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天人合一 情景交融… 课件(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课 天人合一 情景交融… 课件(2)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5-12-09 17:36:31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主讲: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 曾垂武
出游地点和景点
地点:北宋、南宋、元代
景点: 《千里江山图》
《溪山行旅图》
《早春图》
《寒江独钓图》
《雪堂客话图》
《六君子图》
《青卞隐居图》
中国古代山水画介绍
中国古代山水画:是以描写中国古代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它不仅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而且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隋唐时期进入成熟时期,在元代至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类别: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
自由观光游览(自主学习)
思考题:
1,中国古代山水画在三个朝代所表现的特征;
2,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传统。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宋)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北宋)
此卷全长近12米,用整幅绢画成。作者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以精细的笔法、浓烈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国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此画采用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法,通过色彩的浓淡虚实,来表现山水的明灭隐现、景物的高低远近;同时又通过河水的波光闪烁,体现出阳光的强烈,更增添了河山的壮美。
画中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式:由山下仰山颠为“高远”、由山近望山远为“平远”、由山前窥山后为“深远”
《溪山行旅图》 范宽(宋)
《溪山行旅图》 范宽(北宋)
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山顶杂树丛生、山涧一线瀑布直泻而下、山脚巨石纵横、山路上有行脚商人赶着驮货的驴群正在行走,增添山林生气。整个画面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
《早春图》 郭熙(宋)
《早春图》 郭溪(北宋)
作者描绘的是早春时节清晨的山景,薄雾笼罩山腰,树枝已吐新芽尚待放青,山涧溪水已解冻,形成一潭春水。画中虽然没有桃红柳绿的景色,但大自然处处萌发着生机,传达出了春回大地的信息。
《寒江独钓》 马远(南宋)
《寒江独钓图》马远(南宋)
整个画面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个鱼翁在船上独自垂钓,画面除了寥寥几笔水波,出现大片的空白,意在表现水天一色、无边无际、空旷渺茫的境界,突出了江面辽阔和寒意萧索的气氛和鱼翁寒江独钓的情景。
画面运用了中国画中“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
《雪堂客话图》 夏圭(宋)
《雪堂客话图》 夏圭(宋)
该画截取自然景观一角,实景偏于左侧,近景的山坡挡住了前往山里的小路,水面布满石块和水草,院落被山体遮挡,支起的大窗露出宾主两人交谈,湖中渔人冒雪捕鱼。作品表现的是一种很有诗意的冷寂境界,蕴寄着淡淡的伤感情思,二人仿佛在谈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而不思收复江北河山之痛。
画家以秃笔润墨,通过皴擦画出山石、树干和树丛,将白白的积雪衬托出来,很好地表现了自然特征。画中前山挡竹林、竹林遮院落、小路引人走向深处,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可游可居,令人神往、引发体验、感受意境之特点。
《六君子图》 倪赞(元)
《六君子图》 倪瓒(元)
画家描写江南秋天景色,但重点是画“松、柏、樟、楠、槐、榆”六棵树。表现了荒疏、冷漠、孤寂、萧条的意境。笔墨意趣突出表现了六株挺拔的树木列植江边的景象。全画气象萧疏,近乎荒凉,用笔简洁疏放,突出表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青卞隐居图》 王蒙(元)
《青卞隐居图》 王蒙(元)
画面重山复岭,密树深溪,山坳草堂一人抱膝倚床而坐,一隐士沿山路而行,俨然是作者隐居山间的写照。
在用墨上,先淡后重,干湿互用,笔法多样,密而不乱。点苔方法比较多样。整个画面茂密苍郁,气势宏伟。
中国古代山水画在三个朝代所表现的特征
北宋: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
南宋:突出表现在追求诗一般的意境。
元代:强调主观抒发和个人风格的创造。
中国古代山水画艺术传统
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 艺术手法;
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总结:到此我们结束了这次旅行,我们游览了中国古代的胜景,从中了解到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学习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传统,更深刻地体会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
结束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