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某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时做了课堂笔记,如图。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东晋 D.唐朝
2.盛唐时期,边塞诗歌中存在“以汉代唐”的现象,指的是诗人借用汉朝的人、事、物来指代唐朝的人.事物,如“匈奴未灭不言家”“不破楼兰终不还”,汉将李广、霍去病卫青常被提起。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汉代统一王朝的强大 B.汉唐相似的时代风貌
C.汉唐对外征战的频繁 D.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
3.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 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 )
A.书法艺术 B.戏剧表演 C.舞蹈艺术 D.绘画艺术
4.唐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的现象,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局对文化产生影响 B.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C.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 D.汉字体系开始成熟
5.某部药典的编著以《本草经集注》为蓝本,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利用13个道、133个州开展药物普查。它由朝廷颁布,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这部药典是( )
A.《神农本草经》 B.《千金方》 C.《唐本草》 D.《黄帝内经》
6.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各地修建了很多石窟寺,它们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其中,龙门石窟位于如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7.魏晋至隋唐,石窟寺艺术不断发展。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都是典型代表。石窟寺艺术的繁荣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三教走向融合 B.道教不断发展
C.儒学遭遇危机 D.佛教日益兴盛
8.唐代的宫廷乐舞,既有本土特色,还有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的体现,以及来自印度、高丽、日本等外国的元 素,形成了乐舞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融合程度提升 B.中华文化吸引力增强
C.丝绸之路范围扩大 D.国家的政策较为开明
9.中国人对莲花的喜爱古已有之,《楚辞》中有“集芙蓉以为裳”的诗句,佛经中亦将莲花作为“出尘离染”的净土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时期,莲花纹被广泛应用在陶瓷器上,呈现出丰富的变化(下图所示)。莲花纹器皿的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缘于此时期( )
南朝青釉瓣纹盖罐 北朝青釉莲花尊
A.陶瓷器的生活化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政府的积极提倡 D.民族的频繁迁徙
10.王献之的书法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由晋末至梁代,他的艺术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下图是其代表作《中秋帖》,最符合该帖书体特征的表述是( )
A.端方浑厚 B.扁平工整 C.率性俊逸 D.规矩整齐
11.唐代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韩愈此举
A.反映了唐朝的多元文化面貌 B.扭转了儒学面临的危机
C.对宋代儒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D.顺应了三教合流的趋势
12.如表为东晋文学发展情况统计表,对该如表解读合理的是( )
时间 地域中心及文学主题
东晋初期 主要是以建康为中心的京都地域的“中兴”文学主题兴起
东晋中期 主要是以兰亭诗会为代表的会稽地域“玄言”文学主题的兴盛
东晋后期 后期主要是以庐山为中心的寻阳地域“遁世“文学主题的兴盛
A.反映了区域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B.体现政治环境与文化互动
C.清谈无为之风冲击传统伦理道德 D.创作题材世俗化特征显著
13.唐太宗时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下列情境有可能在当时出现的是
①唐太宗在鸿胪寺接见了东罗马的使者,并回赠了物品
②在长安有人买到了佛像、西红柿和马铃薯
③有一位日本人通过科举取得了唐朝的功名,并娶了一位中国女子为妻
④在长安可以欣赏到朝鲜的歌舞和日本的诗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魏晋南北朝时期,神话和志怪小说开始兴起著名的有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这一状况出现的背景是( )
A.文学创作氛围宽松 B.门阀士族渐趋衰落
C.佛道思想广泛流传 D.科学技术显著发展
15.著名学者宗白华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高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下列文化现象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雅俗共赏的市民文化 B.修身齐家的士人情怀
C.匿情抑性的儒家精神 D.自然清谈的玄学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
材料三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汉至唐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原因。
17.某一历史学习小组探究隋唐时期的佛教中国化问题,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史料一
史料二 洛阳龙门石窟之卢舍那大佛(始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四月)史料二开皇元年,高祖普召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佛像。
——《隋志》
史料三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1)指出材料中的三则史料对研究魏晋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玄奘(602-664),洛州缑氏人,从小聪明颖悟,对佛学非常感兴趣,13岁剃度为僧,学习佛法。他在国内遍访佛门高僧名师,感到所说纷杂,难得定论,决心到天竺(印度)学习。627年,他离开长安,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天竺,师从那烂陀寺戒贤法师,潜心研究佛法。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共主持翻译佛教经论74部,13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最多的人。他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翻译水平之高,为后代的学者所叹服。玄奘还将印度本土已经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回印度,并将《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由他口述,门徒记录,写成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亲身游历过的110个国家,以及他听说的28个国家的山川形势、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资料。
——摘编自王岳川主编的《一生要读知的100位中国名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玄奘取得功绩的主观因素。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确立的;雕版印刷术是唐朝时期的科技成就;玄奘西游是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表现;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2.B
【详解】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汉朝西北边境一直面临来自匈奴的威胁,而唐朝的边境则面临突厥、吐蕃等隐患,汉代经营边疆的成功使得唐代诗人以史咏今,抒发建功立业之志,反映出唐代和汉代的时代风貌的相似之处,故B项正确;与汉代相比,唐代也是统一王朝,更为自信开放,A项不符合题意;唐代对外征战并不频繁,对周边民族采取羁縻政策为主,C项错误;D项与边疆问题无关。
3.A
【分析】试题分析:根据“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 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均体现了汉字书写的笔画。故A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书法
【详解】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书法强调规范和法度,反映了政局对文化的影响。统一的政治环境为文化的规范和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促使书法艺术向更加规范和统一的方向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统一而非多样性,没有涉及文化的多样性,排除B项;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不能反映材料中的变化,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政局对文化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汉字体系早在商周时期就已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依据材料“它由朝廷颁布,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颁布的药典,出现在唐朝的《唐本草》,C项正确;《神农本草经》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排除A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排除B项;《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地图可知①③是甘肃省,②是山西省,④是河南省,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故D项正确,排除ABC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魏晋至隋唐,石窟寺艺术不断发展。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都是典型代表。”并结合所学可知,石窟是依山岩凿成的石室,一种就着山势开凿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地典型代表,因此石窟寺艺术的繁荣反映了这时期佛教的日益兴盛,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三教融合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道教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学遭遇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唐代的宫廷乐舞是本土乐舞和少数民族以及外来乐舞因素的融合,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和唐代当时对外政策开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有关,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乐舞情况,而非民族融合程度和中华文化吸引力的增强,排除AB;根据乐舞的情况并不能得出丝绸之路范围扩大的结论,排除C。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象征佛教教义的莲花被大量应用,体现出了佛教的广泛传播,B项正确;莲花体现的是宗教化不是生活化,排除A项;佛教传播是民间的行为,排除C项;材料和民族迁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献之的《中秋贴》是草书,草书的特点是率性俊逸,C项正确;端方浑厚是楷书的特点, 排除A项;扁平工整是隶书的特点,排除B项;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韩愈推崇孟子,发展孟子的思想,并且探讨经典义理,对后期程朱理学影响颇深,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韩愈思想,无其他论述角度,排除A项;唐朝朝是没有扭转儒学危机,排除B项;材料与三教合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政治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政治环境较为松弛时,积极进取的“中兴”文学主题兴起,随着统治者偏安思想逐渐发展及政治斗争愈加频繁“玄言”文学主题、“遁世“文学主题逐渐兴盛,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区域间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谈无为之风冲击传统伦理道德,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创作题材的世俗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据所学,唐王朝存世于618---907年。而此时东罗马使者可以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故①正确;据所学可知,西红柿和马铃薯是明朝时期由美洲引进的农作物,②与材料时间不符;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日友好往来频繁,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典章和制度,③正确;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中国同朝鲜半岛的国家和日本都有来往,故“在长安可以欣赏到朝鲜的歌舞和日本的诗歌”的说法是正确的,④符合题意;故选B;A、C、D错误。
【点睛】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逝世。临终前,将帝国东西部分与两个儿子继承。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延续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间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的正式名称是“罗马”,或者“罗马帝国”。为了与同样自称为罗马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区分开,在1453年帝国灭亡前,西欧人将其称为“拜占庭帝国”。
14.C
【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这推动了神话和志怪小说的兴起,C项正确;A、B、D三项并非神话和志怪小说开始兴起的背景;故本题答案为C。
1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儒家哲学思潮,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玄学的出现反映的是当时士人思想的高度解放,D正确;市民文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受到破坏,A排除;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士人受玄学的影响,主张追求精神上的自由,C排除。故选D。
16.(1)背景: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士阶层崛起;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文化上:学术下移、学术活跃。
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转型,影响深远。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2)地位的变化: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正统思想);魏晋隋唐时期:儒学受佛教、道教冲击,形成三教并行局面,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分析】(1)
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士阶层崛起;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文化上学术下移、学术活跃。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转型,影响深远。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2)
地位的变化:根据材料“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隋唐时期:儒学受佛教、道教冲击,形成三教并行局面,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点睛】
17.(1)史料一是洛阳龙门石窟之卢舍那大佛像,属于实物史料,形象直观。对于研究佛教中国化具有很高史料价值。
史料二是文献史料,对研究隋文帝之于佛教的推崇(佛教中国化)具有很高史料价值。
史料三是唐代诗歌,属于文献史料。史料反映了佛教对诗歌的影响,作为个人著述,具有一定主观色彩,需要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开放的文化政策;知识分子的推动;三教合流的趋势,佛教对中原文化的吸收。
【详解】(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隋唐时期(中国)。根据史料一中的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洛阳龙门石窟之卢舍那大佛像,属于实物史料,形象直观。对于研究佛教中国化具有很高史料价值。根据史料二出处《隋志》,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文献史料,对研究隋文帝之于佛教的推崇(佛教中国化)具有很高史料价值。根据史料三的出处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可知史料三是唐代诗歌,属于文献史料。史料反映了佛教对诗歌的影响,作为个人著述,具有一定主观色彩,需要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原因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个方面展开,可得出原因包括: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开放的文化政策;知识分子的推动;三教合流的趋势,佛教对中原文化的吸收。
18.(1)促进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我国翻译史产生重大影响;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成为中印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2)聪明颖悟;志向坚定;潜心研究;才学过人。
【详解】(1)根据材料“到达天竺,师从那烂陀寺戒贤法师,潜心研究佛法。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共主持翻译佛教经论74部,13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最多的人”可知,玄奘促进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我国翻译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材料“玄奘还将……《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回印度,并将《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资料。”可知,他促进了中印之间文化的交流,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成为中印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2)根据材料“,从小聪明颖悟,对佛学非常感兴趣,13岁剃度为僧,学习佛法”可知,玄奘聪明颖悟、志向坚定;根据材料“他在国内遍访佛门高僧名师,感到所说纷杂,难得定论,决心到天竺(印度)学习”可知,他潜心研究佛法、志向坚定;根据材料“在弘福寺共主持翻译佛教经论74部,13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最多的人……为后代的学者所叹服。玄奘还将印度本土已经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回印度,并将《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可知,他才学过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