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0:4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战火连绵,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其中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政权不包括
A.前秦 B.孙吴 C.北魏 D.北周
2.东晋“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根源在于( )
A.大将控制兵权
B.士族制度盛行
C.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D.宦官外戚交替执政
3.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叫形而上学,是魏晋时代兴起的哲学,原指对《 老子 》《 庄子 》和《 周易 》的研究和解说)。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道教的冲击 B.门阀制度的影响
C.集权政治的减弱 D.信仰危机的出现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发展呈现的主要特征是( )
A.国家统一与吏治清明 B.科技落后与经济停滞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社会繁荣与文化开放
5.东晋元帝重用刘隗、刁协等大臣来抑制门阀,加强皇权,结果引起世家大族王敦的叛乱,王敦还得到了士族们的支持;但当王敦欲取代司马氏而独揽大权时,又因士族的共同反对而告失败。这主要体现了东晋时期( )
A.皇帝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B.门阀士族威胁到皇权
C.国家政治形势深受士族影响 D.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
6.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曾经实现了短暂统一的王朝是
A.东晋十六国
B.北魏
C.西晋
D.隋朝
7.《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 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材料中“魏主”是指
A.任用李悝变法的魏文侯 B.顺应民族交融的北魏孝文帝 C.敢于进谏唐太宗的魏征 D.发兵灭蜀的曹魏权臣司马昭
8.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战役。这场战役
A.奠定了南北方对峙的局面
B.前秦政权在之后迅速崩溃
C.东晋迅速强大并统一北方
D.鲜卑族自此之后由盛转衰
9.“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该材料描述的是
A.平王东迁 B.商鞅变法 C.光武中兴 D.孝文帝改革
10.下表是关于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的芍陂(在今安徽寿县)的相关史料记载。据此可知该工程( )
出处 史料
《晋书》 刘裕敢怀奸计,屯聚芍陂,有扰边之志,宜遣烧之,以散其众谋
《晋书》 元帝(司马睿)遣甘卓、陶侃等北伐,默劝侃讽喻百姓,共修芍陂,以供军用
《宋书》 高祖(刘裕)将伐羌,先遣修之复芍陂,起田数千顷
A.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 B.是宋代开始修建的
C.得到了百姓大力支持 D.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11.有学者认为,东吴时南方地区已出现“再熟之稻”,东晋后又出现“三熟之稻”……双季稻与三季稻的出现,主要是利用南方炎热的气温、充沛的日照和雨水,同时也需要栽培技术与之配套。由此可见,该学者强调当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优良品种引进 C.北方人民南迁 D.社会相对稳定
12.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是九黎部落的酋长。盘古、伏羲的创世神话在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传播。战国七雄的君主都自诩黄帝后裔。十六国时期,建立大夏国的匈奴人赫连勃勃自称大禹后裔。上述材料反映了
A.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B.汉族与少数民族均源自同一个祖先
C.各民族华夏认同感逐渐形成 D.神话传说都被统治者用于巩固统治
13.下图是西晋怀帝永嘉年间汉人南迁示意图。据此推知,这次汉人南迁( )
A.源于土地兼并的加剧 B.影响了经济和文化格局
C.导致了国家分裂动荡 D.形成区域人口平衡局面
14.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而逐渐通过一些细微小事的铺叙来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且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丰满。这反映出当时( )
A.文学世俗化的趋势 B.士族注重扩大家族影响力
C.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D.史学研究注重记忆的传承
15.如表是某历史研究小组制作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表,其中①②处分别填写( )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政权更迭① ② 文艺成就达到高峰
A.藩镇割据人口南迁 B.民族交融纸币出现
C.北方战乱建安文学 D.士族政治南方开发
二、材料分析题
16.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三载一考,三考黜陟幽明。……岁积有成,迁位一级,其有贪残非道,侵削黎庶者,虽在官甫尔,必加黜罚。……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洛阳“礼仪富盛”的原因。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17.孝文帝改革重视用人之道,把北魏社会推向了高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孝文帝亲政后,十分重视对各级官吏的考核,把能否劝课农桑作为考核地方官的主要内容之一,他还打击贪官污吏,以澄清史治。孝文帝选官任人,“先尽才学”。他不仅从世家大族中选拔人才,而且还委任于寒门庶族。李彪“家世寒微”,但由于有治国之术,所以受到重用,辅佐孝文帝打击豪强,使“远近畏之,豪右屏气”。迁都洛阳后,汉族官员在朝廷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引起了拓跋部“国戚旧人”的不满,孝文帝公开宣布:“苟有才能,何必拘族也?”于是中原地区的怀才之人纷纷投奔到北魏朝廷而“志竭其忠,才尽其概”,莫不致力于北魏社会改革的洪流之中。
——摘编自尚志迈《评魏孝文帝的纳谏与用人之道》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的用人措施,并分析其用人之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孝文帝用人之道对北魏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18.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地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两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吴政权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B项符合题意;前秦、北魏和北周都曾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2.B
【详解】依据材料中“宰辅执政,政出多门”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东晋时期门阀政治盛行,士族左右朝政,架空皇帝,是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东晋时期“宰辅执政”,不是大将控制兵权;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东晋时期“宰辅执政”,架空皇权,并非是地方割据势力强大;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左右朝政,与宦官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出现社会动荡,各种思想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中央集权政治削弱,无法建立统一的信仰和思想,故选C;AB是影响因素,但相较极权政治的减弱来说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信仰危机的出现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D。故选C。
4.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各民族之间不断交往;北民南迁、东晋和宋、齐、梁,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分立,国家并未 统一,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经济并未停滞,排除B项;D项中“社会繁荣与文化开放”说的是唐代,而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王敦还得到了士族们的支持;但当王敦欲取代司马氏而独揽大权时,又因士族的共同反对而告失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士族具有特殊地位和权益,不容皇权剥夺,C项正确;皇权加强和门阀士族势力强大仅体现了材料的其中一个方面,对材料信息表述不全,排除A项、B项;材料描述的是东晋时期的政治形势,无法体现经济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西晋曾经实现了短暂统一,C项正确;东晋十六国是南北对峙的一些政权,A项错误;北魏只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并未完成全国的统一,B项错误;隋朝结束了分裂,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进入了隋唐时期,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点睛】西晋时期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导致其统治的短暂。
7.B
【详解】北魏政权将汉族先祖黄帝视为自己的祖先,这体现了北魏政权顺应民族交融,而改汉姓是孝文帝的改革内容,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战国的魏文侯、魏征、司马昭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淝水之战后,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故B符合题意;淝水之战使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故A不符合题意;东晋趁机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但没有统一北方,故 C不符合题意;鲜卑族直到隋朝建立都是我国北方有影响的少数民族,并未因淝水之战由盛转衰,故D不符合题意。
9.D
【详解】“去夷即华,易姓建都”指的是实行汉化,改换汉姓,迁移都城,符合这一描述的是孝文帝改革,故选D;ABC中都没有改姓的内容,排除。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表格中的史料记载,芍陂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例如,《晋书》记载刘裕屯聚芍陂有扰边之志,《晋书》又记载元帝遣甘卓、陶侃等北伐时,曾劝侃讽喻百姓共修芍陂以供军用。《宋书》也记载高祖刘裕将伐羌时,先遣修芍陂。这些史料都表明,芍陂在军事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能与军事后勤、战略部署等有关,A项正确;芍陂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排除B项;关于是否得到了百姓的大力支持,表格中的史料并未直接提及,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代,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时期的中国。材料“双季稻与三季稻的出现,主要是利用南方炎热的气温、充沛的日照和雨水,同时也需要栽培技术与之配套”突出的是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同时兼顾了技术条件,A项正确;材料与优良品种引入无关,排除B项;东吴时并未出现北民南迁,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突出社会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中“战国七雄的君主都自诩黄帝后裔。十六国时期,建立大夏国的匈奴人赫连勃勃自称大禹后裔”等信息可知,这些统治者都认同自己是华夏族的一部分,体现了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感,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少数民族的封建化”,A项排除;“均源自同一个祖先”是对材料的误读,B项排除;“都被统治者用于巩固统治”说法太绝对,D项排除。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西晋时期汉人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传播了北方先进的文化到南方,B项正确;西晋时期汉人南迁的原因是北方发生战乱,并不是源于土地兼并的加剧,排除A项;西晋时期汉人南迁促进民族交融,导致了国家分裂动荡表述错误,排除C项;西晋时期汉人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会增加南方的人口,但总体上人口分布还是北多南少,并未形成区域人口平衡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名门望族制度的兴起及社会政治的需要,在选官任职和名门婚姻等方面都要通过家谱识别个人身份。且士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为维护自身利益,士族特别注重家传撰修。家传作者善于通过一些细微小事的铺叙来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重在扩大世家大族的影响力,B项正确;家传撰修与文学世俗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学,排除C项;“史学研究注重记忆的传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出现士族政治,经济上南方开发,D项正确;藩镇割据出现在唐朝,排除A项;纸币出现在宋朝,排除B项;建安文学属于文化方面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6.(1)背景:北魏风俗落后,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激化,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
措施:废除鲜卑旧俗,实行汉化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腐推行均田制。
(2)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加速了汉化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儒家)文化。
作用:推动了北方经济文化恢复、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封建化为中国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详解】(1)根据“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背景主要是北魏风俗落后,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措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有废除鲜卑旧俗,实行汉化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腐,推行均田制等。
(2)洛阳“礼仪富胜”的原因综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加速了汉化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儒家)文化。作用根据“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知主要是推动了北方经济文化恢复、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封建化为中国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17.(1)用人措施:重视官吏考核,整顿吏治。
特点:任人唯才,打破士庶界限(不按门第高低),打破民族界限(重用汉族官员)。
(2)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缓和了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详解】(1)措施:依据材料“孝文帝亲政后,十分重视对各级官吏的考核”概括得出重视官吏考核;依据材料“还打击贪官污吏,以澄清史治”概括得出整顿吏治。
特点:依据材料“孝文帝选官任人,‘先尽才学’。他不仅从世家大族中选拔人才,而且还委任于寒门庶族”、“迁都洛阳后,汉族官员在朝廷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苟有才能,何必拘族也”概括得出任人唯才,打破士庶界限(不按门第高低),打破民族界限(重用汉族官员)。
(2)影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的任人唯才,打破士庶界限,打破民族界限,扩大了统治基础,缓和了社会矛盾;他的改革中重用汉族官员,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18.(1)变化: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2)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4)认识: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详解】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概括“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即可;这主要与土地制度和推行小家庭有关系。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孝文帝改革的迁都洛阳、改说汉话等汉化措施都反映的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注意从总体上进行概括,前两次改革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