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活版 第2课时(对话先贤,聆听“活”字的声音)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活版 第2课时(对话先贤,聆听“活”字的声音)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3 09:3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天地奥秘 无畏探索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 七年级 下册 单元 第六单元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并“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 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思辨型阅读与表达”的要求, 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联系自己的科学学习经历,围绕问题提出、探究过程、解决方法等进行专题式的研讨、写作”。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能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提取信息”,“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时,应关注主要内容、表现手法与人物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
请从阅读过的探险与科幻题材作品中选取一篇,简要复述探险故事,分享科学探险者最打动你的精神品质,谈谈作者叙述科学探险故事所用的表现方法及其效果。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100位学生)
(1)主要内容:80%的学生能够复述主要内容,但重要信息不突出,不能清晰地说出作者叙述故事的思路。
(2)表现手法:72%的学生复述时,没有关注作品中的表现手法、语言方面的特色。
(3)人物精神:88%能够解析出人物精神,但人物精神的分析较为较单一、浅薄,缺乏对科学探险者身上表现的个性与共性品质的深入思考。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探险题材作品的阅读经历,能够关注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解析人物精神,但在讲述过程中,思路较为混乱,重点信息不突出,无法关注到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具体情况如下:80位学生(占测试人数的80%)没有抓住关键信息复述科学探险故事,72位学生(占测试人数72%)无法从结合作品的表现手法探究人物精神,88位学生(占测试人数88%)没有结合历史与实际,思考并归纳科学探险者的个性与共性品质。
三、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有一定的探险与科幻题材作品的阅读积累,但无法条理清晰地复述故事,没有关注到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对科学探险价值的体会不够深刻。因此,理清故事情节,品析表现手法和探究人物精神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教材分析】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编了一组探险与科幻题材的文章,其人文主题是激发人们对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与想象力。单元课文涵盖了多种文体的作品,包括传记(他传、自传各一篇)、科幻小说以及笔记体文言文。本单元要求重点学习浏览,在阅读中迅速提取主要信息,并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科学品质和善思求变的创新思维,体会人类永不停息的伟大的探索精神。其中,《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为斯科特南极科考队所作的传记,记录了科考队为科学事业牺牲的悲壮事迹,真实地展示了人物面临绝境与死亡时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太空一日》是杨利伟的自传,航天员的认真严谨在惊险的太空旅行中展露无遗;《带上她的眼睛》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扣人心弦的故事,大胆的想象和细腻的情感,体现了科学工作者不惧孤独与困境、勇于探索的精神;《活板》是一篇笔记体文言文,通俗简明地介绍了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能区分传记文学和科幻小说两类文学样式的不同文体,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各自的特点和区分彼此的不同点。
2.能借助单元课文和拓展文本,撰写小论文,或合理续写课文,或独立创作一篇探险或科幻类作品,不少于600字。
二、思维目标
1.能对传统观念(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质疑问难,且能不“据理臆断”,培养独立思考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2.能从科幻小说中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从中汲取养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基于发散思维的创新能力。
三、价值目标
1.能从单元课文中,触摸到探险者的精神世界,感受其人格魅力,梳理提升、完善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并能在学习中尝试运用或付诸行动。
2.能对探索未知世界产生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梳理团结协作的观念和塑造勇敢坚毅的品格。
【核心任务】
三选一
1.撰写一篇有所思考和质疑的科学小论文;
2.合理续写本单元中的某一篇课文;
3.独立创作一篇探险或科幻类作品。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22 伟大的悲剧 (叩问南极,感受悲剧,品悟伟大)(2课时)
【第二课段】23 太空一日 第1 2课时(千年圆梦在今朝)(2课时)
【第三课段】24 带上她的眼睛(地心深处的凝视,光年尺度的沉思)(2课时)
【第四课段】25 活版 (对话先贤,聆听“活”字的声音)(2课时)
【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一:勾画关键,整体把握故事
伟大的悲剧 太空一日 带上她的眼睛 活版
【小贴士】
浏览:阅读的一种方式。浏览时一目数行,以每分钟400字左右的速度阅读,随手勾画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关键语句等,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浏览可以关注:段首句、小标题、时间和地点推移的词语、文段之间的间隔。
学习任务单二:描摹科学家“群像”,体会“崇高”内涵
【学习评价】
(核心任务)创意写作作品评价参考量规
(课文续写、探险/科幻作品)
评价项目 评价等次 等次描述
故事艺术性 甲 故事情节巧妙,想象描写生动
乙 故事情节有变化,想象描写比较生动
丙 故事情节单一,缺乏一定的想象描写
科学合理性 甲 故事逻辑合理,科学常识合理
乙 故事逻辑较为合理,科学常识基本合理
丙 故事逻辑不合理,科学常识不合理
人文思想性 甲 人文思想深刻,人物情感饱满
乙 人文思想比较深刻,人物情感比较饱满
丙 人文思想不深刻,人物情感不饱满
特殊加分项 甲 在以上三点中有明显突出表现或意外表现
乙 在以上三点中有比较突出表现或意外表现
丙 在以上三点中没有突出表现或意外表现
第23课 活版 第2课时
——对话先贤,聆听“活”字的声音
教学目标:
1.了解沈括及《梦溪笔谈》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工程流序进行说明,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创新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学情回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分析文章在介绍活板时所用的说明顺序,了解活板“活”的特点,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新课精讲】
1.文章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用第一段文字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既表明活板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活板印刷术做了铺垫。
2.划分第2段的层次,完成下列表格。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活字印刷术的过程吗
4.简要概括活版的制作流程。
制字:胶泥刻字——烧制字模
排版:设置铁板——药物覆盖——放置铁范——排布字印——以火炀板——按平版面
5.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
①更互用之;
②每一字皆有数印。
6.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
7.活字印刷术有什么优势?
一字多印:活字印的预备数量可以满足一版内重复用字需求
分类贮存:贮存和再次使用便捷
奇字旋刻:临时制字很方便
取材胶泥:胶泥制字比用木头制字更适宜于活版印刷
8.“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只印刷两三本,那么,刻字排版的时间跟雕版印刷的功效是类似的,不能体现活字印刷的优越性。
9.用“燔土”做字印的优点有哪些?
质地均匀,表面平滑;不易粘连,容易拆卸。
原文:“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0.从全文来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主体部分又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这篇文言说明文,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冯瀛王、庆历中、至今)。
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时是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和逻辑顺序说明的。
11.找出制版和印刷过程中的动词,并品析妙处。
动词:“烧、炀、镕、燔”等。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为了使铁板上的药物(松脂、蜡等的混合物)稍微熔化,将铁板置于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炀”;为了便于拆版,用猛火高温使药物熔化,用“镕”。 “燔”也是“烧”的意思,和“烧”是同义词。 这些动词不仅准确、科学地描述出制版和印制的过程,而且避免了用词重复,体现了文言文的美感。
12.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①薄如钱唇。
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刻字的厚度。
②字平如砥。
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字模平整的程度。
③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列数字、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活版印刷的优越性。
④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作比较,交代了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突出了用胶泥制作字模的优越性。
【写作特色】
1.抓住特点,说明程序有条不紊,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
紧扣“活”这一特征说明活字印刷术。
按照“制版—印刷—排版—拆版”工作程序的顺序进展说明,并且通过与雕版的比较,表现活版的优越性。
例如写制版,是按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说明的。
写印刷,常用二版,一版印刷,一版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写拆版虽是附带说明,但胶泥制印的优越性,也在与木料刻字的对比中充分显示出来。
2.语言平实而准确,精练而严密。
文章语言简练,篇幅短小,仅用三百余字就准确无误地记述了活字印刷术这个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同时,清晰、明确地介绍了活字印刷术的工艺流程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寥寥数语,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方法。
如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字;为了使铁板上的药物凝结,用“炀”字;为了便于拆版,用猛火使药物熔化,用“镕”字。这些都体现了语言准确的特点。
【主旨】
本文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详细地介绍了活版印刷术的制作经过、使用方法及优越性,突出其“活”的主要特征,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结语】
如今,印刷技术飞速发展,从北斗导航到空间站的建设,从登陆火星到高铁领先世界,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弘扬创新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实干兴邦的决心意志,不懈探索,砾砾前行,攀登科技高峰,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
播放视频: 木活字印刷
【课后练习】
1.假设我们穿越到北宋庆历年间经营一家活字印刷店,门庭若市,生意兴隆。目前有以下订单,你会如何选择?请结合活字印刷特点说明理由。
A.《春晓》1000份 B.《李太白集》1000份 C.《乐府诗集》3本
我选择B订单。活字印刷最大的特点在于“活”。因为“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字印刷适合印刷数量多的订单;又因为活字印刷“每字为一印”“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活字印刷的字印活和排版活,可知活字印刷适合印制篇幅较长的订单。综上所述,选择B订单更为合算。
2.根据文章及下面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元九年,监作祕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④,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节选自《后汉书·蔡伦传》)
【注释】①祕剑:指皇家用的刀剑。②书契:指文字。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④造意:想到一个主意。
毕昇制作活字的材料是①_________,蔡伦造纸的原料是②________,与雕版印刷和沉重的简牍、昂贵的帛书相比,它们的共同优点是③_________。从古人的发明创造中,你获得的启示是④ 。
参考答案:
①胶泥(燔土)
②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
③使用方便,造价低廉
④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肯于钻研,敢于创新
【积累拓展】
中国古代八大科学名著
《水经注》 《农政全书》
《九章算术》《齐民要术》
《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时间:
人物:
有何创造:
活板特点:
有何突破:
感受:
时间:
人物:
探索地:
起因:
经过:
结果:
感受:
时间:
人物:
探索地:
起因:
经过:
结果:
感受:
时间:1912年1月16日-3月29日
人物:斯科特探险队
探索地:南极点
起因:争夺人类首次到达南极极点的荣誉
经过:被阿蒙森团队捷足先登,归途遇险
结果:先后壮烈牺牲
感受:伟大悲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