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诗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 感受李白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3.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画意,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寄予的深厚友情和博大的情感,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在课前将课文进行深入研究,制作PPT课件。
2. 准备古代音乐、道具(如扇子、纸扇等)以营造课堂氛围。
3. 安排学生对诗的内容进行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课前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李白。有人说,古诗鉴赏的学习如同品酒,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探寻它背后的故事,去品味它其中的韵味。
(二)作者作品常识介绍
1.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 创作背景:天宝年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政治上遭受挫折,满怀满腔的悲愤与同情。
3. 了解忧国忧民情怀,以及送别龙标杨花这一意向。
(三)感知诗歌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四)品味诗歌语言
1.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首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点明写诗的缘由和作者对友人的关怀。
第二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是写李白为友人的远谪而伤感。“闻道龙标过五溪”明确点题,写出了王昌龄被贬的缘由。五溪指湖南的辰溪、酉溪、巫溪、沅溪、汉溪。而“过”字暗示了王昌龄旅途艰难。“闻道”一词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
第三句“我寄愁心与明月”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拟人化,诗人寄希望于明月,希望自己能够化作一缕月光,给远方的友人送去一份安慰。但“随君直到夜郎西”又写出了人生多舛,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旅途艰辛生活的同情。
2. 小组讨论,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本诗通过描绘凄凉寂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老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怀;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慨。
3. 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诗歌,并说说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或句子。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总结。
(五)分析诗歌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老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这种感情主要通过景物的描写来传达。“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飘泊无定的杨花、啼叫的子规,烘托出哀伤凄凉的气氛,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以及迁谪之义。另外诗歌中拟人化的手法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化用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把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蕴藉。这就是本诗的主题:在不幸的遭遇中表现旷达情怀。我们进一步明确: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不仅要把握主题思想,还要领略诗中的意境美、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等。
(六)迁移拓展能力
1. 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这首诗中的“愁心”内涵。
(七)小结课堂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分析了诗的内容、鉴赏了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了小结。希望同学们能经常去品味古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生活,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使自己不断丰富成长!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理解诗歌内容。
2. 理解作者通过拟人手法表达的情感,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通过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掌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
2. 教学难点: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诗歌情境中,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教学PPT,包括诗歌内容、作者介绍、图片、音频等素材。
2. 制作学生朗诵视频,便于课后回顾和展示。
3. 准备与诗歌主题相关的拓展资料,供课堂讨论使用。
4.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行复习第一堂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二堂课时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已经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深入了解作者李白的思想感情,探讨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播放录音,请同学们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2. 同学们自由朗读,标出不懂的诗句,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诗意。
3. 小组内合作交流,展示自己的理解,互相答疑。
4. 班级内分享交流成果,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
三、深入探究,理解感情
1. 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2. 探讨诗歌中的哲理,理解作者对友人的关怀与劝慰之意。
教师提问:这首诗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3.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介绍:这首诗写于李白和朋友王昌龄分别之后,当时李白身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后深感惋惜和同情。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小组内分享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拓展延伸
1. 对比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进行对比,谈谈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2. 仿写训练: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首短诗,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或劝慰之意。
3. 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仿写作品,班级内展示交流。
五、小结作业
1. 小结: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强调诗歌情感表达和哲理感悟的重要性。
2. 作业: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李白的诗歌,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进行深入赏析,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我们共同完成了初中语文课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的教学任务。回顾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 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都令我印象深刻。这表明,通过合理的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可以提高。
2. 课堂的氛围:我感到本节课的氛围十分活跃,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教学方法: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朗诵比赛、问题解答等,这些方法都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我认为,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4.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学生们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的含义,并且能够正确地朗诵诗歌。这说明我们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 改进之处:虽然本节课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仍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我们可以增加一些与诗歌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另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使用更多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我认为本节课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尝试。我们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