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题速练】诗歌与文言文联读(浙江专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
(2024·浙江杭州·一模)为了解意象自然特点与情感内涵间的关系,有同学分享了以“花”为核心的意象图,请参与完成任务。
技巧总结:把握古诗意象内涵,可将内涵和意象本身的自然特点相联系。
1.请补充意象图中所缺诗句。
2.下列关于意象特征和内涵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梅花凌霜斗雪,不与百花争春,色白雅洁,兀自散发悠悠暗香,梅花因此成为孤傲不屈、顽强意志的化身。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即柳絮,易随风飞散,《使至塞上》中的“征蓬”指飘飞的无根蓬草,此类意象常喻人生飘零。
C.菊花、桃花花色丰富,幽香淡雅。陶渊明独爱秋之菊,超然避世,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隐于世外,因此世人认为菊花、桃花意象带有隐逸之风。
D.“莲花”长于淤泥之中,色彩依旧纯净洁美,又名青莲,与“清廉”谐音,因此莲花意象往往具有为人清正廉洁、不同流合污的意蕴。
3.请根据技巧总结,完成一次“月”意象的关联分析。
(1)带“月”诗句:
(2)自然特点:
(3)情感内涵:
二、诗歌与文言文阅读
(2024·浙江杭州·一模)“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气是节气的核心,节气与气节,自然与社会,离不开继承与创新,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探究古代文人“节”中的智慧。
文人有节——刘禹锡资料卡
人生遭际 诗文故事
长安朗州 长安 连州 长安 洛阳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参与永贞革新。
同年,革新失败,守旧派得势,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 【甲】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奉召回京。次年,因写诗讥讽,得罪当朝执政,被贬为播州刺史,后改任连州。 元和十年,自武陵①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选自《旧唐书》)【注释】①武陵:地处朗州。 【乙】 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① 紫陌②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注释】①玄都观:道观名。明人王相在《千家诗》中注释道:“玄都观桃花千树,指在朝之官。刘郎,自喻也。言满朝之人皆吾去后而升迁者。”可见,诗人以桃花比喻暂时得势、煊赫一时的守旧派,而那些看花君子则是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②紫陌:指京城长安的道路。
大和元年(827年),再次被朝廷召回长安。次年三月,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丙】 再游玄都观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A是岁出牧①连州,寻②贬为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还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③一时之事。B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④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⑤二十八字,以俟⑥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选自《刘禹锡集 再游玄都观 序文》)【注释】①出牧:离开朝廷,去地方任职。②寻:_________。③志:_________。④唯:_________。⑤题:_________。⑥俟:等待。
会昌二年(842年),卒于洛阳。 白居易:“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疏通文意】
4.请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补全《再游玄都观》的注释。
文言字词 方法 注释
寻贬为朗州司马 课内迁移法: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以志一时之事 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语义判断或推断。 (2)
唯兔葵、燕麦…… 成语推断法:任人唯亲。 (3)
因再题二十八字 语法推断法:根据词语所在的语法位置推断它的活用现象。 (4)
【了解人生】
5.【丙】文中,刘禹锡自称两次遭遇“出牧”,其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A处原因: 。
B处原因: 。
【感受个性】
6.《再游玄都观》序文和诗中的加点词饶有情趣,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2)前度刘郎今又来。
7.请你根据对刘禹锡诗文的理解,补全下面对话。
小浙:刘禹锡诗文的风格真“豪”!他笔下的景物气势不凡,比如《秋词》一诗,诗人不写悲秋,而是描绘了① 、 等明丽秋景,让人心境开阔。
小江:我认为刘禹锡的个性也非常豪放,想说就说,敢于讥刺。两次游玄都观写下的诗,运用了② 手法,对守旧势力进行了无情地鞭挞。
小语:豪气还体现在他③ 上,刘禹锡不为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而悲鸣,只要朝廷有召,他便欣然归来,为国效忠。
小文:是啊,怪不得他的好友白居易发出这样的感叹:“刘梦得,诗豪者也!”
【探究情怀】
8.心中有“结”,则需要排遣内心的愁绪。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① ”,传达出的是一份化悲伤为乐观的情怀;苏东坡在《定风波》中吟诵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② ”,让我们感受到他风雨中昂然前行的自信。
9.心中有“节”,便能化解人生的困顿。请联系资料卡和下面教材中的篇目,探究古代志士仁人化解人生困顿的智慧。
部编教材篇目
七下 《陋室铭》刘禹锡
八上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八下 《小石潭记》柳宗元、《马说》韩愈
九上 《醉翁亭记》欧阳修、《岳阳楼记》范仲淹
(2024·浙江金华·模拟预测)【甲】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①
唐·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②也。况阳春召③我以烟景,大块④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选自《李白集校注》)
【注释】①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二十七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来到安陆,与堂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并为之作此序文。②有以:有原因。③召:召唤,引申为吸引。④大块:大地,大自然。
【乙】
岁暮归南山
唐·孟浩然
北阙①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②逼③岁除④,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⑤。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后为朝廷的别称。②青阳:指春天。③逼:催迫。④岁除:年终。⑤虚:空寂。
10.用“/”为甲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幽 赏 未 已 高 谈 转 清 开 琼 筵 以 坐 花 飞 羽 觞 而 醉 月
11.揣摩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完成填空。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惠连”与下文的“康乐”对应,都运用了① 。“康乐”是② (人名),由此可知“惠连”也是一个人名,借指③ 的人。
12.甲文和乙诗中作者“不眠”的原因是不同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3.(1)填写下列表格,完成“何以不眠”分类梳理。
原因 内容
忧思不眠 ①悠哉悠哉, 。(《关雎·诗经》) ②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世乱难眠 ③自经丧乱少睡眠,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因景忘眠 ⑤ ,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⑥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⑦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2)综合对甲文、乙诗和表格内容的理解,探究古人“不眠”行为的思想内涵。
(2024·浙江杭州·一模)甲
性不解音,而畜①素琴一张,弦微②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晋书·陶潜传》)
【注释】①畜:通“蓄”。②弦徼:琴弦和琴徼,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乙
书琴阮记后 (节选)
[宋]欧阳修
余为夷陵①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也。后做舍人,又得琴一张,乃张越琴也。后做学士,又得琴一张,则雷琴也。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及做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
【注释】①夷陵:今湖北宜昌。欧阳修因替范仲淹申辩而被贬夷陵。
丙
赠无为军①李道士二首(其一)
[宋]欧阳修
无为道士三尺琴,中有万古无穷音。
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
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
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
【注释】①无为军:北宋地名,即无为州。
14.根据学习方法提示,解释句中加点词。
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 义项或范例 释义
性不解音 义项释义法 ①打开。②排除,消除。③理解,懂得。④解释。(《古代汉语词典》) (1)选
则抚而和之 成语释义法 一唱一和 (2)
意则萧然自释 课内迁移法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3)
日奔走于尘土中 词类活用法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4)
15.丙诗三四两句是如何描绘李道士的琴声的?
16.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7.给乙文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
B.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
C.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
D.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
18.根据乙丙诗文文意,参照示例写出合适的句子。
示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琴翁之意 。
道士之意 ,
19.欧阳修感叹“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此处运用陶渊明无弦琴的典故,有何妙处?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2024·浙江湖州·一模)材料一
倦夜①
倦枕②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③,虚织竟何成。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 ,诗人谪居儋耳(今海南儋州)的第三年,时苏轼已六十四岁。②倦枕:对枕头厌烦,即失眠。③络纬:即蟋蟀,虫名,俗称纺织娘。
材料二
昌化①非人所居,食饮不具,药石②无有。初僦③官屋以庇风雨,有司④犹谓不可,则买地筑室⑤。昌化士人,畚土运甓⑥以助之,为屋三间。人不堪其忧,公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时从其父老游,亦无间也。
(节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辙集》)
【注释】①昌化:儋州的一个县,这里指儋州。②药石:指药剂和砭石,泛指药物。③僦:租赁。④有司:指官员。⑤买地筑室:即东坡在儋州居住地桄榔庵。⑥甓:砖。
材料三
儋耳夜书
〔宋〕苏轼
己卯上元①,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②,屠酤③纷然,归舍已三鼓④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⑤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矣,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为己卯年(公元1099年);上元:即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②民夷杂揉: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在一起。③屠酤:屠户和卖酒者,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④三鼓:夜半三更时分。⑤再鼾:一觉睡醒又睡下。
20.任选下面一项,说明材料一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A.联想 B.渲染 C.动静结合
21.为材料一“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的“虚”选择合适的解释,并结合相关材料说明理由。
A.废墟 B.空 C.虚弱
22.材料二中“时从其父老游,亦无间也”一句,可从哪一则材料得到印证? 请用该则材料的信息,描述你对“无间”的理解。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画横线的句子。
(1)昌化士人,畚土运甓以助之,为屋三间。
(2)盖自笑矣,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
24.材料三末尾写到:“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这里的“大鱼”有何隐喻?写出你的看法。
25.读了上面材料,丰富了你对苏轼的哪些认识? 请简述。
(2024·浙江温州·一模)学校开展“中医药进校园”活动,班级将制作主题展板进行宣传,请你完成任务。
展板内容 任务
前言 中药入查坛,寻mì(1) 天地之律。此展如画卷,邀你 共赏草木诗行,领lüè(2) 本草生灵的曼妙。我们将献上 斑lán(3) 多姿的植物图谱,诠释《本草纲目》丰厚内涵 领你徜徉于中药文化的璀璨宝殿。 1.根据拼音写汉字,补写前言。
【展板一 诗草药韵】 ◎诗文中的草木(1)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2)松: A ,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其二)》) (3)菊: , A(陶渊明《饮酒(其五)》) (4)薇:饿死真吾志, (文天祥《南安军》) (5)柳 , (许浑《咸阳城东楼》) 2.请将展板中的诗句补充完整。
◎药书中的草木 (1)莲产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没。根、茎、花、实,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 (2)松叶、松实,服饵所须;松节、松心,耐久不朽。松脂则又树之津液之精华也。在土不朽,流脂日久,变为琥珀,宜其可以辟谷延龄。 (节选自《本草纲目》) 3.展板同时呈现诗文和药书中的草木,请以莲或松为例,简要说明其目的。
【展板二 药草诗语】 决明 [明]吴宽① 黄花隐绿叶,雨过仍离披②。 不为杜老③叹,未是凉风时。 服食治目眚④,吾将采掇之。 不须更买药,园丁是医师。【注释】①吴宽:明代弘治年间礼部尚书,负责礼仪、人才选拔等。②离披:张开,散开。③杜老:指杜甫。④眚(shěng):眼睛生翳。 4.阅读诗歌和注释,参考习贴士,为药草“决明”写一则 解说词。 小贴士:内容包含植物特征、 药用价值和咏物用意等。
【展板三草本华章】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达尔文 5.补全展板中的注释。 6.依据画线句,为本草“白菊”写一则解说词。 7. 《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药学名著,并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请以展板节选材料为例,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可从体例(编写格式), 语言等角度进行阐述。
白菊〔气味〕苦、辛,平,无毒。 〔主治〕风眩,能令头不白(弘景)。染髭发令黑。和巨胜、茯苓蜜丸服之,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藏器)。 〔发明〕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②,味兼甘苦,性秉平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③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④有功。宜乎前贤比之君子,神农列之上品,隐士采入酒犟⑤,骚人餐其落英。费长房言:九日饮菊酒,可以辟不祥。《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荆州记》言:胡广久病风羸,饮菊潭水多寿。菊之贵重如此,是岂群芳可伍哉 (选自《本草纲目》,有删减)【注释】①弘景:与下文的藏器均为古代医家。②零: ③ 囊: ④罔不 : ⑤犟(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
结语:中医药与语文 8.关联任务完成的过程,结合相关材料,写一则结语,概述中医药与语文的关系。
26.根据拼音写汉字。
27.请将展板中的诗句补充完整。
28.展板同时呈现诗文和药书中的草木,请以莲或松为例,简要说明其目的。
29.阅读诗歌和注释,参考小贴士,为药草“决明”写一则解说词。
小贴士:内容包含植物特征、药用价值和咏物用意等。
30.补全展板中的注释。
31.依据画线句,为本草“白菊”写一则解说词。
32.《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药学名著,并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请以展板节选材料为例,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可从体例(编写格式),语言等角度进行阐述。
33.关联任务完成的过程,结合相关材料,写一则结语,概述中医药与语文的关系。
(23-24九年级下·江苏泰州·阶段练习)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
初出城留别
白居易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①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注释:①青门:京城东门。
【丙】
随园记
袁枚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都人游者,翕然①盛一时,号曰随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园倾且颓弛禽鸟厌之百卉芜谢。
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园,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②;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③。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④,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⑤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选文有删减)
注释:①翕然:络绎不绝的样子。②岫(xiù):山穴,山洞。③宧(yí)窔(yǎo):房屋的东北角与东南角。④繁瘠(fán jí):繁多。⑤夭阏(è):《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夭谓折,阏为阻塞之意。此指没有改变山原来的形势。
34.借助表格提示方法,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方法借鉴 文言语句 字词释义
课内迁移法: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 (1)
成语推断法:移风易俗 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2)
语境推断法 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 (3)
查找字典:①用;②派,差遣;③让,令;④假若,假使。 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 (4) (填写序号)
35.翻译下面句子。
(1)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6.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后 三 十 年 园 倾 且 颓 弛 禽 鸟 厌 之 百 卉 芜 谢
37.结合丙文相关语句,分析袁枚取名“随园”的原因。
38.根据小组对话,读文人之“归”。
组员:(1) (朝代)的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写:“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白居易和苏轼也在诗词中写到“归”字。可见,“归”字是理解诗歌的文眼。
组长:“归”本意是“返回,回到本处”的意思,社会动荡,宦海沉浮,经历其中的文人们赋予“归”更丰富的内涵(结合诗文回答):(2)
教师:苏轼吟“一蓑烟雨任平生”,白居易唱“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袁枚取园名为“随园”。根据知人论世的方法,我们可知这三个人物志趣追求的异同在于:③
(2024·浙江·一模)学校“光影剧社”计划拍摄“文人风骨”系列微视频。请你阅读刘理顺相关文段,完成相关任务。
【甲】
刘理顺传(节选)
刘理顺,字复礼。万历中举于乡。十赴会试,至崇祯七年始中式。及廷对,帝亲擢①第一,还宫喜曰:“朕今日得一者硕②矣。”拜修撰③。益勤学,非其人④不与交。
贼犯京师,守卒缺的,阴雨饥冻。理顺诣朝房,语诸执政,急请帑⑤,众唯唯。理顺太息归,捐家赀⑥犒守城卒。僚友问进止,( )曰:“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城破,理顺大书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⑦践之,吾何不然!”书毕投鐶,年六十三。仆四人皆从死。群盗多中州人,入唁曰:“此吾乡杞县刘状元也,居乡厚德,何遽死?”罗拜号泣而去。
(节选自《明史·刘理顺传》,有删改)
【乙】
代出自蓟北门行(节选)
[南北朝]鲍照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注]①擢:提拔。②者硕:年高而有德望的人。③修撰:古代官职名。④其人:指好人。⑤帑(tǎng):指国库。⑥赀:同“资”,钱财。⑦文信:指文天祥。
39.【任务一】阅文知人
同学对刘理顺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概括分析,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时间 内容筛选 人物经历 学习批注
万历年间 万历中举于乡。 在乡中举 可见其人才华出众
崇祯七年 及廷对,帝亲擢第一,还宫喜曰:“朕今日得一者硕矣。”拜修撰。 皇亲拜官 “及”解释为(1)
拜官之后 (2) 勤学慎友 他更加勤于学问,不是好人就不和他们交往
贼犯京师 捐家赀犒守城卒。 (3) 可见其心怀家国
书毕投缳。 (4) 投缳:上吊自杀
40.【任务二】拍摄研讨
请你协助社团成员完成拍摄脚本创作。
[人物神态]揣摩文中划线句人物的神态,选择最合适的一项,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僚友问进止,( )曰:“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
A.正色 B.悲痛 C. 欣悦
41.[配角衬托]摄制组计划借助配角的衬托来突出刘理顺形象。请仿照示例,从文中再找一处,分析其作用。
示例:还宫喜曰:“朕今日得一者硕矣。”
作用:皇帝在殿试廷对后欣喜地称赞说“今日得到了一位年高而有德望的人”。借助皇帝的赞扬突出了刘理顺才华出众,德行兼备。
42.【任务三】诗文颂人
导演组计划在片头增加诗文赞颂刘理顺,你认为乙诗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43.和刘理顺一样,古代很多志士仁人都展现出高尚情操。字幕组计划将其作为片尾字幕进行展示。请根据积累,完成填空。
古代志士仁人无不展现出高尚情操:陆游年老体弱,不忘报国之志:(1) ,铁马冰河入梦来;刘禹锡虽身遭贬谪,却乐观以对:沉舟侧畔千帆过,(2) ;诸葛亮以身作则,教导孩子:非淡泊无以明志,(3) ;文天祥视死如归,以身殉国:人生自古谁无死,(4) ;苏轼壮志未酬,仍渴望杀敌报国:(5) ,西北望,射天狼。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6) 。他们身上展现的豪情与风骨,值得后人敬仰!
44.刘理顺用行动践行“义”举。你认为以下哪位人物和他最相似,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阐述理由。
A.孟子 B.辛弃疾 C.秋瑾
(2024·浙江·模拟预测)月亮,自古以来颇受行旅之人的关注。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将目光望向文人们各自心中的那轮明月。
(甲)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①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②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③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释:①湓(pén)亭:即水湓亭,时为浔阳的一处景点。②曲江池:在长安南约五公里的低洼地带,是古都长安的一处景区。③湓浦:即湓水,今江西省龙开河的古称。其与长江交会处称湓口,即白居易被贬处。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月夜游宝石山记
【明】都穆
壬戌①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②读书之轩,俯瞰全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
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③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也。
注释:①壬戌: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②黄晋卿:黄溍,元人。③靳:吝惜。
【赏月有法】
45.为了更好地走进诗文,欣赏文人们眼中的那轮明月,需要我们解决部分疑难字词。请你结合课内文言文及所学方法完成表格。
方法 语句 方法联结 释义
课内迁移法 诚天下之绝境也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1)
查阅字典法 第以人情之异 ①次序 ②大官的住宅 ③副词,只是 ④连词,但是 (2) (填序号)
成语关联法 予情愈豁 (3) 开阔、舒畅
【披月入文】
46.读完以上诗文,小语和小文关于“赏月”展开了一番讨论,请你帮忙补全对话。
小语:月亮,不仅是古人游乐赏玩的好对象,更是游子在外的情感寄托。
小文:不错,甲诗前两句运用了 的手法,明明在一样的日子里赏月,但诗人赏月的 、 却发生了变化,内心愁苦不已。
小语:同样在八月十五赏月,丙文则分别讲述了作者游历宝石山、金山的赏月经历,均感到心情 。
小文:相比之下,乙文中苏轼因夜不能寐,与友人结伴赏月。在他看来,其他人无法欣赏到如此美好的月色是因为 。
小语:奇怪?月亮是同一个月亮,为什么每个人赏月的心情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小文:这是因为 (用原文回答)。
47.乙、丙两文中均有对于月色的描绘。请你模仿乙文的示例,为丙文作一个批注。
(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批注: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以及内心的宁静、喜悦。
(丙)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
批注:
【评人识月】
48.联读三篇诗文,完成以下问题。
(1)在甲、乙、丙三篇诗文中,白居易、苏轼、都穆都拥有一颗赏月之心。结合你对苏轼口中“闲人”的理解及小贴士,你认为白居易、都穆是否属于“闲人”?
小贴士
都穆(1459-1525),字玄敬。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礼部主客司郎中。正德七年(1512 年)上书乞归,许之,加太仆寺少卿,仍官礼部。翌年,奉使陕西,正德九年致仕归田,绝迹公府,放情山水,著书为业。
——《太仆寺少卿都公穆墓志铭》
(2)结合三篇诗文内容,你如何认识月亮这一意象的内涵?
参考答案:
1.①采菊东篱下②悠然见南山③濯清涟而不妖④杨花落尽子规啼 2.C 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高悬头顶,不随空间改变形状”或“明亮”或“形状圆,寓意团圆”; 千里共赏同一轮明月,借明月表达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或思乡)。
【解析】1.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菊、篱、悠、濯、涟、啼。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意象内涵。
C.有误,在陶渊明的作品中,菊花确实常常与隐逸之情相联系,但桃花主要是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相联系,更多地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而非直接的隐逸之情;
故选C。
3.本题考查诗句积累和赏析。。解答时,结合自己的积累,选取有关“月”的连续两句诗词作答即可。
如:
(1)带“月”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望月怀远》
(2)自然特点:月亮作为自然天体,具有高悬夜空、明亮皎洁、形状圆缺变化等自然特点。它照亮了黑暗的夜晚,成为了人们夜晚的指路灯。同时,月亮的圆缺变化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
(3)情感内涵: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内涵。首先,它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所表达的,即使身处天涯海角,也能共赏同一轮明月,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其次,月亮也常被用来表达思念之情,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所描绘的,月光洒满床前,仿佛地上结了一层白霜,让人不禁思念远方的亲人。此外,月亮还象征着孤独、寂寞和清冷,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所表达的,诗人在孤独时与明月对饮,表现出深深的孤独感。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4. 不久 记下 只有 写 5. A处原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B处原因:因写诗讥刺,得罪当朝执政,再遭贬谪。 6.(1)“耳”是罢了的意思,隐含讥讽之意。诗人借荒芜景象抒发对人事之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对守旧势力迅速消亡的嘲讽。(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2)“又”表现了诗人再次回到朝廷的快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流露出几分胜利后的欢悦与得意。(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7. 碧空、 层云、白鹤(2处即可) 对比,或比喻 家国情怀 8. 天涯若比邻 一蓑烟雨任平生 9.面临人生的困顿,古代志士仁人或坚贞不屈、勇于抗争:刘禹锡几经贬谪,依旧不改初心,反抗守旧势力的压迫;韩愈以千里马为比喻,表达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或寄情山水,聊以自慰:柳宗元游小石潭,排遣心中抑郁;欧阳修建醉翁亭,表达与民同乐的情志;苏轼以明月、竹柏为伴,抒发豁达乐观的情怀。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这些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分析】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久又贬为朗州司马。根据“课内迁移法: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其中的“寻”为“不久”的意思,故可知“寻贬为朗州司马”的“寻”为“不久”之意;
(2)句意:用来记录当时之事。根据“语境推断法”联系上文“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可知:人人都说有道士亲手栽植了仙桃,满观如红霞,于是才有前首诗,由此可知,前一首诗是记录当时的情景,故可知“志”为动词,“记录”的意思;
(3)句意:只有兔葵燕麦。根据“成语推断法”中的“任人唯亲”,可知“唯”是“只有”之意;
(4)句意:于是再题写二十八个字。根据“语法推断法”可知“题”后面的宾语为“字”故可知,“题”为动词,是“题写”的意思。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空,结合“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参与永贞革新。同年,革新失败,守旧派得势,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可知: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同年,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第二空,结合“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奉召回京。次年,因写诗讥讽,得罪当朝执政,被贬为播州刺史,后改任连州”,可知:刘禹锡因写诗讥讽,得罪当朝执政,被贬为播州刺史,后改任连州。
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词语。
“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的意思是:(我)重游玄都观,空空荡荡的连一株树也没有了,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摆动而已。“耳”为句末虚词,表示罢了。结合“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可知:刘禹锡当年因为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讥讽权贵,被贬出(京城);现在过去了十四年了,“我”又回来作主客郎中,再重游玄都观,这里空空荡荡的,连一株树也没有了。作者借玄都观当下的荒芜之景,抒发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树”象征的是守旧势力,“荡然无复一树”暗示守旧势力的消失。“耳”字表现诗人对守旧势力的气焰消退的无情嘲讽,表达时光流逝的唏嘘。
“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意思是: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又”表示“再次”,结合“因写诗讥讽,得罪当朝执政,被贬为播州刺史” ,可知:当年刘禹锡因为写诗讥讽,得罪权贵,被贬在外,如今他再次回到朝廷。表现他为自己不惧打击,坚持到底的顽强精神感到欣慰,为自己斗争取得胜利感到欣慰。
7.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第一二空,“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思是: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第三空,“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意思是: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的意思是:玄都观的百亩庭院,一多半都长了青苔。桃花一株也没有了,只有那野菜花儿开。此处运用对比手法,将玄都观前后景色的对比,表达诗人对攀附权贵的奸佞小人极大的鄙视和无情的讽刺。
第四空,结合“同年,革新失败,守旧派得势,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刘禹锡奉召回京。次年,因写诗讥讽,得罪当朝执政,被贬为播州刺史,后改任连州”“大和元年(827年),再次被朝廷召回长安”,可知:刘禹锡参加革新,失败就被贬出京城,后来奉旨回京,因忤逆权贵,再度被贬,后来又再次被朝廷召回长安。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对朝廷忠心耿耿的人,他热爱国家,忠于朝廷的品性受到人们赞扬。
8.本题考查名句理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表达了诗人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我)有什么可怕的?穿着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诗人冒雨徐行,他不在意风雨,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9.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结合《陋室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刘禹锡在遭遇人生长期低谷,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依然能赋诗作文、陶冶情操、睥睨小人、乐观自信,陋室不陋全都是因为宅子的主人志趣高雅、品德高尚,表现他高洁傲岸的品性。
结合《记承天寺夜游》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虽然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文章既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也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结合《小石潭记》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文章记叙了作者柳宗元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表现作者寄情山水,排解心中愁绪。
结合《马说》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韩愈通过叙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描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痛斥了当时的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重用人才,抒发了对人才的同情和理解,希望人才能被发现和重用。作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通过反问句式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结合《醉翁亭记》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欧阳修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追求自由、寄情山水,对快乐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结合《岳阳楼记》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结合以上分析,分析其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乙文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丙文
贞元二十一年我作屯田员外郎,当时这个观里没有花。那年贬我出去作连州刺史,不久又贬为朗州司马。过了十年,召我回京,人人都说有道士亲手栽植了仙桃,满观如红霞,于是才有前首诗以记一时之事。接着又派出作刺史,现在十四年了,我又回来作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空空荡荡的连一株树也没有了,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摆动而已。于是再题写二十八个字以等待后来的游人指教。大和二年三月。
玄都观的百亩庭院,一多半都长了青苔。桃花一株也没有了,只有那野菜花儿开。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哪去了?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旧唐书》
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京城)做播州刺史。
白居易:“刘梦得,是诗豪。他的(诗)锋芒突出,很少有敢和他对诗的。”
10.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11. 典故/用典; 谢灵运; 英俊有才气(能指出有才气,意对即可)。 12.示例:甲文描写了兄弟相会,花月交辉,幽赏高谈,开筵饮宴的场景,表达了表达了作者对天地美好,但生命短暂需享受自然、享受生命,及时行乐的深刻认识。因此甲文作者不眠的原因是春夜欢叙,舍不得睡觉。
乙诗叙述了作者在政治上仕途不顺,而且遭到了故人疏远的境地,诗人感慨岁月无情和生命短暂,而自己壮志难酬,因此夜晚忧愁难眠。 13. 辗转反侧 此夜曲中闻折柳 长夜沾湿何由彻 夜阑卧听风吹雨 深林人不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天与云与山与水 示例:古人“不眠”行为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对时间的感慨、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李白通过夜游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及时行乐的哲学思考;而在《岁暮归南山》中,孟浩然则通过夜晚的不眠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忧愁。其他诗句中,无论是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还是对孤独与愁绪的表达,都反映了古人在夜晚不眠时,通过诗歌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释放。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不眠”主题的丰富内涵,展现了古人在夜晚的多种情感体验和生活态度。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正以幽雅情趣欣赏着美景,高远的谈吐已更为清妙。铺开盛席,坐在花间;行酒如飞,醉于月下。“幽赏未已”和“高谈转清”为并列短语,中间应该断开一处,“开琼筵以坐花”和“飞羽觞而醉月”则是并列的句子,对仗工整,中间也应断开一处;
故断句为: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1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文学常识、文言实词。
第①②空,“惠连”指南朝宋谢惠连。惠连幼聪慧,族兄灵运深加爱赏。后诗文中常用为从弟或弟的美称。“康乐”指的是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可见句中提到这两位历史上的名人,采用了用典(典故)的手法,
第③空,根据文中“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可知,此处诗人称赞堂弟们个个英俊潇洒,富有才气。“惠连”应借指英俊有才气的人。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甲文“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可知,诗人和自己的堂弟们相聚在桃花芳园,天边有明月相照,身边有幽香的花朵,还能吟诗作对,开怀畅饮,实在是人间乐事,这样的机会难得,需要好好珍惜,因而睡不着的原因是想要和堂弟们把酒言欢,不舍得睡觉;
根据乙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可知,诗人怀才不遇,政治上试图坎坷,身体多病,加上故人也疏远了自己,再根据“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可知,诗人感叹年华易逝,生命短暂,自己躺在床上,看着天边的明月透光窗户映照过来,内心孤苦愁闷,因此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据此理解和概括回答即可。
13.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①—⑧空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辗、转、侧、折、湿、彻、阑、庭”等字词容易写错。
第⑨空:根据甲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和“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可知,《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李白通过春夜和堂弟的一场宴会,表达了生命是如此的短暂,要在有限的时间中享受生命的乐趣;
根据乙文“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可知,孟浩然在《岁暮归南山》一诗中,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岁月流逝的感慨,因而夜不能寐;
再根据表格中既有忧思不眠,如《诗经》中“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则是痴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则是饱含对故乡的思念;
也有世乱难眠,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则是对国家陷入安史之乱,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诗人忧国忧民,难以入眠,而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则是渴望国家统一,体现诗人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
其他如王维《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或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以及张岱《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则是沉醉于自然美景而难以入眠;
由此可见,古人失眠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对美景的感慨,还有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这些“不眠”行为展现了古人在夜晚的多种情感体验和生活态度。据此理解分析概括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天地是万事万物的旅舍,光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而人生浮泛,如梦一般,能有几多欢乐?古人持烛夜游,确实有道理啊。况且温煦的春天用艳丽的景色召唤我们,大自然将美好的文章提供给我们。于是相会于美丽的桃李园内,叙说兄弟团聚的快乐。诸位弟弟英俊秀发,个个好比谢惠连;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康乐。正以幽雅情趣欣赏着美景,高远的谈吐已更为清妙。铺开盛席,坐在花间;行酒如飞,醉于月下。不作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赋诗不成,须依金谷园宴客先例,罚酒三杯。
14. ③ 应和 放下 每天 15.将琴声比作石上流水声,将绵绵不绝的琴声比成源头深远的水流,形象地写出琴声的悠扬动听。 16.示例:只要能识得琴中的乐趣,何必(一定)要劳烦弹奏出琴弦上的声音。 17.C 18. 示例:琴翁之意不在器,在乎尘世自适也。 道士之意不在弹,在乎以心会意也。 19.陶渊明以无弦琴自娱,欧阳修也认同性情陶冶在人本身而不在器乐。此句化用典故自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与陶渊明一样有超然物外的雅致情趣。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不懂得音乐。解:懂得,理解。故选③;
(2)“一唱一和”意为: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和:应和。根据成语释义法可知,“则抚而和之”中的“和”意为:应和;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意为: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释:放下。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意则萧然自释”中的“释”意为:放下;
(4)句意:每天奔走于尘世俗务之间。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意为:琴声如同石头上奔泻的流水,永不停息,因为它源于泉水的深深。运用比喻的手法,写琴声像流水,永不会枯竭。这里以流水的声音喻指琴声悦耳,以“深”形容“源”,侧面写出琴声的魅力。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但:只。识:领会。劳:需要。
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本句句意:琴虽好,心情却昏乱芜杂,哪里会有乐趣?“琴虽佳”与“意则昏杂”为转折关系,“何由有乐”提出疑问,句意完整;
故断句为: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
故选C。
18.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乙文中欧阳修通过自己的经历表达了他在不同境遇下对琴的态度。在夷陵时,尽管琴不佳,但周围环境的清新使他心情愉悦,琴声给他带来乐趣。而当他官至学士,生活繁忙且喧嚣,即使琴佳,他的内心也感到昏杂,无法体会到琴乐的乐趣。因此,他认为乐趣在于人的心态,而不在于琴本身。
丙文中,欧阳修赞美李道士弹琴时的心境,他的琴声中有无尽的音乐,如同石头上奔泻的流水,永不枯竭,这是因为琴声源于深厚的意境。道士弹琴时,不仅仅是手指的弹奏,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倾听。当心意与音乐相合时,琴声就能让人忘却形骸,感受到天地间的美好, 即使有白日的愁云阴霾,也会被这琴声所驱散。因此,琴翁之意在于通过琴声寻求心灵的乐趣,而道士之意则在于通过琴声达到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鸣。
示例:琴翁之意不在琴,在乎山水之间也。
道士之意不在琴,在乎心意之间也。
19.本文考查内容理解。
欧阳修在乙文中借用了陶渊明无弦琴的典故, 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理解。陶渊明在甲文中提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他认为音乐的乐趣不在于琴弦上的声音,而在于领会琴中的意境和情趣。陶渊明弹琴不是为了奏出美妙的音乐,而是为了享受琴带来的乐趣。这与他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相契合。 欧阳修在乙文中通过自己的经历表达了他在不同境遇下对琴的态度。在夷陵时,尽管琴不佳,但周围环境的清新使他心情愉悦,琴声给他带来乐趣。而当他官至学士,生活繁忙且喧 嚣,即使琴佳,他的内心也感到昏杂,无法体会到琴乐的乐趣。因此,他认为乐趣在于人的心态,而不在于琴本身。
通过引用陶渊明无弦琴的典故,欧阳修增强了自己观点的说服力,同时也使文章显得更加丰富和有深度。他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即音乐的乐趣不在于琴弦的声音,而在于人的心态和对音乐的领悟。这种观点与陶渊明的思想相呼应,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引人深思。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陶渊明并不懂音律,但还是保留着一张空琴,没有弦和徽。每当朋友一起喝酒聚会时,他就抚弄这张琴来应和朋友,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不用在意音准不准啊!”
乙:我做夷陵县令的时候,从河南刘几那儿得到一张琴,大概是是张平常的琴。后来做舍人时,又得到一张琴,是张越琴。后来做学士时,又得到一张琴,是雷琴。官做得越大,琴越高级,但是心情越不高兴。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每天就在眼前,没有尘俗的事累人,琴虽然不够好,心情却悠闲自在。等到做了舍人、学士,每天奔走于尘世俗务之间,被名声利益侵扰,再也没有清雅的思绪,琴虽好,心情却昏乱芜杂,哪里会有乐趣?这才知道在人不在琴,如果心情愉快,没有弦也可以啊!
20.示例(1):联想。作者在失眠的夜晚,听窗外犬吠,想到为生计奔波的夜行人,进而想到自己年事已高却如此凄苦;又由荒园里空自鸣叫的纺织娘,联想到自己临老了,却一事无成。整首诗就在连续的联想中,写出了诗人在无眠之夜对贬谪命运的暗自叹息。
示例(2):渲染。诗歌以“倦”“厌”领起,“长夜”“小窗”“孤村”“残月”“衰鬓”“荒园”,再加上静夜犬吠,渲染出一幅寂静漫长的长夜倦枕图,也渲染出诗人孤独、凄苦的氛围和心境,以及贬谪天涯的窘迫、对政治前途的担忧。
示例(3):动静结合。诗歌所描绘的漫漫长夜中,小窗未明、孤村静卧、残月当空、寂静行人,这是静景;深夜犬吠、络纬空鸣,则是动景。诗歌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显得夜晚更加寂静漫长,表达出诗人人生失意的忧伤。 21.选B。诗人已是高龄,双鬓斑白,却被贬儋州,生活凄苦。诗人“著书以为乐”,有时“从其父老游”,与政治已是无缘,所谓“旅怀空自清”。因此,“虚”应该理解为“空”。 22.示例:无间,意思是没有间隙,亲密无间,从材料三可以印证。上元节那夜,几个老书生约东坡去夜游,苏轼“予欣然从之”,和他们“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与各族人、各种人在一起,直到三更才回家。平等,没有间隙,由此可见。 23.(1)昌化的读书人,搬泥土运砖石来帮助苏轼,造了三间房屋。
(2)大概我是笑自己。不过也笑韩愈钓鱼,他在一个地方没钓到鱼,竟想到更远的地方去钓鱼。 24.本题分级赋分
第一层次:理解停留在表面,由一个方面得出结论。
示例(1):仕途上的得意(美好的政治前途)。
第二层次:理解比较深入,由两个方面得出结论。
示例(2):在仕途(政治前途)上执意追寻、务求强得。
第三层次:理解深入全面,从多个方面抽象出结论。
示例(3):对人生(政治)得与失的态度和认识,比如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等。 25.苏轼六十多岁高龄被贬儋州(海南);儋州“非人所居”,苏轼生活窘迫;苏轼在儋州写书、游玩,自得其乐;苏轼夜游回家,曾经被关在门外;苏轼被贬海南后,也曾彻夜难眠,倍感孤独凄清;被贬海南的经历,或许让苏轼对人生得失有了更深的体悟。
【分析】20.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要求结合材料一从联想、渲染、动静结合任选一项谈特点。
示例1:联想:首联是对长夜漫漫的怨恨,盼望天亮而小窗未明。颔联由犬吠联想到月下行人。更添孤寂之感。颈联由行人转而联想到自己的飘零生活,虽无政务之累,却也鬓发皆白,感慨不已。尾联借络纬虚织比喻自己政治上的绝望。全诗结构紧凑,联想自然,描写生动,含意深刻。
示例2:渲染:这首诗作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诗人谪居儋耳(今海南儋州)的第三年,时苏轼已六十四岁。诗人在天涯孤村的长夜无眠时。诗人巧妙借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寂寞的心情,如“厌长夜”“小窗”“孤村”“残月”“衰鬓”“荒园”“旅怀”再加上静夜犬吠的声音效果,孤村荒园,小窗残月,犬吠虫鸣,阴阴冷冷、孤独凄苦,渲染衬托出诗人晚年的悲惨现实。
示例3:动静结合:诗歌中小窗、孤村、残月、荒园是静景,衬托长夜漫漫,内心孤寂; 深夜犬吠、络纬空鸣,则是动景,这里以动衬静,简洁形象地写出荒寂的孤村黎明的景象,同时也衬托出作者寂寞的心情。诗歌动静结合,显得夜晚更加寂静漫长,表达出诗人晚年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苦闷孤寂及仕途失意的无限忧伤。
2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这句意思是眼前荒园中阡陌纵横,纺织娘声声叫个不停,不断空鸣叫哪能有功成?联系诗歌创造背景可知,这里作者以荒园络纬自比,感叹自己只是空喊,并未做出什么于人民有益的事,正如蟋蟀终日“织呀织”,“织呀织”的,只不过是空喊,是虚织。所以“虚”可以理解为“空”。
故选B。
22.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材料二中“时从其父老游,亦无间也”的意思是时常和当地父老一起游玩,亲密无间。这可以从材料三得到印证。由材料三“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可知。诗人应邀和当地老书生月夜出游,三更才返回,可见苏轼与当地父老出游愉快,与各族人、各种人在一起交流,亲密无间。
23.考查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以:来;助:帮助;畚土运甓:搬砖运土;为:建造。
(2)盖:句首发语词,译为“大概”;亦:也;无得:没钓到鱼;更欲远去:竟想到更远的地方去钓鱼。
2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中可知,这里的“大鱼”隐喻,把人生比作钓鱼,把上元夜游的得失,推及为人生的得失。诗人笑韩退之在仕途际遇得失上不够超脱。从“放杖而笑,孰为得失”中可知,正因以这颗平常心,苏轼才讥笑韩退之只为大鱼不为钓。苏轼具有身处逆境却能随遇而安,因缘自适的旷达情怀与乐观精神。据此可得出哲理:生活中要有一颗平常心,拥有一种淡泊的情怀;人生短暂,世事沧桑,人不能勉强自己,人不能苛求自己。取舍有度,进退自如,因缘自势,随遇而安,超脱达观,这是生活的哲理。
25.考查对人物的分析。苏轼饱读诗书,但仕途坎坷,乌台诗案后一再贬谪,六十多岁高龄被贬海南儋州。那里偏远荒凉,环境恶略,苏轼也曾彻夜难眠,倍感孤独凄清,但他不自暴自弃,乐观豁达,随遇而安,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
由材料二“非人所居,食饮不具,药石无有。初僦官屋以庇风雨,有司犹谓不可,则买地筑室。昌化士人,畚土运甓以助之,为屋三间”“公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时从其父老游,亦无间也”可知,苏轼对贫困的环境,并不为此而难过,在儋州写书、游玩,自得其乐,表现出苏轼不自暴自弃,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
由材料三“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从之”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随遇而安、志趣高雅的人。
由材料三“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意思是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作者借韩愈的比喻(把人生比作钓鱼),把上元夜游的得失,推及为人生的得失,反映了他随缘自适的思想。“笑韩退之”,是笑他思度拘滞,不善超拔,不能随遇而安。苏轼借由笑韩愈不能看破得失可见,苏轼能够真正做到随遇而安,豁达乐观。被贬海南的经历,或许让苏轼对人生得失有了更深的体悟。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失眠的人总是厌烦这漫漫长夜,窗户仿佛永远也见不到光亮似的。荒寂的孤村中传来狗吠声,那是几个行人在残月下赶路。鬓发早已稀疏斑白,旅途的情思空空胸中静。眼前荒园中阡陌纵横,纺织娘声声叫个不停,不断空鸣叫哪能有功成?
材料二:昌化不是人所能住的,吃的喝的不能供应,药品都没有。苏轼起初租官房居住,有关官员还认为不可以,苏轼就买地筑屋,儋耳读书人就搬运砖土来帮助他,造了三间房屋。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苏轼吃芋头喝凉水,用写书来自娱自乐,时常和当地父老一起游玩,亲密无间。
材料三:己卯年(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元宵节,我当时在儋耳(海南一地名),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出去游玩一趟?”我高兴地答应了。走出城西门,进入和尚寺庙,走过小巷,汉人、少数民族混杂,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住处已经半夜了。仆人关门熟睡,已经一觉醒来又睡去了。(我)放下拐杖大笑,谁有所得谁有所失?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但是也笑(韩愈)钓不上大鱼来,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其实不知道凡是钓鱼的人,未必都能钓得上来大鱼。
26.(1)觅 (2)略 (3)斓 27.(1)濯清涟而不妖(2)亭亭山上松(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梦中行采薇(5)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28.示例1:展板同时呈现诗文中和药书中的莲,使读者明白诗文中象征高洁品质的莲,也是一种中草药,具有丰富的医用价值,体现草木兼有文学与实用的双重价值,使读者能比较直观地体会草木独特的魅力。
示例2:诗文中的松是代表坚贞不屈品性的文学意象,药书中的松是全身都有医用价值的中草药,展板同时呈现诗文和药书中的松,能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松的双重价值,体现展板“诗草药韵”的主题。 29.示例:决明,叶绿,开黄花,雨后花叶舒展,颇有精神,服食决明可以治疗眼疾。吴宽借咏决明表达作为礼部尚书应有明目慧眼为国鉴别人才、培育人才的责任。 30.零落、凋零;装在袋子里或用袋子装;无不。 31.白菊全身都有价值,苗可以做菜吃,叶可以当茶饮用,花可以做药饵,根和果实可以入药。 32.示例:节选材料从气味、主治、发明三个方面介绍白菊的特性和药用价值,条理分明,便于读者了解药草,体现药学名著以清晰的编写格式方便读者获取知识的追求。“发明”部分的文字,常用四言句和排比句来介绍白菊的特性和药用价值,句式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自然,通过引用故事、传说来说明白菊的医用价值,使内容丰富且有趣味性,因此本书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意趣。 33.示例:中医药的相关知识和文化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素材,在古诗文学习中,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了中医药的元素,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和深远影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解析】26.本题考查字形。
寻觅:xún mì,寻求;探索。
领略:lǐng lüè,一指领会,理解;二指欣赏,赏玩。
斑斓:bān lán,色彩灿烂绚丽的样子,非常灿烂多彩。
27.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濯、涟、菊、篱、薇、愁、蒹葭。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展板同时呈现诗文和药书中的莲或松,旨在向读者展示这两种草木的多元价值。以莲为例,诗文中,莲常被用作高洁品质的象征,其纯洁无暇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在药书中,莲则是一种具有丰富医用价值的中草药,其根、茎、花、实都有着不同的药用效果。展板将诗文中的莲与药书中的莲相结合,旨在让读者认识到莲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有着实用的药用价值,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莲的独特魅力。同样,松在诗文中常被赞誉为坚贞不屈的象征,而在药书中,松的叶、实、节、心等部位也都有着不同的药用功效。展板通过同时呈现诗文和药书中的松,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松的双重价值,进一步体现展板“诗草药韵”的主题。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诗歌大意:黄色的花朵隐藏在绿色的叶子之中,即使雨后,依然保持着展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我并不为杜甫的叹息而感慨,因为现在还不是凉风习习的时候。服用决明子可以治疗眼睛的病症,我打算去采摘一些。不必再去药店买药,因为园丁就是我最好的医师。
结合诗歌内容可知,决明,这种独特的药草,以其独特的生长特性和丰富的药用价值,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与重视。其绿叶繁茂,黄花点缀,在雨后更是展现出离披张开的姿态,仿佛向世人展示其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如此,决明更以其神奇的药用效果为人们所称道。它能够有效治疗眼疾,对于眼睛生翳有着显著的疗效。明代礼部尚书吴宽,曾以诗咏决明,不仅赞美了它的美丽与药用,更借以表达他作为朝廷重臣,应以明目慧眼为国鉴别人才、培育人才的责任与担当。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花朵凋谢也不会零落。零:零落、凋零。
(2)句意为:装入囊中可以作为枕头使用。囊:装在袋子里或用袋子装。
(3)句意为:每一处都有它的功效。罔不:无不。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
“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意思是它的幼苗可以作为蔬菜食用,叶子可以泡茶喝,花朵可以作为食物,根部和果实可以入药。
示例:白菊,不仅美丽动人,更拥有丰富食药价值。幼苗可以作为蔬菜食用,叶子可以泡茶喝,花朵可以作为食物,根部和果实可以入药,它的每一部分都为我们带来了健康和美好。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本草纲目》作为我国古代药学的一部巨著,不仅以其详尽的药学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著称,更以其独特的文学色彩赢得了后世的赞誉。
从体例上看,《本草纲目》的编写格式独具匠心。它采用分类编排的方式,将各种药物按照其性质、功能进行分类,使得读者能够快速地查找到所需的信息。同时,每种药物下又详细列出了其气味、主治、发明等内容,既有对药物性质的客观描述,又有对药物功效的深入解析,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系统性的统一。这种体例既便于药学研究者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也便于普通读者了解药物的基本知识,体现了其作为药学名著的实用性。
从语言上看,《本草纲目》的语言既准确又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在描述药物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药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例如,在描述白菊时,作者用“叶枯不落,花槁不零”来形容其坚韧不拔的品质,用“囊之可枕,酿之可饮”来描绘其多功能的特性,这些生动的描绘不仅让读者对药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此外,作者还引用了大量的前人文献和典故,如费长房、康风子、朱孺子等人的故事,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也增加了其历史厚重感。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和语言表达。
结合展板内容可知,中医药与语文,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实则紧密相连,互为映照。
材料深入挖掘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通过诗文和药书的双重角度,展现了草木的灵动与药用价值。同时,运用语文的知识,对诗文进行赏析,对药书进行解读,使得展板内容既具有科学性,又充满文学性。
示例:中医药与语文之间的关系并非孤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中医药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故事和传说,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素材,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同时,通过语文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药文化,感受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点睛】参考译文:
白菊
【气味】味道苦、辛,性质平和,没有毒性。
【主治】可以治疗风眩,能让头发保持乌黑(弘景的观点)。也可以用来染黑髭发。如果和巨胜、茯苓、蜜一起做成药丸服用,可以去除风眩,使头发变黑,延缓衰老,增强面色(藏器的观点)。
【效用发现】白菊春天生长,夏天茂盛,秋天开花,冬天结实,经历四季的变化,饱经风霜雨露,即使叶子枯萎也不会掉落,花朵凋谢也不会零落,味道既有甘甜也有苦涩,性质平和。古人认为它能清除风热,对肝脏有益,能补阴……用于治疗各种风邪引起的头部和眼部疾病,其效果深远而微妙。它的幼苗可以作为蔬菜食用,叶子可以泡茶喝,花朵可以作为食物,根部和果实可以入药,装入囊中可以作为枕头使用,酿成酒可以饮用,从根部到末梢,每一处都有它的功效。难怪前贤将它比作君子,神农将它列为上品,隐士将它采入酒中,骚人则食其落英。费长房曾说:九日饮用菊酒,可以避开不祥。《神仙传》中记载:康风子、朱孺子都因为服用菊花而成仙。《荆州记》中记载:胡广长期患有风病,身体瘦弱,但饮用菊潭水后,寿命得以延长。白菊如此贵重,岂是其他花卉可以相比的呢?
34. 向西 改变 有的(地方) ④ 35.我竟拿官职换这个园子,这个园子的奇妙,可想而知了。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 36.后三十年/园倾且颓弛/禽鸟厌之/百卉芜谢。 37.示例:原主人姓隋,所以取名“随园”,音同义不同;买入后修缮,都随其自然,顺着地势高低建造亭台楼阁,顺着水流缓急建桥造舟,全是根据园林原来的条件顺势修改;住进随园后,袁枚感悟,做不做官,住随园久或不久,都应该顺应自然。 38. 东晋 归,有回去,有归宿的意思,陶渊明的“归”,又有了回归田园的归隐之意。苏轼化用了此意,游玩遇雨,雨后又晴,情景交融,诗人感慨归隐江湖也许就可以不经历政治仕途的风雨了;白居易突然遭贬离京,却内心坦然,觉得处处皆归宿。 相同之处:都表达了面对仕途或者人生的洒脱志趣,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不同之处:词人苏轼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诗人白居易,借助离别,表达了离开的不只是京城,还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诗人表面的乐观旷达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凄凉悲伤,表达了自己既洒脱又郁闷的矛盾心理;作者袁枚,借写“随园”一事,表现自己洒脱放任的处世观,充满了初得园的喜悦及对将来悠游林下的生活的憧憬。
【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实词的含义。
(1)结合题干提示,先明确“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西”的意思,通过对课文实词的积累可知,“西”的意思是:向西,所以“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的“西”也是向西的意思,“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句子的意思是:金陵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
(2)结合题干提示,先明确成语“移风易俗”的意思是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易”的意思是改变,所以“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的“易”也是改变的意思,“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句子的意思是:仍叫做随园,和隋圆同音,但意思改变了。
(3)结合题干提示,“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的意思是:有的风景加强,有的风景抑制,所以根据语境推测,“或”的意思是有的(地方)。
(4)结合题干提示,将“使”的意思逐一代入语境进行判断,“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的意思是:如果让我在这里做官,则一个月来一次。所以“使”翻译成假若,假使更恰当。故选④。
3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余:我;易:交换;奇:奇妙。
(2)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诚心。
36.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本句句意为:三十年后,园林倾塌而且荒芜,禽鸟讨厌这个地方不来栖息,百花荒芜。“后三十年”表示时间,其后应断开;“园”“禽鸟”“百卉”分别是后面三个分句的主语,主语有改变,其间要断开,所以正确的断句应为:后三十年/园倾且颓弛/禽鸟厌之/百卉芜谢。
3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丙文“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随园,因其姓也”的内容可知,起初这个园子的主人姓“隋”,所以得名随园;再结合“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的内容可知,袁枚买到园子后,对园内进行的改建,但改建的原则是顺势而为,随着景物的态势而修补,所以仍然叫“随园”,虽然与原来的园子同名,但意义已经改变了。再结合“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的内容可知,住进园子后,袁枚明白人生很多时候要随其自然,所以这个“随园”又增添了袁枚对人生的感悟。
3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解读。
(1)考查文学常识,陶渊明是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是田园诗派创始人,所以此处应填“东晋”。
(2)对于陶渊明来说,“归”字代表着归隐田园,正如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表达的强烈情感,描写归隐田园后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对于苏轼来说,“归”字也有此意,结合甲诗“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可以看出苏轼在游玩遇到雨后,发出了一声感慨,而雨过天晴后,有悟出了一份哲思,只要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苏轼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对于白居易而言,“归”字则是归宿的意思,结合乙诗“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一句,年过半百的诗人被外放任职,离开的不只是京城,还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诗人表面的乐观旷达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凄凉悲伤,但诗人说自己生来就没有故乡,只要内心安定,哪里都是自己的故乡,仕途不顺,内心抑郁,都随着此二句看淡了。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三人志趣追求的异同:
相同之处:无论是苏轼面对雨过天晴后的豁达,还是白居易处处是故乡的开解,抑或是袁枚顺其自然的体悟,都表现了他们面对贬谪和人生的中乐观旷达的态度。
不同之处:苏轼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写出了他面对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或是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时,表现出的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白居易看似将现实生活中遭受到了打击化为力量,表达出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但却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凄凉悲伤;袁枚舍官就园,安享园林之乐的情怀。“随”字也正是袁枚追求自由随性的人生观、仕宦观的显露,表现出他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和随意洒脱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丙】金陵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康熙年间,织造隋大人在山的北麓,建起殿堂,城里人来游玩的,盛极一时,人们给这座园林起名叫做隋园,是因为主人姓隋。三十年后,园林倾塌而且荒芜,禽鸟讨厌这个地方不来栖息,百花荒芜。
我感到悲凉怆然,询问园林之多少钱,说值三百两银子,我拿薪水买下来。修补围墙修剪花草,更换房檐改变用途。高的地方,建成临江楼阁;低的地方,修建溪旁亭子;有溪水的地方,修了桥;水深流急的地方,造了舟船;突起险峻的地方,点缀它的气势;平坦而且草木旺盛的地方,设置了观赏设施。有的风景加强,有的风景抑制,都随它的丰盛萧杀繁茂贫瘠情况而定,因势取景,不是他们消失堵塞,仍叫做随园,和隋圆同音,但意思变了。
建成以后感叹说:“让我在这里做官,则一个月来一次;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于是托病辞官,带着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搬着图书居住在随园里。听苏轼说过:“君子不一定非要做官,也不一定非不做官。”然而我的做不做官,和住这个园子的长久与否,是相依赖的。两个事物能够交换,肯定其中的一个足以胜过另一个。我竟拿官职换这个园子,这个园子的奇妙,可想而知了。
己巳年三月写此文。
39. 等到 益勤学,非其人不与交 捐资报国 以身殉国 40.示例一:我选择 A。正色。上文中友人问他如何进退,下文刘理顺回答“我们的生死要看国家的存亡,这个还需要商量吗?”从上下文语境推断,面对家国危机,刘理顺没有想到退缩,而是坚定地选择和国家共存亡,用“正色”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贞热爱。
示例二:我选择B。悲痛。上文中友人问他如何进退,下文刘理顺回答“我们的生死要看国家的存亡,这个还需要商量吗?”用“悲痛”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即将灭亡的伤心。此外,执政者嘴上连连答应,却没有真正拨款,这样的行为也让刘理顺感到悲哀。
41.示例一:僚友问进止,曰:“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分析:面对友人是进是退的生死抉择,刘理顺选择和国家共存亡,体现了他忠君爱国,不畏生死的一面。
示例二:仆四人皆从死。分析:在刘理顺以身殉国之后,他的四位随从也跟随着主人慷慨赴死。可见刘理顺不愿屈服、不愿投降的爱国之心感染了身边的人。
示例三:群盗多中州人,入唁曰:“此吾乡杞县刘状元也,居乡厚德,何遽死?”罗拜号泣而去。盗贼中的人评价刘理顺德行醇厚,跪拜之后嚎啕大哭着离开,可见刘理顺平时德高望重、德行出众,受人敬仰。 42.合适。时局危险时,才可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动乱时,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为回报君主之恩,将士们奋力拼杀,不顾性命安危。刘理顺也如同诗歌中所言,在贼兵侵犯京师之时,捐出家里的钱财犒劳守城士卒,面对家国覆灭,自己也以身殉国。刘理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忠君爱国之心。 43. 夜阑卧听风吹雨 病树前头万木春 非宁静无以致远 留取丹心照汗青 会挽雕弓如满月 后天下之乐而乐 44.示例一:我选择A。孟子。刘理顺在国家遭受危难时,捐出家产助战和以身殉国的事迹,表现了刘理顺在国难面前舍弃小我的深明大义和成仁取义。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由“舍鱼而取熊掌”的例子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呼吁人们要坚守本心,坚守羞恶之心,坚守正义。两人在面对大是大非面前,都选择成仁取义,是同一类人。
示例二:我选择B。辛弃疾。刘理顺虽没有征战沙场,却选择在家国危难之时与祖国共进退,最后更是以身殉国。辛弃疾虽贬谪闲居,却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言,表达渴望为国杀敌,报效祖国的壮志。两人都有着热忱的爱国忠君之心,是同一类人。
示例三:我选择C。秋瑾。刘理顺先是捐出家产助战,后又以身殉国,表明自己拳拳爱国之心。秋瑾虽然身为女子,却写下“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表达自己渴望冲破束缚、投身革命的报国之志。两人面对家国险境,都以积极的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是同一类人。
【解析】3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和文章内容。
及廷对:到(殿试)廷对时。及:等到。
益勤学,非其人不与交:(刘理顺)更加勤于学问,不是好人就不与他们交往。写他勤学慎友。
捐家赀犒守城卒:捐出家资犒劳守城士卒。写他捐资报国。
书毕投缳:写完后就上吊自杀了。结合“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可知,写他以身殉国。
40.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心情。
示例:我选择A。正色。“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写刘理顺在国家遭受危难时捐出家产助战。根据“城破,理顺大书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书毕投缳,年六十三”,可知刘理顺以城破之时以身殉国。这两个事迹,都体现了刘理顺为了报国,义无反顾地舍弃个人和家庭利益,直至献出生命的壮烈情怀,体现他取义成仁的高贵精神和品格。可见,用“正色”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贞热爱。
选“悲痛”亦可,以此表现他对国家的即将灭亡的伤心。“欣悦”不合语境,不可以选择。
41.本题考查侧面描写。
示例:群盗多中州人,入唁曰:“此吾乡杞县刘状元也,居乡厚德,何遽死?”罗拜号泣而去。
分析:群盗大多是中州人,进入吊唁说:“这是我乡里杞县的刘状元,在乡里德行醇厚,怎么就这么死了呢?”围在一起下拜嚎哭一阵然后离去。通过写群盗对刘理顺的敬佩,突出了刘理顺对国家的忠贞热爱。
4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乙诗意思是:时局危险时,才可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动乱时,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为回报君主之恩,将士们奋力拼杀,不顾性命安危。结合甲文“捐家赀犒守城卒”“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书毕投鐶”可知,刘理顺也如同诗歌中所言,在贼兵侵犯京师之时,捐出家里的钱财犒劳守城士卒,面对家国覆灭,自己也以身殉国。刘理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忠君爱国之心。因此,是合适的。
43.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阑、汗、满”等字词容易写错。
4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任选一位分析即可。
示例:我选择A。孟子。
结合甲文“捐家赀犒守城卒”“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书毕投鐶”可知,刘理顺也如同诗歌中所言,在贼兵侵犯京师之时,捐出家里的钱财犒劳守城士卒,面对家国覆灭,自己也以身殉国。表明了其舍生取义的精神。
结合《鱼我所欲也》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由“舍鱼而取熊掌”可知,孟子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论点,呼吁人们要坚守本心,坚守羞恶之心,坚守正义。
可见,两人在面对大是大非面前,都选择舍生取义,是同一类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刘理顺,字复礼。万历年间乡试得中。到(殿试)廷对时,崇祯皇帝亲自提拔(他)为第一,回宫后高兴地说:“朕今日得到了一位年高而有德望的人。”授予修撰之职。(刘理顺)更加勤于学问,不是好人就不与他们交往。
贼兵侵犯京师很急,守城的士卒缺军饷,阴雨连绵受饥受冻。刘理顺拜访朝房的诸位执政说,赶紧请求库银,众人(只是嘴上)恭敬应答。刘理顺长叹回家,捐出家资犒劳守城士卒。同僚问他如何进退,(刘理顺)正色说:“(我的)生死视乎国家的存亡,(这个)还需要商量吗!”城被攻破,刘理顺写了一行大字:“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写完后就上吊自杀了,年龄六十三岁。四位仆人都跟他就义。群盗大多是中州人,进入吊唁说:“这是我乡里杞县的刘状元,在乡里德行醇厚,怎么就这么死了呢?”围在一起下拜嚎哭一阵然后离去。
45. 确实 ③ 豁然开朗 46. 对比 地点\心情(任意写出一个即可) 境遇 舒畅愉悦(合理即可) 缺少像他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 47.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月色“倏焉而变”来表现月色的美丽、变化多姿,侧面写自己的陶醉之情来突出月色之美丽动人。 48.(1)苏轼口中的“闲人”是身居闲职,同时心存闲情逸致、内心豁达之人。甲诗中的白居易与苏轼一样被贬闲职,但内心因此愁绪万千,并未体现出闲情逸致、豁达开朗的心态,因此不是苏轼口中的闲人;丙文中的都穆虽有闲情逸致,但并不像苏轼一样处于人生低谷之中,他始终怀着一种纵情山水、轻松喜悦之情赏月,因此不是苏轼口中的闲人。
(2)由于个体境遇、情感的变化,月亮有着丰富的意蕴:①月亮寄托着文人超脱旷达的情怀,例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诗人与友人本来作为贬黜之人心情苦闷,看到了皎洁明亮的月色发出了“闲人”的自嘲,展示出了内心的豁达之意;②月亮寄寓了文人墨客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例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今夜清光似往年”中月亮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表达了其被贬外地的愁苦之意;③月亮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例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中表达了自己身处异乡看到月圆,思念远方的家人;④月亮寄寓了文人悠闲自在、欢欣愉悦的情怀,例如都穆《月夜游宝石山记》中在宝石山看到美丽的月色感到舒畅欣喜。
【解析】4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第一空,“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意思是: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吗?诚:的确、确实;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诚天下之绝境也”的“诚”指的是“确实”的意思;
第二空,“第以人情之异”的意思是:这只是根据人的心情的而有所不同。根据查阅字典法,应选③。
第三空,“予情愈豁”的“豁”指的是“开阔、舒畅”的意思,根据成语关联法可知,“豁然开朗”的“豁”也是“开阔、舒畅”的意思。
4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至三空,结合甲诗“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可知:往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佳节。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浦沙头水馆前度过。由此可知:甲诗采用对比手法,突出“我”因被贬而不得不到湓浦沙头水馆前度过八月十五的夜晚,表现“我”内心很失落彷徨。
第四空,结合丙文“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丙辰中秋,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可知:“我”到了杭州,远远看见西湖岸上有一座宝石山风景很好,将要这天晚上在宝石山上赏月,“我”也曾经在扬子江的金山上赏月,常向别人夸耀,认为那是我平生少见的奇异的景象,由此可知,作者游历宝石山、金山的赏月经历,均感到心情很愉快。
第五空,结合乙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由此可知:在他看来,其他人无法欣赏到如此美好的月色是因为缺少像他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第六空,结合丙文“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可知:湖的风光,山的景色,千年以来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都是根据人的心情的而有所不同,所以景物的悲、喜也就随着变化。由此可知:每个人赏月的心情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是因为“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
47.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写法。
“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此句采用正侧面描写的手法来描写月下美景。结合“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可知:明月照在轩廊上,山容水色,变幻多姿。这是正面描写明月变化多姿,月色下的山水非常美丽动人。结合“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可知: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举杯痛饮,在廊间闲步而忘记入睡,竟不知夜深到了什么时辰,仿佛置身在月宫中,快乐得无话可说了,这是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我”的陶醉和快乐,侧面烘托月色美丽动人。
4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1)结合乙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在苏轼看来“闲人”是指被贬到荒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