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0:4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秦朝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就分封制的存留进行争论;唐朝设置了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北宋的谏院权限很大,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规谏朝政缺失;明朝创行密疏言事之制,赐给大学士“绳愆纠缪”图章,“凡政事有缺,……悉用此印密疏以闻”。这些制度的创立重在
A.避免官员权力的膨胀 B.有效的限制了皇权专制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
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损1500多万缗。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负担过重,农业发展缓慢 B.强化集权措施使政府机构臃肿
C.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收入变少 D.军费和对外和约赔款开支巨大
3.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 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方田均税法
4.以下示意图显示了中国古代历史中某一朝代的权力分配结构,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显示了唐代权力分配结构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更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割据 D.凸显了中央内部权力分配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北宋)金兵内侵,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州郡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作者意在论证
A.唐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优越性 B.唐都城的区位选择优异
C.唐宋地方治理方式互有得失 D.宋代过度集权的消极影响
6.北宋设三司使,直接对皇帝负责,“举四海之大,而一毫之用必会与三司”。这样做的目的是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提高政府财政收入 D.解决行政效率低下弊端
7.北宋苏辙说:“昔仁祖之世,元昊叛命,边臣失律,败亡相继,然而四方士民裹粮奔命,唯恐在后,虽捐躯中野,不以为怨,兵民竞劝,边守卒固,而中国(宋)徐亦自定,无土崩之势。”西夏则是“久不通和市,国人仇怨”。这说明( )
①北宋军民的爱国情绪高涨 ②西夏失败激化国内矛盾
③北宋承受战争的潜力更强 ④西夏挑起边衅不得人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北宋仁宗中期,士大夫政治走向成熟,皇帝负责最后裁决,具体行政事务由代表“天下”的士大夫为主体的各个机构分工完成,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权力体系。据此可知,这一体系出现的思想渊源是( )
A.儒家仁政的政治理想 B.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
C.君臣平等的制衡观念 D.科举提高了官员素质
9.程颢指出:“青苗取息、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设令由此侥幸,事小有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他认为王安石变法
A.重利轻义败坏社会风气 B.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C.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D.没有改变宋代积贫局面
10.赵普认为:“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为此,宋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 )
①派文官出任知州设通判监督 ②设参知政事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④设立枢密院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1.有学者称:“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这种牵制机制一直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下列选项能够体现这种“牵制机制”的有
①汉朝的内外朝制 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③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行省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说: “一般言之,改朝换代乃是一种关节更新。朝代新起时,惩于前朝覆亡,必有若干新制以匡救敝败。”下述制度中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中朝
B.刺史
C.藩镇
D.转运使
13.如表为宋代军队数量情况(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
总额 禁军(京师附近) 厢军(诸州之镇兵)
太祖开宝(968—976年) 37.8 19.3 18.5
太宗至道(995—997年) 66.6 35.8 30.8
真宗天禧(1017—1021年) 91.2 43.2 48
仁宗庆历(1041—1048年) 125.9 82.6 43.3
A.“三冗两积”局面的加剧 B.边防危机刺激兵力扩张
C.守内虚外政策受到冲击 D.变法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14.下表所示是关于宋真宗、仁宗时期职官情况的相关记载。据表中信息可推知
论述 出处
“景德(1004-1007年)、祥符(1008-1016年)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仁宗时期)内外官属总一万 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真宗时),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杨国宜《包拯集校注》
“景德(1004-1007年)官一万余员。皇事占二万余员。治平并幕职州县官三千三百有余,总二万四千员” 马端临《文献通考 国用考二》
A.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 B.国家行政职能范围的扩大化
C.冗费局面的危害严重 D.朝廷对重文轻武政策的肯定
15.南宋绍兴合议后,对金称臣,缴纳钱物称为()
A.岁币 B.岁赐 C.岁贡 D.岁钱
二、材料分析题
16.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的两场重要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前356年,商鞅开始第一次变法,“令民为什伍”,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以有“军功”者,来取代“有亲”者,废除了以血缘为根 .据的“封建亲戚”的原则。前350年,商鞅开始第二次变法,其主要政策包括:废封建,普遍推行县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等等。变法的成果沿续下来,最终使秦走上 日益强大的道路,正如王充所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北魏通过改革把部分国有土地、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又适当限制土地的占有、买卖与继承,从而遏制了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势头,扶植了包括汉族和 内迁各族农户在内的众多自耕农,同时又有力地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使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赋役负担者。改革推动了黄河流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逐 渐形成北强南弱的局面,这为隋文帝结束隔江对峙、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石。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措施以及两次变法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改革中与“黄河流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相关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两场改革所共有的政治智慧和历史贡献。
17.南宋学者陈亮、叶适对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进行了批评,他们说: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jiā),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huī),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水心别集》卷10《实谋》
唐失其道,化内陆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纲纪二》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诗作里有这样的篇章: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抑制你们傲慢的情怀,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为此,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以分享政治权利的民主改革。
——《雅典政制》(亚里士多德著)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级爵);为斗私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以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所谓“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引发了当时诸多议论,苏辙以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
——苏辙《栾城三集》和《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梭伦对贵族政治的态度是什么?为此他所采取的按财产等级分配政治权利的措施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又持有什么态度?为此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上述材料所涉及的改革都针对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在事实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它们给你提供了怎样的历史启迪?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廷议分封制、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议事、北宋讨论政事的谏院和明朝的大学士密疏言事等,都具有集思广益的特点,重在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D项正确;避免官员权力的膨胀只是材料中相关制度的任务之一,不是重点,A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是服务皇权,并未有效限制皇权专制,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制度不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C项错误。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背景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结合所学知识造成这种统治的根源是强化集权措施使政府机构臃肿,吏治的腐败,故答案选B。其他三项不是主要原因。
3.B
【详解】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措施内容的理解。免役法,又名“募役法”,“雇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该项改革措施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青苗法,是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这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于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免受高利贷盘剥。该项改革不会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和地主也不例外。该项改革措施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变为保甲。十户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是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该项改革不会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将兵法即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该项改革不会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综上所述,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是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故选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内容
4.B
【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可知,该朝代设立一系列机构管理地方,削弱了地方权力,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从图示中的“知州”、“通判”可知,图示反映的是宋代的地方制度,而非唐朝,排除A项;宋朝的这一权力分配结构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不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割据,排除C项;图示信息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中央内部,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材料把宋代与唐朝进行了对比,得出宋代“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的结论,这主要是受到宋代强干弱枝、过度集权的影响,导致地方军事力量较弱,故D项正确;唐代藩镇制度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优越,排除A项;材料与都城的区位好坏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制度的得失,排除C项。
6.A
【详解】根据“北宋设三司使,直接对皇帝负责”,结合所学,北宋设立三司使、枢密使和参知政事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故A正确;北宋设立三司使、枢密使和参知政事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排除B;北宋设三司使掌管财政,与提高政府财政收入无关,排除C;北宋设三司使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不是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宋设三司使,直接对皇帝负责”,联系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分析解答。
7.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然而四方士民裹粮奔命,唯恐在后”可知,北宋军民的爱国情绪高涨 ,①符合题意,据材料“而中国(宋)徐亦自定,无土崩之势”和“久不通和市,国人仇怨”可知,北宋承受战争的潜力更强,②符合题意,据材料“四方士民裹粮奔命,唯恐在后”和“久不通和市,国人仇怨”可知,西夏挑起边衅不得人心,甚至西夏内部都有仇怨,④符合题意,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据材料“昔仁祖之世,元昊叛命,边臣失律,败亡相继”可知,失败的并非西夏,而是北宋,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仁宗中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政治导向使得文官士大夫阶层逐渐崛起,到仁宗中期,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权力体系,这是一群有着儒家政治理想的官僚群体,他们以家国天下为己任,所以从思想渊源上讲是儒家仁政的政治理想,A项正确;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国策,并不属于历史渊源,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君臣平等的制衡观念,“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权力体系是充分保障君主的最后决策权,同时又能保证官僚体制发挥其最大的效能,使国家机器得到良好的运转,排除C项;材料与科举制所选拔官员素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根据“青苗取息、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可知,程颢认为青苗法造成转运司盘剥人民,逐利风气日兴,尚德之风渐衰,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问题,排除B;材料反映青苗法破坏了社会风气,CD两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
10.A
【详解】依据材料“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可以看出宋初统治者采取派文官出任知州设通判监督,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来加强中央集权,①③A项正确;参知政事和枢密院是分割宰相的权力,属于君主专制范畴,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汉武帝时引进近臣组成中朝,形成中朝制度,牵制宰相的权力,①正确;三省六部制利用门下和中书省相互牵制,加强君权,②正确;宋朝设立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立三司使分割财权,从而达到牵制相权的权力,③正确;行省制是中央管理地方的机构,不符合“牵制机制”,④错误。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反映了朝代初期往往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实行新的政治制度以维护统治,一般出现在王朝建立之初。根据所学可知,宋初吸取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设置转运使,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中朝是汉武帝时期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刺史是汉武帝时期所设置的监察官职,是王朝中期,故B项错误。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掌管地方军政大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宋代军队数量整体呈上涨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易造成冗兵冗费,引发严重的财政危机,所以变法改革具有很强的必要性,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冗兵冗费,并不完全涉及三冗两积,排除A项;兵力扩张主要是由于北宋立国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构建导致,并非边防危机,排除B项;京师附近的禁军数量总体上多于镇守地方的厢军,反映北宋初年采取守内虚外政策,而非守内虚外政策受到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宋代出现了严重的冗官现象,这严重增强了国家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职能,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冗费的危害,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钱物等成为岁贡,C正确;岁币是北宋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中规定的钱物名称,A错误;,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B错误;岁钱不符合事实,D错误。
16.(1)措施: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影响:增强了秦国实力。
(2)措施:推行均田令;设立三长制;推动新的租调制。
(3)政治智慧:注重制度创新;重视基层治理。历史贡献: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详解】(1)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令民为什伍”可知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依据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可知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依据“以有‘军功’者,来取代‘有亲’者,废除了以血缘为根”可以得出废除世卿世禄制。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一“变法的成果沿续下来,最终使秦走上 日益强大的道路,正如王充所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可以得出增强了秦国实力。
(2)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二“北魏通过改革把部分国有土地、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可以得出推动均田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设立三长制以及新的租调制。
(3)第一小问的智慧,依据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智慧是注重制度创新以及重视基层治理。第二小问的贡献,结合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可以得出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17.两段材料批评的焦点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在执行中矫枉过正,并且积重难返。第一段主要批评制度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段主要批评过度崇文抑武(与唐朝后期相比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导致军备废弛,国势积弱。积极:各级机构逐层统辖,全国一盘棋,集权于中央,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消极:宋朝制度建设严密,对于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管理漏洞的防范十分严密,但矫枉过正,严重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体制僵化,行政效率低下,新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统治危机日趋严重。
【详解】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依据所学可知,宋初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对此的评价应从积极性和局限性入手。依据材料“内外皆柔”“ 虽能自安”结合所学回答积极影响:各级机构逐层统辖,全国一盘棋,集权于中央,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依据材料“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矣”“昏然俯首一 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等信息,结合所学回答消极影响:宋朝制度建设严密,对于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管理漏洞的防范十分严密,但矫枉过正,严重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体制僵化,行政效率低下,新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统治危机日趋严重。
18.(1)态度:限制(抑制)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影响: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利的重新分配,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态度:商鞅变法废除(剥夺)贵族特权。
影响: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利的世袭特权,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提升了新兴地主(军功地主)的政治地位,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
(3)主要原因是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4)改革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详解】(1)根据“不要以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梭伦限制了贵族的政治特权。梭伦的改革限制了贵族的政治特权,有利于打破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对国家政治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根据“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剥夺了贵族特权。商鞅的这些改革措施打破了秦国贵族的世袭特权,加速了宗法制度的瓦解,提升了军功地主的政治地位,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以夺富民之利”、“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可知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改革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反对。
(4)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都对贵族阶层和大官僚大地主阶层进行了限制乃至废除其特权,由此可知社会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重新分配社会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