现程朱理学与启蒙思想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1.(1)特点: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程序严密;严格赏罚规则;考核机构专门化。作用:维护中央权威,加强中央集权;激励和警诫官员,改善吏治,增强官僚体系的效能。
(2)措施:定期考核;完善考核制度;采用账簿按事考核。
原因: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掌握大权;强化六科在内的监察体制建设;加强执行力(严肃惩处懒政行为)。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所谓‘善’主要是指人的品德”“所谓‘最’主要是对官员的任职才能和工作成绩的要求”可知,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根据材料“唐代外考的考核流程是由官员上级初步考核,包括述职、定等、校定、上报,由中央机关吏部考功司复审,考功司作为考核的法定机构,拥有一支非常专业的考核队伍。复审时,由校考使、监考使负责审核监督,之后,公布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提请复审”可知,考核程序严密;根据材料“考核成绩在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考核成绩为中中的,俸禄不加不减;考在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私罪下中以下,公罪下下,解除官职,停发当年俸禄,追还任命书”可知,严格赏罚规则;根据材料“考功司作为考核的法定机构,拥有一支非常专业的考核队伍”可知,考核机构专门化。
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对中央集权及对官僚体制的作用两个方面分析,如维护中央权威,加强中央集权;激励和警诫官员,改善吏治,增强官僚体系的效能。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
措施:根据材料“月有考,岁有稽”可知,定期考核;根据材料“根据需要进行特别考察即闰察”“依省区分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可知,完善考核制度;根据材料“他设置了三本账簿,要求各科的账簿,上半年、下半年各清理一次,查核簿内的事情有无拖延”可知,采用账簿按事考核。
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张居正自身和其制定的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掌握大权;强化六科在内的监察体制建设;加强执行力(严肃惩处懒政行为)。
22.示例一 现象:北宋科举借鉴三国战事剖析应对辽夏之术。阐述:北宋时期,辽、西夏频繁侵入,北宋长期处于“战时”或“战备”状态。三国之时,魏蜀吴政权在纵横捭阖的战争中留下众多经典的战略战术案例。哲宗殿试制策要求应试者从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战术中寻求化解华夷矛盾的经验,体现了当时科举为朝廷选拔优秀战略人才,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特点。结论:北宋科举考试的题目注重实用性,引导考生利用历史上的经验处理现实问题。
示例二 现象:北宋科举考试科目比唐代更加实用。阐述:唐代科举制度已经相对完备,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进士科考查诗赋等内容,这在实际处理政务时并不实用。北宋中期范仲淹“庆历新政”实行“精贡举”,将原来进士科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更是废除明经诸科,只留进士一科,并且主考经义和策论;同时设置明法科,主考法律和断案。宋代这些科举考试内容,与唐相比更注重实用性。结论:北宋科考内容的变化,是统治者顺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变动的结果。
【详解】本题是探究结论论证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在北宋。本题应该分三步作答,第一步,从材料中提取相应历史现象的信息,如北宋科举考试的内容、北宋科举考试科目等;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对一定的历史现象进行阐释,可以从北宋考题与社会环境、三国史实对北宋的启迪等方面展开。阐释时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第三步,得出相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