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0:4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唐太宗说“其(吐蕃)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府 B.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册封怀仁可汗 D.册封渤海郡王
2.下表是唐朝长安朱雀街东坊内商业分布一览表(节选部分)。这反映出唐代
商店行业类型 地理位置 营业年代 出处
鬻饼者 胜业坊 开元六年(718年) 《唐两京城坊考》卷2
胡饼贩卖 宣平坊 天宝三年(744年) 《太平广记》卷42
茶肆 永昌坊 太和九年(835年) 《旧唐书》卷169
旅馆 崇仁坊 唐后期 《太平广记》卷196
A.商店行业类型较为单一 B.市场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C.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D.传统的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3.中国古代历史上先后出现过: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这些政治较为清明时期的出现,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
A.都是大一统,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B.统治者都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社会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
C.与少数民族政权实行和亲政策
D.都进行独尊儒术,大兴儒学教育
4.“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5.“这尊俑(见如图)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唐代墓葬,当时共发掘出两尊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它们的发现,不仅反映了当时唐王朝的政令在高昌地区得到全面推行,也表明盛唐时期高昌地区有着同长安一样的流行时尚。”这可以用于说明盛唐时期( )

①骑马是女性主要休闲方式 ②民族交融有所发展
③社会趋向追求显贵的地位 ④社会风气比较开明开放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6.唐太宗是中国古代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以下史实发生在他统治时期的有
①推行均田制,实行休养生息 ②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③开创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 ④高僧玄奘远赴天竺求得佛教经典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关中地区是秦汉和隋唐王朝政治重心所在地,扼守关中地区东面门户的关隘是
A.玉门关
B.嘉峪关
C.大散关
D.函谷关
8.下表为唐代某一时期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表。据此可以推断出,唐代这一时期
A.两税法的实施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B.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处于良性互动状态
C.均田制下农村地区土地兼并严重 D.农民家庭经济的平均剩余率在 10%左右
9.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二世而亡,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
A.宦官和权臣当道 B.隋炀帝的暴政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隋末农民起义
10.学者张国刚认为,尽管唐中期以后藩镇林立,但是“藩镇并非全是割据势力,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镇大都服从朝廷指挥,向中央贡纳赋税。”据此推断这部分藩镇( )
A.有利于唐朝统治的延续 B.造成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C.威胁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D.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
11.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蜀、东晋、金 B.东汉、南宋、隋
C.蜀、东晋、隋 D.蜀、西夏、元
12.代周灭陈再建大一统的王朝是( )
A.北魏 B.隋 C.唐 D.元
13.隋初沿袭了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存在“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形。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废郡,并省州县,裁减冗官,从而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这次调整
A.强化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民众负担
C.导致了君主专制弱化 D.阻碍了阶层流动
14.“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15.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宰相李吉辅主持编撰《元和郡县图志》。当时唐朝陇右道被吐蕃占领,但李吉辅仍将陇右道列于书的最后。李吉辅这一做法
A.体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 B.发展了中国古代正史的编撰体例
C.意在打击地方藩镇势力 D.说明皇帝权力已被宰相架空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周时期、秦朝时期、西汉时期)的形势图。
材料二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提取图1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提取图2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3)提取图3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4)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三彩种类颇多,有的器物的造型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凤首壶等是模仿西亚一带流行的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器形而制作的。人物、动物类是为殉葬而烧制的,有马、骆驼、镇墓兽、武士、仪仗俑、骑马俑和胡俑等。唐三彩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动物线条简洁明快,精美强健,特别是马和骆驼的造型,耐人寻味。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大视野》
材料二 图1为陕西礼泉出土的胡帽戎装骑马女俑、图2为河南洛阳出土的胡人骑骆驼俑。
(1)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
(2)对上述材料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隋书·食货志》记载,隋朝均田令规定:农民、奴婢、耕牛的授田皆以北齐制度,即一夫受露天80亩,妇人40亩;丁男另有桑田或麻田20亩,是为永业田;奴婢按良人办;丁牛一头受田60亩,限4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政府还大力鼓励百姓垦荒,并大量修复、改造水利工程。如蒲州刺史杨尚希颇有惠政,督导人民“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寿州总管长史赵轨“劝课农桑,更开三十六水门,灌田五千顷,人赖其利”。隋朝政府相继在卫州(今河南汲县)设黎阳仓,洛州设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等。隋朝大业年间,又修建含嘉仓。据考古发掘,含嘉仓已经探出粮窖259个,其中大窖储粮一万数千石,小窖储粮数千石。直到唐王朝取代隋朝二十余年之后,隋朝库存粮食依然尚未用尽。隋朝一系列粮食安全举措,为开皇盛世的到来提供了条件,为隋炀帝的军事远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摘编自刘长林《浅论隋朝应对粮食安全采取的举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为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意义。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四海可使如一家”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正是这一观念的体现,B项正确;设置西域都护府是在汉代,排除A项;册封怀仁可汗和渤海郡王的是唐玄宗,排除C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材料表格体现的是唐代由于商品贸易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坊市制度有所松动,在部分坊内出现了商业活动,C项正确;材料仅提供了在坊内的部分商业类型,无法证明唐代商店行业是否单一,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市场是否受官府监管,根据所学宋代市的交易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B项错误;唐代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内,且有坊墙、市墙界限阻隔,只是部分商业突破限制侵入坊里,可见坊市制度有所松动但并未瓦解,D项错误。故选C。
3.B
【详解】在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政治较为清明时期,统治者都注重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社会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故B正确;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不一定能够出现盛世,排除A;C不符合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排除;D不符合文景之治,排除。
4.D
【详解】试题分析: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他认为以历代兴亡的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用来考察当今的利弊得失。故选D。
5.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吐鲁番……发掘出两尊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唐王朝的政令在高昌地区得到全面推行”等可知,中原王朝上层社会妇女出游戴帷帽的风尚影响了当时吐鲁番地区上层社会的妇女,说明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明开放,④正确;根据材料“高昌地区有着同长安一样的流行时尚”说明民族交融得到加强,②正确;材料缺乏相关对比,无法得出骑马是唐代女子主要休闲方式,排除①;社会趋向追求显贵的地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③。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
6.C
【详解】北魏至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度,同时唐初为恢复经济,实行休养生息,①正确;汉代设置西域都户,②排除;科举制开创于隋朝,③排除;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④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排除A、B、D。
7.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长安所处的渭河平原区之所以被称为关中,因为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居四关之内,故称关中,故排除C,D项正确。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与题干无关,排除A。嘉峪关所在地是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处隘口,与题干无关,排除B。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关中”的概念,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8.B
【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在该时期农民家庭在支出以后还有一定的剩余,说明农民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因此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处于良性互动状态,故选B;表格内容没有涉及赋税的内容,排除A;表格内容仅反映了农民家庭的经济运转,不能说明土地兼并状况严重,排除C;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农民家庭经济的平均剩余率要超过10%的,排除D。
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B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错误,排除。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中期以来,藩镇林立,但大部分都服从朝廷,并缴纳赋税,维系了唐朝百余年相对稳定的统治,有利于唐朝统治的延续,A项正确;造成唐朝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部分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并非强调部分藩镇威胁中央集权,排除C项;部分藩镇的存在仍然威胁中央集权,地方割据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三国时期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魏蜀吴,①指的是蜀,西晋之后指的是东晋,②指的是东晋,隋朝灭掉最后一个分裂政权陈,统一了全国,③指的是隋朝,C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是错误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于大兴城,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中国,B项正确;代周灭陈并重建大一统的朝代的是隋朝,而不是秦朝、北宋、元朝,排除A、C、D项。故选项。
13.A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国家机构.官员的减少可以节省开支,提高行政效率,地方官员统一由吏部选任又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客观来看,材料所述调整有利于减轻民众负担,排除B项;在隋文帝的这次调整之后,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而吏部又听命于皇帝,因而这次调整不会削弱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所述调整导致官吏队伍缩小,但阶层流动渠道并没有变化,排除D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旧唐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地方藩镇掌控地方官员任免、贡赋的权力的情况,这揭示出当时藩镇割据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没有涉及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民族关系、文臣与武将矛盾,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结合唐代国家统一观念考查家国情怀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虽然当时陇右道被吐蕃占领,但是宰相李吉辅在编撰《元和郡县图志》时并没有放弃对陇右道的相关记述,这体现了李吉辅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故A项正确;《元和郡县图志》是地理学著作,并非正史,排除B项;吐蕃并非地方藩镇,排除C项;题干中宰相李吉辅的做法对皇权无法产生威胁,排除D项。
16.(1)图1:都城在咸阳,地方上设郡,这与秦朝定都咸阳,且在地方设立郡县的社会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秦朝。
(2)图2:都城在镐京,除了齐、鲁、晋、燕、宋等主要诸侯国外,还有众多的诸侯国,这与西周定都镐京,且在西周初年进行分封的社会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西周初期。
(3)图3:出现国的名称,同时也出现郡,这与西汉时期在地方郡国并行的制度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西汉时期。
(4)史实:用军事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通过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
【详解】(1)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王朝的都城在咸阳,地方上设郡,这与秦朝定都咸阳,且在地方设立郡县的社会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秦朝。
(2)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王朝的都城在镐京,除了齐、鲁、晋、燕、宋等主要诸侯国外,还有众多的诸侯国,这与西周定都镐京,且在西周初年进行分封的社会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西周初期。
(3)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示中既出现国的名称,同时也出现郡,这与西汉时期在地方郡国并行的制度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西汉时期。
(4)根据“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可知材料三中反映的是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与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交融主要有战争、设置机构、和亲、册封等方式,如用军事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通过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
17.(1)史料:二手史料和一手史料。
(2)解释:唐朝时期的经济繁荣,对外开放,其中唐三彩的形象明显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说明的是这一时期中外交流密切;而材料中的“骑马俑和胡俑等”反映的是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唐三彩的动物形象刻画,反映的是当时手工业技术高超。
【详解】(1)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因此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史料的类型分别是二手史料和一手史料。
(2)解释:本题相对开放,关于解释可结合唐朝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唐三彩涉及的风格及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8.(1)措施:继续推行均田制;鼓励百姓垦荒;大量修复、改造水利工程;修建多处粮仓,进行大量粮食储备;修建大运河,调剂粮食余缺。
(2)意义:为开皇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为隋朝的军事远征和工程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有利于巩固隋朝统一;为唐朝初期提供了物质保障;为后世保障粮食安全积累了经验。
【详解】(1)根据材料“隋朝均田令规定”得出继续推行均田制;根据材料“政府还大力鼓励百姓垦荒,并大量修复、改造水利工程”得出鼓励百姓垦荒,大量修复、改造水利工程;根据材料“隋朝政府相继在卫州(今河南汲县)设黎阳仓,洛州设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等”得出修建多处粮仓,进行大量粮食储备;结合所学隋朝大运河的作用得出修建大运河,调剂粮食余缺。
(2)根据材料“隋朝一系列粮食安全举措,为开皇盛世的到来提供了条件”得出为开皇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为隋炀帝的军事远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得出为隋朝的军事远征和工程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结合所学隋朝的发展历程得出有利于巩固隋朝统一;根据材料“直到唐王朝取代隋朝二十余年之后,隋朝库存粮食依然尚未用尽”得出为唐朝初期提供了物质保障;结合所学对后世的影响得出为后世保障粮食安全积累了经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