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综合检测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先秦时期强调“夷夏有别”,春秋战国时期“尊王攘夷”成为诸侯称霸的重要条件。而《史记》中认为匈奴是黄帝的后裔,与华夏民族共祖,汉武帝时期泰山刻石碑文中“四夷”臣服、万邦来朝是帝王功成业就的重要标志。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汉代( )
A.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著史规范逐渐形成 D.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
2.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印度《摩奴法典》中有关于丝绸的记载。斯里兰卡曾出土有“汉代的半两”信息的货币。东汉时期罗马帝国的幻人魔术师和使者相继来到中国。这表明秦汉时期( )
A.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特点 B.朝贡贸易是中外交往主流
C.海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 D.中外交往的主导者是中国
3.开芳宴是表达夫妻恩爱而举办的宴饮,肇始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金,至元代走向没落。开芳宴也是宋金辽墓葬中流行的装饰题材之一,多见于北方地区中小型墓葬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理想家庭模式和正统道德。这一现象说明( )
A.理学成为辽和金的官方哲学 B.妇女冲破汉唐儒学束缚
C.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D.民族交融是时代的主题
4.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谈到金代文学的集大成者元好问及其作品时言:“金元遗山诗兼杜、韩、苏、黄之胜,俨有集大成之意。以词而论,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也言:“至金人入主中国,而女真乐亦随之而入。……则北曲双调中之《风流体》等,实女真曲也。”两位学者意在强调( )
A.宋金文化的地位与意义 B.金文化是汉文化的附庸
C.宋金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D.金文化受到了学界重视
5.明朝时,西北军用马匹主要是通过茶马互市获得的,朝廷在西北设立秦州、洮州等8个茶马司。清朝顺治至雍正年间,西北茶马司大体在5个左右。到乾隆中叶,西北各茶马司被朝廷裁撤。据此推知,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B.马匹在战争中的地位下降
C.各民族之间差异逐渐缩小 D.茶叶生产格局的时代变化
6.乾隆、嘉庆时,英国先后派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开通商口岸。乾隆在会见英国使臣时说“天朝物产丰盈……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只因所产茶叶等是西方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这反映出当时( )
A.盛世之下蕴藏危机 B.专制统治日益僵化
C.政府严管对外贸易 D.工业经济高度发展
7.15世纪晚期,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国王也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基本完成了统一,使王权得到强化;在伊比利亚半岛则形成了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一状况( )
A.反映出西欧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B.有利于西欧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
C.表明西欧教会的统治已被推翻 D.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8.1618~1648年,欧洲“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之间爆发“三十年战争”。战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神圣罗马帝国诸邦的“国家主权”,规定荷兰(联合省共和国)和瑞士获得独立地位。这表明该和约( )
A.有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 B.推动了欧洲均势局面形成
C.促进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D.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9.《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的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的原则,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承认新教和天主教的同等权利,也进一步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和独立性,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争端的惯例。据此可知,该和约( )
A.倡导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 B.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C.为国际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D.奠定了近代国家法的基础
10.1970年,联合国大会在《国际法原则宣言》中强调,“一个民族自由决定建立自主独立国家,与某一独立国家自由结合或合并,或采取任何其他政治地位,均属该民族实施自决权之方式”,但“每一国均不得采取目的在局部或全部破坏另一国国内统一及领土完整之任何行动”。这一宣言( )
A.促使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有利于新兴力量的崛起
C.加速了两大阵营的瓦解 D.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兴起
11.[2024·江苏淮安高二检测]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1956年国务院又发布《关于今后在行文中和书报杂志里一律不用“满清”的称谓的通知》。这两个文件( )
A.实现了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B.有利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C.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D.是中国巩固统一的主要手段
12.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现代中国( )
1 1984年5月31日审议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规定
2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政治制度
3 2001年2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
A.创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想 B.以史为鉴促进民族问题的解决
C.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 D.改革开放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
13.截至2003年年底,西藏自治区共有1 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教职人员26 000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清真寺3 500多座,教职人员5 100人。这说明我国( )
A.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C.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D.民族文化认同感得到增强
14.“万隆会议的成功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国家间关系和思想意识两个层次。应该说,万隆会议是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起点。”万隆会议( )
A.结束了同东南亚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 B.带来了西方与中国的建交热潮
C.推动中国同亚非国家关系迈上新台阶 D.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深入开展
15.1959年中印边界爆发冲突,苏联政府在声明中含糊地表示遗憾。1962年10月,苏联在《真理报》社论中称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认为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这种转变( )
A.源于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得益于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兴起
C.表明苏联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反映冷战局势影响苏联对华政策
16.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对外文化战略目标的一种外交手段。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主张“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中国与123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与160多个国家文化往来等。但在国际上中国文化外交仍然存在很大挑战,如“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材料说明( )
A.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拓展国家利益边界
B.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和文化自信的增强
C.加强文化外交的多维度创新,积极搭建多边交流平台
D.冷战已经结束,但冷战思维仍然存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王朝时期,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其中弱小的如稽胡、党项等,采用武力的方式使其归服,势力比较强的如突厥等,则采取分化、打击等手段,各个击破。此举除保卫边疆地区的民众外,还为了扩大自己的疆域范围,达成开疆拓土的目的。唐王朝总结了历代的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广设羁縻都督府、州,由中央政府授予少数民族首领都督、刺史等职,以管理本民族事务;在重要地区则设都护府,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领导。唐王朝还给少数民族首领各种优待。如:朝贡后,回赐给其锦袍金带、金帛银彩、粮食和田地;赐子本是,以宗室待之;留宿卫,给其以最大的信任和荣耀。此外,唐王朝还对周边少数民族大规模实行“和亲”政策和“互市”政策,以加强中央王朝和各少数民族的联系。——摘编自王炼炼《唐宋王朝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认识》
材料二 朱元璋在目睹了元朝尖锐的民族矛盾后,为巩固其新建立的明帝国,他说:“元时为官,但贵本族,轻中国之士……朕即为华夏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基于此,他制定了“威德兼施”的民族策略,如在北方攻击、分化蒙古势力,鼓动部落间的斗争,对于西南各部少数民族,则改革土司制度,帮助这些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给予当地首领一定的政治地位,满足其政治诉求,同时在边疆各地开设马市、茶市,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展开互市贸易。——摘编自张飞翔《简述明朝的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王朝民族政策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国家,而不是帝国王或宗教信仰,被确认为欧洲秩序的奠基石。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的概念,肯定了各签署国不受外来干涉选择本国制度和宗教信仰的权利。……同时规定了外交往来的方式,以规范各国之间的关系。提高促进和平的技巧。格劳秀斯等游走各国的学者兼谋士在交战期间制定的国际法,现在成为一个内涵不断扩大,被普遍接受的理论体系。
——摘编自基辛格《世界秩序》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国际法由此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国际社会的组织化使国际法的约束力增强;国际法的全球化;国际法的领域不断扩大。——摘编自邢悦《国际关系学入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和约指什么,并概括该和约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如何理解国际社会组织化使国际法的约束力增强。(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大明混一图》是我国目前现存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并由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古代世界地图。全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域外地区尤以欧非地区描绘最详。非洲大陆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湖、岛屿礁石,详尽清晰、绘制规整。2002年底,《大明混一图》经我国政府批准,制成复制件送往南非,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在当地引起轰动。据当地专家考证,该图上绘制的非洲地域图,要比欧洲人当年绘制的非洲地图早100多年。
——摘编自李宏为《沉寂数百年一鸣传天下——〈大明混一图〉引起世人关注》
材料二 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请求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并告诉中国领导人,这条铁路对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特殊意义。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援建坦赞铁路,“铁路建成后,主权是属于你们和赞比亚的”。对于援助非洲,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表示:“先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后独立的国家。”1975年10月,坦赞铁路接轨通车并进行试运营,“把中国和非洲这两个各自寻求独立自主国际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非洲解放的“自由之路”和中非合作的“友谊之路”。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明混一图》的重要史料价值。(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其重要意义。(8分)
(3)据材料一、二,归纳中非交往史的基本特征。(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
——摘编自[美]伊罗生《浮生掠影——美国关于中国和印度的形象》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个阶段比较,就美国对华态度的变化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先秦“夷夏有别”“尊王攘夷”,汉朝《史记》中认为“匈奴是黄帝的后裔,与华夏民族共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华夷共祖”的思想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先秦时期和汉朝关于“民族认同观念”的变化,并不只是为了说明汉代大一统局面的巩固,排除A项;一般说是唐代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而不是汉代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材料虽涉及《史记》,但不能得出“著史规范”是什么,是否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印度《摩奴法典》中有关于丝绸的记载。斯里兰卡曾出土有‘汉代的半两’信息的货币。东汉时期罗马帝国的幻人魔术师和使者相继来到中国”可知,印度、斯里兰卡文化中有关于中国的内容,罗马人也到达过中国,说明秦汉时期中国的文化既有外传也有接纳,中外之间文化交往具有双向性,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至元。根据材料,开芳宴是中原传统文化,宋金时发展鼎盛,“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理想家庭模式和正统道德”,即开芳宴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理想家庭模式和伦理道德;材料中开芳宴也是金、辽墓葬中流行的装饰题材,即金、辽地区的人们也认同其理念,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理学对辽和金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开芳宴是儒家理想家庭模式的体现,“妇女冲破汉唐儒学束缚”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时代的主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金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金元遗山诗兼杜、韩、苏、黄之胜,俨有集大成之意。以词而论,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可见汉文化对元好问的影响,“北曲双调中之《风流体》等,实女真曲也”则可见汉人对女真音乐的认可和吸纳,体现宋金文化的交融与传承,C项正确;宋金时期南方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金)对峙上百年,但并没有影响双方的交流往来,汉胡文化共存与交融,同时促进了中华民族雅文学与俗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但材料并未体现宋金文化的地位与意义,排除A项;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民族不分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的民族观,“金文化是汉文化的附庸”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金文化受到了学界重视说法片面,材料不只肯定金文化,还肯定汉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西北边疆形势不稳,因此战马需求量大,经过清初几十年的努力,西北紧张的民族关系得以缓和,西北的民族与政治格局基本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由此推知,乾隆中叶茶马互市走到了尽头,于是西北各茶马司裁撤,清代茶马互市走向终结,故其原因在于清代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明朝战马需求量大,材料不涉及马匹在战争中的地位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明清时期茶马互市,材料不涉及民族融合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明清时期茶马互市的信息,据材料无法推断出茶叶生产格局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乾隆在会见英国使臣时说‘天朝物产丰盈……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只因所产茶叶等是西方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统治者秉持着天朝上国的心态,限制中外贸易往来并拒绝接受外来新事物,这样封闭的做法和盲目自大的心态,使得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变化,逐渐落后于世界先进文明,可见当时盛世之下蕴藏危机,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以来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晚期,英法西葡王权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中央集权加强,这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只显示了英、法、西、葡四国,不能说明西欧民族意识已普遍觉醒,排除A项;王权强化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B项;王权强化与教会统治被推翻没有因果联系,当时西欧教会依然强大,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8~1648年(欧洲)。根据材料“确立了神圣罗马帝国诸邦的‘国家主权’,规定荷兰(联合省共和国)和瑞士获得独立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和约承认了荷兰和瑞士的独立,这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信息是确立国家主权,未涉及欧洲政治力量改变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推动西方国家均势局面形成,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17世纪欧洲君主不满足派遣使者与他国联系,而是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材料未体现相关内容,排除C项;《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争端的惯例”,表明该和约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B项正确;《非战公约》规定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手段,只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排除A项;国际联盟是一战后出现的,C项夸大了该和约的作用,排除;《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近代国家法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题干所示为联合国的相关宣言,肯定了民族自决的合理性,要求国与国之间应该相互尊重领土完整,这有利于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有利于新兴力量的崛起,B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A项;题干不能说明两大阵营瓦解加速,排除C项;第三世界兴起的标志是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建国初期国家发布2个关于民族关系的政令性文件,“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一律不用‘满清’的称谓”,可知新中国重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故选B项;材料只谈民族关系,没有涉及少数民族自治权,排除A项;消除了表述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供除民族平等以外的其他措施,无法确定维护民族平等是巩固统一的主要手段,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改革开放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步入法制化轨道,《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审议通过且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升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说明改革开放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D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早在新中国成立时期就已经确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以史为鉴促进民族问题的解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地区社会政治发展情况,没有涉及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西藏自治区共有1 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清真寺3 500多座,教职人员5 100人”可知,题干反映出我国允许少数民族的宗教传播,说明我国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我国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未体现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C项正确;“结束了”不符合史实,意识形态仍影响当时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外交,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推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排除B项;万隆会议是1955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196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62年的苏联。根据题干可知,苏联对华态度从1959年的含糊不明转变到1962年的表明支持中国立场。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苏交恶,苏联对华态度不明朗,导致1959年的声明含糊不清,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对苏联进行战争威胁,苏联在冷战中处于弱势防守地位,需要争取中国这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因此表明支持中国的立场。这说明苏联对华政策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D项正确;新中国初期中国采取了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方针,与此后中苏关系的恶化不符,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兴起,与中苏关系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总理所提出的,材料未涉及苏联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但在国际上中国文化外交仍然存在很大挑战”“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但中国的文化外交仍然受到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国家的诋毁,说明当今世界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仍然存在冷战思维,D项正确;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拓展国家利益边界”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未强调文化自信的增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我国加强文化外交的多维度创新,体现不出积极搭建多边交流平台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1)积极影响:有利于扩大唐王朝的疆域,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消极影响:唐王朝的扩张政策和武力征伐也给少数民族人民带去了一定的灾难。(6分)
(2)特点:华夷一体;因地制宜。原因:宋元以来民族交融程度的加深;元朝灭亡的教训及蒙古族势力依旧强大;明朝新立,百废待兴;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和政策的影响。(8分)
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一“唐王朝时期,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其中弱小的如稽胡、党项等,采用武力的方式使其归服,势力比较强的如突厥等,则采取分化、打击等手段,各个击破。此举除保卫边疆地区的民众外,还为了扩大自己的疆域范围,达成开疆拓土的目的”可归纳出有利于扩大唐王朝的疆域,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根据材料一“唐王朝总结了历代的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广设羁縻都督府、州,由中央政府授予少数民族首领都督、刺史等职,以管理本民族事务;在重要地区则设都护府,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领导。唐王朝还给少数民族首领各种优待”可归纳出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以加强中央王朝和各少数民族的联系”可归纳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一“采用武力的方式使其归服”可归纳出唐王朝的扩张政策和武力征伐也给少数民族人民带去了一定的灾难。(2)特点:根据材料二“元时为官,但贵本族,轻中国之士……朕即为华夏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可归纳出华夷一体;根据材料二“如在北方攻击、分化蒙古势力,鼓动部落间的斗争,对于西南各部少数民族,则改革土司制度,帮助这些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给予当地首领一定的政治地位,满足其政治诉求,同时在边疆各地开设马市、茶市,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展开互市贸易”可归纳出因地制宜。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形成的原因有宋元以来民族交融程度的加深;元朝灭亡的教训及蒙古族势力依旧强大;明朝新立,百废待兴;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和政策的影响。
18.答案:(1)和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2分)
内容:确立了国家主权与独立;用国际会议与和平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否则被集体制裁。(任意两点)。(4分)
(2)一战后成立的国联虽然在处理国际争端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在体制上实行所有国家全体一致原则,缺乏权威性、普遍性和公正性。
二战后的国际组织主要有联合国,所有国家都可以加入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成立国际法院,对主权国家政府间的纷争进行司法裁判;成立国际法委员会,加强国际立法。联合国的成立及运行,体现了国际法的约束力增强。(联合国的运行方式及特点,一点2分,任意三点)。(6分)
解析:(1)本题是列举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48年的欧洲。第一小问和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第二小问内容,据材料一“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的概念,肯定了各签署国不受外来干涉选择本国制度和宗教信仰的权利”可得出确立了国家主权与独立;据材料一“提高促进和平的技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国际会议与和平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否则被集体制裁。(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的世界。“国际社会组织化使国际法的约束力增强”需要结合20世纪的国际组织国联和联合国的相关史实作答。如国联,从其原则、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思考即可,一战后成立的国联虽然在处理国际争端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在体制上实行所有国家全体一致原则,缺乏权威性、普遍性和公正性。如联合国,结合其原则、积极作用答出对集体安全体制、国际司法裁判、国际立法等方面体现了国际法的约束力增强。
19.答案:(1)价值:有利于了解明初的外交政策;有利于了解明朝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有利于研究明朝时地图的绘制水平;印证中国与非洲的交往历史;为非洲研究自身历史提供不同的视角。(任答4点得4分)
(2)外交原则:尊重主权、独立自主、平等互利。(3分)
重要意义:促进了非洲交通的发展;密切了非洲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增进了中非友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有利于中国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任答5点得5分)
(3)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友好交往;和平共处。(任答2点得2分)
解析:(1)据材料一“《大明混一图》是我国目前现存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大明混一图》属于一手史料;从地图绘制的角度来看,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地图绘制技艺;据材料一“全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可得,可用于研究明朝疆域与域外地理;据材料一“该图上绘制的非洲地域图,要比欧洲人当年绘制的非洲地图早100多年”可得对于古代欧非地区的地理研究具有参照价值,尤其是非洲大陆。(2)第一小问外交原则,据材料二“铁路建成后,主权是属于你们和赞比亚的”可得尊重主权、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第二小问重要意义,据材料二“成为非洲解放的‘自由之路’和中非合作的‘友谊之路’”并分角度可以得出,对非洲而言,促进了非洲交通的发展;密切了非洲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中非关系而言,增进了中非友谊。对中国而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有利于中国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3)据材料一“非洲大陆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湖、岛屿礁石,详尽清晰、绘制规整”可知中非交往源远流长;据材料二“中非合作的‘友谊之路’”可得友好交往;和平共处。
20.答案:(示例1)
变化:①—②从尊敬中国到轻视中国。(1分)
论题:美国对华态度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历史命运的变迁。(2分)
阐释:美国18世纪末才立国,国土狭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而18世纪的中国,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农耕发达,经济总量庞大,传统文化灿烂多彩,多项科技成果处于世界前列,所以,美国仰慕中国。然而,鸦片战争后,政府空前腐败,中国不断遭到西方列强侵略,签订了大量丧权辱国条约,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期间,美国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等条约,并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加紧对中国侵略。(8分)
小结:由此可见,发展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1分)
(示例2)
变化:②—④从轻视中国到赞赏中国。(1分)
论题:国家实力是决定国家形象的最重要因素。(2分)
阐释:鸦片战争后,政府空前腐败,中国不断遭到西方列强侵略,签订了大量丧权辱国条约,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期间,美国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等条约,并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加紧对中国侵略。正所谓弱国无外交,所以中国遭美国轻视。然而,抗日战争时期,中美两国同属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中坚力量,中国牵制住了大部分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而赢得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尊重和赞赏。(8分)
小结: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是建立在自身的实力和努力的基础上。(1分)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可知本题的主旨就是美国对中国不同时期的不同的看法,材料分了几个阶段,题目要求考生任意选取两个阶段比较,拟定一个论题进行阐述。考生要根据材料的划分阶段并迅速联系所学知识,各个时期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并就其中选取两个不同时期的变化拟定论题,比如可以选择:①—②的变化是美国从尊敬中国到轻视中国。拟定论题为美国对华态度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历史命运的变迁。阐述的时候结合所学的相关史实去阐述为什么美国在第一阶段会尊敬中国,主要可以从美国和中国两个角度去分析论述,然后阐述为什么第二阶段美国会轻视中国,也是要从美国和中国两个方面去阐述。阐述的时候一定要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也可以选择其他阶段,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