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题速练】说明文(浙江专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2024·浙江台州·二模)第三本书:《中国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与节日》,李一鸣著。本书普及了传统节日和节气的知识。
请你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学习任务。
小满
①小满之后,为何没有大满呢?
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当太阳运行到黄经60度,就是小满节气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说:“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③和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他节气一样,小满节气也有属于自己的三候,分别是“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苦菜秀”,是说在小满时节的苦菜已经长得很茂盛了;靡草是指一些枝叶靡细的草类,古人认为这些草类是属阴的,随着孟夏时节的到来,天地间的阳气越来越盛,这些阴属性的草类就逐渐枯萎了;“麦秋至”的“秋”指的是成熟的意思。
大满去哪里了
④二十四节气里很多都是成对出现的,有小暑就有大暑,有小雪就有大雪,有小寒也有大寒。
⑤那么为什么小满之后的节气是芒种,而不是大满呢?
⑥其实古人对这件事也挺疑惑的,比如宋代马永卿在《懒真子》里就说:“二十四气其名皆可解,独小满、芒种说者不一。”对这个疑惑,后人也做过分析。实际上,之所以用芒种取代“大满”,主要是和中国人传统的儒道观念有关系。
⑦《尚书里》里有“满招损,谦受益”的说法。在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里,极限的圆满其实是不可取的, 因为“反者,道之动也”,事情太过圆满了就要向不好的方向转变了。所以,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里说:“夫寒暑以时令言,雪水以天地言,此以‘芒种’易‘大满’者, 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这两个节气不仅描述寒暑这样的气候,还将物候和做人的道理结合在一起了。过了小满,气候越来越炎热,正是麦子渐熟、稻子插秧的农忙时候。这个时候,农民“小满”尚还可以,但要是都“大满”了,不愿意下地干活,那就要出事情的。所以,小满的后面,还是叫“芒种”吧。
小满的祭祀习俗
⑧小满节气在夏收之前,在古代的农业社会,这个时候最大的愿景当然就是丰收了。所以,在小满节气前后,也有很多与农业有关的祭祀习俗。
⑨比如在江浙地区的很多地方,都会在这一天前往蚕神庙,组织祭祀活动。这其中以绸都盛泽的先蚕祠祭祀最为盛大,甚至在这场祭祀中表演的歌舞都形成了一系列标准的剧目,就叫作“小满戏”。2017年的小满时节,在先蚕祠连演了长达十天之久的小满戏,上演了越剧《盘夫索夫》《葬花》等经典剧目,当地政府还组织了线上的直播活动。
⑩二十四节气是我们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指导农业,二十四节气还有没有其他的意义?或许小满这个节气,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1.同学们以本文为资料,为社区策划布置宣传橱窗(如下图),请你参与完成任务。
(1)本期橱窗的标题你推荐下列哪一个?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A.“小满”节气知多少 B.“小满”之后无“大满” C.自拟:
(2)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写一段文字介绍“小满”节气的基本知识,140字左右。
(3)在布置“古代典籍里的‘小满’”和“为何没有‘大满’”两个版块时,同学们对原文产生了以下疑惑,请你解答。
①文章为什么要引用那么多文言语句?
②下面这句《七修类稿》中的话是什么意思?
夫寒暑以时令言,雪水以天地言,此以“芒种”易“大满”者, 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
③本文介绍的是“小满”节气,为什么要写“大满”?
(4)你选下列哪一首诗用于布置宣传窗?请说明理由。
(一) 遣兴 宋·王之道 步屧①随儿辈,临池得凭栏。 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 点水荷三叠,依墙竹数竿。 乍晴何所喜,云际远山攒。【注释】①樨: 古代鞋的木底。 (二) 咏廿四气诗·小满四月中 唐·元稹 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 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 杏麦修镰钐①,錋欔②竖棘篱。 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为 【注释】①钤: 大镰刀。②銏, 这里指铁具。樱,四齿耙。
2.请结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为本书写一句广告语,宣传它的意义和价值。
(2024·浙江温州·二模)班级开展“亭之美”研学活动,请你参与。
亭:观万景得大全
舒熵
①据《汉书 百官公卿表》记载,秦汉时期大约十里设一亭,这也是“十里长亭”说法的由来。然而,今天说起“长亭”,中国人多半不会产生沿亭缉盗的联想,反而充满“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愁绪。古人对于离别,最经典且浪漫的表达有两种:一是阳关折柳,一是长亭送别。只不过天下之大,阳关只有一处,长亭却处处可见,以亭寄托离情、乡思、旅愁也更加普遍。
②从管理治安奸盗的肃杀衙门,到充满离愁别绪的意境象征,“十里长亭”的这一段演变之路,究竟是怎样走过的?汉代的亭不仅数量多,种类也多——在街道边为“街亭”;在城门旁为“门亭”;在城厢内为“都亭”;在村舍外为“乡亭”……这些都是担负防御、缉盗责任的公所,职能类似今天的治安岗亭。此外还有“五里一邮”的邮亭。
③古人出行,长途漫漫。十里长亭、五里邮亭的存在,本是出于治安警备和邮驿传递的需要,是一个方便缉捕官员、传信差役更换马匹、补给粮草的地方,为行旅止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正是因此,亭渐渐具备了驿馆的特性,成为一处“暂停”之所,让旅途中的人们有了一个迎来送往、驻足暂歌的地方。所以,到了东汉末年,应劭于《风俗通义》里注解道:“亭,留也。盖行旅宿会之所馆。”刘熙在《释名》中则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④亭,这个原本负责“民所安定”的建筑,至此已基本完成了功能的转变。“十里长亭”的无限诗意,也随着一代代行旅之人的脚步,在山河大地间,徐徐展开。
⑤中国戏剧史、文学史上极为著名的一幕场景是《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在古人的诗词文章里,“长亭分别”的基调,无一不是悲伤惆怅的,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长亭,用远去的路程,“拉长”了世人的离情,放大了愁绪,让人心有戚戚。 “长亭送别”的基调就是一种含蓄的悲情,它是独属于中国人的离别的浪漫。
⑥亭是传统古建中最为开敞的一类,几根柱子便撑起整座建筑,可以玲珑得不能再玲珑。这样的设计,最初可能有节省建筑材料的考量,但更重要的在于实现“观望”的目的,可能是瞭望敌情、消防等,也可以是观览周围的风景。
⑦亭以开敞的空间特征,为人提供了面向自然的开阔视野。东晋王羲之在著名的《兰亭集序》中即这样表达:“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在亭中远眺,可以使人放开胸怀,观察宇宙万物,享受视听的娱乐。而宋代文豪苏轼为《涵虚亭》赋诗,则阐述得更加深刻:“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⑧亭,营造了“虚空”之感,而中国古典的哲学精神里,有特别讲究“虚静”,老子曰:“虚静极,守静笃。”坐观于“空”亭当中,正可与人内心的虚静状态相对应。唐代诗人刘禹锡咏亭“故令无四壁,晴夜月光来”。亭,为观览而摒弃四壁,为遮挡风雨而设顶,哪怕身处山崖险石上,也使人有安然之感……亭一边为人们捉供庇护的场所,边满足着人与自然亲近的追求。
⑨魏晋南北朝以降,亭受到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大夫的观照,加入了“畅耳目,达神气”的文化感,也成为越来越炎的建筑。
⑩唐代的亭子,又有“胜屋”的美称,既因为许多亭子都身处胜境,也因为亭子被打造得越来越婀娜多姿——形式上突破了常见的四角方形。四角、六角、八角和圆亭出现了,这从敦煌的唐代壁画、存世的亭阁式塔中可见。人们还创造出署天于屋檐放水、下注如落雨,使亭内温度降低的“自而亭”;可进行曲水流觞游戏的“流杯亭”等。
或许正是对亭的美好意境的喜爱,增添了人们修造“美”亭的渴望,以至于亭成了山水间最美的“休止符”——有风景的地方就有亭,因为要停下来看风景,也要在风景里看见亭。
亭与自然的紧密关系,注定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大山大水之间。大约从南朝开始,亭被移入山石湖塘、竹木花草的园林中,在遮阳避雨、休栖游赏的实用功能外,增添了隔景造景的效果和托物言志的情怀。
(选自《中华遗产》杂志,有删改)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的“亭”是驿馆,为行旅止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B.“长亭送别”的“长亭”是亭名,常与离愁别绪联在一起。
C.由于越来越多文人士大夫的观照,亭成为越来越美的建筑。
D.魏晋南北朝时,亭才开始作为园林建筑,在园林中出现。
4.元宝亭被网友戏称为“中国最丑建筑物”。联系文章内容与右图,推测网友如此评价的原因,概括出两点。
坐落于山顶的元宝亭
5.浙江省文物局等单位联合举办“营造浙江”系列活动,小组决定参加暑期“亭之美”研学活动。从下面主题中任选一个,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研学主题的可行性。
研学主题
A亭,心灵相契的精神载体
B亭,匠心艺术与诗意生活的结合
(提示:可从亭的外形、亭与自然、亭与文人等角度进行阐述)
(2024·浙江杭州·一模)又考砸了?“马虎”可不背这锅!
和 渊
①考完试进行反思是非常好的习惯,但很多同学的反思经常停留在表面,最常听到的原因是马虎。事实上,马虎并非只是粗心大意,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
②(一)信息识别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③有的同学读书容易跳字、跳行,相似的公式、字母混淆不清,看不清题目的细微差别,这本质上是信息识别问题。有一项研究显示:让A、B两组同学(A组成绩优异,B组成绩落后)做同一套难度较低的测试题,并进行脑电测试分析。实验发现,在做题过程中,A组同学的大脑听觉中枢活跃程度明显高于B组同学,正确率也远高于B组。测试结束后,B组同学普遍反映做错的原因是马虎,说明B组正确率低的原因不是难度大。这说明正确率高的同学不仅用眼睛看,还在心里默读。默读虽没有发出声音,但大脑可以接收到听觉信号。同一个信息通过视觉、听觉两个通道进入到大脑,用听觉信息对视觉信息进行校对,当信息比对不一致的时候,大脑就会亮起红灯,进行二次识别,这样在审题过程中就不会错了。
④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就是在读题过程中进行默读,启动听觉的校验机制,对信息进行二次识别,形成反馈闭环。
⑤(二)知识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⑥很多同学下了考场会捶胸顿足,感叹道,“哎呀,这个知识点我复习过,但是当时在考场上就是都想不起来了”“考试的时候,我觉得A 也对、C也对,模棱两可,下来看了书就明白了”。这种问题,本质上也不是马虎,而是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点有漏洞导致的,
⑦如果不注重复习,那么就非常容易在各个地方形成知识漏洞,且会不断累积扩大,最终导致系统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夯实基础知识。
⑧(三)能力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⑨有些同学考完试,自己都会觉得很奇怪:“咦,我怎么把 2+3算成了6?”然后把问题归咎于马虎。事实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大都是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偏弱。一个复杂题目需要处理很多信息,如看一个物理题目时,既要审题、加工信息,又要调用公式,还要代入数字、进行计算……大脑需要同时处理的信息比较多,混杂在一起就容易出错。
⑩ 对此问题的建议是:一次只处理一类信息,审题就是审题,调用公式就不要计算,写完公式再代入数字,一步一步来,有条不紊,按照流程做完一个动作、再做下一个动作。
(四)习惯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还有的同学喜欢随手打草稿,甚至根本不打草稿,他们喜欢心算,宁愿在脑海里推演步骤,强行记住结果,也不愿意写出来。即使打草稿,多半信手拈来,一片混乱,结果非常可能一不小心抄错。
为了杜绝这类问题,凡涉及计算的一定要规范地打草稿,并给草稿留足空间,相当于扩大了大脑虚拟内存,干净的纸面能让人清晰地看出每一步的过程和结果,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舅、四查”:一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和运算符号;二要想清楚具体步骤、选择合理方法;三要认真计算;四要检查方法是否合理,运算计算结果有否写错等。
(五)压力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有的同学考试时犯低级错误是因为太紧张。从进化上来看,人类的大脑分成三层:最里层的叫“爬行脑”,负责行动和反应,是最本能的脑。比如,人过马路时会本能地躲闪车辆,这就是爬行脑在发挥作用。第二层是“情绪脑”,我们喜怒哀乐的原因就在于拥有情绪脑。第三层是“理性脑”,能帮助我们理性分析,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正常情况下,我们都能够动用智慧脑思考事情,然而,当压力、危机到来时,我们的身体就会被交给情绪脑或者爬行脑,理性脑会关闭。所以,如果我们压力太大,智力会下降,
正常水平难以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多多练习压力状态下的心态调整。
(六)价值观偏差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还有一类同学,每次分析试卷时都满不在乎地说:“老师,我又不是不聪明,也不是能力不行,就是马虎而已嘛!没啥大不了的。”他们根本没有要改变的意愿,更不会主动寻找方法。
这一类同学,是用马虎来掩饰自己的不用功或能力不足。我们必须扭转观念,从心底里重视这件事情,只有从态度上重视了,才能有纠正的希望和改变的可能。
(2024 第4期《看天下》)
6.阅读“(一)信息识别型马虎及解决方案”,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分组 实验过程 实验发现及结果 得出结论
A组成绩优异 做同一套难度较低的测试题,并进行脑电测试分析 (1) (2)
B组成绩落后
7.《现代汉语词典》中“马虎”的意思是“草率,敷衍,疏忽大意,不细心”,文中六种马虎类型哪一类与词典义最为接近?请说明理由。
8.下面这张图所对应的马虎类型及解决方案,匹配的一项是( )
A.知识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B.能力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C.压力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D.价值观偏差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9.结合你在考试“马虎”这个问题上碰到的实际情况,分享你阅读本文后获得的新启示。
(2024·浙江湖州·一模)满满中国式浪漫!“梦舟”“揽月”名字有哪些美好的期待?
①新一代载人飞船与月面着陆器分别命名为“梦舟”和“揽月”,具有鲜明的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美丽的名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②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当中,大名鼎鼎的载人飞船“神舟”、货运飞船“天舟”,这些名字都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将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是这种文化特色的传承和发扬,寄托了中国人对探索太空、飞向月球的美好期待。
③嘉宾:诗仙李白说,忽复乘舟梦日边,屈原则说,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所以千百年来,我们的梦想与征程一直都是星辰大海,而航天梦就是我们中国梦的最典型代表。而且梦舟,你看它和神舟、天舟飞船系列还形成一个传承,所谓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④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典出于毛泽东著名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当中的名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⑤嘉宾:你看揽月,它是月面着陆器,月面着陆器那是要接触到月亮的,所以“揽”这个动词,你看它的提手旁,它特别主动,就像我们人类伸出一只手去温暖地拥抱月亮。而且毛主席说,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巧的是,1986年的3月,“863”计划公布,当时航天技术成为第二大项。从1986年的3月到今年的2月,算一算刚好整整38年。而且,我们的航天员在月地之间来往,不就是谈笑凯歌还吗?这首词最妙的是最后一联,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的载人登月,不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美好、最壮丽的登攀吗?
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选择在元宵节公布载人登月重要航天器的命名方案,代表了中国人从古至今对月亮的热爱和憧憬,可谓恰逢其时、别具意义。
⑦嘉宾:月亮对于我们中国人太重要了,它在我们的文学文化中不只是一种意象,它其实是一种文学母题,从《诗经》的《晨风》开始,一直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的心中,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轮美丽的月亮,而登上月亮,是我们5000年文明史中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愿望。这一刻即将到来,所以从元宵节的这个夜晚,让我们期待着我们的载人登月工程圆满成功。希望和月亮之间通过我们的载人登月工程,缩短距离。就像我们的诗词,我们的文化里对月亮的情感一样,我们的文明也在这样的公布中获得了它的圆满。
(来源: 网络)
10.结合文意,揣摩并概括“中国式浪漫”的含义。
11.上文是“新闻直播间”的谈话,编成文字稿时出现了一些差错。下面是班级同学对上文的语言表达提出的意见,其中不能采纳的一项是( )
A.第一处画线句有多处问题。比如,“忽复乘舟梦日边”要加引号,后面用分号;“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语出屈原《天问》,不仅要加引号,还要把逗号改成问号; 至于句中的“所以”,应该删去,因为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
B.第二处画线句应改为“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且加引号——经典诗词原文怎么可以随意改动呢? 第三处画线句不能说“最后一联”,“联”似乎是用在律诗中的,比如颈联、尾联。“词”可以用“联”吗?
C.最后一段的画线处句子,似乎都有问题。“所以从元宵节的这个夜晚”要删去——期待载人登月工程圆满成功怎么是从今年的元宵节开始的呢?“希望”这一句是个病句,要改成“希望通过我们的载人登月工程,缩短和月亮之间的距离”。
D.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新飞行器名称的发布和解读,是很严肃的事。所以不要用“你看它的提手旁,它特别主动,就像我们人类伸出一只手去温暖地拥抱月亮”这样口语化的、生动的描述性句子。
12.某同学认真查阅《诗经》后,发现最后一段画波浪线句子中,“晨风”应为“陈风”,央视客户端文字稿也是“陈风”,但众多网络媒体、报纸客户端转载时却错误地写成“晨风”。现请你依据新闻的特点,对此作简要评述。
13.据悉,我国计划于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四号”,实施木星系环绕探测。“天问四号”包括两个探测器,其中主探测器将深入木星系,较小的副探测器将对天王星进行飞掠式探测。现请你参与命名活动,选择其中一个探测器,为它取一个具有“中国式浪漫”的名字,并写出出处、命名意图。
(2024·浙江衢州·一模)学校开展气象科普进社区活动,请你阅读以下网文,完成展板设计任务。
回南天是怎样一种“魔法攻击”? 小据中国气象数据2024-03-1516:31北京· 近期,我国南方多地开启“回南天模式”。网络上也出现不少“住水帘洞”“渣‘南’来了”等热梗,到底何为回南天?哪些因素导致它每年“到访”? 一场春的“无可奈何”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介绍,回南天是指南方地区春季室内、墙壁等出现凝水的天气现象。回南天出现的气象成因,是在冬春季节转换时,前期受冷空气控制时间较长的区域,遇到快速转暖的天气;此时来自海上的暖湿空气,会涌入尚处于较低温度的室内。若此时该空气达成饱和条件的温度(即露点温度)高于室内物体的温度,便会出现回南天现象。也就是说,回南天的形成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出现明显降温,使室内充分冷透;二是冷空气过后受暖湿气流影响,迅速回暖,从而使水汽在室内墙面凝结成水珠。每年2月至4月,回南天常“访问”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南方地区。 如何应对回南天带来的不利影响? 首先应关闭门窗,防止室外大量的暖湿气流进入;将空调调至除湿模式。另外可在厨房、卫生间等地面铺上废旧纸箱、报纸或防滑垫,防止摔倒。也可选择一些具备防滑性能的鞋,增加摩擦力,减少摔倒风险,可为老人和小孩准备防滑用品。 其次,及时烘干衣物,防止细菌滋生。回南天的温湿度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因此更要注意衣物防潮卫生,尽量少洗衣服,避免衣服晾不干或发霉。一旦发现食物外观或味道异常,应立即停止食用。木耳等干货一定要密封保存,防止受潮;米、面等粮食制品,应储存在通风干燥处;蛋糕、牛奶、肉、蛋等易腐败变质的食物,要及时冷藏,通过低温抑制霉菌繁殖。 此外,做好家电防潮除湿,避免短路。应及时检查家中电器、线路是否受潮破损,家用电器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切断电源。对于容易泡水的电线,应采取迁移、架空等防护措施,在潮湿、高温、腐蚀场所内,还要用套管布线,严禁明线外漏。 “湿气猛如虎”,公众需提高警惕、提前预防,有效抵挡回南天的“魔法攻击”。
14.展板文字准备以下面这段话开头,请你运用物理知识,结合生活现象,完成写作。
回南天是指南方地区春季室内、墙壁等出现凝水的天气现象。回南天的物理成因是(1)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很多,就如(2) ;又如在干燥寒冷的浴室里,猛然把热水开到最大,浴室四壁便会有水滴形成。
15.展板用下面这幅图来说明回南天的气象成因。
(1)请分别在A、B两处填写简要的文字(各15字以内)。
(2)插图以“大家好,我叫回南天”为标题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看法。
16.展板以下面的天气预报数据为例,指导公众预判回南天。请你选择容易和不易出现回南天的日期各一例进行解说。
[提示]你可以这样开头:“以下面的天气预报数据为例,容易出现回南天的日期是……”
17.展板结尾想编写一则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请你选择一个内容编写。(不少于三句)。
(1)回南天,危害大。 , 。 , 。 , 。
(2)回南天,咱不怕。 , 。 , 。 , 。
(2024·浙江金华·一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墨子号”将梦想照进现实
①2011年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启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随后“墨子号”等4颗科学卫星正式立项。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率先向星地量子通信发起挑战,走进颠覆性科技的“无人区”。
②我国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为什么取名“墨子号”?背后大有深意。众所周知,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实际上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期的科学家之一,有“科圣”之称。2000多年前,在几乎与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 ▲ 原子论的同一时期,墨子也提出了原子的概念。墨子说“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其中“端”是物质不能再分的最原始的单位。墨子还说:“止,以久也”“无久之不止”。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不会停止下来。看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这就是中学物理讲到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任何物体都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 它改变运动状态。在同时期的西方,另一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还在错误地认为力是 ▲ 物体运动的原因。
③墨子解释说“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光之人,煦若射……”,意思是▲(A.影B.画)像倒立是因为光线 ▲ 处有一小孔,入射的光线会在孔中相交;光穿过小孔如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
④光恰恰是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开展实验的核心,关于量子的一系列研究都是以光子为载体进行的。中国科学家因此决定将这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命为“墨子号”。
(节选自《星耀中国——我们的量子科学卫星》)
18.下列选项中的词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创立 促使 维护 交汇 B.创造 迫使 维持 融汇
C.创立 迫使 维持 交汇 D.创造 促使 维护 融汇
19.根据语境,给文中▲选出正确的汉字,并说明理由。
选( ),理由:
20.材料中的小孔成像实验说明了“光的直射原理”。观察材料中的插图,用简洁的文字写出该实验过程。
光的直射原理: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
21.我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取名为“墨子号”。阅读材料,结合下表,探究这样取名的原因。
中国部分航天工程及航天器名字一览表
航天工程 命名 航天器 命名
行星探测任务 天问系列 火星车 祝融
太阳探测计划 “羲和”和“夸父” 载人飞船 神舟
探月工程 嫦娥工程 月球车 玉兔
参考答案:
1.(1)示例一:推荐A。这个标题不仅概括了本次宣传的主题:“小满”节气的有关知识,而且用问句的形式更能吸引人驻足观看。
示例二:推荐B。本次宣传不仅介绍“小满”的节气知识,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小满”名称蕴含的做人道理,以此为标题,引人思考。
(2)示例:“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小满”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此时农作物小得盈满,渐至成熟,尚未“大满”。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小满”节气前后,有很多祈愿丰收的的祭祀习俗。“小满”节气除了具有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之外,还蕴藏着做人的道理。
(3)① 示例:本文引用文言材料来介绍“小满”物候现象、名称来历、蕴含的传统文化等内容,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而且也增强了文化韵味。
②示例:寒暑季节是气候现象,雪水景物是物候现象,用“芒种”代替“大满”的称呼,是因为要把物候和做人的道理结合在一起来确定含义。
③示例:因为二十四节气里很多都是成对出现的,如有小暑就有大暑,文章说明了没有“大满”的理由,不仅突出“小满”的特殊性,也揭示了它背后蕴含的做人道理,增加其文化内涵。
(4)示例一:我选用王诗。因为这首诗通俗易懂地描绘了“小满”节气前后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用此诗布置宣传窗,诗人笔下闲适惬意的田园生活和生活情趣,能让社区市民产生向往之情,也为社区营造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
示例二:我选用元诗。因为这首诗紧扣“小满”节气的三候来写,真实再现了“小满”时期的农民生活,描绘了一幅忙碌而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它不仅能给市民普及“小满”节气知识,也让久居都市的人们感受四时农事的变幻和农家生活美。 2.示例:丰富知识,传承文化:二十四节气里的知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尽在这本《二十四节气与节日》。
【分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本题考查拟标题。
对于A选项“‘小满'节气知多少”,这个标题的优点在于它直接指向了选文的主要内容——关于“小满”节气的知识。标题中的“知多少”不仅概括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即介绍了小满的来历、三候现象、为何没有“大满”以及小满的祭祀习俗等多个方面,而且以问句的形式呈现,更具吸引力,能够引起观者的好奇心,促使他们驻足观看。
对于B选项“‘小满'之后无‘大满'”,这个标题则侧重于文章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为何小满之后没有大满,并揭示了这背后蕴含的做人道理。选择这个标题,能够引导观众深入思考“满招损,谦受益”的儒家思想,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这样的标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可以根据以上分析,自行拟一个标题,阐述理由时,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C.自拟:探寻小满之美。这个标题简洁而富有吸引力,既表达了探索“小满”节气的意愿,也暗示了节气背后所蕴含的美感和意义。
示例二:C.自拟:小满节气智慧。这个标题直接点明了“小满”节气的主题,并强调了其中蕴含的智慧,适合用来概括文章中关于小满节气的介绍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文章开头即提出疑问:“小满之后,为何没有大满呢?” 随后,在第②段中详细解答了这一疑问。明确指出:“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当太阳运行到黄经60度,就是小满节气了。” 接着,文章引用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描述:“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这句话揭示了“小满”节气的名称由来,即农作物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的状态。
文章在第④至第⑦段探讨了为何在小满之后没有“大满”这一节气。首先,提到了二十四节气中很多是成对出现的现象,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小满之后的节气是芒种,而不是大满呢?” 随后,文章引用了宋代马永卿在《懒真子》中的观点,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疑惑。接着,通过分析古代儒道观念,特别是“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解释了为何用“芒种”取代“大满”。文章引用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的话:“夫寒暑以时令言,雪水以天地言,此以‘芒种’易‘大满’者,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 这句话说明了“芒种”这个节气不仅描述了气候的变化,还蕴含了做人的道理。
在第⑧至第⑨段中,文章介绍了与小满节气相关的传统祭祀习俗。特别是在江浙地区,人们会在小满时节前往蚕神庙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其中,盛泽的先蚕祠祭祀尤为盛大,并形成了独特的“小满戏”文化。文章通过具体的例子,如2017年先蚕祠连演十天的小满戏,以及上演的越剧经典剧目等,生动地展示了这一传统习俗的盛况。
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二十四节气除了指导农业,还有没有其他的意义?” 这个问题引发了读者对二十四节气更深层次意义的思考。通过介绍小满这一节气的基本知识、命名原因以及传统习俗,文章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工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哲理,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示例:“小满”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农作物生长的关键阶段。在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当太阳运行至黄经60度时,小满节气如约而至。在这个时节,“小满”的三候现象尤为显著:“一候苦菜秀”,象征着生命力旺盛的野菜开始繁茂;“二候靡草死”,则揭示了随着阳气渐盛,一些阴性草类逐渐枯萎的自然现象;“三候麦秋至”,预示着小麦等作物开始进入成熟期,金黄的麦浪在田野中翻滚。小满不仅反映了农作物的生长状态,更承载了古人对自然规律和农业生产深刻的认识。在古代,人们会在小满时节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小满”节气也蕴含了“满招损,谦受益”的做人道理,提醒人们在生活中保持谦逊和进取的态度。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引用文言语句是为了准确、生动地描述“小满”的物候现象。例如,第二段中引用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这句话精准地解释了“小满”名称的由来,即农作物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的状态。这种引用既保留了古代文献的原汁原味,又使得描述更具权威性。
引用文言语句有助于解释“小满”名称的来历和蕴含的传统文化。例如,在第六段中引用了《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来解释为何没有“大满”这一节气。这种引用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理。
文言语句的引用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这些语句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通过引用它们,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深度。这种文化韵味使得文章不仅具有知识性,还具有艺术性,更加引人入胜。
②从“夫寒暑以时令言”来看,这里的“寒暑”代表了四季中寒冷与炎热的气候变化,它们是根据时令(即时间)来划分的。这是说,气候的冷暖变化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是时间流逝的必然结果。“雪水以天地言”中的“雪水”代表了自然现象,如降雪和融水,这些现象是由天地(即自然环境)的变化所引发的。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现象与天地环境的紧密联系。“此以‘芒种’易‘大满’者”直接指出了问题的关键:为何在“小满”之后不是“大满”而是“芒种”。这里的“易”即替换、取代之意。“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是解释上述现象的关键。这里的“时物”可以理解为与时间、季节紧密相关的自然事物(如农作物的生长),而“人事”则是指人类社会的活动和道德观念。这句话的意思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考虑到了自然现象的变化,还融入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和道德观念。因此,用“芒种”(表示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来取代“大满”,既体现了物候的变化,也蕴含了做人的道理,即“满招损,谦受益”的哲理。
③第④至第⑦段详细探讨了为何没有“大满”这一问题。这些段落首先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小满之后的节气是芒种,而不是大满呢?”接着,通过引用宋代马永卿在《懒真子》中的观点,以及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的话,文章解释了为何用“芒种”取代“大满”。特别是郎瑛的话:“夫寒暑以时令言,雪水以天地言,此以‘芒种’易‘大满’者,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这句话不仅解释了节气命名的依据,还揭示了节气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做人的道理。通过对比“小满”与“大满”的缺失,文章突出了“小满”的特殊性。同时,也通过解释为何没有“大满”,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满招损,谦受益”的做人道理。这种对比和解释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使得读者对“小满”节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遣兴》这首诗由宋代诗人王之道所作,语言通俗易懂,描绘了“小满”节气前后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诗人在诗中描绘了自己随儿辈漫步,临池凭栏的闲适生活,以及久阴后东虹断、北风寒的自然景象。同时,诗人还捕捉到了点水荷叶和依墙竹子的细节,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田园风光。选用这首诗布置宣传窗,能够吸引市民的注意,让他们感受到诗人笔下闲适惬意的田园生活,从而产生向往之情。此外,这首诗还能够为社区营造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咏廿四气诗·小满四月中》这首诗由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紧扣“小满”节气的三候来写,真实再现了“小满”时期的农民生活。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农民在田间劳作、收割黍稷、整理蚕丝的忙碌场景,同时也提到了杏麦的修剪和棘篱的竖立等农事活动。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农民辛勤劳动的场景,还体现了他们对农作物的细心照料和对农事活动的重视。选用这首诗布置宣传窗,能够向市民普及“小满”节气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这个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同时,这首诗还能够让久居都市的人们感受到四时农事的变幻和农家生活的美好,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活情趣。
2.本题考查写广告语。
最后一段提到了“二十四节气是我们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询问了除了指导农业外,二十四节气是否还有其他意义。通过前文对小满节气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二十四节气不仅具有指导农业生产的实用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广告语应简洁明了,既要体现书的主题——二十四节气与节日,又要突出其意义和价值。我们可以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人生哲理以及对现代人的启示等方面入手,来撰写广告语。
示例:探寻节气之美,领悟人生之道。《中国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与节日》,带你领略传统节气的智慧与魅力。
3.C 4.①元宝亭整体造型笨重,没有玲珑、婀娜多姿的外形。 ②元宝亭造型与周围山水不契合,相对突兀。 ③元宝亭半封闭的造型使人在亭中无法与自然、天地联结。 5.示例1:主题A可行。亭坐落于自然与园林之中,其婀娜的外形、与自然和园林浑然一体,亭子不仅是物理空间中的一处建筑,更成为古人表情达意之所。人在亭中远眺山水,与自然和心灵对话,体察宇宙万物。通过主题研学活动,我们能够深入感受亭子的文化内涵,理解它如何成为古人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场所。
示例2:主题B可行。亭子以其独特的外形和构造展现了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同时亭敞开和虚空的特质,给人们提供远眺、观察宇宙万物的空间,成为文人表情达意、诗意生活的精神载体。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研学,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体验匠心艺术与自然之美的和谐统一,更能深切品味到文人墨客们对诗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解析】3.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A.结合第②段“这些都是担负防御、缉盗责任的公所,职能类似今天的治安岗亭。此外还有‘五里一邮’的邮亭”可知,“是驿馆,为行旅止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错误;
B.结合第①段“据《汉书 百官公卿表》记载,秦汉时期大约十里设一亭,这也是‘十里长亭’说法的由来”可知,“‘长亭’是亭名”错误;
D.结合第 段“亭与自然的紧密关系,注定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大山大水之间。大约从南朝开始,亭被移入山石湖塘、竹木花草的园林中”可知,“魏晋南北朝时,亭才开始作为园林建筑,在园林中出现”说法绝对;
故选C。
4.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理解材料内容。
结合右图可知,元宝亭外形似一个元宝,整体造型笨重,没有玲珑、婀娜多姿的外形。结合第 段“或许正是对亭的美好意境的喜爱,增添了人们修造‘美’亭的渴望,以至于亭成了山水间最美的‘休止符’”可知,亭应是山水间最美的“休止符”——有风景的地方就有亭,因为要停下来看风景,也要在风景里看见亭。然而,元宝亭造型与周围山水不契合,相对突兀。结合第⑦段“亭以开敞的空间特征,为人提供了面向自然的开阔视野”可知,元宝亭半封闭的造型使人在亭中无法与自然、天地联结。
5.本题考查拓展阅读能力。
示例:主题A可行。结合第⑦段“亭以开敞的空间特征,为人提供了面向自然的开阔视野”,第 段“亭与自然的紧密关系,注定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大山大水之间。大约从南朝开始,亭被移入山石湖塘、竹木花草的园林中”可知,亭坐落于自然与园林之中,其婀娜的外形、与自然和园林浑然一体,结合第 段“在遮阳避雨、休栖游赏的实用功能外,增添了隔景造景的效果和托物言志的情怀”可知,亭子不仅是物理空间中的一处建筑,更成为古人表情达意之所。人在亭中远眺山水,与自然和心灵对话,体察宇宙万物。通过主题研学活动,我们能够深入感受亭子的文化内涵,理解它如何成为古人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场所。
6.(1)做题过程中,A组同学的大脑听觉中枢活跃度明显高于B组;说明A组同学正确率高是不仅用眼睛看,还在心里默读。
(2)当信息进入大脑,听觉信息可对视觉信息进行比对,经过二次识别,审题过程就不会错。 7.第四类“习惯型马虎”与词典义最为接近。不打草稿或随手打草稿造成的混乱,是草率、敷衍;心算强记结果或抄错结果,是疏忽大意不细心。 8.A 9.示例:为避免“马虎”,我们要重视默读;夯实自己的基础,使知识系统化;提升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涉及计算要打草稿;调整心态避免压力过大;认真对待工作和学习,不用马虎来掩饰不用功或能力不足等。结合实际略。
【解析】6.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①空,实验发现:依据③段“实验发现,在做题过程中,A组同学的大脑听觉中枢活跃程度明显高于B组同学,正确率也远高于B组。”概括即可。
实验结果:依据③段“这说明正确率高的同学不仅用眼睛看,还在心里默读。”概括即可。
②空,依据③段“同一个信息通过视觉、听觉两个通道进入到大脑,用听觉信息对视觉信息进行校对,当信息比对不一致的时候,大脑就会亮起红灯,进行二次识别,这样在审题过程中就不会错了”可概括为:当信息进入大脑,听觉信息可对视觉信息进行比对,经过二次识别,审题过程就不会错。
7.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 段“还有的同学喜欢随手打草稿,甚至根本不打草稿”可知,这体现了草率、敷衍的特点;依据“即使打草稿,多半信手拈来,一片混乱,结果非常可能一不小心抄错”可知,这体现了疏忽大意,不细心的特点。这与《现代汉语词典》中“马虎”的意思相符。所以,第四类“习惯型马虎”与词典义最为接近。
8.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A.依据所给图片的文字信心表述解决方案,再依据③段“默读虽没有发出声音,但大脑可以接收到听觉信号。同一个信息通过视觉、听觉两个通道进入到大脑,用听觉信息对视觉信息进行校对,当信息比对不一致的时候,大脑就会亮起红灯,进行二次识别,这样在审题过程中就不会错了”可知,其符合“知识型马虎”这一类型及解决方案。
故选A。
9.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能力。主要从克服马虎的方法角度来谈即可。
依据④段“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就是在读题过程中进行默读,启动听觉的校验机制,对信息进行二次识别,形成反馈闭环”可知,克服的办法是要重视默读;依据⑦段“如果不注重复习,那么就非常容易在各个地方形成知识漏洞,且会不断累积扩大,最终导致系统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夯实基础知识”可知,克服的办法是夯实自己的基础,使知识系统化;依据⑩段“对此问题的建议是:一次只处理一类信息,审题就是审题,调用公式就不要计算,写完公式再代入数字,一步一步来,有条不紊,按照流程做完一个动作、再做下一个动作”可知,克服的办法是一步一步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依据 段“为了杜绝这类问题,凡涉及计算的一定要规范地打草稿”可知,克服的办法是涉及计算要打草稿;依据 段“正常水平难以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多多练习压力状态下的心态调整”可知,克服的办法是调整心态避免压力过大;依据 段“这一类同学,是用马虎来掩饰自己的不用功或能力不足。我们必须扭转观念,从心底里重视这件事情,只有从态度上重视了,才能有纠正的希望和改变的可能”可知,克服的办法是认真对待工作和学习,不用马虎来掩饰不用功或能力不足等。
例如,学习中,当我遇到计算复杂的试题,我要先审好题,看好要求和注意事项,然后一步一步在草纸上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
10.示例:“中国式浪漫”是中国特有的浪漫。在本文中,指中国航天器的名称具有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寄托国人对飞向月球、探索太空的美好期待。 11.D 12.示例(1):准确性是新闻的重要特点。众多网络媒体、报纸客户端将“陈风”错误地写成“晨风”,违背了新闻准确性的特点,不仅会降低新闻的可信度,也会让读者或观众对新闻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产生质疑,同时还会误导读者。
示例(2):准确性、真实性是新闻的重要特点。众多网络媒体、报纸客户端将“陈风”错误地写成“晨风”,违背了新闻准确性、真实性的特点,也表明一些媒体人对《诗经》的基本常识认识不足,媒体人的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示例(3):准确性、真实性是新闻的重要特点,但是,由于媒体人的新闻素养参差不齐,比如某同学发现众多网络媒体、报纸客户端将“陈风”错误地写成“晨风”这一现象,这位同学的发现值得我们学习,提醒我们在阅读新闻时,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辨真伪。 13.示例(1): 主探测器: 青鸟。
出处:李商隐的《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命名意图:青鸟原是王母的信使,拥有幸福、忠贞、理想等美好寓意。李商隐用在《无题》这首诗中,希望有像青鸟一样的信使,能在像蓬山这样相隔遥远、无法达到的地方,为爱人传递信息。以“青鸟”为名,一方面寄托了人们对探索木星的美好理想; 另一方面,也希望主探测器在深入探寻的过程中,将目前人类无法到达的如同神话中的“蓬山”的木星的信息,传递到地球。
示例(2): 副探测器: 蓬舟。
出处:李清照《渔家傲》“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命名意图:蓬舟是古代神话中的小舟,代表自由、美好、沟通,可去海上三仙山。在材料中,副探测器主要任务为对天王星进行飞掠式探测,这个任务与蓬舟的特性相符。命名为蓬舟,能寄寓人们对探测天王星,沟通宇宙的美好祝愿。
【解析】10.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中国式浪漫”是中国特有的浪漫。
根据首段中的“具有鲜明的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和后段中的“寄托了中国人对探索太空、飞向月球的美好期待”可得:在本文中,指中国航天器的名称具有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寄托国人对飞向月球、探索太空的美好期待。
11.本题考查辨析信息。
D.“你看它的提手旁,它特别主动,就像我们人类伸出一只手去温暖地拥抱月亮”,这样口语化的、生动的描述性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在文中使用。故选D。
12.本题考查自由表达观点,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新闻的特点是及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从“众多网络媒体、报纸客户端转载时却错误地写成‘晨风’”可以看出部分媒体人的新闻素养参差不齐。这一点值得我们警惕。另外,这位同学在认真查阅《诗经》后,发现部分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他求实求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行为提醒我们在阅读新闻报道时,不能一味接受,要有求真辨伪的意识,发现问题之后,要查阅相关资料求证。
13.本题考查拓展应用,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主探测器:鲲鹏。鲲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形象。大鹏体型巨大,变化多端,力大无穷,可以借助六月的大风直上云霄,从北海飞向南海。以“鲲鹏”为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希望主探测器能一飞冲天,深入木星系,利用自己强大的功能战胜木星的恶劣环境,降落在木星表面,为人们带来木星的信息,以此为名,也寓意着这个主探测器能带着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梦想,一直到宇宙的深处。
14. 示例:气态水遇冷变为液态水(暖湿空气接触到较冷物体后,在其表面凝结成液态水) 示例:夏天冰箱里拿出的饮料瓶上挂满小水珠(寒冬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起雾) 15.(1)A示例:长期低温让室内充分冷透
B示例:暖湿空气快速涌入,墙面凝水
(2)示例:合适。以“大家好”开场,增强互动性;用第一人称展开介绍,使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生动活泼,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这样的标题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能更好地实现科普的目的。
示例:不合适。宣传画要介绍回南天的气象成因,这个标题没有突出主题。宣传画有三处拟人形象,标题中的“我”容易与此混淆。 16.示例:以下面的天气预报数据为例,6日(13日)容易出现回南天,因为1-5日持续受冷空气控制,而6日气温回升迅速,室内墙面极易出现凝水现象。8日(14日)则不易出现回南天气,因为这一天降温迅速,不具备回南天条件。 17.(1)示例:体不舒,湿气大。路面湿,走易滑。衣难干,潮难散。食物霉,易腐坏。
(2)示例:关门窗,挡湿煞。地面湿,要防滑。衣防潮,食防坏。管好电,无意外。
【解析】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①结合“一场春的‘无可奈何’”下面的内容“若此时该空气达成饱和条件的温度(即露点温度)高于室内物体的温度,便会出现回南天现象。也就是说,回南天的形成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出现明显降温,使室内充分冷透;二是冷空气过后受暖湿气流影响,迅速回暖,从而使水汽在室内墙面凝结成水珠”可概括为:气态水遇冷变为液态水(或:暖湿空气接触到较冷物体后,在其表面凝结成液态水);
②示例:大冬天的,泡上一杯热茶,揭开盖子还没完全送到嘴边,眼前便一片模糊。
15.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1)A处产生的现象是冷空气作用,图中的温度计以及象征着冷空气的云图告诉我们现在屋内气温很低,B处产生的现象是暖湿空气作用,图片中的“湿”字,还有温度计,以及暖空气云图和墙壁上的水珠告诉我们现在屋子里面有暖湿空气涌入,因此A处可填:长期低温让室内充分冷透;B处可填:暖湿空气快速涌入,墙面凝水。
(2)从主题、语境、语言等角度阐述,理由充分合理即可。宣传画要介绍回南天的气象成因,标题“大家好,我叫回南天”侧重点是“回南天”,没有突出主题“回南天的成因”;另外宣传画中有三处拟人形象,即两个云图表情和屋子上面的人脸表情,标题中的“我”不知道指代哪一个拟人形象。因此“大家好,我叫回南天”为标题不合适。
16.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根据“日平均气温图”,正确判断时间,给出预判理由即可。
图片显示6日和13日气温均出现回升,在6日和13日之前气温相对较低,也即1日到5日和8日到12日持续受冷空气控制,而6日和13日气温回升迅速,这时候室内墙面极易出现凝水现象,因此6日和13日容易出现回南天。8日和14日这两天天降温迅速,它不具备回南天的条件,因此8日和14日不易出现回南天气。
17.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内容扣住回南天危害或对策,句式一致即可。
(1)例如:空气闷,体不适。到处湿,不忍视。不小心,就摔跤。
(2)例如:旧报纸,铺地面。查电器,防漏电。来除湿,不摔跤。
18.C 19. 选A 理由:小孔成像是光线穿过小孔后直射而成倒立的影子,而非画像。 20.在一间小黑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透过小孔后继续直射,人物上方的光线往下直射,下方的光线往上直射,屋内的墙上会出现一个倒立的的人影。(意对即可) 21.我国量子科学卫星取名为“墨子号”,以此纪念墨子在我国科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天问、祝融、夸父、嫦娥等中国航天系列的命名,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神话传说相关。这些中华文化元素凝聚了中华民族探索未知的愿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样命名,和我国航天精神高度契合,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科研自信。(意对即可)
【解析】18.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创立:首先建立;开始建立。创造:建立、想出或做出从未有过的事物。该处提到墨子“提出”了原子的概念,这里“创立”和“创造”都可以使用,但“创立”通常用于理论或学说的建立,而“创造”更侧重于物质或实物的产生。考虑到是理论,所以“创立”更为合适。
第二空,促使:为达到某一目的而推动对方使之行动。迫:用某种强迫的力量或行动促使。该处描述牛顿第一定律时,提到外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这里,“促使”和“迫使”都可以表示外力的作用,但“迫使”更侧重于外力的强制作用,使得物体不得不改变状态,这与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更为贴切。
第三空,维持:为保持使继续存在。维护:指维以护之,免受外害。该句描述牛顿第一定律,即没有外力时物体会保持原有状态。“维持”更常用于描述保持某种状态不变,而“维护”更多用于保护或修复。因此,“维持”更为合适。
第四空, 融汇:融合、聚集在一起。交汇:水流、气流等汇合在一起。该处描述墨子与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在同一时期出现,这里“交汇”更为合适,表示两种思想在同一时期相遇或交叉。
故选C。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第③段墨子的话“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以及“景,光之人,煦若射……”,可以推断“景”指的是影子。墨子通过小孔成像的原理解释了影子的形成,即光线在某一小孔处相交,形成倒立的影像。而“画”通常指的是人为绘制的图案或图像,与墨子的解释不符。因此,正确的汉字应该是“影”。故选A。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中的小孔成像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光的直射原理”在工作。当光从一个光源出发,经过一个小孔时,它会保持直线传播的特性。由于小孔的限制,只有经过这个小孔的光线才能到达屏幕或墙面。当这些光线穿过小孔后,它们会继续保持直线传播,从而在屏幕或墙面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影像。这是因为光线在穿过小孔时,上方的光线会投射到屏幕或墙面的下方,而下方的光线则会投射到上方,因此形成了倒立的影像。据此作答即可。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探究能力。
示例:我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取名为“墨子号”,这一命名背后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科研精神。首先,墨子作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对原子和光的理论有着独特的见解,与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研究内容高度契合。其次,这一命名也体现了对墨子在古代科学领域贡献的纪念和尊重。同时,与其他中国航天系列如天问、祝融、夸父、嫦娥等命名一样,墨子号的命名也紧密结合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神话传说,展现了中华民族探索未知的决心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样的命名不仅与我国的航天精神高度契合,更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科研自信。通过墨子号的命名,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量子科学领域的实力和成就,也传递了中华民族追求科学真理、探索宇宙奥秘的决心和信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