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0:3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商朝前期,商王得到内服臣子的辅佐,又积极拉拢方国,维系了国家的稳固。商朝中期多次出现王位之争,部分方国不再朝王纳贡。盘庚迁殷后商王势力强盛,方国逐渐归附商王统治。以上反映的是( )
A.原始民主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下图所示为山西省博物馆某展馆中一块展板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的特征为( )
A.家国同构 B.等级森严 C.多元一体 D.各自发展
3.石峡遗址是广东新石器时代最为重要的遗址,2001年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遗址内发现有房址、灰坑、陶窑、墓葬等遗存。出土有各种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遗物3000余件。这表明,当时( )
A.手工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B.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C.社会发展程度赶超中原 D.农业聚落已经初步形成
4.2019年6月,福建成功举办第十一届海峡论坛。2000余位两岸宗亲相会在海峡老百姓论坛,唱响《我们都是一家人》,两岸人民“食同味”、“语同音”、“祖同宗”。这一现象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5.西周时期,河南、陕西地区的许多姬姓诸侯同在受封后曾举国搬迁——统一接受周王室的命令徒国到他地,这些诸侯国的迁徙距离,动辄数百里,或千里以上,这一现象反映了
A.早期国家结构的脆弱 B.列国纷争的局面加剧
C.分封削弱了贵族权力 D.周天下共主的地位
6.山东济南发现的焦家遗址中共有215座墓葬,其中大型墓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可达70件,常见有钺、玉镯、白陶背壶、白陶杯和彩陶等;中型墓葬中有陶鼎、罐、杯及小件的玉石和蚌类装饰品;小型墓葬多无随葬品或仅见少量陶器、骨器和蚌器等。据此可知,焦家遗址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国家形态已形成
C.处于新石器时代 D.氏族制度已瓦解
7.我国有许多古文献资料,对殷商历史有着较为详实的记载。就史料的来源来看,下列各项中信度最高的是( )
A.甲骨文拓片 B.《史记》 C.《诗经》 D.《山海经》
8.地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能够准确反映下图所呈现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
A.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B.政由方伯,礼崩乐坏
C.弭兵之会,晋楚争强 D.变法大成,秦国崛起
9.《礼记》载:“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材料反映我国远古时代
A.圣王注重民心向背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D.卜筮结果代表民意
10.周代青铜器铭文中有一类“A之孙,B之子”的称谓方式,时常被用作做器人自报家门的表述。有时这种称谓是对做器人父、祖的实指,但更多时候“A之孙”的部分是虚指,被用于追溯在家族史上尤为显赫的某位先祖。据此可知,这类铭文( )
A.标志着孝道成为主流价值 B.体现了贵族界定自我身份的习惯
C.反映出天道鬼神观念瓦解 D.表明华夏族文化认同的初步形成
11.空间是历史地理学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历史空间又与现代生活交织。下列关于周代历史空间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蓟,燕都城,今北京 ②郢,楚都城,今湖北荆州
③曲阜,齐都城,今山东曲阜 ④洛邑,西周王城,今河南洛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供了很多史料。下列史料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是
A.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 B.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
C.云南省出土的元谋人化石 D.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
13.山西襄汾的陶寺古城遗址总面积约有280万平方米,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筑、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大型仓储和下层贵族居住区等。该遗址( )
A.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反映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
C.是长江流域文明的代表 D.表明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14.《左传》记载:“稷(周始祖),田正也。有烈山(意为‘烈山泽而焚之,)氏之子曰柱(意为用作昆土的木)为稷,自夏以上祀之。”这一史料可以用以说明( )
A.春秋时期牛耕的发展 B.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C.井田制下农民的艰辛 D.稷为小农生产发明者
15.下面表格为尧舜禹时期相关史实的记载。据此推断,该时期
记述 出处
尧舜时期.已设有辅佐他们的四后、十二牧、司空、士、共工、虞、佚宗、典乐、纳言等官职 《尚书.尧典》
舜命皋陶作“士”(国家法官);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告灾肆赦.怙终贼刑 《尚书.舜典》
到禹时,“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 《史记.夏本纪》
A.形成了严密的官僚体系 B.原始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C.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 D.具备了早期国家基本雏形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摘编自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分封制在传承与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地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历史影响。
17.阅读下列关于经济与政策的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腾文工土》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两段材料反映了某土地制度的变化,请问该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8.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 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 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材料“商王得到内服臣子的辅佐,又积极拉拢方国……部分方国不再朝王纳贡……方国逐渐归附商王统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商朝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商王经常与附属国处于战争状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朝的内外服制度,B项正确;原始民主制实行于原始社会,排除A项;分封制主要实行于西周,排除C项;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原文化区”、“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可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址分布广泛,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黄河上游和北方地区的文化因素,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核心,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家国同构出现在西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明多元性,不能反映等级森严,排除B项;早期文明存在着相互联系,不是各自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材料“房址、灰坑、陶窑、墓葬”“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并结合所学可知,石峡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房址、墓葬等体现当时人们过上定居生活,石器、陶器等的使用反映了当时进行一定的农业生产,反映当时农业聚落已经初步形成,D项正确;“非常发达”说法夸大,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墓葬等级,看不出阶级分化的信息,无法体现“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中原的情况,看不出其已经赶超中原,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一种制度。讲究“同根同源”,材料中的现象明显与宗法制有关,故A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后期的首领选贤任能制度,没有按照血缘关系继承,排除B;郡县制是按照地域划分的制度,排除C;察举制是按照品德进行的选官制度,排除D。故选A。
5.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对同姓诸侯的分封,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确立周天下共主的地位,D项正确;材料与早期国家无关,排除A项;列国纷争局面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贵族权力的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钺、玉镯、白陶背壶、白陶杯和彩陶”“陶鼎、罐、杯及小件的玉石和蚌类装饰品”“少量陶器、骨器和蚌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焦家遗址位于山东省,为大汶口文化遗存,是新石器时代文化,C项正确,排除A项;此时国家形态还没有形成,排除B项;此时氏族制度还没有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商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商朝的文字是甲骨文,因此发现的甲骨文拓片是一手史料,是研究商朝可信度最高的史料,A项正确;BCD项都是文献史料,不属于一手史料,排除BCD项。故选A项。
8.A
【详解】从材料中的“燕国、鲁国、齐国、宋国、镐京”等可以判断出这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秦国尚未产生,D排除。故选A。
9.B
【详解】本题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根据材料“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可知,意为占卜是古昔圣王用来使百姓相信择定的吉日吉时、崇敬祭祀的鬼神、畏服君长的法令而以神道设教的办法,因此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早期时期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没有体现圣王注重民心向背,故A选项排除;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法治观念,并且在当时没有法治观念,不符合史实,故C选项排除;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卜筮是统治的统治手段,材料没有体现卜筮结果代表民意,故D选项排除。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青铜器在周代多为礼器,能够铸造青铜器的多为贵族。青铜器的做器人多在铭文中追溯家族史上某位显赫的先祖,体现了对先祖的观念认同,以此彰显自己的地位,所以这类铭文是体现了贵族自我界定的身份习惯,B项正确;孝道成为主流价值出现在两汉时期,时空错位,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并不是天道鬼神观念,排除C项;华夏族文化认同的初步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周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蓟是燕都城,在今北京;郢是楚都城,在今湖北荆州;综上所述,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曲阜,是鲁国都城,齐国都城是临淄,③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洛邑是东周王城,而西周王城是镐京,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A项。
12.B
【详解】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文化,B正确;西周属于奴隶社会,排除A;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C;殷墟甲骨文是商朝文字,而商朝属于奴隶社会,排除D。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筑、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大型仓储区和下层贵族居住区等”可知,该遗址有大型宫殿建筑、礼仪建筑、大型作坊、大型仓储区以及贵族居住区等,这反映出该遗址具有了初步的国家形态,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排除A项;该遗址处于黄河流域,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无法体现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左传》中记载,(周始祖)稷是田官,烈山泽而焚之,用木昆土种植谷蔬等,可以用来说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的出现,B项正确;春秋时期始于西周结束后,并且材料与“牛耕的发展”无关,A项错误;井田制下农民的艰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小农生产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D项错误。
15.D
【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尧舜禹时期,有阶级对立和国家机器,说明作为雏形,国家的基本特征已经具备,D项正确;材料体现该时期有官职但不能体现形成严密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原始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排除B项;“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的含义是:皋陶此时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学习禹的榜样,不是思想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历史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2)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导致割据势力的形成,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可知这是:武王伐纣,商朝的灭亡,西周的建立;“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可知西周疆域辽阔,所以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需要;除此之外,结合所学知识,经济上的井田制对分封制的出台具有决定作用;以及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影响:根据材料“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可知分封制有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的作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所以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随着诸侯实力的增强,周天子的驾驭能力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分封制发展到后期导致了诸侯割据势力的形成,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治久安。
17.(1)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变化:井田制正式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影响: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严重,因此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详解】(1)特点:根据“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得出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变化:根据“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除井田,民得卖买”,结合所学,概括得出井田制正式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是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根据“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得出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严重,因此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结合所学,得出其积极影响是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3)材料三“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反映的现象是重农抑商,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根据所学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得出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点睛】
18.(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
史料:传说;追记。
(2)主持人:徐旭生。考古活动:夏墟调查。
遗址:大型宫殿遗址;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遗址。
(3)路径:考古发掘。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详解】(1)根据“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可知因为夏朝没有文字记录传承,所以《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根据“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忆”可知《中国史纲》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传说和追忆。
(2)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的考古活动可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概括。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有大型宫殿遗址和相应的手工作坊遗址。
(3)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根据“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可知应该是考古发掘。因为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等口头或文字资料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所以应该主要依据考古发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