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活版 第1课时(对话先贤,聆听“活”字的声音)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活版 第1课时(对话先贤,聆听“活”字的声音)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3 09:3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天地奥秘 无畏探索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 七年级 下册 单元 第六单元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并“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 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思辨型阅读与表达”的要求, 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联系自己的科学学习经历,围绕问题提出、探究过程、解决方法等进行专题式的研讨、写作”。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能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提取信息”,“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时,应关注主要内容、表现手法与人物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
请从阅读过的探险与科幻题材作品中选取一篇,简要复述探险故事,分享科学探险者最打动你的精神品质,谈谈作者叙述科学探险故事所用的表现方法及其效果。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100位学生)
(1)主要内容:80%的学生能够复述主要内容,但重要信息不突出,不能清晰地说出作者叙述故事的思路。
(2)表现手法:72%的学生复述时,没有关注作品中的表现手法、语言方面的特色。
(3)人物精神:88%能够解析出人物精神,但人物精神的分析较为较单一、浅薄,缺乏对科学探险者身上表现的个性与共性品质的深入思考。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探险题材作品的阅读经历,能够关注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解析人物精神,但在讲述过程中,思路较为混乱,重点信息不突出,无法关注到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具体情况如下:80位学生(占测试人数的80%)没有抓住关键信息复述科学探险故事,72位学生(占测试人数72%)无法从结合作品的表现手法探究人物精神,88位学生(占测试人数88%)没有结合历史与实际,思考并归纳科学探险者的个性与共性品质。
三、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有一定的探险与科幻题材作品的阅读积累,但无法条理清晰地复述故事,没有关注到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对科学探险价值的体会不够深刻。因此,理清故事情节,品析表现手法和探究人物精神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教材分析】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编了一组探险与科幻题材的文章,其人文主题是激发人们对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与想象力。单元课文涵盖了多种文体的作品,包括传记(他传、自传各一篇)、科幻小说以及笔记体文言文。本单元要求重点学习浏览,在阅读中迅速提取主要信息,并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科学品质和善思求变的创新思维,体会人类永不停息的伟大的探索精神。其中,《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为斯科特南极科考队所作的传记,记录了科考队为科学事业牺牲的悲壮事迹,真实地展示了人物面临绝境与死亡时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太空一日》是杨利伟的自传,航天员的认真严谨在惊险的太空旅行中展露无遗;《带上她的眼睛》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扣人心弦的故事,大胆的想象和细腻的情感,体现了科学工作者不惧孤独与困境、勇于探索的精神;《活板》是一篇笔记体文言文,通俗简明地介绍了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能区分传记文学和科幻小说两类文学样式的不同文体,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各自的特点和区分彼此的不同点。
2.能借助单元课文和拓展文本,撰写小论文,或合理续写课文,或独立创作一篇探险或科幻类作品,不少于600字。
二、思维目标
1.能对传统观念(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质疑问难,且能不“据理臆断”,培养独立思考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2.能从科幻小说中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从中汲取养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基于发散思维的创新能力。
三、价值目标
1.能从单元课文中,触摸到探险者的精神世界,感受其人格魅力,梳理提升、完善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并能在学习中尝试运用或付诸行动。
2.能对探索未知世界产生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梳理团结协作的观念和塑造勇敢坚毅的品格。
【核心任务】
三选一
1.撰写一篇有所思考和质疑的科学小论文;
2.合理续写本单元中的某一篇课文;
3.独立创作一篇探险或科幻类作品。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22 伟大的悲剧 (叩问南极,感受悲剧,品悟伟大)(2课时)
【第二课段】23 太空一日 第1 2课时(千年圆梦在今朝)(2课时)
【第三课段】24 带上她的眼睛(地心深处的凝视,光年尺度的沉思)(2课时)
【第四课段】25 活版 (对话先贤,聆听“活”字的声音)(2课时)
【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一:勾画关键,整体把握故事
伟大的悲剧 太空一日 带上她的眼睛 活版
【小贴士】
浏览:阅读的一种方式。浏览时一目数行,以每分钟400字左右的速度阅读,随手勾画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关键语句等,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浏览可以关注:段首句、小标题、时间和地点推移的词语、文段之间的间隔。
学习任务单二:描摹科学家“群像”,体会“崇高”内涵
【学习评价】
(核心任务)创意写作作品评价参考量规
(课文续写、探险/科幻作品)
评价项目 评价等次 等次描述
故事艺术性 甲 故事情节巧妙,想象描写生动
乙 故事情节有变化,想象描写比较生动
丙 故事情节单一,缺乏一定的想象描写
科学合理性 甲 故事逻辑合理,科学常识合理
乙 故事逻辑较为合理,科学常识基本合理
丙 故事逻辑不合理,科学常识不合理
人文思想性 甲 人文思想深刻,人物情感饱满
乙 人文思想比较深刻,人物情感比较饱满
丙 人文思想不深刻,人物情感不饱满
特殊加分项 甲 在以上三点中有明显突出表现或意外表现
乙 在以上三点中有比较突出表现或意外表现
丙 在以上三点中没有突出表现或意外表现
第23课 活版 第1课时
——对话先贤,聆听“活”字的声音
教学目标:
1.了解沈括及《梦溪笔谈》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工程流序进行说明,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创新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是什么吗?
在《辞海》中,“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
宋代庆历年间,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记录活字印刷术的古文献资料最重要的就是沈括的《梦溪笔谈》,今天让我们学习《活板》,一起走进《梦溪笔谈》,走进活字印刷。
【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晚年撰著笔记体综合著作《梦溪笔谈》。
【人物介绍】
毕昇(?—约1051),北宋工匠、发明家。宋初为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昇就去世了。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事迹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
【背景知识】
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他的发明当时未受重视。他死后,其发明的部分泥活字被沈括的堂兄弟、子侄辈获得,引起沈括重视,将该发明记录下来。
毕昇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其发明比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早四百多年。
【文体知识】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因写于润州(今镇江)梦溪园而得名,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该书在国际上亦受重视,英国学者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贡献,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知识链接】
【字音字形】
【读课文】
播放音频
朗读课文,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
活 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疏通文意】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刻字,(字印)薄得如同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成一个字印,用火烧使它变得坚硬。
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模子放在铁板上,就在铁模子内密密地排上字印,排满了一铁模子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烤;待铁板上的药稍微熔化,就用一平板按在字印上面,则(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神速。通常是做两块铁版,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这块才印刷完,第二块版已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不用时,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
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黏土烧制的字印,印完再用火一烤,使药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印就会自己掉下来,根本不会被药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了,(他们)到今天还珍藏着。
【新课讲解】
1.熟读课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对象:活板。
特征:活。
2.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分析各段之间的逻辑联系。
【知识清单】
通假字
活板( “板”同“版”,上面有文字或图形的供印刷用的底子 )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和“后”连用,表示时间的界限 )
药稍镕( “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
古今异义
有布衣毕昇
古义:平民 今义:布衣服
薄如钱唇
古义:边缘 今义:嘴唇
和纸灰之类冒之
古义:覆盖 今义:向外透,往上升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古义:模子 今义:模范,榜样
一板已自布字
古义:另自,另外 今义:自己;从
殊不沾污
古义:根本 今义:不同,特殊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板印书籍( 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
火烧令坚( 名词作状语,用火 )
用讫再火令药镕( 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烧 )
文言句式
被动句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 “为……所……”表被动 )
省略句
火烧令坚
( 省略宾语“之”,即“火烧令(之)坚” )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省略介词“于”,即“则以一铁范置(于)铁板上”)
成语积累
一蹴而就 瞬息可就(完成)
坦荡如砥 字平如砥(磨刀石)
时间:
人物:
有何创造:
活板特点:
有何突破:
感受:
时间:
人物:
探索地:
起因:
经过:
结果:
感受:
时间:
人物:
探索地:
起因:
经过:
结果:
感受:
时间:1912年1月16日-3月29日
人物:斯科特探险队
探索地:南极点
起因:争夺人类首次到达南极极点的荣誉
经过:被阿蒙森团队捷足先登,归途遇险
结果:先后壮烈牺牲
感受:伟大悲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