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0:4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分科取士:“前代选用,省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这评价认为科举制
A.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B.是对汉代察举制的否定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2.秦朝时期的朝议制度;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隋唐时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和完善。上述发展变化反映出
A.限制君权的各种努力 B.中央集权下的民主性
C.君相矛后的不断加剧 D.君主专制不断地完善
3.历史上的某次土地制度改革,其目的不是改变土地私有制,也没有实际地改变当时私有土地的占有状况,但它把公有土地平均分配给耕种者,然后要求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承担同等数额的租赋。这次改革
A.阻断了土地兼并 B.促进了人口流动
C.稳定了社会秩序 D.消除了社会矛盾
4.与租庸调制相比较,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
A.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 D.加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5.“国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进行封驳审议。”对于材料中所涉及制度的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A.秦朝开创
B.唐朝设置三省六部制
C.汉朝设置中朝
D.解决了经济的矛盾
6.《旧唐书·崔植传》记载,唐宪宗元和年间,宰相奏请减内外官俸禄,但敕书在审议时被给事中崔植驳回。据此判断,崔植任职的机构是
A.尚书省 B.门下省 C.礼部 D.内阁
7.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论及科举时说:无论是东汉“孝廉”还是宋、明、清“进士”,都是在各地区均衡分配的大原则下产生的。而且地区分配的要求来自“士”阶层的内部,也不能归之于皇权的片面操纵。东汉“孝廉”与人口成比例出于“公卿会议”;北宋“逐路取人”则经过南北士大夫长期争论而获致;明代分南、北、中卷也起源于洪武时北方落第举人的抗争。……各地“孝廉”或“进士”往往在政府中为自己地方的利害说话。这当然谈不上是代议制,但不能否认科举制有时也发挥了一点间接的代议功能。这里余英时强调的是科举制( )
A.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B.没有坚持“取士唯才是择”的标准
C.遵循了地域均衡分配的原则 D.具备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本功能
8.下图相当于今天财政部的部门是
A.门下省 B.工部
C.礼部 D.户部
9.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迅速发展。南北政权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儒学,特别是北方,运用儒学“以夏变夷”,用中原制度改造北魏鲜卑族政权。这说明当时
A.佛道成为主流思想 B.儒学仍是官方正统思想
C.“三教合一”的局面形成 D.儒家信仰得以重新建立
10.科举制度的建立是专制致权为广泛吸收下层士人进入官你队伍,以便实现权力的再分配和再调整。唐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人流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进士数量的十倍。据此可知,当时( )
A.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世家大族仍垄断官员选拔 D.科举选官加强中央集权
11.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对其说法准确的是(   )
A.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 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
C.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 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
12.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A.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 B.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 D.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
13.与以前所实行的赋税制度相比,唐朝两税法的特点主要在于( )
A.减轻了农民负担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执行了新的征税标准 D.统一了极端混乱的税制
14.《资治通鉴》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税法实施的主要背景是( )
A.地方官员贪腐严重 B.五代十国混战割据
C.土地兼并之风盛行 D.均田制度开始实施
15.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唐末的财政机构改革
A.有利于遏制藩镇势力过度膨胀
B.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D.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二、材料分析题
16.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能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1)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材料二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综上,谈谈你对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17.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统治时间最长大一统王朝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 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它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 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 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改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公元 780 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 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 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 化的主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 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写出隋唐推行的选官制度及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推行产生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社会是以士为中心的社会,而在中国秦以下的传统政府可以理解为士人的政府。所谓士,该是一群立志达道的人。
我们在思考中国历史中之社会变迁时,实应以各时期士的动态作为探求的中心,在某一时期中,士在何等地位中产生和占有何等地位,士以何种方式参与政权、操控政权,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若依此观念来作为中国社会分期的基准,来说明中国历史中社会的任何演变,将觉比较容易。
——摘自钱穆《国史新论》
请你依据以上观点完成中国古代历史社会分期表格。
(1)将下列基准特征:①门第社会、②封建社会、③游士社会、④科举社会填到“基准特征”一列的相应位置(只填数字代码)。
(2)选择其中任意3个时期对所填写的“基准特征”作出解释说明。
时期 基准特征 解释说明
西周、春秋
战国.
两汉 郎吏社会 西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实行察举制选拔孝廉人才,在太学等各级学校中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学,这一制度实行于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唐以后
注:太学毕业成绩优秀者分派到中央部门作为“郎”,成绩较次者派遣到地方政府作为“吏”。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至于齐隋,不胜其弊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可知,材料肯定科举制的作用,认为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材料“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强调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官员素质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科举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联系所学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分析解答。
2.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自秦到隋唐时期,朝议制度、谏官制度及三省六部制度等有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的作用,为皇权服务,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D项正确;古代君权不断强化,排除A项;上述制度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而非为了发展中央集权下的民主性,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强调君相矛盾的加剧,排除C项。故选D。
3.C
【详解】从材料中的“把公有土地平均分配给耕种者,然后要求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承担同等数额的租赋”可以看出,通过这次改革,大量失地农民获得了土地,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稳定了社会秩序,故答案为C项;在允许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不可能阻断土地兼并,排除A项;把公有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后生活稳定,不会起到促进人口流动的作用,排除B项;社会矛盾仍然存在,D项中的“消除”说法绝对,排除。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按照田亩和财产收税,改变了以往按照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B正确;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是两税法的目的,排除A;C是两税法的客观影响,而非特点,排除C;两税法减轻了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D。
5.B
【详解】由材料“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进行封驳审议”,可知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开创的,排除A;唐朝沿用三省六部制,故选B;材料与中外朝制度无关,排除 C;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不可能解决经济的矛盾,排除D。
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运作机制是,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故B正确;尚书省负责执行,与材料无关,故A不正确;礼部是尚书省下辖的一个执行机构,故C不正确;内阁制产生于明朝,故D不正确。
7.B
【详解】试题分析:材料突出的是古代选官中存在的以地域来分配名额的现象,察举制和科举制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可见科举制也存在着地域原则,所以不全是按才能录取,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选官制度 科举制
8.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工部主要负责国家土木工程和屯田、水利。礼部主要负责科举考试和礼仪、祭祀,户部主要负责户籍、土地、赋役,所以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门,故排除A、B、C,D项正确。
9.B
【详解】虽然佛、道二教迅速发展,但南北政权仍然采取许多措施加强儒学,由此可知当时儒学仍然是官方正统思想,故选B;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但尚未形成,排除C;汉代以后儒学始终占据传统思想主流地位,“重新建立”的说法有误,排除D。
10.A
【详解】由材料“唐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 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入流等途 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进士数量的十倍”可知唐代科举制录取名额有限,而贵族尚可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仕途,体现了选官制度有待完善,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充分说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排除B项;世家大族“垄断”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排除C项; 材料并未强调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材料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示意图,皇帝下设三省,尚书下分六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批驳,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分担尚书省得实际执行权,故D正确;通过材料看不到变化,故A错误;门下省负责审议批驳,与中书省、尚书省配合,故B错误;中书省草拟诏令,但必须得到门下省的审核,故C错误。
12.C
【详解】从材料的图片明显可以看出是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这应该是隋唐时期的经济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以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时,C项正确;材料的制度应该是隋唐时期的,排除A项;租庸调制并没有加强国家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两税法是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据所学可知,两税法按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要标准的征税方法,C正确;A、B、D是两税法的作用,而不是特点,A、B、D排除。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税法是指唐朝的两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C项正确;“地方官员贪腐严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五代十国混战割据”发生在唐朝灭亡之后,排除B项;均田制度开始实施于北魏,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可知体现的是权力的转移,而且盐铁、度支和户部的出现,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产生的较大的影响,C项正确。唐朝灭亡于藩镇割据,即唐末的财政机构改革没有遏制藩镇的膨胀,A项排除。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分割相权,B项排除。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点睛】材料“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是解答该题的关键,结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答案。
16.(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
不同:注重血缘门第
(2)影响:打破贵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学风的改良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认识:选拔标准随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变化;选拔制度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可见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由材料“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由材料“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归纳出科举制被西方国家借鉴,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的影响。
(3)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中“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有效信息不难回答;第二小问,结合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实现国家富强对人才的需求回答。
(4)本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首先要指出,国家治理离不开人才,选拔制度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演变,从社会发展来看,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平和公正,说明选拔标准要随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变化。
17.(1)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积极: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变化: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为财产(资产)为主。
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详解】(1)根据材料“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 之路”,可知魏晋时期士族门阀通过九品中正制掌控国家政权,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的标准,使普通庶族难以拥有进入国家政权的机会,为了改变九品中正制所造成的门阀政治,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使广大下层民众可以通过读书考试做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也扩大的政权的统治基础,体现出相对的公平性,更将选官和任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进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以资产为宗”“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 化的主流”,可知相对两税法以前采用人丁作为征税标准,而两税法以后则以土地和资产作为征税标准。准税标准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也扩大了征税对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使征税名目也相对减少,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18.
时期 基准特征 解释说明
西周、春秋 ② 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分封制,统治者通过层层分封巩固统治,形成世卿世禄制,成为西周、春秋时期的基本制度
战国 ③ 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百家争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礼贤下士,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促进了社会转型
两汉 郎吏社会
魏晋南北朝 ①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逐渐控制了人才选拔权,形成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局面
唐以后 ④ 隋朝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扩大了用人范围,这一制度在唐宋时期完善,成为此后直至清末选拔官吏的基本制度,影响深远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分封制,统治者通过层层分封巩固统治,形成世卿世禄制,成为西周、春秋时期的基本制度,因此西周、春秋时期属于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百家争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礼贤下士,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促进了社会转型,因此战国时期属于游士社会;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逐渐控制了人才选拔权,形成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局面,因此魏晋时期属于门第社会;隋朝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扩大了用人范围,这一制度在唐宋时期完善,成为此后直至清末选拔官吏的基本制度,影响深远,因此唐以后属于科举社会。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