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天人合一 情景交… 配套教学设计(7)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课 天人合一 情景交… 配套教学设计(7)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5-12-09 17:30:13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案背景:
1、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2、学科:美术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复习美术鉴赏课《中国古代绘画撷英》,回顾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2)网上收集资料,了解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内涵。
(3)网上收集山水画中的经典作品,理解山水画的创作原则。
(4)网上观看视频,学习山水画的创作技法。
2教材分析: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是人美版高中美术“绘画”模块的第2课内容。是在学习《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之后,具体学习中国山水画课题;也为后续学习《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中国花鸟画》内容垫下基础,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艺术风格,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本课学习具有多层次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内涵。中国山水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风景画,虽然都是画山、画水,但山水画是抒情的。对山水画的理解,要认识到作者的思想境界。看画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到画中表达的情感。要善于通过作品去理解画家的心境,逐步做到学会从自然风景或画中去体会山川的美好及无穷变化,丰富自身的感受能力。从表现技巧来讲,笔墨就是表达作者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反映在画面上就是格调高雅或低俗。内容好坏容易明白,而格调如何,就不是容易一下看穿的。因此,本课应引导学生正确赏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造型、意境及创作理念,提高鉴赏水平和表现水平,以期达到整体素养的提高。
3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相为高一学生,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美术基础知识的了解学习和高一上学期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的学习,基本具备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和鉴赏能力,有利于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4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美术的教学规律,以欣赏山水画中的经典作品入手,引导学生从中国哲学思想中感悟山水画的创作原则,课堂教学以认识作者的思想境界为解读山水画意境的立足点;建立“赏析——探究——理解——实践”的课堂教学主线,让学生通过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进行对比,进一步探寻中国山水画造型、造境的审美特点。
5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赏析,感悟中国哲学思想在山水画中的体现,理解画家的创作心境,学会从自然风景中体会山川的美好和抒发个人情感。
(2)知识目标:赏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造型、意境及创作理念;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领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其中包含的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热情和愿望。
6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理解中国山水画创作理念,通过亲自分析、鉴赏中国山水画,体验教材阐述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其他途径接触优秀作品及作品分析,积累经验,提高理解能力和鉴赏力
(2)学习山水画步骤和技法。
(3)尝试临摹一幅山水画。
3、教学难点:
如何借助笔墨技巧,创造山水画的意境。
7教学方法
根据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发挥互联网条件下收集资料的便捷和教学中的学科资源应用与研究的优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教师拟定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探究学习,课堂交流研讨,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题学习的兴趣。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教法:
(1)讲授法。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教师运用讲授法介绍画家研究画理画论和山水画的主要流派。帮助学生了解、感受、认识中国山水画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2)分析法。通过作品分析,引领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感受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获取欣赏思路的有效教学活动。
(3)示范法。山水画是通过笔墨传达画家的情感,技巧性较强;教师采用示范法讲解范画教学,能直观演示笔墨关系及画面处理方法。
2、学法:
(1)比较法。将两种不同类别的画种放在一起比较,能清晰快速找到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在工具应用、构图造型、色彩表现等方面有着根本区别,学生通过比较能较快鉴别山水画与风景画的不同特征。
(2)探究法。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法对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自主探索研习,有利于学生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
(3)尝试法。通过对山水技法的练习,了解基本造型方法。山水画有多种表现技巧,笔墨变化丰富,色彩运用各有特色。让学生动手学习基本技巧,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优秀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力。
8教学过程
8.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赏析,感悟中国哲学思想在山水画中的体现,理解画家的创作
  心境。
(2)知识目标:赏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造型、意境及创作理念;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领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其中包  含的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热情和愿望。学时重点
(1)让学生理解中国山水画创作理念,通过亲自分析、鉴赏中国山水画,体验教材阐述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其他途径接触优秀作品及作品分析,积累经验,提高理解能力和鉴赏力
(2)学习山水画步骤和技法。学时难点
如何借助笔墨技巧,创造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师导语: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自隋唐以来,名家辈出,画风多变,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精雅小品,名作遍于画史。高中阶段研习山水画,目的是要提高同学们的基本美术素养,不求全面的把握,重在了解、感受、认识中国山水画,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这节课,第一:我们要了解中国山水画哪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第二:通过分析作品,获得欣赏思路,把握对中国山水画审美内涵的理解;第三:比较中西绘画的不同方法。
可以用多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一幅中国山水画作品《江寒独钓图》,用美术鉴赏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境,感受中国山水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情景交融的意境。展示课题——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
活动2【讲授】教师提出问题:山水画发展脉络概况?
1、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 顾恺之, 山水在画中,作为人物的背景出现。《洛神赋图》卷中其背景之山水,就大致是 “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情形。虽然勾画比以前细致,但在比例上还远不能相称,水面狭小不能泛舟,峰峦低矮似是土堆。画面平铺直陈,富装饰感,然而却缺乏空间感。2、隋代 展子虔 《游春图》,开创了青绿山水,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此后山水画独立成为一门画科。3、五代 表达审美认识达到了一定高峰,代表画家有荆浩、关仝、董源等。4、宋代 山水画有了很大发展。南宋之前的山水画虽然也表现画家的理想和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但更注重对客观景物的描绘,而南宋的山水画则倾向表现作品的意境。北宋的郭熙、李成、范宽;南宋的马远、夏圭。北宋的作品着重与山川景物的描绘,追求“身临其境”的意境。范宽《溪山行旅图》绢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矮小的侧峰。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细部的描写却很仔细,显示出画家有高度观察能力和写实的工夫。描写的手法也极其生动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规律。范宽运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颤动的笔触,画山石的轮廓和皴纹,分出岩石的块面,然后用浓淡层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着石块组织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5、元代 山水画更强调个性情感的抒发,诗书画的统一,主张风格创新。代表人物是倪瓒。赏析倪瓒《六君子图》。此画用笔简洁疏放,突出表现了画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只画了六棵树,画面表面看上去显的气象萧疏荒凉,但有了黄公望的题诗“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画面顿时有了生机,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这把画家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画中鲜明的表现出来。 6、明清 山水画创作高峰,主要继承元代画风。明代末期 董其昌,主张简化、平面化的山水境界,吴门四家沈周(祝枝山)、文征明、唐寅、仇英。清代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明末清初的朱耷,清初四王,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翚。
活动3【讲授】(一)、为什么说山水画是“天人合一,情景交融”?
让我们先来欣赏几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品,从中体味画家的创作心路。
PPT展示以古诗《望庐山瀑布》创作的山水画作品,和南宋马远的《踏歌图》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意境。
作品二:元代倪瓒所画《六君子图》是一幅典型的以画抒情的作品。作品画了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以表达自己做人的志趣,画面萧疏的气氛、寥落的用笔都体现了画家内心的情感,无语地传达了画家的心声。画家黄公望在题画诗中进一步揭示出本画的主题:“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将画家见景生情、借景生情、以景寓情的心思表达得含蓄隽永,也将中国画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特点诠释得十分清楚了
活动4【活动】(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什么区别?(画种比较,探究画理。)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什么区别?(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比较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区别。)
PPT展示:
(1)工具材料的不同。西画多用平头笔,如油画笔、水彩笔、水粉笔等,调和颜料作画,画出的作品一般都叫“风景画”。而用毛笔和水墨颜料,画在宣纸和绢上的中国风景画,都叫“山水画”。
(2)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的不同。西画画风景要支起画架子,大都以焦点透视的方法对照景物如实描绘,包括光影、体积等。如荷兰画家雷斯达尔的《埃克河边的磨房》。中国画则讲究“搜尽奇峰打抄稿”,把要画的东西目识心记,古人称为“腹稿”。在构图时,可以散点透视的方法,一段段记录不同景色,形成独幅或长卷,可以从山前记到山后,可将不同季节的景色描绘在同一画卷之中,表现起来能够收放自如,随心所欲。常以三种构图(高远法、平远法、深远法)创设画面。如《千里江山图卷》,元代倪瓒所画《六君子图》,唐寅《山路松声图》
活动5【讲授】(三)、怎样学山水画?(教师讲授并演示)
1、临摹:学习前人经验的途径
怎样临摹才更有效果?
(1)、要选好的范本
好的范本的特征:笔墨好、清晰和简单明了易学的、画幅大小接近原作。
(2)、要选用与范画对路的纸张。
(3)、临摹步骤:(用多媒体演示作画步骤)
◆用木炭条轻轻起稿,定出位置和轮廓。
◆修改定稿后,用淡墨勾线,然后掸掉木炭稿。再对照范画按墨线的浓淡粗细勾线。
◆ 皴:山水画中的树皮和石纹。
擦:质感。
点:包括树叶点子和苔点。点有:圆、长、横、介 字、个子。等。 墨点要有浓淡干湿聚散等变化。
染:指染墨。注意 宁浅勿深
◆修补完善
◆题字盖章
2、笔墨:中国画以笔为骨,线是笔墨的精髓。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讲的是用笔。
笔与墨不可分,中国画以笔为筋骨,以墨 为血肉。所谓以笔取气,以墨取韵 ,说明二者的关系。清人恽寿平《瓯香馆画跋》指出:“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这应该是评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标尺。
怎样才算好的笔墨?清代王石谷在《清晖画跋》中说:“凡作一图,用笔有粗有细 、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方为好手,若出一律则光矣。”
3、设色
①传统山水画的色彩,是按物象的本色,一般山石设色大部分用赭石色,这种设色称为浅绛。有的加一些花青和墨 ,用于树叶的设色。为了加强山石的冷暖对比,在亮部用赭石,在暗部用墨青,为表现春光,在花青中加少许藤黄即成草绿色。秋天景色可加些藤黄或朱砂、朱磦表现红叶,冬天以墨青为主。
4、 写生与创作
临摹是继承国画优秀传统的手段。创作是对大自然的艺术加工。创作的步骤大体与临摹相同,只是要先把写生得来的稿子进行整理、取舍、加工、合意之后按步骤进行即可。
活动6【测试】(四)、小结(加强学生对本课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一、中国画的审美特点:(天人合一、情景交融)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什么区别?
三、怎样学山水画
1 临摹、2 笔墨 3 设色 4、 写生与创作
活动7【练习】【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1.“六法论”南齐 在《古画品录》中总结出: 、
、 、 、 、 。
2.从五代时开始把美术作品分为: 、 、 上中下三种,宋代以后又加上 ,为最高境界。
3.二李画派: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创。明·董其昌推 为“北宗”之祖, 列为“南宗”之祖,称为南北宗。
4.元代四家: 、王蒙、 、吴镇。
5.明代四家: 、 、 、 ,又称“吴门四家”。
6.清四王: 、 、 和 加上
活动8【作业】(五)作业:
选择一幅自己喜爱的中国山水画,按照本课所学的临摹步骤进行临摹。
活动9【活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
本课努力使教学成为引领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感受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获取欣赏思路的有效活动。教师抓住高中学生思维敏捷、自学能力强的特点,把信息技术有效地融于学科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由此,帮助学生把握对中国山水画审美内涵的理解,对于各个历史时期、各类型中国山水画不同的风格和面貌进行初步的探讨,引发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气氛较好,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讨论探究,各抒已见;特别对古代中国画家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过程感兴趣,同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学生能更深刻的体绘中国山水画的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意境。对中国山水画的诗情画意表示理解,认识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基本学会鉴赏中国山水画的方法。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山水画的临摹步骤,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山水画的绘画方法及作画步骤,为下一课的实践打下了基础。
存在问题:
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情趣认识夫浅,对中国山水画如何用色用墨接触比较少,影响山水画的鉴赏,对如何创作山水画更是没有什么认识。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回答。一少部分学生缺乏兴趣。
改进方法:
多观看中国山水画家的作画视频,提高认识,加深理解,提高鉴赏能力。有条件的可带学生参观中国画展览,老师也可用宣纸毛笔有针对性地讲解示范一些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联系个人感想,借实景画一些写意山水,让学生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下节课的实践做个较好的铺垫。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