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文言文阅读(浙江专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文言文阅读(浙江专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3 14:3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题速练】文言文阅读(浙江专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2024·浙江杭州·一模)“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火了!请阅读材料,参与探究活动。
【材料一】
①近日,有人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语文课本封面”相关视频。该视频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相关话题在网络平台爆火,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制“语文课本封面”图片和视频,将自己拍下的山川美景装入“语文书封面”,以此寻回课本里的“诗和远方”。
②从天南到海北,富阳网友们也开启了以“语文课本封面”为话题的二次创作,纷纷晒出自己美丽的家乡,将拍下的身边风景和语文课本封面结合。富春江、东梓关、龙鳞坝、黑山顶……来自富阳各地的风景,每一处都有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底蕴,让人心驰神往。当家乡风景“跃”上语文课本封面,网友们忍不住惊叹“富舂山水美如画”。截至3月7日19时,微博话题“一不小心拍到了富阳味儿的语文课本”阅读量破8万。
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火了

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
(《富阳日报》)
【材料二】
爆改课本封面,何以流行开来?这与课本承载的大众记忆和怀旧情怀有着直接关系。课本里有耳熟能详的篇章,是人们初期摄入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串联起珍贵的校园记忆,是铭刻在每个人心中难以忘却的印记。正是有了这层情怀打底,随手拍到的风景,才能被自然联想到课本封面,进而引发爆改热潮。以人文为内核的风景,再配上以情怀为底色的“语文”二字,造就了一个成功的“语文封面”。
(《今日都市报》)
语文课本封面视频的制作让我有了一种“归隐田园”的错觉。我们生活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中,但在看见这个视频的那一秒,似乎所有的记忆都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小时候,进入到了风景的彼端。对于一个忙碌的上班族来说,观看和制作这种视频,未尝不是难得的放松机会呢。
(微博网友)
1.阅读链接资料中的传播理论,并从材料一中提取相关信息,将“语文课本封面”传播过程图填写完整。
链接资料:网络热点视频的流行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是媒介依赖环节:民众在一些平台发布短视频作品,并引起部分人的共鸣。 其次是符号互动环节:该类型作品有着绝美的景物或优秀的人物精神,最关键的是引发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引起人们竞相制作和传播。 紧接着是互动模型环节: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使该类型视频变成了一种互动模型,人们开始制作更多有特色的、地域化的内容。 最后是社会网络环节:人们通过评论、点赞等互动形式建立起互动关系,进一步满足了自我传播的需要,使作品成为热度空前的社会网络。Chatgpt3.5《网络热点视频流行过程》
◆语文课本封面传播过程图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语文课本封面”流行的原因。
3.为进一步宣传富阳历史文化,同学们想再拍摄一组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视频,选了三个封面代言人。请阅读下列拍摄脚本,完成任务。
【材料三】
◆脚本A
取景地 富春江 封面代言人 吴均
视频取景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吴均《与朱元思书》)
代言人资料 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先是,均表求①撰《齐春秋》。书成奏之,高祖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条,竞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坐免职。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已毕,唯列传未就。 (《梁书 吴均传》)
◆脚本B
取景地 鹳山 封面代言人 黄公望
视频取景 ……俯览城郭,屋瓦如鳞,苋浦绕其西,大江环其东南,①大隐小隐二山拱峙于北,苍翠若屏障。 (茀侯《富春游记》)
代言人资料 黄公望,字子久,放浪江湖无所归,爱富春山水之胜,后结庐隐居于富春江北大岭山,历时多年作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展现富春江畔初秋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景致。 (《富阳县志》)
◆脚本C
取景地 新登古城 封面代言人 罗隐④
视频取景 ②片水净无尘,青山是四邻。 上天如有意,此地著诗人。 (宋 徐照《题罗隐故居》)
代言人资料 罗隐,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旧五代史 梁书 罗隐传》)
【注】①表求:上表请求;②敕:帝王的诏书;③省:有关部门。④罗隐:富阳新登人,唐代著名诗人。
(1)请根据提示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寻有敕召见 关联课内:“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 ①______________
均草本纪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 ②______________
诗名于天下 ③______________
以故不中第 多义区分:A.等第,次序;B.封建官僚住宅;C.数词前,表次序;D.科举考试等级 ④_____(选择正确的义项)
一日,隐至第 ⑤_____(选择正确的义项)
(2)依据脚本中画线句子,用现代汉语描述另两个语文封面。
富春江: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即使有千丈深也可以看到底。 鹳山: ① 新登古城: ②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3)请结合脚本A、脚本B内容,探究同学们选择吴均和黄公望成为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代言人的原因。
(4)请结合脚本C及链接材料,参与同学们对罗隐的讨论。
【链接材料】《新唐书 选举志》: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组员甲:据说,唐朝时,罗隐十多次考进士没中,史称“十上不第”。这样看的话,我觉得现在富阳大力宣传罗隐文化是没必要的。
组员乙:罗隐屡次不第的原因是 ① 。
组员丙:我觉得宣传罗隐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因为 ② 。
4.三个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视频制作完成后,你认为哪一个将会得到最多点赞和转发?请综合材料一、二、三,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2024·浙江台州·二模)第四本书:《长物志》,[明]文震亨著。本书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名士精致生活的百科全书,寄托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品格意志。请你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学习任务。
长物志·松①
[明]文震亨
【原文】
松,柏古虽并称,然最高贵者,必以松为首。天目②最上,然不易种。取栝子松植堂前广庭,或广台上,不妨对偶。斋中宜植一株,下用文石为台,或太湖石为栏俱可。水仙、兰蕙、萱草之属,杂莳其下。山松宜植土冈之上,龙鳞既成,涛水相应,何减五株九里③哉
[注释]①李霞 王刚编著的《长物志》,每篇由文震亨的文和编者所加的“延伸阅读”等构成。②天目:天目松,适合做盆景。③九里:指西湖九里松。唐代刺史袁仁敬镇守杭州时,植下九里长的松树。
【延伸阅读】
《史记》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於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5.文中画线处用了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据此推测画线处语句的意思。
6.根据【延伸阅读】中的内容,给【原文】加点处的典故“五株”作解释。
7.文中介绍的“植松”方法反映了古人的审美情趣,请概括两条并说明。
8.本文松的形象与下列名著人物的精神是否吻合?请选一项解说。
A.《红岩》许云峰 B.《红星照耀中国》彭德怀
C.《创业史》梁生宝 D.《平凡的世界》孙少平
9.吟咏“松、竹、菊”的古诗众多,请各写一句(上下连续)。
(2024·浙江台州·二模)材料一
“忍冬,凌冬不凋,名由此得。”
——选自《本草蒙荃》
材料二
“忍冬在处有之。附树延蔓,茎微紫色,对生叶。叶似薜荔而青,有涩毛。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两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气甚芬芳。”
——选自《本草纲目》
材料三
忍冬嫩苗一握,甘草半两,生用。上,忍冬烂研,同甘草入酒一觚半砂瓶中,塞口,煮两食顷,温服。予在江西,有医僧鉴清,善治发背疽。得其方,用老翁须,余颇神秘之。后十年,过金陵,闻医王琪亦善治疡,其方用水杨藤,求得观之,乃老翁须也。又数年,友人王子渊自言得神方,尝活数人,方用大薜荔。又过历阳,杜医者治疡,尝以二万钱活一人,用千金藤。过宣州,宁国尉王子驳传一方,用金银花。海州士人刘纯臣传一方,用金钗股。此数君皆自神其术,术其草视之,盖一物也。余以《本草》考之,乃忍冬也。
——选自《苏沈良方》
任务一:【识忍冬面目】
10.参考提示方法,解释加点的字词。
词句 方法 释义
(1)经二、三日 查阅字典法:①与“纬”相对②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③治理,管理④通过、经过。⑤禁受、经受。
(2)气甚芬芳 关联成语法:不求甚解
(3)尝活数人 语境推理,联系上下文
(4)盖一物也 课内迁移法:盖竹柏影也
11.根据上述材料,请你来完善忍冬名片。
学名 忍冬 别名 (1) 、(2) 等
名称由来 (3) (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
形态特征 茎:藤蔓状,微紫色 叶:形状像薜荔,青色,叶片上长有细毛 花:(4) (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
花期 三、四月份
药用价值 (5)
任务二:【品考究心路】
12.阅读材料三,结合文本,体味作者在考究发现忍冬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任务三:【探自然智慧】
材料四
①冬天,行走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大街上,可以看到很多裸露着枝条的行道树:国槐、法国梧桐、苦楝等,还有花灌木:忍冬、接骨木、荚蓬等等,它们用绝对的“素颜”,涂抹出这个季节特有的表情。
②冬天这些植物掉落的叶子大多是扁平而宽大的。叶片的面积越大,分布的气孔就越多。可别小瞧这些小小的气孔,它们如同一台台微型抽水机,散失掉植物体内的大量水分。落叶乔灌木一旦把美丽的叶子“衣服”脱掉,就能大大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也能减少从叶面蒸腾散失的热量。寒冬将至,叶柄下部的组织内会产生离层细胞,使叶子快速脱落,让树木逐渐进入素颜的冬眠中。
——节选自科普读物《我的植物闺蜜》(有删改)
13.对链接资料进行梳理概括,用平实准确的语言简要介绍忍冬等植物过冬的“智慧”。
14.向自然取经,感受自然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和力量,就可以得到无数的智慧与答案。请结合推荐书目,分享你从哪些动植物或自然现象中获得了思考和启发。
推荐书目 我的分享
《昆虫记》 《寂静的春天》 《沙乡年鉴》 动植物/自然现象: 启发和思考:
任务四:【辨价值意义】
15.同学们围绕“当今社会西医水平发展突飞猛进,《本草纲目》《苏沈良方》等传统医学典籍是否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请发表你的看法,要求做到有理有据,100字左右。
16.(2024·浙江宁波·一模)同学们为了探究文言文中的报国之情,搜集了以下材料,请你参与并完成探究。
相关文言内容 人物的行动或打算
【材料一】
①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 A
②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十年春,齐师伐戎。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论战》 曹刿担心鲁国战败而去拜见鲁庄公,参与两国战事。
④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B
【材料二】
有功者,人臣之所务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魏将乐羊①攻中山,其子执在城中。城中县②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鼎羹与其首。乐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为使者跪而啜三杯。使者归报,中山曰:“是伏约死节者也,不可忍也。”遂降之。为魏文侯③大开地,有功。自此之后,日以不信。此所谓有功而见疑者也。 ——《淮南子》【注释】①乐单:战国时魏国魏文侯时期的大将。②县:同“悬”。③魏文侯:战国初期魏国的建立者。 C
[材料整理]
(1)参考“材料一”句③中的“人物的行动或打算”,将表格中A、B、C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A— B C
(2)有同学提出,材料一中的句②并没有体现报国之情,你的看法是什么?结合这句话的内容进行分析。
[朗读品味]
(3)为了帮同学们体会乐羊的情感,请从重音和语调两个角度为下面这句话进行朗读设计。
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
[深入探究]
(4)有同学认为材料二中讲述乐羊的事例并不是为了表现其报国之心,而是另有目的。你的看法是什么?结合材料二的内容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2024·浙江金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桃源诗序
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①,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注释]:①醯(xī):醋。
17.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括号内。(选三处,填序号)
而溪中A多枸杞B根C如龙蛇D饮其水E故F寿
1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中的“止”指“只有”,与《狼》中“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的“止”意思一样。
B.“似是其子孙”中的“是”表判断,与《富贵不能淫》中“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是”意思不一样。
C.“或至百二三十岁”中的“或”指“有的人”,与《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的“或”意思一样。
D.“使武陵太守得至焉”中的“使”指“假使”,与《卖炭翁》中“宫使驱将惜不得”的“使”意思不一样。
19.把画横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20.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2024·浙江温州·二模)同学们探究“世外桃源”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的原因,请你参与。
刘阮遇仙
汉明帝永平五年,刻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①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掺,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
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问:“来何晚邪?”因②邀还家。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③,何复欲还邪?”
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选自刘义庆《幽明录》,有删减)
【注释】①啖: 。②因: 。③牵: 。
21.为了便于同学读懂文意,参与探究,请将【注释】补充完成。
22.作为同时代的志怪故事,《刘阮遇仙》《桃花源记》有何异同?填写表格,完成梳理。
篇目角度 情节 环境 人物(关系)
同 异 同 异 同 异
《刘阮遇仙》 结局都“不复得路” ① 种有桃树 春时百鸟啼鸣 热情 好客 ④
《桃花源记》 ② ③ 老人小孩各得其乐等
23.根据“补充资料”,推测小组进一步探究的是以下哪个内容?阐述理由。
A陶渊明为什么不像《刘阮遇仙》那样对桃花源进行大胆的虚构和想象?
B《刘阮遇仙》和《桃花源记》所体现的社会理想有哪些共同点和差异?
【补充资料】
(一)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乐,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选自老聃《道德经》八十章)
(二)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选自《大道之行也》)
(三)
及惠帝之后,政教陵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
(选自《晋书》卷二十六志第十六)
24.为了探究《桃花源记》对后世的影响,小组收集了以下资料。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西村
[宋代]陆游
今年四月天初暑,买蓑曾向西村去。
桑麻满野陂水深,遥望人家不知路。
再来桑落陂无水,闭门但见炊烟起。
疑是羲黄上古民,又恐种桃来避秦。
(选自《剑南诗稿》)
(1)诗人两次来“西村”,感受有何不同?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末句“恐”字使用精妙。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
25.基于上述探究过程,概述“世外桃源”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的原因。
(2024·浙江·一模)为探究古代山水作品发展的脉络,同学们结合所学教材,整理了不同时期的部分作品。请阅读后完成相关任务。
时代 山水作品
魏晋时期 课内材料:【北魏】郦道元《三峡》 【南朝】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
唐宋时期 课内材料:【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课外材料: 【宋】苏轼《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①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是日剧饮而归。【注释】①相: 察看。②王逸少: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③唱黄鸡: 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 表示时光的流逝。
明清时期 课内材料:[明]张岱《湖心亭看雪》 课外材料: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馀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①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②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③而歌者,红装而蹇④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泱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 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⑤,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⑥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注释】①碛(huì) 面: 洗脸。②鬣(liè):马鬃。③罍(léi): 这里指端着酒杯。④蹇(jiǎn): 这里指骑驴。⑤堕(huī)事:耽误公事。⑥恶(wa):怎么。
26.解释下列加点词或选择正确的词义。
(1)书不数字( ) (2)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 (3)是日剧饮而归( )
(4)馀寒犹厉(A激励 B.严肃,严厉 C.剧烈, 猛 D.恶鬼)
(5)未百步辄返 (A.总是 B.马上, 立即 C.却, 反而 D.独断专行)
(6)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A.开始 B.才, 方才 C.只, 仅仅 D.曾经)
27.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冻 风 时 作 作 则 飞沙走 砾 局 促 一室 之 内 欲 出 不 得。
2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29.结合选文,探究发现山水作品选材的特点。
朝代 选文 所写内容
魏晋 郦道元《三峡》 (1)
唐宋 苏轼《游沙湖》 (2)
明清 袁宏道《满井游记》 作者偕友人游满井时所见的早春景色以及游人游玩时的情态。
30.请结合选文,找寻不同时期山水作品语言形式的特点(单选)。
A.多用叠词、对称句,朗朗上口 B.多辞藻华丽、音节铿锵 C.多注重韵味,骈散结合
31.不同时期的山水作品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有所变化。请根据以上选文的具体内容,将下列选项填入图示中的恰当位置,并简述理由。
不同时期山水作品中景与情的关系
(1) (2)唐宋 (3)
备选时期: A.魏晋 B.明清
(2024·浙江·二模)班级组商议后决定推荐范仲淹为“读书达人”,请根据相关资料,参与完成任务。
推荐达人资料汇总
范仲淹生平 对应时期的文献
公元989年生于徐州,次年父亲病逝 (一)修学时最为贫窭①,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②十数茎醋汁半盂,少入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彭承《墨客挥犀》卷三)
公元1015年,进士及第,时年26岁
公元1026年,任府学主管,时年37岁 (二)公丁母忧,寓居南都,晏丞相殊请掌府学。公常宿学中,训督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诇③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④云:“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妄对。则取书问之,不能对,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准以为法。由是,四方从学者辐辏⑤。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范仲淹全集》)
公元1036年,被贬饶州,时年47岁 (三)迥与众流殊,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势斗蛟龙恶,声吹雨雹粗。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 (范仲淹《瀑布》)
公元1046年,被贬邓州,时年57岁 (四)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注释】①贫窭(jù);贫乏,贫穷。②齑斋(jī):腌菜或酱菜。③诇(xióng):看。④绐(dài):欺骗。⑤辐辏: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32.小组打算根据材料拍摄有关范仲淹微剧,请帮助完成导演手记。
原文 表演指导(关注角色的神态、动作、说话的语气语调等)
暖而啖之 示例:“暖”和“啖”两个字,建议表演者可以通过有条不紊的热粥动作和津津有味的吃饭神情突显范仲淹艰难生活下的泰然自若。
见有先寝者诘之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
画外音 ③请从下面对联中任选一联作为剧尾画外音,并说明理由。 A断凿画粥学为人师,以身示教堪为典范 B志比鲲鹏,千载学风滋志士;心牵社稷,先忧后乐恤生民
33.请结合上述资料和导演手记,完成“读书达人——范仲淹”推荐卡制作。
读书达人 推荐语
范仲淹 (989—1052)
写作小贴士:推荐语重在“推介”。要明确推荐的受众和目的,围绕关键事件、人物品质进行推荐。
34.我们的达人慨叹:“微斯人,吾谁与归?”你认为下面哪位文人可以成为他的知音,请结合具体诗文阐述。
A.陶渊明 B.苏轼 C.欧阳修
(2024·浙江金华·一模)班级开展以“生活情趣”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甲】
水仙
[清]李渔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裳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 ”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乙】
炉峰①月
[明]张岱
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且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②上山亦看月耶?”语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上。是日,月正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③,半山嘄④呼。乃余苍头⑤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 ⑥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谢灵运开山临澥⑦,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骇,谓是山贼,及知为灵运,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节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炉峰:江西九江的庐山香炉峰。②渠:它。③武:半步。④嘄(jiào):呼叫。⑤苍头:奴仆。⑥ (wēng):刀鞘。⑦澥(xiè):海。
任务一:初通文意
35.完成下面的预学笔记。
原文摘录 预学笔记
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这句话可断两处: ①请 已 之 一 年 不 看 此 花 亦 非 怪 事。
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 联系成语“宁缺毋滥”,“宁”的意思是“② ”。
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 此句有通假字③“ ”同“④ ”,意思是“⑤ ”。
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及知为灵运,乃安 这两句中的“乃”是一词多义,意思分别是“⑥ ”和“⑦ ”。
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 联系《桃花源记》中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的意思是“⑧ ”。
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这句用现代汉语解释为⑨
任务二:赏析手法
36.两文段分别提到家人对自己的劝阻和山背有人对昨夜事的议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任务三:品味情趣
37.两位作者都是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具体从哪里看出? 联系选文与已学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任务四:关联名著
38.《儒林外史》和《世说新语》中不少“士人”也富有生活情趣,请你列举一例具体介绍。
39.(2024·浙江宁波·一模)交流是思辨的火花。
(甲)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①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①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②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②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③。宫之奇④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⑤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选自《孟子译注》)
【注释】①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虞亡后辗转而成秦国大夫,辅助秦穆公建立霸业。②垂棘之璧:朱熹《集注》:“垂棘之地所出之璧也。”③虢:国名,在今山西平陆。④宫之奇:虞国大臣,著名贤人。⑤干:接近。
(1)参考提示方法,解释原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原文 方法 示例 加点词释义
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 联系成语 卖官鬻爵 ①
以要秦穆公 查阅字典 A.邀请;B。半路拦截;C。求取,设法取得信任与重用;D。需要,想要。 ② (填序号)
假道于虞以伐虢 联系旧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③
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 词类活用 人恒过 ④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限划两处)
自 鬻 以 成 其 君 乡 党 自 好 者 不 为 而 谓 贤 者 为 之 乎
(3)结合下面的句子,品悟孟子的论辩艺术。
品悟锦囊:从句式运用、字词表达等角度思考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
(5)甲文是孟子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自己的观点:① (用自己的话回答),乙文孟子是针对②“ ”的错误观点加以批驳,在对话中为贤者正名,同时申述士人的进退处世之道。
(2024·浙江杭州·一模)甲
性不解音,而畜①素琴一张,弦微②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晋书·陶潜传》)
【注释】①畜:通“蓄”。②弦徼:琴弦和琴徼,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书琴阮记后 (节选)
[宋]欧阳修
余为夷陵①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也。后做舍人,又得琴一张,乃张越琴也。后做学士,又得琴一张,则雷琴也。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及做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
【注释】①夷陵:今湖北宜昌。欧阳修因替范仲淹申辩而被贬夷陵。

赠无为军①李道士二首(其一)
[宋]欧阳修
无为道士三尺琴,中有万古无穷音。
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
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
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
【注释】①无为军:北宋地名,即无为州。
40.根据学习方法提示,解释句中加点词。
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 义项或范例 释义
性不解音 义项释义法 ①打开。②排除,消除。③理解,懂得。④解释。(《古代汉语词典》) (1)选
则抚而和之 成语释义法 一唱一和 (2)
意则萧然自释 课内迁移法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3)
日奔走于尘土中 词类活用法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4)
41.丙诗三四两句是如何描绘李道士的琴声的?
42.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43.给乙文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
B.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
C.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
D.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
44.根据乙丙诗文文意,参照示例写出合适的句子。
示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琴翁之意 。
道士之意 ,
45.欧阳修感叹“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此处运用陶渊明无弦琴的典故,有何妙处?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2024·浙江宁波·二模)探究筷子引发的信任危机,完成下面小题。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节选
[西汉]司马迁
顷之,景帝居禁中①,召条侯,赐食。独置太胾②无切肉又不置箸。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③取箸。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④者非少主臣也!”
【注释】①禁中:旧称天子居住的地方。②胾:大块的肉。③尚席:古代官名,掌管宴席。④怏怏:形容不满意、不高兴的神情。
4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顾谓尚席取箸 (2)条侯免冠谢
4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独 置 大 胾 无 切 肉 又 不 置 箸。
48.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不足君所乎?
49.景帝事后觉得条侯是“怏怏者”,你赞成这样的看法吗?请结合内容分析。
50.条侯就是周亚夫,文帝对他“称善者久之”:“嗟呼,此真将军矣!”而景帝却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为什么两位皇帝对周亚夫的评价如此悬殊?请结合选文和课文《周亚夫军细柳》试作分析。
(2024·浙江绍兴·一模)【材料1】
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①。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庄子·渔父》)
【材料2】
《庄子》书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A.不在鲁国之中也明矣。今之杏坛,乃宋乾兴间(1022)四十五代孙道辅增修祖庙②,移大殿于后,因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耳。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3】
杏坛在先圣殿前,B.即先圣教授堂之遗址也……宋天圣二年(1024),传大父中宪监修祖庙,增广殿庭,因移殿于后,讲堂旧基不欲毁拆,即以瓴瓮为坛,环植以杏,鲁人因名曰杏坛。
(《孔氏祖庭广记》元·孔子51代孙孔元措)
【材料4】
杏坛在宋以前,本为庙殿旧址。宋天禧间(1017-1021),四十五代孙道辅监修祖庙,移殿于北。不欲毁其古迹,因庄子有“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语,乃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阙里文献考》清·孔子69代孙孔继汾)
【注释】①西晋司马彪注:缁帷,黑林名也。杏坛,泽中高处地。②祖庙:以孔子故居建造的祭祀孔子的庙,孔庙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位于今山东曲阜,曲阜为古鲁国国都。
5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被发揄袂( )(2)依陂旁渚之地( )
(3)增广殿庭( )(4)名曰“杏坛”( )
52.用“/”给文中画线句设计朗读停顿。(每句限一处)
A.不在鲁国之中也明矣。 B.即先圣教授堂之遗址也。
53.“杏坛”位于何处?概括材料中的不同说法并结合材料简述理由。
54.结合材料与下列关于“杏坛”的句子,仿照示例,为“杏坛”释义。
句子1:潘岳花阴覆杏坛,门生参谒绛纱宽。(宋·王禹偁《赠浚仪朱学士》) 句子2:天下英才尽孔门,杏坛设教簇如云。(明·梁辰鱼《浣纱记》) 句子3:春华秋实杏坛飘香;滋兰树蕙桃李芬芳。(现代对联)
示例:【梨园】原指唐玄宗教练歌舞艺人的地方。后泛指戏班、戏院,今喻戏曲界。
【杏坛】
55.“寻找杏坛”专题探究汇报会中,小组将介绍“孔庙杏坛”,请根据材料写一段150字以内的介绍词。(提示:可从修建、命名、意义等角度介绍)
56.(2024·浙江·二模)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品鉴古人的玩品。
【材料一】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材料二】
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九、老苏、曾子固、陈同甫、陆务观诸公文集。每读一篇,心悸口呿①,自以为未尝识字。然性不耐静,读未终帙②,已呼羸马③,促诸年少出游,或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而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 乃以一婢自监。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敲其头,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婢不如命者,罚治之。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微意,或有一二悟解处,辄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与袁伯业④。”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节选自袁宏道《答王以明》)
【注释】①口味 (qū) : 口张开合不拢, 形容受到震惊。②帙(zhì) : 卷。③羸(léi) 马: 备马。④袁伯业:袁绍的从兄袁遗,字伯业。
【材料三】
临江仙
[宋]朱敦儒①
生长西都逢化日②,行歌不记流年。花间相过酒家眠。乘风游二室,弄雪过三川。
莫笑衰容双鬓改,自家风味依然。碧潭明月水中天。谁闲如老子,不肯作神仙。
【注释】①朱敦儒曾生活在西都,一生落拓不羁,恃才傲物。51岁才出仕做官,68岁因主战被免,78岁卒。②化日:指太阳光, 白昼。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促诸年少出游,或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2)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①须快醒乃止。
②如渴鹿之奔泉也!
(3)结合材料三的诗歌内容和诗人背景,以诗人的口吻述说“闲”字暗藏的情思。
(4)结合三则材料中的有趣事件,简析欧阳修、袁宏道和朱敦儒的玩品,比较谁更高。
(2024·浙江宁波·一模)明代微雕珍品核舟“东坡夜游赤壁”曾在宁波被发现,让我们通过古人文字记载来一睹古代雕刻艺术的风采,请你一起参加探究活动。
【甲】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选自《虞初新志》)
【乙】
濮仲谦雕刻
张岱
南京濮仲谦①,古貌古心,粥粥②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款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濮仲谦:姓濮,字仲谦,明清时期雕刻家。②粥粥:柔弱、无能、谦卑的样子。
【学方法·夯基础】
57.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选文词汇 方法 解释
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联系成语:巧夺天工 (1)
以不事刀斧为奇 借助字典:①事情;②侍奉,服侍;③实践;④使用。 (2) (填序号)
辄自为之 课内迁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
虽势劫之、利啖之 语境推断: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4)
【断句读 晓内容】
58.为乙文划波浪线句子划分停顿(限断2处)。
仲 谦 名 噪 甚 得 其 款 物 辄 腾 贵。
5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
【巧对比·知立场】
60.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对雕刻艺人精湛技艺的赞美,但它们在写作内容上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善总结·明风格】
61.《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所编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所收多为明清时期搜奇志异的文章。乙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同样记录了一位雕刻技艺精湛的“奇人”,能否将乙文编入《虞初新志》?请结合文本内容以及你的学习和阅读经验,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2024·浙江衢州·一模)马璘筑堤碑
[清代]马璘
衢城西郭外地势低洼,每逢春夏之交,江水泛涨,冲决河堤,庐舍尽遭淹没。有北门关帝庙僧智明发愿创始立修,苦行日夕,募缘筑成土堤,惜不能敌彼狂澜。太守靳君劝募劝工,屡修屡溃。而智明仍艰难独任始终弗渝无如物力不充未能保固。
余于五十九年甫莅兹土,捐俸付守戍,添置石料帮修。六十年春,水骤发,城之内外依然一望汪洋。余复商之张君,添够石料修筑。至六十一年春,余又捐己俸,于石堤之外贴帮卵石一层。工虽报竣,而石墙太直,似不能翼其坚久,随又募夫运石帮砌墙根。堤之南段难存土石,乃置坛贮砂, 自堤根垒至堤顶,方能保全。
斯举也,余初不过竭己之诚,尽人之力,何功之与有焉。然士民刻石立碣而■之,并名之曰马公堤,令人踞跻不安。
但波涛莫测,兴废靡常,倘后来之贤士大夫不没斯工,及时修举,利益民生,是固余之厚望也。因将输金芳衔勒于石之副面,以表前之乐于为善,兼劝后之勇于效义者。藉以少抒勤民报国之心,岂敢掠美以蹈声闻过情之耻哉□
【注】马公堤,衢州城西江堤,原名德平坝,现为信安湖右岸重要堤防。
通读碑文。
62.完成下列小题。
(1)以课内诗文为例,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选做三个即可。
A衢城西郭外地势低洼 B工虽报竣 C并名之曰马公堤
D是固余之厚望也 E勒于石之副面
(2)碑文上字迹模糊不清,请结合语境推测“■”处的文字并简述理由。
遂相与建祠设像,刻石立碣而■之,并名之曰马公堤。
(3)下面这个句子你怎么断句?请在断句处用“/”标示。
而 智 明 仍 艰 难 独 任 始 终 弗 渝 无 如 物 力 不 充 未 能 保 固。
(4)“声闻过情”出自《孟子·离娄下》:“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意思是名声超过实际。那么,文末“□”处用什么标点合适?请简述理由。
岂敢掠美以蹈声闻过情之耻哉□。
63.填报申请。
优秀文化遗产申请报告
申请项目名称 马公堤及其碑记
申请项目类别 物质文化遗产
申请项目所属地区 衢州市
申请项目的价值 ⑴历史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文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
保护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1)未入选衢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2)社会对马公堤的了解不多, 关注较少。
拟采取的保护措施 (1)从全社会层面加强宣传, 增强对马公堤的保护意识。 (2)从政府层面, 加大监督力度, 做好马公堤保护工作。
(1)马公堤的修建在当时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碑文内容概括历史价值。
(2)马公堤体现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请结合碑文内容阐述人文价值。
(3)马公堤申遗在当前有什么价值?请结合以下资料说明现实意义。
资料:
治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史。2013年底,浙江省全面启动五水共治攻坚战,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通过治水,进一步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治出我们自信、 自觉、 自强的精气神。
——摘编自人民网《以“五水共治”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浙江省衢州市是南孔圣地,因水而兴、因水而名,水是衢州最优的资源。2006年底,塔底水利工程形成一个约6.2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名信安湖, 因衢州古称信安郡而得名,取信义、平安之寓意。环湖建成标准堤防35.638公里,生态防洪堤岸26.3公里,绿道50公里,公园绿地140万平方米,荣膺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2018年依托信安湖水环境,衢州市一举摘下“国际花园城市”桂冠。
——摘编自浙江省水利厅网站《把信安湖建成衢州的“西湖”》
64.拟写标语:请为马公堤的申遗活动写一句宣传语。
(2024·浙江丽水·一模)班级开展“明朝人眼中的浙江”主题学习活动,完成后面的任务。
江南诸省
(明)王士性①
两浙东西以江②为界而风俗因之。浙西俗繁华,人性纤巧,雅文物,喜饰鞶帨③。多巨室大豪,若家僮千百者,鲜衣怒马,非市井小民之利。浙东俗敦朴,人性俭啬椎鲁,尚古淳风,重节概,鲜富商大贾。而其俗又自分为三:宁、绍盛科名逢掖④,其戚里善借为外营,又佣书⑤舞文,竞贾贩锥刀之利,人大半食于外;金、衢武健负气善讼,六郡材官⑥所自出;台、温、处山海之民,猎山渔海,耕农自食,贾不出门,以视浙西迥乎上国矣。
杭州省会,百货所聚,其余各郡邑所出,则湖之丝,嘉之绢,绍之茶之酒,宁之海错,处之磁,严之漆,衢之橘,温之漆器,金之酒,皆以地得名。惟吾台少所出,然近海,海物尚多错聚,乃不能以一最佳者擅名。
杭、嘉、湖平原水乡,是为泽国之民;金、衢、严、处⑦邱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山大海,是为海滨之民。三民各自为俗,泽国之民,舟楫为居,百货所聚,闾阎⑧易于富贵,俗尚奢侈,缙绅气势大而众庶小;山谷之民,石气所钟,猛烈鸷愎,轻犯刑法,喜习俭素,然豪民⑨颇负气,聚党与而傲缙绅;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以有海利为生不甚穷,以不通商贩不甚富,闾阎与缙绅相安,官民得贵贱之中,俗尚居奢俭之半。
(节选自《广绎志卷之四》)
【注释】①王士性:台州临海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足迹遍布两京十三省,著有《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被视为与徐霞客比肩的地理学家。②江:指钱塘江。③鞶帨(pán tuì):腰带和佩巾。④逢掖:宽大的衣袖,指儒生或儒学。⑤佣书:替人抄书。⑥材官:武卒或供差遣的低级武职。⑦严:严州,今天的建德市、淳安县和桐庐县。处:处州,今天的丽水市。⑧闾阎:指平民。⑨豪民:指地方上没有官职,但有财势,欺压百姓的人。
65.请根据提示,完善“鲜”的字义发展图。
鲜(本义):鲜鱼,活鱼 引申为“味美”
又引申为 。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引申为 ,如“若家僮千百者,鲜衣怒马。”
借作“ ”,读xiǎn。如“鲜富商大贾”;“菊之爱, ”(《爱莲说》)
66.在王士性看来,浙江有哪些人文现象和地域特色?请简要概括。
67.“三民各自为俗”,他们在生活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述。
68.王士性认为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对于人的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下面两种现象能佐证他的观点吗?请任选其中一种现象,结合选文内容分析。
A.天下师爷出绍兴,绍兴的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戚继光从义乌(属金华市)招募农民矿工,组建戚家军,成为骁勇善战的抗倭力量。
(2024·浙江宁波·一模)“跟着诗文去旅行”,我们会见识到奇人奇技及其背后支撑的匠人精神。请阅读下列材料,探究“匠人精神”的内涵。
【甲】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欧阳修《卖油翁》节选)
【乙】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A】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魏学洢《核舟记》节选)
【丙】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①之渊,津人②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B】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C】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③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③,恶往而不暇!”
(《庄子·达生·津人操舟》节选)
【注释】①觞深:渊名,水深而形似酒杯,故名。地在宋国。②津人:在渡口上撑船之人。③万方:万端。指变化无穷的各种事端。③舍:指心。
69.参考表格中提供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
文言词句 方法策略 释义
吾尝济乎觞深之渊 成语推断法:同舟共济 (1)
善游者数能 课内迁移法:陈康肃公善射 (2)
视舟之覆 语境推测法 (3)
恶往而不暇 查阅词典法:①(è)罪过:②(wù)憎恶,讨厌;③(wū)哪里。 (4)
70.部分同学在阅读【丙】文时,对“没”字的读音有疑惑。请你结合语境,帮助他们确认画线句B中的“没”字读音,并联系句子意思说明理由。
“没”字在划线句中的读音: ,因为
71.下面是“匠人精神”探究单,请你结合材料内容,根据要求补充完整。
识匠人匠艺请你参照示例,根据选文【乙】【丙】概括匠人们擅长的技艺。 示例:卖油翁酌油入钱孔,但钱不湿。 【乙】文:(1) 【丙】文:(2) 析匠艺成因请你参照示例,联系选文A、C两个画线句,分析各项技艺的成因。 示例:“我亦无他,唯手熟尔”表现了卖油翁谦虚平和的心态,也说明他平时在反复酌油,达到了熟能生巧的地步。 【乙】文:(3) 【丙】文:(4) 探究小结: (5)通过上述探究,请你提炼出“匠人精神”的内涵。
(2024·浙江金华·一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天公翦水①,宇宙飘花,品之,有四美焉:落地无声,静也;沾衣不染,洁也;高下平均,匀也;洞窗掩映,明也。宜长松修竹,老梅片石;怪石崚嶒②,深林窈窕③;寒江远浦,断岸小桥;古刹层峦,疏篱幽径;老叟披蓑垂钓骚人跨蹇寻诗小酌清谈高楼长啸;船头茶灶飘烟,座上黛眉④把盏,老僧对坐,韵士闲评;披鹤氅⑤,纵步园林,御貂裘,登临山水。如此景况,何必峨眉⑥千尺?
(选自《明文精选》,国际文化出版社)
【注】①翦水:指下雪。②峻嶒:高耸突兀,形容山势高峻。③窈窕:深远,幽深。④黛眉:杳黑色的眉,代指女子。⑤鹤氅:鸟羽制成的外套。⑥峨眉:即峨眉山。
【乙】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清]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①,冷处偏佳。别有根芽②,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③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④,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①癖爱:癖好,特别喜爱。轻模样:雪花轻轻飞扬的样子。②根芽:比喻事物的根源、根由。③谢娘:指晋王凝之妻谢道韫。④悲笳:悲凉的笳声。笳,古代军中号角,其声悲壮。
72.用“/”为【甲】文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
老 叟 披 蓑 垂 钓 骚 人 跨 蹇 寻 诗 小 酌 清 谈 高 楼 长 啸
73.【甲】文中“御貂裘”的“御”一字传神,请结合上下文,联系链接加以赏析。
链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
74.【乙】词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75.请梳理诗文和名著中有关“雪”的句子,补全下表。
诗文中的“雪” 名著中的“雪”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 。(李白《行路难》) 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施耐庵《水浒传》)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 ,晓驾炭车辗冰辙。(白居易《卖炭翁》) ⑧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艾青诗选》)
⑤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⑥北国风光, , 。(毛泽东《沁园春·雪》)
探究:文人墨客热衷写雪,同样的“雪”,却有不同的文化意蕴。有时象征人物经历的艰辛,如①⑤⑦;有时传达壮志豪情,如(1) ;有时象征(2) ,如④;还有时……
76.请写一首有关“雪”的小诗,要求:①能传达出一定的意蕴;②可仿造《雪花的快乐》,也可自创;③3~5行即可。
示例: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节选自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参考答案:
1.(1)有人发布“语文课本封面”相关视频,引起人们的关注。
(2)富阳网友们拍摄家乡美景,制作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
(3)有关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微博话题,阅读量破8万。 2.①课本承载着大众记忆和怀旧情怀,是铭刻在每个人心中难以忘却的印记;②课本封面制作带给人“归隐田园”的感觉,让人在忙碌的工作中得以放松。 3.(1)①不久;②起草;③出名,扬名④D⑤B
(2)鹳山:大隐山小隐山高高地环抱着(鹳山),山色苍翠,好似一道屏障。
新登古城:静水环绕,没有尘土飞扬,座座青山犹如几位邻居。
(3)①吴均和黄公望都创作了展现富阳美丽山水的文学作品与传世名画。《与朱元思书》让富春江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为后人传颂,《富春山居图》把富春江畔的美景真实的描摹出来,影响巨大。②两人都很有才华,品格高雅。吴均无追名逐利之心,文学成就颇丰,“吴均体”被后人推崇模仿;黄公望有隐逸之志,结庐隐居于富春江畔,酷爱山水,画功了得。两人可以算是富春江山水的形象代言人。
(4)①罗隐不第原因:其诗多讥讽,其人貌丑陋。②因为罗隐是唐代著名诗人,才华出众,“著诗人”、“诗名于天下”为证;罗隐写咏史诗,讽喻现实,刚直不阿,令人敬佩;罗隐是富阳新登人,是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宣扬罗隐文化,有利于让人了解富阳,学习他的精神品质。 4.示例一:我认为第一组(富春江和吴均)会拥有最多的点赞和转发。根据上文“语文课本封面”流行的原因可以得知,一组语文课本流行需要有“绝美的景色”或“优秀的人物精神”,也能给人带来“归隐田园”的感觉。在富春江封面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的美景是富春江两岸人们的共同记忆,也是语文课文;吴均本人的故事体现了他不慕名利,文辞优美,富有才华,作为史官秉笔直书的形象特点。这些都会加快这一封面的传播。
示例二:我认为第二组(鹳山与黄公望)会拥有最多的点赞和转发。根据上文“语文课本封面”流行的原因可以得知,一组语文课本流行需要有“绝美的景色”或“优秀的人物精神”,也能给人带来“归隐田园”的感觉。在鹳山封面中,有山有水,风景绝美,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他身上那种放荡不羁,结庐隐居的气质,更能成为代表富阳的一张名片。
示例三:我认为第三组(新登古城和罗隐)会拥有最多的点赞和转发。根据上文“语文课本封面”流行的原因可以得知,一组语文课本流行需要有“绝美的景色”或“优秀的人物精神”,也能给人带来“归隐田园”的感觉。新登绿水青山,诗意盎然,是绝美的景色。罗隐,作为富阳人,那孤高自傲、恃才旷物的性格也会引起许多年轻人的欣赏。这些都会加快这一封面的传播。
【解析】1.本题考查提取信息。
结合链接材料“首先是媒介依赖环节:民众在一些平台发布短视频作品,并引起部分人的共鸣。”和材料一第①段“ 有人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语文课本封面’相关视频。该视频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概括出:(1)有人发布“语文课本封面”相关视频,引起人们的关注。;
结合链接材料“紧接着是互动模型环节: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使该类型视频变成了一种互动模型,人们开始制作更多有特色的、地域化的内容。”和材料一第②段“从天南到海北,富阳网友们也开启了以‘语文课本封面’为话题的二次创作,纷纷晒出自己美丽的家乡,将拍下的身边风景和语文课本封面结合。富春江、东梓关、龙鳞坝、黑山顶……”可概括出:(2)富阳网友们拍摄家乡美景,制作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
结合链接材料“最后是社会网络环节:人们通过评论、点赞等互动形式建立起互动关系,进一步满足了自我传播的需要,使作品成为热度空前的社会网络” 和材料一第②段“截至3月7日19时,微博话题‘一不小心拍到了富阳味儿的语文课本’阅读量破8万。”可概括出:(3)有关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微博话题,阅读量破8万。
2.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概括。
结合材料二《今日都市报》的内容“这与课本承载的大众记忆和怀旧情怀有着直接关系。课本里有耳熟能详的篇章,是人们初期摄入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串联起珍贵的校园记忆,是铭刻在每个人心中难以忘却的印记。”可概括出:①课本承载着大众记忆和怀旧情怀,是铭刻在每个人心中难以忘却的印记;
结合材料二“微博网友”的内容“对于一个忙碌的上班族来说,观看和制作这种视频,未尝不是难得的放松机会呢。”可概括出:②课本封面制作带给人“归隐田园”的感觉,让人在忙碌的工作中得以放松。
3.本题考查古诗文阅读。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①寻有敕召见:不久,(高祖)又命令召见(吴均)。结合“寻向所志”的意思是:寻找之前所做的标记,“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可知此处“寻”解释为“不久”更合适;
②均草本纪:吴均起草本纪。结合“名词用作动词”可知,“草”应解释为:起草,草拟;
③诗名于天下:以诗称名于天下。结合“名词用作动词”可知,“名”应解释为:著称,称名;
④以故不中第:所以屡试不中。因此解释为“科举考试等级”更合适,选择D;
⑤一日,隐至第:有一天,罗隐来到郑府。因此解释为“封建官僚住宅”更合适,选择B。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结合脚本B可知“大隐小隐二山拱峙于北,苍翠若屏障”为鹳山之景。结合脚本C可知“片水净无尘,青山是四邻。”为新登古城之景。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①拱:环绕。峙:耸立。于:在。若:好像;
②净:干净。尘:尘土。四邻:邻居。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脚本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脚本B“后结庐隐居于富春江北大岭山,历时多年作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展现富春江畔初秋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可知,两人都一富春江为对象进行文学和艺术创作,吴均创作《与朱元思书》展现了富春江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黄公望创作了《富春山居图》展现了富春江的美丽景色,可做富春江山水的代言人;结合脚本A“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以及“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吴均虽然成就颇丰,但是却淡泊名利,毫无争名逐利之心,结合脚本B“放浪江湖无所归,爱富春山水之胜,后结庐隐居于富春江北大岭山”可知,黄公望才华横溢,却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选择归隐,可见他也心向自然,毫无名利之心。因此可知两人都很有才华,品格高雅。可做富春江山水的代言人。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①结合链接材料“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和脚本C“然多所讥讽”“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可知,罗隐虽以诗称名于天下,但其中多所讽刺讥笑,所以屡试不中;且罗隐相貌古板而丑陋,当时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为外表体态丰满魁伟,因此罗隐屡试不中。
②结合“诗名于天下”“负文称”可知,罗隐是唐代十分著名的诗人,且才华出众,颇有名气,因此有必要宣传;结合“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可知,罗隐多写讽喻诗,反映现实,可见他刚正不阿;结合“新登古城”可知,罗隐是富阳人,属于本土的文化资源,有助于人们对富阳文化和名人的了解,给富阳文旅加分。
4.本题考查看法,开放性试题,结合内容能够总结出理由即可。
结合材料二《今日都市报》的内容“以人文为内核的风景,再配上以情怀为底色的‘语文’ 二字,造就了一个成功的‘语文封面’。”“微博网友”的内容“语文课本封面视频的制作让我有了一种‘归隐田园 ’的错觉。我们生活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中,但在看见这个视频的那一秒,似乎所有的记忆都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小时候,进入到了风景的彼端。”,材料一第①段“ 将自己拍下的山川美景装入‘语文书封面’,以此寻回课本里的‘诗和远方’。”可知,“语文封面”的流行与“美丽的景色”和“优秀的人物”以及带给人们轻松愉快和诗意等感受有关系。在富春江封面中,青绿色的水令人心驰神往,也唤起了富春江人们的共同记忆。吴均的故事体现了他不富有才华却不慕名利的品质,自然美景加上人文内涵使得这一封面得到赞赏;在鹳山封面中,山水相依,景色秀丽,令人神往。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他的故事,体现了他放荡不羁,热爱自由、不慕名利的品质。自然美景加上人文内涵使得这一封面得到赞赏;新登绿水青山的封面中,诗意盎然。罗隐,作为富阳人,才华横溢,加上他刚正不阿,直刺现实的性格也会得到许多年轻人的欣赏。
【点睛】参考译文:
《与朱元思书》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梁书 吴均传》
吴均文体清拔有古人之气,很多人效仿他,称为“吴均体”,开始的时候,想要撰写《齐书》,撰写完成之后上奏,武帝以他的书不符合史实为由,派遣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了他几条,吴均竟然无言以对,于是下令中书省将书焚烧,并被免职,不久,(高祖)又命令召见(吴均),让他撰写《通史》,从三皇开始,到齐代,吴均起草本纪、世家部分已经完结,只有列传尚未完成,结果就去世《富春游记》
俯瞰内城和外城屋顶上的瓦像鱼鳞一般。苋浦江在西边环绕,大江在它的东南环绕,大隐山和小隐山矗立在北边,苍翠的样子像屏障一般。《富阳县志》
黄公望,字子久,在江湖无拘无束地生活,没有归属,喜欢富春江山水的美丽景色,后来在富春江北的大岭山建屋隐居,经过多年创作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展现了富春江畔初秋的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景致。《旧五代史 梁书 罗隐传》
罗隐,余杭(今浙江余杭)人。以诗称名于天下,尤其擅长吟咏史事,但其中多所讽刺讥笑,所以屡试不中,但却甚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理解。罗隐虽然以诗文著名,但相貌却长得古板而丑陋。郑畋的女儿自幼有文学天才,曾经见到过罗隐的诗卷,经常吟咏朗诵,郑畋便觉得女儿有了仰慕才华、以身相许之意。有一天,罗隐来到郑府,郑畋的女儿隔着帘子偷看了他的相貌,从此再也不诵读罗隐的诗了。《新唐书 选举志》
唐代授官选择人才的标准有四条:一是身体,要求身材相貌丰满高大;二是言谈,言语辞令雄辩公正;三是书法,要求楷书法式遒健美观;四是判词,要求文辞流畅条理清晰。
5.松树成林后,松涛相互应和 6.示例:五株指泰山五大夫树。这个典故源自秦始皇登泰山封禅时的传说。据说秦始皇登山中途遇雨,在树下躲雨休息,认为树护驾有功,遂封这棵树为“五大夫”。 7.示例:①注重布局之美,同时植两株,形成对称美。②因地制宜,在起居之处栽松,宜植一株,配以精美的石料来衬托。③讲究自然之趣,用水仙、兰蕙、萱草等相互映衬,营造意境。 8.示例1:选A。符合。革命信仰坚定的许云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敌人用尽酷刑,也未能从他身上获得情报,彰显了许云峰忠于理想信念、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他是万众的表率。文中的松是高贵、万木之表的形象。两者都有品格高贵、作表率的特点,所以符合。 9.示例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示例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龙鳞既成”这部分。在这里,“龙鳞”被用来借代山松的树皮。山松的树皮因其层层叠加、形如龙鳞的纹理而得名。所以,“龙鳞既成”意味着山松的树皮已经长得层层叠叠,非常壮观。
接着,“涛水相应”这部分则是比喻。这里的“涛水”并非指真正的海浪,而是比喻山风吹过山松时,松枝摇曳所发出的声音如同波涛汹涌一般。因此,“涛水相应”描述的是山松在风中摇曳,发出如同海浪般的声音,与“龙鳞既成”的山松形态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综上所述,画线处语句“龙鳞既成,涛水相应”的意思是:松树成林后,松涛相互应和。
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延伸阅读】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五株”这个典故实际上是指“泰山五大夫树”。这个典故的来源与秦始皇登泰山封禅时的经历有关。原文中提到“下,风雨暴至,休於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这句话明确说明了秦始皇在登山途中遇到风雨,便在一棵树下休息,并因为树为他遮风挡雨,认为树有护驾之功,所以将这棵树封为“五大夫”。因此,“五株”在此处便指代这棵被封为“五大夫”的泰山之树。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由原文句子“取栝子松植堂前广庭,或广台上,不妨对偶”可知,古人在植松时非常注重布局之美,提倡在同一开阔的地方或平台上同时种植两株松树,以形成对称美,展现出平衡与和谐的审美观念。
原文还提到“斋中宜植一株,下用文石为台,或太湖石为栏俱可”这句话表明,在起居之处种植松树时,古人倾向于只植一株,并配以精美的石料如文石或太湖石作为底座或围栏,以此衬托松树的高雅与不凡,展现出古人追求精致与典雅的审美情趣。
此外,原文还提到“水仙、兰蕙、萱草之属,杂莳其下”这句话表明,在植松时,古人还注重与其他花卉的相互映衬,通过种植水仙、兰蕙、萱草等花卉,营造出一种自然、清新、幽雅的意境,展现出古人追求自然之趣的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文中介绍的“植松”方法反映了古人注重布局之美、因地制宜、讲究自然之趣的审美情趣。
8.本题考查拓展应用。本文描述了松树的高贵、坚韧和与风雨抗争的形象,象征着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了确定哪个名著人物的精神与松树的形象吻合,我们需要分析四位人物的特点,看哪位的精神特质与松树最为相似。
A.《红岩》许云峰:许云峰是小说《红岩》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在狱中坚持斗争,体现了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B.《红星照耀中国》彭德怀:彭德怀是红军将领,他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展现的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英勇善战、心系百姓的领导人形象。
C.《创业史》梁生宝:梁生宝是《创业史》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位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农村青年,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农村的经济变革。
D.《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之一,他代表着普通人在苦难中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综上分析,选A《红岩》许云峰更加合适。
示例:选A。《红岩》中的许云峰与松树的形象最为吻合。许云峰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诱惑,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不屈不挠,与松树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形象相呼应。他的精神体现了松树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品质,因此与松树的形象高度吻合。
9.本题考查古诗积累。本题要求从众多吟咏“松、竹、菊”的古诗中各选取一句(上下连续),即需要找到分别描写松、竹、菊的完整诗句。这些诗句通常体现了诗人对这三种植物的独特感受或情感寄托。
示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郑燮《竹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其五》
【点睛】参考译文:
《长物志·松》
松树和柏树虽然自古就常被相提并论,但要说到最为高贵的,那必定以松树为首。天目山的松树最为上品,但不易种植。我们可以选择栝子松种植在庭院或宽阔的平台上,这样也不失为一对好搭档。在书房里,种植一株松树也是极好的,下面可以用带有纹理的石头作为底座,或者用太湖石做成围栏也是可以的。此外,还可以在水仙、兰花、蕙草、萱草等花卉的旁边种植松树,形成美丽的景观。而山松则更适合种植在土冈之上,当它的枝干像龙鳞一样层层叠叠,与山间的涛声相呼应时,那美景又怎能逊色于五株松树或九里的松林呢?
延伸阅读:
《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的时候,他向东巡游各郡县,来到了邹峄山。在那里,他竖立了一块石碑,并与鲁地的儒生们商议,刻下碑文来颂扬秦朝的功德,并讨论封禅和祭祀山川的事情。接着,他继续登上泰山,再次竖立石碑,举行封禅仪式,并祭祀天地。下山时,突然风雨大作,秦始皇便在树下休息,因此他便将这棵树封为“五大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10.(1)④;(2)十分,很;(3)救活,使……活(过来);(4)原来(是) 11. 金银花 老翁须(水杨藤、千金藤、金钗股都对) 冒着严寒的冬天生长,不会凋谢; 长度有一寸左右,一个花蒂上一大一小两朵花(成双成对),像半边形的样子,刚开的花和花蕊都是白色的,过两三天,花色会变为黄色。 治疗背疽,治疗溃疡等。 12.刚开始从鉴清处得知治疗背疽的老翁须的药方时,对这个药方感到很好奇,之后十几年间,发现被屡屡传为治痈疽疮疡的神药,名字各有不同,更加想要揭开这药方的神秘面纱,留心于考证本草,最终确定它其实都是同一种药草忍冬的时候很是意外和惊喜。 13.忍冬等植物通过叶柄下部组织产生的离层细胞,使叶子快速脱落,达到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和叶面蒸腾散失的热量的效果,从而顺利度过寒冬。 14. 示例:喷洒过农药的地区野鸟大量死亡启发和思考: 农药的使用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遭到自然的反噬,人类必须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大自然以它的“智慧”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15.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过了两三天。经:经过。选④。
(2)“不求甚解”的意思是是: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了解。甚:很,极。据此推测“气甚芬芳”的意思是:它散发出的香气很芬芳。甚:十分,很。
(3)联系上句“得神方”推测“尝活数人”的意思是:他曾用这个药方救活了好几个人。活:救活,使……活(过来)。
(4)“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是: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原来(是)。据此推测“盖一物也”的意思是:原来都是同一种植物。盖:原来(是)。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1)(2)由材料二“故呼金银花”,由材料三“得其方,用老翁须”“闻医王琪亦善治疡,其方用水杨藤,求得观之,乃老翁须也”“杜医者治疡,尝以二万钱活一人,用千金藤”“宁国尉王子驳传一方,用金银花”“海州士人刘纯臣传一方,用金钗股”可知,忍冬的别名很多,有:金银花、老翁须、水杨藤、千金藤、金钗股等。任选两个填空即可。
(3)由材料一“忍冬,凌冬不凋,名由此得”,忍冬这种植物在严冬中也不会凋零,它的名字就是因此得来的。由此可知,叫忍冬,是因为在寒冷的冬天,它还可以生长而不凋谢。
(4)由材料二“长寸许,一蒂两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可知忍冬花的形态特征是:花朵大约有一寸多长,每个花蒂上有两朵花,每朵花有两个花瓣,一大一小,形状如半个月亮。花蕊很长。花朵刚开时,花蕊和花瓣都是白色的;过了两三天,颜色就会变成黄色。
(5)由材料三“同甘草入酒一觚半砂瓶中,塞口,煮两食顷,温服。予在江西,有医僧鉴清,善治发背疽”可知,忍冬可以治疗背疽;
由材料三“后十年,过金陵,闻医王琪亦善治疡,其方用水杨藤”可知,忍冬还可以治疗溃疡等。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材料三“予在江西,有医僧鉴清,善治发背疽。得其方,用老翁须,余颇神秘之”,我在江西时,有一位医术高明的僧侣鉴清,擅长治疗背部疽疮。我得到了他的药方,里面用的是老翁须,我对此感到很好奇。由此可知,从僧侣鉴清处得到了他治疗背疽的药方时感到很好奇;
由材料三“后十年……其方用水杨藤,求得观之,乃老翁须也……方用大薜荔……用千金藤……用金银花……用金钗股”可知,十几年间,发现被传为治疗背部疽疮以及治疗溃疡的神药,它们名字各不相同,更感好奇;
由材料三“此数君皆自神其术,术其草视之,盖一物也。余以《本草》考之,乃忍冬也”可知,经过考证《本草》,最终确定它们是同一种药草,都是“忍冬”,这时意外的惊喜可想而知。
13.本题考查材料提炼与概括。
由材料四第②段“落叶乔灌木一旦把美丽的叶子‘衣服’脱掉,就能大大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也能减少从叶面蒸腾散失的热量。寒冬将至,叶柄下部的组织内会产生离层细胞,使叶子快速脱落,让树木逐渐进入素颜的冬眠中”可知,忍冬等植物通过使叶柄下部组织产生离层细胞,使叶子快速脱落的方法,达到减少体内水分消耗的效果,同时减少叶面蒸腾散失的热量,从而顺利过冬。
14.本题考查名著思考与启发。只要结合名著内容分享自己从动植物或自然现象中获得的思考和启发即可。
示例一:《昆虫记》这部描述昆虫世界的作品,让我对植物与昆虫的共生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描述的许多昆虫都依赖特定的植物生存,比如蜜蜂采集花蜜制作蜂蜜,蝴蝶在特定植物上吸取汁液完成生命周期。这让我认识到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处在复杂的生态网络中,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共生关系启发我更加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因为一个生物种群的消失可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示例二:《寂静的春天》中通过描述DDT等化学农药对鸟类等生物的影响,使我深刻反思了人类科技发展对环境带来的破坏。DDT的使用导致了鸟类蛋壳变薄,使得大量鸟类无法孵化出后代,这种现象引发了我对生态平衡和人类干预自然后果的深思。它让我明白,我们必须审慎对待科技的发展,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环境的破坏。
示例三:《沙乡年鉴》中作者通过描述沙乡的土地和动植物,提出了“土地的伦理”观念。他强调人类应该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土地和其他生物,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我们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需要对其负责的一员。
15.本题考查谈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示例:我认为在当今西医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医学典籍如《本草纲目》和《苏沈良方》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还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因此,我们应珍视并传承这些典籍,以推动医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忍冬这种植物在严冬中也不会凋零,它的名字就是因此得来的。
材料二:忍冬这种植物在各地都有分布。它附着在树上蔓延生长,茎部呈微紫色,叶子对生。它的叶子形状像薜荔但颜色更青翠,表面还有涩毛。三四月份是忍冬的花期,花朵大约有一寸多长,每个花蒂上有两朵花,每朵花有两个花瓣,一大一小,形状如半个月亮。花蕊很长。花朵刚开时,花蕊和花瓣都是白色的;过了两三天,颜色就会变成黄色。这样,新旧花朵相互交错,黄白两色相映成趣,因此得名金银花,它散发出的香气很芬芳。
材料三:忍冬这种植物的嫩苗,只需抓取一把,就可以生用。放在砂瓶中,与甘草一同捣烂后,加入一觚半的酒,塞住瓶口,煮大约两顿饭的时间,等冷却到适宜的温度就可以服用了。我在江西时,有一位医术高明的僧侣鉴清,擅长治疗背部疽疮。我得到了他的药方,里面用的是老翁须,我对此感到很好奇。十年之后,我路过金陵,听说有位名叫王琪的医生也擅长治疗疮疡,他的药方中用的是水杨藤。我求得一看,原来水杨藤就是老翁须。又过几年,我的友人王子渊自称得到了治疗此病的药方,他曾用这个药方救活了好几个人,药方中的药材是大薜荔。我又经过历阳时,听说有位姓杜的医生治疗疮疡,他曾用两万钱救活了一个人,他用的药材是千金藤。后来,我到宣州时,宁国尉王子驳又传给我一个药方,里面用的是金银花。还有海州士人刘纯臣传给我的药方,用的是金钗股。这些医者都自视甚高,视各自的药草为神奇,但实际上,根据他们所描述的草来看,原来都是同一种植物。我根据《本草》的记载考证后,得知它们都是忍冬。
16.(1) 诸葛亮平定南方后,准备北伐中原。 唐睢告诫秦王不能保全安陵国,他就要当场刺杀他。 魏将乐羊未因中山国将其子烹煮的威胁而放弃攻城,最终使中山国主动投降。
(2)我不同意,句②中邹忌以自己的经历告诉齐威王,他身边的嫔妃和亲信都偏爱他,朝中的大臣都害怕他,全国的百姓都有求于他,他所受的蒙蔽很深,希望齐威王广开言路,使国家强盛,这正是他为国效力的表现。
(3)“义” “不得” “为私”重读,表现乐羊对魏文帝的效忠,语调高昂,表现其为国家不惜牺牲儿子的决心。
(4)我同意这个看法。材料二写的是乐羊为了效忠魏文侯而不顾儿子的身死,结果还被魏文侯猜忌。写这件事是为了证明为人臣子追求建功立业是正常的,但如果有人建立功勋却被猜疑,那是因为这些人追求功名时不顾及情义。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A.结合①中“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可知,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故概括诸葛亮的行动或打算为:平定南方后,准备北伐中原;
B.结合④中“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意思是如果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由此可概括唐睢告诫秦王不能保全安陵国,他就要当场刺杀他;
C.材料二主要讲述了魏国将领乐羊攻打中山国的故事。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做人质,中山国的人将他的儿子烹煮并送给他一鼎肉羹和头颅,乐羊为了君臣之义,忍痛喝下肉羹。最终,中山国投降,乐羊立下大功,但魏文侯却开始怀疑他;由此可概括魏将乐羊未因中山国将其子烹煮的威胁而放弃攻城,最终使中山国主动投降。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②中“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在这段材料中,邹忌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例,通过类比的方式委婉地向齐威王进谏。他认为,齐威王身边的人因为私利或畏惧或因有求于大王而不敢直言进谏,导致齐威王受到蒙蔽,无法了解真实情况。虽然这句话并没有直接表达邹忌的报国之情,但是通过对齐国现状的描述,其实可以看出这是邹忌对齐威王的期望和提醒。邹忌希望齐威王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不要被身边的人所蒙蔽,要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使国家强盛。这种期望和提醒当然可以被视为是邹忌对国家的关心和报国之情的一种体现。
(3)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这句话在朗读时,为了突出乐羊重视君臣之义、不徇私情的坚定态度,可将“义”“不得”“为私”这几个词进行重读;整句话的语调应该是高昂且坚定而有力的,表现出乐羊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君臣之义不惜牺牲儿子的决心和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其中,“君臣之义”和“不得以子为私”这两部分可以稍微放慢语速,以增强语气。通过这样的朗读设计,可以更好地体会乐羊在当时情境下的情感和态度。他在面对儿子被敌人迫害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君臣之义,不徇私情,继续攻城,最终为国家立下大功。这种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令人敬佩。同时,也让人对他后来被魏文侯怀疑的遭遇感到惋惜和不平。
(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结合材料二中“或有功而见疑”即有了功劳却引起别人的猜疑,“有功者离恩义”即为了追逐功名,有时人就不顾情义了,结合“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食之尽一杯”可知,乐羊连自己儿子的肉都可以吃得下,更别说其他人了,可以看出他的残酷;“为魏文侯大开地,有功。自此之后,日以不信”意思是乐羊在这次战争中为魏文侯开拓了大片的土地,并因此立了大功。但从此以后,魏文侯却一天天地不信任乐羊了;结合上述内容,从“有功者离恩义”角度阐述同意该同学看法的观点。
示例:我同意这个观点。乐羊为了攻打中山国,不顾自己儿子的安危,甚至在看到儿子的头颅后,还能喝下肉羹继续攻城。他的行为虽然为魏国立下大功,却遭到了魏文帝的猜疑。乐羊的这种做法虽然体现了他的忠诚和勇敢,但同时也让人觉得他过于冷酷无情,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忽视了情义。
结合材料二中“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攻之愈急”“是伏约死节者也”可以看出他将君臣之义置于个人私情之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他是一个不惜为节义而献身的人,他的行为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表现出了强烈的报国之心。据此分析不同意该同学看法的观点。
示例:我不同意该同学的看法。乐羊面对儿子被烹的惨况,依然坚持攻下中山,为魏文侯开拓了大片土地,立下赫赫战功。他的行为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表现出了强烈的报国之心。从乐羊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将君臣之义置于个人私情之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难得的,也充分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此外,乐羊的战功也得到了魏文侯的认可和赞赏,这进一步证明了他的报国之心和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因此,从材料二中乐羊的言行和结果来看,他的事例确实是为了表现其报国之心。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
①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②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③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④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是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
材料二:
建功立业是每个做臣子的人所追求的目标;犯罪受罚又是每个做臣子的人所要避免的后果。但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有了功劳却引起别人的猜疑,有了罪过却反而受人信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为了追逐功名,有时人就不顾情义了;而犯了罪过的人却不敢再失去仁慈之心了。所以会出现上述的现象。魏国将领乐羊率部队攻打中山国。他的儿子被中山人抓起来扣押在城内。中山人将他的儿子绑着吊在城头上给乐羊看。乐羊看了后说:“为了君臣的情义,效忠君王,尽我做臣的职责,我不能为了儿子而有私情。”于是他所指挥的部队攻城越发猛烈。中山城里的人就将他的儿子烹煮了,还派人送给乐羊一鼎肉羹和他儿子的头颅。乐羊抚摸着头颅,哭泣着说:“这是我的儿啊!”说完向使者跪下,喝下一杯肉羹。使者回去报告:“乐羊是个不惜为节义献身的人,对他真的没有办法。”于是中山国只得向魏国投降。乐羊在这次战争中为魏文侯开拓了大片的土地,并因此立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