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题速练】记叙文(散文)(浙江专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2024·浙江台州·二模)第一本书:《植物记》,李汉荣著。本书写了作者对植物的观察与思考,赞颂植物对我们一生的温暖与滋养。
请你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学习任务。
到蔬菜地看看
李汉荣
①你若遇到想不开的事情,我建议你出去走走,就跟着我,一同到蔬菜地里走走,坐坐,看看。
②好,咱就坐在田埂上,和蔬菜面对面,你看,蔬菜也在看我们呢。
③你看啊,你就好好看看这些蔬菜。
④你以为这被埋没的土豆,就真的埋没了,会在埋没它的土里苦闷自杀?不,哪会啊,在被埋没的日子里,正是生长的好日子,土豆在暗暗使劲长呢。
⑤你当然不会偏执地以为葫芦把自己挂起来是在上吊自尽,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出过这样的闷葫芦。乐天达观、心胸宽广的葫芦,总是沿着春天的线索,尽可能把自己挂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当然,最好是挂在月亮经过的那个窗口。
⑥你再看刚刚被刀割过的韭菜,你以为它从此完了?完了的是它的旧我,在刀痕里,它获得了新生。什么是绝处逢生,什么是向死而生?这死而复生、不断新生的韭菜,在给我们一次次耐心讲解生与死的辩证法。
⑦你看这包包菜,上面有虫咬过的口子,多厉害的虫的牙齿。但是,人家包包菜并不为此绝望和诅咒,或者心里从此就充满对世界的仇恨。不,人家包包菜有度量,也有方法。它谨慎地关上一扇扇窗和一扇扇门,保护着自己那颗清纯的心。虫眼不是季节的句号,它该怎样生长还是怎样生长。
⑧那些躺在地上的西瓜啊南瓜啊冬瓜啊,绝不会因为没有被挂在高处或没有被摆在显眼的位置,而颓废而厌世而气急败坏而在地上打滚撒泼,不,它们天生是一群快乐的傻瓜,也是一群大智若愚的傻瓜,更是一群多情的傻瓜。它们憨憨的外表后面,是随遇而安的好脾气,是宽厚能容的心,在它们宽厚的心里,洋溢着充沛的情感和鲜美的思想。
⑨你再往远处看:
⑩甘蔗在本没有糖甚至有些苦涩的土里,酿造出糖来。
花生在根本就没有花生的地方,长出花生来。
辣椒在冰凉幽暗的土里,硬是把火焰捧了出来。
含辛茹苦的玉米,此时把娃娃们搂在怀里、扛在肩上,成长的娃娃在安慰着慈爱的妈妈……
看着,看着,你渐渐眉宇舒展,脸色也开始有了晴朗。
当然用不着我说什么了。
该说的,蔬菜们都说了,远处的庄稼们也给予了必要的补充。
无言的植物,在向我们讲授着大地的哲学、生存的美学和成长的营养学。
1.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一句,结合加点词品析该句的表达效果。
(1)它谨慎地关上一扇扇窗和一扇扇门,保护着自己那颗清纯的心。
(2)辣椒在冰凉幽暗的土里,硬是把火焰捧了出来。
2.文章使用第二人称,结合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效果。
3.品读文中画横线句子,完成下面的对话。
我觉得怍者从“大地的哲学”、“生存的美学”和“咸长的营养学”三个不同的角度归纳了文中各种蔬菜给我们的启示。
我和你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大地的哲学”“生存的美学”“成长的营养学”是一个整体,都是蔬菜体现出来的人生智慧,作者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明白植物的存在温暖并滋养着我们。
我赞同 ,比如:
4.人们常从自然中得到启示,但人们看自然的视角不同:俯视自然,更显人的智慧;平视自然,更显自然的深邃。李汉荣与下面这则短文《萝卜》的作者李渔,分别以哪一种视角看蔬菜?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萝卜
生萝卜切丝作小菜,伴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但恨其食后打嗳,嗳必秽气。予尝受此厄于人,知人之厌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绝而弗食。然见此物大异葱蒜,生则臭,熟则不臭,是与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等也。虽有微过,亦当恕之,仍食勿禁。
(李渔《闲情偶寄》)
(2024·浙江湖州·一模)九级瀑
汪曾祺
①九级瀑在大若岩景区。大若岩旧写作大箬岩,“箬”不知道什么时候省写成“若”,我觉得还是恢复原字为好,何必省去不多的笔画呢。箬是矮棵的竹子,叶片甚大,可以包粽子,衬斗笠。我在井冈山看到过这种箬竹,很好看的。既名为大箬岩,可以有意识地多种一点这种竹子。
②九级瀑不像黄果树和镜泊湖瀑布,以其雄壮宏伟慑人心魄; 不像大龙湫一样因为飞流直下三千尺而使人目眩。九级瀑之奇,奇在瀑有九级。我在云南腾冲看过“三跌水”,瀑水三叠,已经叹为观止。像这样九级瀑布,实为平生所未见。九级瀑不是一瀑九级,是九条瀑布。九瀑源流,当是一脉,但一瀑一形,一瀑一景,段落分明,自成首尾,在二三公里、一二小时的游程中,能连续看到九瀑,全世界大概再也找不出来。
③九级瀑景点还没有定名。导游的同志希望作家起个名字,永嘉籍作家陈惠方征求我的意见,我想了想,说:“就叫 ‘九叠飞漈’吧。”本地人把瀑布叫做“漈”。“漈”字一般字典上没有,但是朱自清先生的《白水漈》一文中已经用过这个字。用“漈”,有点地方特点。温州籍作家林斤澜稍一沉吟,说:“挺好。”有人提出为每个漈取个名字。我和斤澜商量了一下,觉得以漈形取名,把游客的想象框死了,不如就照本地习惯,叫做“一漈”、“二漈”、“三漈”……。斤澜深以为然。下山吃饭的时候,旁边的桌上已经摆好了笔墨,叫把这四个字写下来。横竖各写了一条。
④作九漈歌:
漈水来天上,
依山为九叠。
源流一脉通,
风景各异域。
或如匹练垂,
万古流日夕。
或分如燕尾,
左右各一撇。
或轻如雾榖,
随风自摇曳。
或泻入深潭,
潭水湛然碧。
或落石坝上,
淘然喷玉屑。
或藏岩隙中,
窗如云中月。
信哉永嘉美,
九漈皆奇绝。
⑤出九级瀑,右折,为陶公洞,传是陶弘景隐居著书处。
⑥陶弘景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很复杂,其源出于老庄,又受葛洪的神仙道教影响。他本是读书人,是儒家,做过官,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不仕。他又吸取了佛教的某些观点。从他身上可以看出儒、释、道思想的互相渗透。他是药物学家,所著《本草经集注》收药物730种。他是书法家,擅长草隶行书。他还是个诗人。他的《诏问山中何所有》是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名篇: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⑦这四句诗毫无齐梁诗的绮靡习气,实开唐五言绝句的先河。一个人一生留下这样四句诗,也就可以不朽了。陶公洞是个可以引人低徊向往的地方。陶弘景是值得纪念的人物,陶公洞内部应该收拾得更像样一些。现在洞里的情形实在不大好,有点乌烟瘴气。
(节选自《初识楠溪江》,《汪曾祺全集》卷五“散文卷” )
5.某同学查阅关于九级瀑的游记,发现不同的游览者有不同的感受。下面的描述,哪一则更接近汪曾祺先生的观感?简述理由。
A进入景区内,首先就会被壮观的瀑布所吸引,一漈最为壮观,也是拍摄角度最好的一处瀑布,瀑布飞流直下汇入下面的碧潭,响声如雷,可以最近距离地接触。
(节选自《走进永嘉石门,九漈飞瀑壮观天下无》; 来源:网络)
B穿过前面茂密的林木绿荫,一条银练飞泻而下,这就是九漈第一瀑了。近前细看,瀑宽3米,高约 50米,宛若玉带垂悬。瀑水冲潭溅浪,潭水很深,碧如翡翠。
(节选自《山有石门,一溪九瀑——楠溪江这个景美人少的景区你去过吗》; 来源:网络)
6.某同学想从《九漈歌》中确定汪曾祺先生重点观赏的是哪一漈瀑布。下面三位同学的发言, 你认为哪一条最有价值( )
A.《九漈歌》应该写九漈,但歌中只写了六漈,少了三漈,怎么确定呢? 没法确定。
B.汪曾祺先生也真是的,上文明明说了“一漈”“二漈”“三漈”……那就把九漈一个一个写出来,可是怎么就不写清楚呢?
C.前三个“或”句,总写瀑布落中之“形”;后三个“或”句,总写瀑布落后之“态”。作者不想“把游客的想象框死”,所以根本就没写每一漈。
7.陶公洞与九漈石门台约距三公里。假如是你,你有兴趣像汪曾祺先生一样“出九级瀑,右折”后去陶公洞吗? 结合你对陶弘景及其诗文的了解,加以简述。
8.同学们准备为上文写一则文学短评。下面是各小组讨论后提出来的短评关键词,请选择一个从篇章结构、语言风格、思想感情等角度,围绕关键词写一段话,不超过 200 字。
A小组: 水 B 小组: 白云 C 小组: 随意
(2024·浙江·二模)班级开展以“看戏”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甲】
社戏 (节选)
鲁迅
①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②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乙】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①五岁半那年,祖父带我到剧场看了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我才知道,这出戏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 讲话为啥是那个腔调 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 难道他们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②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堂堂,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仙境,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
③不多时,里头的声响又起来了。这回是淮剧《秦香莲》,我试探着再从门眼往里瞧——呀,终于能瞧见了!不料,中途有一位观众,又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 ”门里的人听到我的话,回头瞟了一下,立马移开了。
④《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奇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太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真是大快人心!
⑤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⑥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⑦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学习强国”平台2023年3月14日有删改)
【丙】
旧戏台
胡容儿
①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②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 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③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④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节选自《山东作家作品年选2014》)
【理·内容】
9.请根据文意,梳理并补全下表内容。
剧名 社戏(戏名不详) 《失空斩》 《秦香莲》 (1)
剧种 绍剧 (2) 淮剧 京剧
看戏地点 船上 剧场 剧场 村里庙会
心情 (3) 稀里糊涂、玄妙、神秘 (4) 喜悦、感慨
【赏·画面】
10.结合文意,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品析下面两个句子。
(1)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堂堂,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仙境,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从句式或修辞的角度赏析)
(2)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句中加点字可否改为“长、步、咿呀、幽咽”?请阐述理由)
【品·剧情】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戏让“我”昏昏欲睡,但作者说“好戏”其实在对美好自由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B.【乙】文中写“我”五岁半那年看京戏《失空斩》,虽稀里糊涂,但埋下向往戏剧世界的种子。
C.画波浪线的句子描述《秦香莲》的剧情内容,蕴含善恶有报的价值观,体现戏曲的教化作用。
D.【丙】文中作者感慨自己辜负眼前的戏台,只因为自己不知台下的演员每天过着怎样的人生。
【悟·主旨】
1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探究作者为何会如此难忘看戏生活。
(2024·浙江丽水·一模)班级开展“美学散步”文艺欣赏活动,请阅读文章,完成任务。
诗和画的分界(节选)宗白华 ①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一般地说来,这是正确的。 ②但中国古代抒情诗里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描绘一个客观境界,不写出主体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无我之境”,但却充满了诗的气氛和情调。我随便拈一个例证并稍加分析。 ③唐朝诗人王昌龄一首题为《初日》的诗云: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④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闺女的床前,散发着一股温暖,接着穿进了罗帐,轻轻抚摩一下榻上的乐器——闺女所吹弄的琴瑟箫笙——枕上的如云的美发还散开着,杨花随着晨风春日偷进了闺房,亲昵地躲在那枕边的美发上。诗里并没有直接描绘这金闺少女(除非云发二字暗示着),然而一切的美是归于这看不见的少女的。这是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呀! ⑤王昌龄这首诗,使我想起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的一幅油画(门采尔的素描1956年曾在北京展览过),那画上也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室,乳白的光辉弥漫在长垂的纱幕上,随着落上地板,又返跳进入穿衣镜,又从镜里跳出来,抚摸着椅背,我们感到晨风清凉,朝日温煦。室里的主人是在画面上看不见的,她可能是在屋角的床上坐着。(这晨风沁人,怎能还睡?) 太阳的光 洗着她早起的灵魂, 天边的月 犹似她昨夜的残梦。 (《流云小诗》) ⑥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那首诗全是画,也全是诗。诗和画里都是演着光的独幕剧,歌唱着光的抒情曲,这诗和画的统一不是和莱辛②所主张的诗画分界相抵触吗? ⑦我觉得不是抵触而是补充了它,扩张了它们相互的蕴涵。画里本可以有诗(苏东坡语),但是若把画里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每一条光、每一个形都饱吸着浓情蜜意,它就成为画家的抒情作品,像伦勃朗“的油画、中国元人的山水。 ⑧诗也可以完全写景,写“无我之境”。而每句每字却反映出自己对物的抚摩,和物的对话,表出对物的热爱,像王昌龄的《初日》那样,那纯粹的景就成了纯粹的情,就是诗。 ⑨但画和诗仍是有区别的。诗里所咏的光的先后活跃,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像《初日》里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然而由于诗叙写了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着情绪的感受。 ⑩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相互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选自《艺境》) 【批注1】提出观点。 【批注2】你从“拈”字中读出了什么? 【批注3】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王昌龄诗歌的画意。 【批注4】 门采尔的画和王昌龄的诗全是画,全是诗。这句话和开头作者的观点矛盾吗? 【批注5】 诗和画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批注6】 读完选文,你认为诗与画是怎样的关系?
13.回应批注2:你从“拈”字中读出了什么?
14.回答批注4:门采尔的画和王昌龄的诗全是画,全是诗。这句话和开头作者的观点矛盾吗?
15.阐释批注5:诗和画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16.图解批注6:下面最能诠释作者眼中“诗”与“画”关系的一项( )
A. B. C. D.
17.照应批注3:请你写出《木兰柴》这首诗的画意。
木兰柴①
(唐)王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②无所处。
【注释】:①柴:通“寨”,栅栏。②岚:山林中的雾气。
(2024·浙江台州·一模)青石板路
李汉荣
①没有一条路能把我们领回到过去,但是青石板路能。青石板路,它就是过去,你站在上面,就是站在过去的时光里面。
②它青灰色的皮肤上,烙满了各种痕迹。低下头来——如果你是个喜欢凝视的人,你一定要低下头来,在时间面前,你只有低下头,才能看见时间的秘密。
③古老的青灰色石板,它多古老呢 据说它是宋朝的一段路面,够老了吧。现在,你和古老面对面,你和时光面对面,你看见多少细节,都藏在时光的容颜里。
④你看见牛蹄踩下去的凹痕,你看见宋朝的牛、明朝的牛、清朝的牛、民国的牛,嚼着一样的青草,迈着相似的牛步。它们一生重复着上山下山的路,几乎每一天都要经过这段青石板路,它们或许也喜欢这段路吧,因为它们发现:这段路不陡,也不泥泞,这段路上没有追赶和鞭子,这段路不需要它们负重拉犁,青石板上不种植什么,青石板上只需要放松行走,于是它们全都放松下来,也放慢下来。这时,你会从这散漫的蹄痕里,看见那散漫的黄昏、散漫的牛、散漫的夕阳、散漫的古代生活。
⑤你会从众多牛蹄痕之间,看见少许马的蹄痕。那是哪个朝代,这里出过一个进士,他成了朝廷的官人,但是他不习惯匍匐在一堆帽子和官衔里,他想念那被轿子和文牍隔离了的亲爱的南山,他想念月夜里的田园,想念故乡的青石板。他早早地托病辞官,带回很多书,骑回一匹马,马背驮着那个朝代的明月清风和琴棋书画。他回乡办学收徒,授业传道,闲时就骑马漫游,踏雪访梅,寄情山水。你看见那深深浅浅的蹄痕了吗 一匹马行走在一群牛中间,诗书行走在青草中间,儒雅行走在质朴中间,马粪和牛粪都成了庄稼的肥料,马蹄和牛蹄都成了岁月的回声。后来,这里一直延续着办学、读书、吟诗的儒风,是否与那匹马、与马背上的那个人有关呢 你无法考证,但当你低下头来,你看见了马蹄,你听见了在那些霜晨月夜里,马蹄敲出清寂的声音。那个年代远去了,但留下了马蹄,马蹄曾经为一首田园诗押韵,为一个村庄的记忆押韵。
⑥你还会看见什么呢 你不愿从历史的磁场里迅速抽身,你愿长时间逗留在时光长久逗留过的地方。
⑦这时, 你看见密集的鞋的印子,布鞋、草鞋、棉鞋、单鞋、绣花鞋、大鞋、小鞋、宽鞋、瘦鞋——数不清的鞋子们走过去,声音踩着声音走过去,鞋底贴着鞋底走过去。是的,是鞋底,青石板把每一双走过去的鞋底看得最清楚,鞋面是属于人看的,鞋底是属于路看的,看鞋底,这是路的职业。青石板看清了,也记住了每一双鞋底,记住了每一个年代的鞋底,不管是民间的样式,还是官家的样式,不管是细针密线,还是粗针疏线,不管走得慢,还是走得急,不管鞋印是深是浅,不管鞋们有着怎样的鞋面,不管鞋们的目的地是什么,青石板记住了,所有的鞋底上都有母亲的针脚,都有母亲的手纹。世世代代的鞋走过去了,母亲们的针脚和手纹,反复抚摸着青石板,那其实是母亲们的手在反复抚摸。青石板就在母亲们的抚摸里,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衰老,它一直保持着它的青灰色,那最初的青春容颜。
⑧青石板保持着它千百年前的样子,甚至保持着它千万年前的样子——在它没有下山之前,它见过女娲补天,那时候,它是青石山上的青石头,它青灰的眸子映照了女娲的身影;它下山之后,成为一段青石板路,虽然地处偏僻,但是无论显赫的王朝或迷乱的年月,都必须经过这段路才能把那个年代走完,把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走完。青石板是录音的光盘,如实录下了时光的足音和生活的口音,可惜我们还没有破译的技术,更由于我们的耳朵里灌进了太多现代的水泥,我们习惯了噪音的轰炸和谎言的诱拐,我们失去了微妙真切的听力,我们已经听不见时光深处的声音,听不见任何深沉的声音。
⑨此时,我执意从密集的高速路网里逃出,从高速的央击里、从机械的追赶和围困里逃出,撤退到这段青石板路上,撤退到这段古老的缓慢里。我缓慢地走着,有时就蹲下来,低下头,与时光面对面,凝视,聆听,感到天长地久的岁月,踏踏而来。
【散文·梳理】
18.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散文·品味】
19.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这时, 你看见密集的鞋的印子, 布鞋、 草鞋、 棉鞋、 单鞋、 绣花鞋、 大鞋、 小鞋、 宽鞋、瘦鞋——数不清的鞋子们走过去, 声音踩着声音走过去,鞋底贴着鞋底走过去。 (句中的加点词,能否改成“各种各样的鞋子”?为什么?)
(2) 在它没有下山之前,它见过女娲补天,那时候,它是青石山上的青石头,它青灰的眸子映照了女娲的身影。(作者为什么由青石板联想到“女娲”?)
【散文·感悟】
20.第⑤段中进士形象寄寓着作者的人格追求。请结合内容,谈谈对进士形象的理解。
21.作者凝视青石板路,引发了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联系链接材料,并结合全文内容进行阐述。
链接材料
写作的意义就在于对存在的真相和生命体验作深度呈现和揭示。
——李汉荣
【散文·联想】
22.请根据语境,完成填空。
李汉荣的散文能引发我们对古诗文的联想。读到“想念月夜里的田园”,我们会想起“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读到“亲爱的南山”,我们会想起“ , ”(陶渊明《饮酒(其五) 》 );读到“踏雪访梅”,我们会想起“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读到“办学、读书、吟诗的儒风”,我们会想起“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读到“霜晨月夜”,我们会想起“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 ;读到“明月清风”,我们会想起“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还会想起“ , ”……
23.文章第⑤段中有大量的“一”,如 “一个进士”“一堆官帽” “一首田园诗”……引发了同学们对“一”字的兴趣。请结合诗歌内容,探究下面两首诗中“一”字的妙处。
[甲] 江村夜泊 (唐)项斯 月落江路黑,前村人语稀。 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 [乙] 十二月十五夜 (清)袁枚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2023·浙江杭州·一模)“美食坊”之旅
咸菜和文化
汪曾祺
①偶然和高晓声谈起“文化小说”,晓声说:“什么叫文化?——吃东西也是文化。”我同意他的看法。这两天自己在家里腌韭菜花,想起咸菜和文化。
②咸菜可以算是一种中国文化。西方似乎没有咸菜,我吃过“洋泡菜”,那不能算咸菜。日本有咸菜,但不知道有没有中国这样盛行。从前《福建日报》登过一则猴子腌咸菜的新闻,一个新华社归侨记者用此材料写了一篇对外的特稿:“猴子会腌咸菜吗?”被批评为“资产阶级新闻观点”。——为什么这就是资产阶级新闻观点呢?猴子腌咸菜,大概是跟人学的。于此可以证明咸菜在中国是极为常见的东西。
③中国不出咸菜的地方大概不多。各地的咸菜各有特点,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我吃过苏州的春不老,是用带缨子的很小的萝卜腌制的,腌成后寸把长的小缨子还是碧绿的,极嫩,微甜,好吃,名字也起得好。保定的春不老想也是这样的。
④中国咸菜之多,制作之精,我以为跟佛教有一点关系。佛教徒不茹荤,又不一定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于是就在咸菜上打主意。我的家乡腌咸菜腌得最好的是尼姑庵。尼姑到相熟的施主家去拜年,都要备几色咸菜。关于咸菜的起源,我在看杂书时还要随时留心,并希望博学而好古的馋人有以教我。
⑤和咸菜相伯仲的是酱菜。中国的酱菜大别起来,可分为北味的与南味的两类。北味的以北京为代表。六必居、天源、后门的“大葫芦”都很好。——“大葫芦”门悬大葫芦为记,现在好像已经没有了。保定酱菜有名,但与北京酱菜区别实不大。南味的以扬州酱菜为代表,商标为“三和”、“四美”。北方酱菜偏咸,南则偏甜。中国好像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酱。萝卜、瓜、莴苣、蒜苗、甘露、藕、乃至花生、核桃、杏仁,无不可酱。北京酱菜里有酱银苗,我到现在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只有荸荠不能酱。我的家乡不兴到酱园里开口说买酱荸荠,那是骂人的话。
⑥酱菜起于何时,我也弄不清楚。不会很早。因为制酱菜有个前提,必得先有酱,——豆制的酱。酱——酱油,是中国一大发明。“柴米油盐酱醋茶”,酱为开门七事之一。中国菜多数要放酱油。西方没有。但是中国古代的酱和现在的酱不是一回事。酱菜的起源,我现在还没有查出来,俟诸异日吧。考查咸菜和酱菜的起源,我不反对,而且颇有兴趣。但是,也不一定非得寻出它的来由不可。
⑦“文化小说”的概念颇含糊。小说重视民族文化,并从生活的深层追寻某种民族文化的“根”,我以为是未可厚非的。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的,但是不一定非得追寻得那么远,非得追寻到一种苍苍莽莽的古文化不可。
⑧古文化荒邈难稽(连咸菜和酱菜的来源我们还不清楚)。寻找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从食品角度来说,与其考察太子丹请荆轲吃的是什么,不如追寻一下“春不老”;与其查究楚辞里的“蕙肴蒸”,不如品味品味湖南豆豉;与其追溯断发文身的越人怎样吃蛤蜊,不如蒸一碗霉干菜,喝两杯黄酒。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选自《家常酒菜》,有删减
【内容梳理】
24.参观完“美食坊”,大家对汪曾祺的“咸菜文化观”十分好奇。
小文:不起眼的咸菜,汪曾祺却认为它算作一种中国文化,这是为什么呢?
小语:因为咸菜在中国极为常见,从南到北都少不了它,在许多其他的文学大家笔下也可窥见它的身影。
小杭:除此之外,① ,② ,③ 也足以让它被称为一种文化。
小文:不过,既然是探讨咸菜和文化,为何还要写酱菜呢?
小杭:④ 。
【写法探究】
25.汪曾祺对咸菜颇具新意的看法,让大家想起他的名作《昆明的雨》。
小贴士:汪曾祺的语言是有特点的,正像他自己所说:“不古不今,文俗则雅。”汪曾祺的语言平淡自然,清新雅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特别善于从人民群众学习,因为人民群众的语言是生活化的,是通俗易懂的,也往往是最美的,有艺术感染力的。小文:这篇《咸菜和文化》让我想起了曾读过的《昆明的雨》。汪曾祺的语言好像有着特殊的魅力。
小语:其实,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名著联读】
26.中华文化润物无声,点缀滋养我们的人生。
小文:没想到日常饮食也能揣摩出如此的精深。看来,我们确实需要重视对中华文化的学习。
小语:想要了解中国文化,你可以去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这本书可以让你通过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学到许多,比如 。
【拓展延伸】
27.汪曾祺认为“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
让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当下国民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才能有助传统文化实现当代创新。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文化“家底”,我们从来不缺少优质内容,关键在于以“新”夺人。诸如《国家宝藏》《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优质国风文化节目,引得年轻人“疯狂盖章”……国风文化展现了传统文化魅力的无限可能,为传统文化“活起来”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和发展方向。
(23-24九年级上·浙江台州·期末)阅读《散步》一文,完成各题。
散步
李娟
①我是腊月二十九晚上回到阿克哈拉的。大年三十我们大扫除了一通,晚上我们一边吃年夜饭,一边商量明天怎么过年。后来妈妈想出一个主意来,她说:“我们一大早起来,穿得厚厚的,暖暖和和的。把家里的三条狗也带上,一起穿过村子进入荒原,一直向南面走,直到走累了为止。”她还说:“这一次要去到最远的——远得从未去过的地方看看。”我们都是喜欢散步的。
②于是,大年初一早上,我们吃得饱饱的上路了。最近这几天天气非常暖和,清晨一丝微风也没有,天空明净地向前方的地平线倾斜。远远的积雪的沙丘上,牛群缓缓向沙漠腹心移动,红色衣裙的放牛人孤独地走在回村的途中。
③除此之外,视野中空空荡荡,大地微微起伏。
④十七岁的大狗阿黄已经很老很老了,皮松肉懒的。牙齿缺了好几颗,剩下的牙也断的断,烂的烂,没一颗好牙。狗最爱的骨头它是嚼不动的,只能吃些馍馍剩菜。阿黄是我今年回家看到的家里的新成员。原来的大狗琼瑶死了。
⑤阿黄原先是邻居家的狗。后来邻居搬家,嫌它太老了就不要它了。于是我们就把它带回了家。它一副懒洋洋的模样,整天趴在墙根下晒太阳,叫它三声才爱理不理地横你一眼。但一出了门就立刻变了样,精神抖擞。远远甩开赛虎和赛虎的狗宝宝小蛋蛋,从东边跑到西边远远的地方,再从西边跑回东边的远方。一会儿逮着野兔子狂追,一会儿在红柳丛中拼命扒土,一刻也静不下来。总是跑着跑着就跑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急得赛虎和蛋蛋四处找它。
⑥有好几次半天也没见它出现,我们便加快脚步,一边四面寻找一边大声呼喊。结果喊到筋疲力尽时,它却幽灵一样从背后冒了出来。
⑦小狗蛋蛋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一路上兴奋又紧张。我想它是崇拜阿黄的,看上去它极想跟着阿黄闯世界去,却又不敢远离我和我妈。于是便不停地在我们和远远的阿黄之间来回奔波。结果,它一个人走的路估计比我们四个加起来走的路还要多。
⑧赛虎已经是妈妈了,非常懂事,一点也不乱跑。大部分时间跟在我们脚边一步一步地走。偶尔去追赶一下蛋蛋,有时也会去找阿黄。但阿黄总是对它好凶,龇牙咧嘴的,不许它靠近。
⑨戈壁坦阔无边,我们两人三狗微渺弱小地行走在大地的起伏之中。有时来到高处,看到更远处的高地。起风了,三条狗蹲立在风中向远方眺望,狗耳朵吹得微微抖动。我们把衣领竖起来,解下围巾包住脑门,继续往前走。渐渐走进了一道干涸宽阔的旧河床里。这是一条山洪冲刷出来的沟壑。每年初夏暴雨时分,洪水都会从这里经过,奔向地势低的乌伦古河谷。长长的风刮去平坦处的积雪,裸露出大地的颜色。走在上面,脚下的泥沙细腻而有弹性,背阴的河岸下白雪皑皑。赛虎和蛋蛋一头扑进雪地里打滚。我和我妈顺势把两条小脏狗塞进雪堆里,用碎雪又搓又揉,好好给它们洗了个澡。等洗完了,我们的手指头都快冻僵了。
⑩越往前走风越大,天空越蓝。我妈说拐过前面那座沙丘就会有树。不久后,果然就看到了树。已经走过那么远的空无一物的荒野,突然看到树,真是难以言喻的感觉。在阿克哈拉,以为树只长在湿润的乌河两岸。想不到离水源那么远的戈壁滩中也有。
一共大约十来棵,都是杨树。有三棵在远一点的地方安静地并排生长着,其余的凑成了一片小小的树林。林子里长着芨芨草、红柳和铃铛刺等灌木。我们走出河床,向三棵树那边走去。看到树下有毡房驻扎过的圆形痕迹。这些树离地两米高的地方一点树皮也没有。肯定是被骆驼啃的。虽然裸露着光滑结实的木质,但它们并没有死亡。
我妈向我描述了一下她所观察到的骆驼吃树叶的情景:先用嘴衔住树枝的根端,然后顺着枝子一路撸到枝梢上。于是,这条树枝上的全部树叶一片不剩地全都撸进了嘴里,又利索又优美。骆驼真聪明,不像牛和马,只会逮着叶子多的地方猛啃一通,一点也不讲策略。
出了林子继续向南,风越来越大。快中午了,赛虎和蛋蛋都累得直吐舌头。只有阿黄仍兴致勃勃地东跑西跑,神出鬼没。我们又走上一处高地,这里满地都是被晒得焦黑的拳头大小的扁形卵石,一块一块平整地排列在脚下,放眼望去黑压压一大片。而大约两百米远的地方,又有一个铺满白色花岗岩碎片的沙丘。两块隆出大地的高地就这样一黑一白地紧挨在大地上,相连处截然分明。天空光滑湛蓝,太阳像是突然降临的发光体一般。每当抬头看到这太阳,都好像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一样—心里微微一动,惊奇感转瞬即逝,但记起现实后的那种猛然而至的空洞感却难以愈合。
月亮静静地浮在天空的另一边,边缘薄而锋利。
虽然脑袋上包着围巾,但我的额头和后脑勺还是被风吹得冰冷发疼。咽喉也有些疼。大家便开始往回走。回去的路恰好迎着风,于是我们都不再说话了。满世界只有风声,呜呜地南北纵行、通达无碍。阿黄终于也累了似的,再也不乱跑了。三个狗并成一排跟在我们脚边。赛虎本来就身体不好,更是累得一瘸一瘸。我和我妈只好轮流抱着它走。
我妈边走边骂阿黄:“刚才我们叫你,为什么不理?就只顾自己瞎跑。哼,现在再听话再摇尾巴也没有用了!不理你!”
(选自《我的阿勒泰》)
28.下面对文本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记叙了“我”与母亲在大年初一的一次戈壁远足经历,以“散步”为题,轻松寻常,反映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B.文章描写了戈壁、沙丘、河谷等西北特有的自然风貌,展现了壮阔美丽的阿勒泰风光。
C.文章语言平淡自然,清新活泼,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有一种原生态的美。
D.文章内容高度集中,结构浑然紧致,行文细腻绵密,很好地体现了李娟的创作风格。
29.请结合加点词谈谈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戈壁坦阔无边,我们两人三狗微渺弱小地行走在大地的起伏之中。
30.《读者新语文》公众号平台中介绍李娟的作品时写道:“李娟写得最多的大概是她妈妈,看完她的文字,你最想见的,除了她,就是她妈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文中“妈妈”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31.李娟《<我的阿勒泰>自序》写道:“对于阅读者,愿你能通过我的眼睛和情感,体会到遥远的阿勒泰角落里的一些生活态度和美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示例:(1)“一扇扇窗”“一扇扇门”比喻包包菜的叶片,细腻描摹了包包菜被虫咬后用叶片一层一层紧致包裹住菜心的特征,表现包包菜被伤害后依然乐观、坚韧的品质。
(2)“冰凉幽暗”写出了辣椒生长环境的恶劣,“火焰”借喻红辣椒,火红的颜色、不屈的精神与冰凉幽暗的生长环境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辣椒的赞颂。 2.示例:使用第二人称,仿佛与读者面对面推心置腹地交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有强烈的交流感;文中开头“你若遇到想不开的事情,我建议你出去走走”,结尾部分“看着,看着,你渐渐眉宇舒展,脸色也开始有了晴朗”,作者假想的读者对象是生活中遭受挫折、伤害的人,用第二人称有较好的劝慰意味,含蓄而有说服力。 3.示例一:我赞同小语。比如文中土豆在被埋没时使劲成长,这种处世智慧就是“大地的哲学”;葫芦身处艰险之境却活出一种美感,西瓜、南瓜、冬瓜在平凡中的生活之美,体现的就是生存的美学;韭菜、包菜在挫折中不断汲取养分,是生存的营养学。
示例二:我赞同小文。无论是土豆深埋在土里,还是葫芦悬挂在高处,或是韭菜被割、包包菜被啃噬以及瓜类不被重视,都比喻人生各种际遇:被埋没、处险境、受挫折受伤害、被轻视。无论哪种处境蔬菜都在成长,无论哪种际遇人生都需努力:困顿中不放弃、艰难中长才干、挫折中积累经验、平凡中寻得充实……这些既是哲学也是美学也是营养学。 4.示例:李汉荣平视自然,更显自然的深邃。“和蔬菜面对面,你看,蔬菜也在看我们”,作者用拟人化手法,笔下的蔬菜仿佛是一个个有灵性的生命,从蔬菜各种生长的状态当中得到人生启示,向蔬菜学习,显出人的谦虚。
李渔俯视自然,显出人生智慧。作者叙述食用萝卜的经历,萝卜仅是他生活中的“一碟小菜”,作者借萝卜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具有类比的特点,显示出作者的智慧。
【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该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包包菜的叶片比作“一扇扇窗”和“一扇扇门”。这样的比喻细腻地描摹了包包菜在被虫咬后,如何一层一层地紧致包裹住菜心的特征。这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如同关上一扇扇窗户和门一样,有效地阻止了外界的伤害。同时,这种描绘也体现了包包菜在面对伤害时依然保持的乐观和坚韧品质。它不会因为受到虫咬就放弃生长,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应对,保护自己内心的“清纯”。
(2)“冰凉幽暗”直接描述了辣椒生长的环境,即土壤的温度低且光线不足,这样的环境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是相当恶劣的。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辣椒却能够“硬是把火焰捧了出来”。这里的“火焰”借喻红辣椒,其火红的颜色象征着辣椒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代表着它不屈不挠、顽强向上的精神。这种火红与冰凉幽暗的生长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辣椒生命力的顽强和对环境的挑战。这样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辣椒坚韧不拔、顽强生长精神的深深赞颂。
2.本题考查人称的作用。
从全文的叙述风格来看,使用第二人称使得作者仿佛与读者面对面地交谈,从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比如,在文章开头部分,作者写道:“你若遇到想不开的事情,我建议你出去走走”,这种直接的对话方式,使读者感到作者正在与自己进行亲密的交流,增强了文章的交流感。
从劝慰和说服的角度来看,第二人称的使用具有独特的优势。作者通过假想的读者对象——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伤害的人,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传递出温暖和关怀。例如,在结尾部分:“看着,看着,你渐渐眉宇舒展,脸色也开始有了晴朗”,这样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他们处境的理解和关心,同时也传达出积极向上、克服困难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劝慰意味和说服力。
文章通过描述蔬菜地中的各种植物,如土豆、葫芦、韭菜、包包菜等,用第二人称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这些植物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乐观。例如,作者写土豆“在被埋没的日子里,正是生长的好日子”,写葫芦“乐天达观、心胸宽广”,写韭菜“在刀痕里,它获得了新生”,这些描述都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植物所传达出的正能量。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文章主旨。
文中画线句子“无言的植物,在向我们讲授着大地的哲学、生存的美学和成长的营养学”所表达的深层含义。这句话并非简单地描述植物的三重特性,而是借由植物的生长状态、环境适应等,来隐喻和启示人生的智慧。
对于小语的观点,他认为“大地的哲学”“生存的美学”和“成长的营养学”是三个独立的角度,分别对应了文中不同蔬菜给我们的启示。例如,从“大地的哲学”角度来看,土豆在被埋没时依然使劲成长,这种处世智慧体现了对逆境的积极应对;从“生存的美学”角度来看,葫芦虽然身处艰险之境,但活出一种美感,以及西瓜、南瓜、冬瓜在平凡中的生活之美,都展现了生存的美好;从“成长的营养学”角度来看,韭菜、包菜在挫折中不断汲取养分,象征了从挫折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对于小文的观点,他认为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蔬菜体现出来的人生智慧。文章中的每一种蔬菜,无论是被埋没的土豆、悬挂的葫芦,还是被割的韭菜、被啃噬的包菜以及不被重视的瓜类,都代表了人生中的不同际遇:被埋没、处险境、受挫折、被轻视等。然而,这些蔬菜在各自的际遇中都在努力成长,这正如人生在遭遇困境时也需要不断努力:在困顿中不放弃,在艰难中增长才干,在挫折中积累经验,在平凡中寻找充实。这些经验、智慧和态度,既是哲学,也是美学,更是营养学,因为它们滋养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
因此,无论赞同小语还是小文的观点,都可以从文章中找到具体的段落和内容进行支持。这体现了文章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内涵,也展现了作者通过植物来启示人生的巧妙构思。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李汉荣的《到蔬菜地看看》采用了平视的视角看蔬菜。他写道:“你就好好看看这些蔬菜”,然后详细描述了各种蔬菜的生长状态,如土豆在被埋没时依然生长,葫芦挂在高处乐观生长,韭菜在被割后依然新生,包包菜在被虫咬后依然保护自己的清纯等。这些描述均是以一种平等、直接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蔬菜,从中得出人生的启示。他并没有将蔬菜作为人类生活的附属品,而是将它们视为有生命、有灵性的存在,这种平视的视角更能体现出自然的深邃和奥秘。
而李渔的《萝卜》则采用了俯视的视角看蔬菜。他首先将萝卜作为食物来看待,描述了萝卜的食用方法和食用后的感受。然后,他通过萝卜的“生则臭,熟则不臭”的特性,进行了类比,将萝卜比作初见似小人、卒为君子的人。这种从蔬菜的特性出发,进行类比、象征的写法,显然是一种俯视的视角。他并不是在平等地观察蔬菜,而是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去理解和解读蔬菜。这种俯视的视角更能体现出人的智慧和思考。
5.B句。汪曾祺先生在文中明确写到,九级瀑不“以其雄壮宏伟慑人心魄”,而A项说是“壮观”,这明显不符合作者的观感;B句中“宛若玉带垂悬。瀑水冲潭溅浪,潭水很深,碧如翡翠”的描述与《九漈歌》中“或如匹练垂”“潭水湛然碧”等观感高度一致。 6.C 7.本题分级赋分。
第一层次:基本理解问题,由一点直接跳到结论。
示例(1):有兴趣。汪曾祺先生去看了,我也想去看看。
示例(2):没兴趣。我不喜欢陶弘景,不想去。
第二层次:基本理解问题,由分析一个方面得出结论。
示例(3):有兴趣。陶弘景陶醉于自然山水,甚至以“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而自得,这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与其奇者”何等相似。我对他很是好奇,当然想去陶公洞看看。
示例(4):有兴趣。汪曾祺先生花了那么多篇幅写陶弘景,说他“不朽”,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物,说陶公洞是个引人向往的地方,我也想去看看。
示例(5):没兴趣。汪曾祺先生花了那么多篇幅写陶弘景,说他“不朽”,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物,说陶公洞是个引人向往的地方,但那是汪曾祺先生的好恶,我可不喜欢陶弘景。
第三层次:理解问题比较全面,由关联两个方面得出结论。
示例(6):有兴趣。从《答谢中书书》和《诏问山中何所有》来看,陶弘景醉情于自然山水,甚至为此自得。汪曾祺喜欢陶弘景,说他可以“不朽”,他们年代不同,却是同道中人。我对此很是好奇,想去陶公洞看看,能不能在陶公洞发现这二人更多的相通之处。
第四层次:理解问题全面,关联两个方面且能从抽象中得出结论。
示例(7):有兴趣。从《答谢中书书》和《诏问山中何所有》来看,陶弘景醉情于自然山水,甚至为此自得。汪曾祺喜欢陶弘景,说他可以“不朽”,他们年代不同,却是同道中人。他们都是“岭上多白云”中的“白云”,都是不以形名的九级瀑,洒脱,纯净,喜欢自由。我想去探访陶公洞,希望可以发现他们更多的相通之处。 8.示例(1):水,灵动,淡然,自然。结构上,“箬”字的写法和多种竹子的建议、九级瀑的特点和九漈歌的创作、对陶弘景的介绍和《诏问山中何所有》的推崇,三块看似毫不相干的内容,就这么如水一般自然地“连接”在一起;语言风格上,本文也有“水”的特点:干净、淡然,无丝毫绮靡; 思想情感上,建议回归“箬”字的写法、不同意“以漈形取名”以免把游客的想象框死、盛赞“岭上多白云”可以不朽,都是对像水一样的自然天成的崇尚。汪曾祺人如水,文如水,淡然如水,又丰盈如水。
示例(2):白云,飘逸,洒脱,自由自在。汪曾祺就如“岭上多白云”的白云,《九级瀑》也是如此。即使题为“九级瀑”,作者却如白云般洒脱、自由,“箸”字的写法、九漈歌的创作、对陶弘景的介绍和偏爱,信笔拈来,似乎不讲篇章结构、行文自由散漫,但恰恰是,内容、篇章都统一在如白云一般纯净的语言表达中,统一在如白云一般的对自由、自然的崇尚中。行云流水,是本文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岭上多白云”,是陶弘景,也是汪曾祺。
示例(3):随意。“箬”字的写法、对陶弘景的介绍和偏爱,甚至多种一些竹子和把陶公洞收拾得像样一些的建议,和题目“九级瀑”并无多大关联。文章篇章结构很随意,但不“随便”; 语言表达很随意,不雕琢,不绮靡,但不“刻意”。这种“随意”都统一在“意”中,即统一在文章的情感内蕴和作家的心性品格中:行云流水般的结构和表达,其实就是作家冲淡平和、温润纯粹的性情的表现。
【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②段中的“九级瀑不像黄果树和镜泊湖瀑布,以其雄壮宏伟慑人心魄;不像大龙湫一样因为飞流直下三千尺而使人目眩”可知,汪曾祺先生在文中明确写到,九级瀑不“以其雄壮宏伟慑人心魄”,而A项说是“壮观”,这明显不符合作者的观感。
根据第④段中的“或如匹练垂”“潭水湛然碧”的意思是瀑布如同匹练,潭水呈现碧绿之色。结合B句中“宛若玉带垂悬。瀑水冲潭溅浪,潭水很深,碧如翡翠”可知,两者描述的观感一致。
故选B句。
6.本题考查辨析信息。
C.第④段中的“或如匹练垂”“或分如燕尾”“或轻如雾榖”总写瀑布之形。“或泻入深潭”“或落石坝上”“或藏岩隙中”总写瀑布落后之“态”。联系第③段中的“我和斤澜商量了一下,觉得以漈形取名,把游客的想象框死了,不如就照本地习惯”可知,作者不想把游客的想象框死,而是要给游客以想象的空间。所以根本没有写每一漈。故选C。
7.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结合文本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有兴趣。联系《答谢中书书》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诏问山中何所有》中的“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可知,陶弘景醉情于自然山水,并以自己能欣赏自然美景,与古代先贤比肩而自得。联系末段中的“这四句诗毫无齐梁诗的绮靡习气,实开唐五言绝句的先河。一个人一生留下这样四句诗,也就可以不朽了”可知,作者极度推崇陶弘景,说他可以“不朽”。从作者的这个态度可以看出,他们两人是同道中人。再联系末段中的“陶公洞是个可以引人低徊向往的地方”可知,作者强调了陶公洞是个可以引人低徊向往的地方。所以我想去探访陶公洞,不仅领略风景的妙处,也希望自己能发现作者与陶弘景更多的相似之处。
8.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水的特点是灵动、淡然、自然。读文可知,本文首段写了“箬”字的写法和自己多种竹子的建议。第②段和第③段介绍了九级瀑的特点。第④段引用了九漈歌的内容。第⑤段到文末介绍了陶公洞,陶弘景的生平和历史地位,《诏问山中何所有》的内容,自己对于《诏问山中何所有》和陶弘景的推崇。这几部分的内容看似无关,却如水一样自然连接。在语言风格上看,本文的语方纯净自然,没有过多的雕饰,自然天成。如首段中的“箬是矮棵的竹子,叶片甚大,可以包粽子,衬斗笠。我在井冈山看到过这种箬竹,很好看的。既名为大箬岩,可以有意识地多种一点这种竹子”。从思想感情上来看,首段中作者建议“箬”字的写法、多种竹子。第③段中不愿意把游客的想象框死,末段表明陶弘景留下这四句诗就可以不朽了。这些都对作者对水自然天成的推崇。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汪曾祺人如水,文如水,淡然如水,又丰盈如水。
9. 《玉堂春》 京剧 枯燥无聊,期待,担心 尽兴、愉悦、心花怒放、感动 10.(1)运用短句,简洁明快,铿锵有力,生动形象地表现京戏的华美神秘,传统戏剧艺术的精彩绝伦、流光溢彩;作者通过“仙境”和“人间”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对京剧的好奇、仰慕和喜爱,表达作者对京剧艺术的由衷赞美。(任选一个角度作答,答比喻理解也可)
(2)不可,因为叠词“长长、步步、咿咿呀呀、幽幽咽咽”与“长、步、咿呀、幽咽”相比,语意更强:“长长”表示长度长,是突出水袖的飘逸美;“步步”表示数量多,表现舞步轻盈美;“咿咿呀呀、幽幽咽咽”是拟声词,突出演员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唱腔美。 11.D 12.因为难忘自己的童年生活,甲文中戏虽难看,但作者与小伙伴驾船夜行、偷豆等童年趣事,以及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一群热情淳朴,聪明机智的小伙伴才是最难忘的;乙文中作者难忘的是《秦香莲》善恶得报,大快人心的剧情,因为《秦香莲》传递的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和呼唤——批判忘恩负义,歌颂女性的反抗精神和坚忍的高贵品质。这让作者的品性得到了涵养;丙文作者难忘的是观众和台下的演员生活。因为戏中的艺术装扮,优美唱腔让作者感受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影响终生;丙文难忘还因为传统戏曲艺术正在逐步走向落寞,滞后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所以作者感慨于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表达对传统艺术的怀旧心情,反思现代化的审美理念。
【解析】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根据【丙】文第①段“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的内容可知,①空可填“《玉堂春》”;
根据【乙】文第①段“祖父带我到剧场看了一出京戏《失空斩》”的内容可知,②空可填“京剧”;
根据【甲】文第①段“我很担心”:“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的内容概括可知,③空可填“枯燥无聊,期待,担心”;
根据【乙】文第⑤段“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和第⑥段“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的内容概括可知,④空可填“尽兴、愉悦、心花怒放、感动”。
10.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
(1)从句式上看,句中“灯光灿亮”“景色辉煌”“相貌堂堂”“气宇轩昂”的短句,简洁明快,富有节奏和韵律,朗朗上口,生动形象地写出京戏舞台的灯火辉煌,演员的神采奕奕,从而突出强调了京戏的精彩绝伦;
从修辞手法上看,句中“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仙境”和“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的内容,将“仙境”和“人间”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京戏舞台的绝妙,如同“仙境”一般美好神秘,从而表现出作者对京戏的好奇和敬仰,表达作者对京剧艺术的赞美。
(2)首先明确观点,不能更改。“长长、步步、咿咿呀呀、幽幽咽咽”都是叠词,有强调突出语意的作用,如果换成“长、步、咿呀、幽咽”则没有此重意味;同时,“长长”强调长度长,“步步”强调数量多,这两个词比“长、步”两个单字词的程度更强,“长长”突出水袖的长度的同时,也表现了水袖的曼妙飘逸,“步步”突出演员舞步多之外,也表现演员步态的细密轻盈;“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则比“咿呀、幽咽”来的更加生动,语气更长,从而更加生动地突出演员的戏腔悠扬。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根据【丙】文第④段“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的内容分析可知,作者感慨于现代人被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为人们挑剔的审美观内疚,而不是只有对演员的生活感叹,
故选D。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甲】文第①段“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和第②段“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内容分析可知,在作者眼中并不好看,但是 “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
根据【乙】文第④段“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真是大快人心!”和第⑤段“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的内容可知,作者如愿以偿从门缝里看完了《秦香莲》这出“我”早有耳闻、包拯伸张正义大快人心的戏,可见令作者难忘的是剧中善恶得报的情节,是作者幼年传统文化价值观初建的根基,让作者的品性得到了涵养;
根据【丙】文第①段“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和第②段“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的内容可知,一方面,令作者难忘的是戏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台上的演员打扮精细、舞台动作、神情华美,尽显传统戏曲魅力;台下看戏的场景也是戏台,后台演员们也是戏台,这都让作者深切体会到了人间皆是戏的真谛。
根据第④段“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的内容可知,作者难忘的是传统戏曲的衰落,暗示了人间的沧桑和变迁,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日渐消亡的无奈和伤感之情,对现代化审美理念的反思。
13.读出了作者是一个文学艺术造诣极深的人。 14.不矛盾。作者的观点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各有各的表现范围。这里是因为门采尔的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所以他的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的诗作描绘的景融入了诗人的纯粹的情,而读者可以从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中感受到诗人纯粹的情感,所以说他的诗全是画也全是诗。(意对即可) 15.诗可以叙写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若情绪的感受;而画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但却能展现耀目的光彩。(意对即可) 16.C 17.示例:这首诗的境界很像一幅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秋意肃爽,夕阳缓缓西沉,染红了天空,静谧的山川收束着余辉。天边的飞鸟急促地扑棱若翅膀,追逐着同伴归巢。翠绿的山色,在夕阳柔和的光影中显得分外鲜明。傍晚林间的雾气,四处弥漫,飘忽不定。
【解析】13.本题考查炼字。
拈,本义指用指取物。也指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结合“我随便拈一个例证并稍加分析”和下文“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这是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呀!”可知,“拈”字写出了作者是一个文学艺术造诣极深的人。
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①段“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一般地说来,这是正确的”可知,“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的意思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各有各的表现范围。结合第④段“我随便拈一个例证并稍加分析”和下文“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这是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呀!”,第⑤段“王昌龄这首诗,使我想起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的一幅油画(门采尔的素描1956年曾在北京展览过),那画上也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室,……她可能是在屋角的床上坐着”可知,“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那首诗全是画,也全是诗”意思是因为门采尔的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所以他的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的诗作描绘的景融入了诗人的纯粹的情,而读者可以从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中感受到诗人纯粹的情感,所以说他的诗全是画也全是诗。二者不矛盾。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⑨段“然而由于诗叙写了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着情绪的感受”可知,诗可以叙写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若情绪的感受;结合第⑨段“诗里所咏的光的先后活跃,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可知,画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但却能展现耀目的光彩。
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①段“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可知,选C。
17.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示例:此诗描写傍晚时分天色无光而明的短暂时刻的自然景物,秋山收集起夕阳的颜色,连翩的飞鸟追逐着前面的伙伴。山林时不时地展现出彩色与翠色,山林中的雾气似乎无处安歇。全诗活画出一幅秋山暮蔼鸟归图,亮丽的色彩,幽美的境界,构成一幅秋天傍晚大山之中的富有生机而绝美的图画,相当有意境。
18.①马蹄痕②散漫的古代生活③母亲的温情 19.(1)示例:不可以。鞋印代表人们的行走和生活痕迹,作者列举了各种鞋子的 类型、尺寸和样式,写出了走过青石板的路人繁多,年龄参差、身份各异,暗示着青石板路历史悠久,见证了无数的变迁。
(2)“女娲补天”的故事代表着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传说,将青石板路的年代追溯到远古时代,突出了它的历史悠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增加了神秘色彩)。 20.他因不满官场、托病辞官,是一个身正有傲骨、淡泊名利的士人形象;他带回很多书、驮回琴棋书画,是一个学识渊博(学富五车)的士人形象;他回乡办学、传道授业,是一个心系桑梓的士人形象;他骑马漫游踏雪寻梅,是一个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生活有情趣的士人形象。文中的进士集儒家各种美好品德于一体。 21.示例:作者凝视青石板路,看到了各种凹痕,由此联想到牛蹄痕、马蹄痕以及过去的各 种生活场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深远,表达了对散漫诗意、淡泊闲适的生活的向往。此外, 又由凹痕联想到鞋印及背后的温情。青石板路见证了过去缓慢时光里的惬意、温暖及诗意, 即使在密集、高速、机械的时代,它始终保持最初的样子。作者借此抒发独特的生命体验: 慢下来,与时光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感受岁月的天长地久。 22. 何人不起故园情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零落成泥碾作尘 谈笑有鸿儒 人迹板桥霜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23.甲诗中“一火”的“一”字强调了渔火的孤独和微小,展现了夜幕下江村的静谧和安宁(暗示渔民的孤独辛勤、艰辛不易)。乙诗中“一天雪”的“一”字,写出了月光下雪花漫天飞舞的景象,给人苍茫壮阔之感。
【解析】18.本题考查概括内容。
①结合提示“青石板路”“牛蹄痕”和第⑤段“你会从众多牛蹄痕之间,看见少许马的蹄痕”可得:马蹄痕;
②结合提示“归隐的生活”和第④段“你会从这散漫的蹄痕里,看见那散漫的黄昏、散漫的牛、散漫的夕阳、散漫的古代生活”可得:散漫的古代生活;
③结合提示“鞋印”和第⑦段“青石板记住了,所有的鞋底上都有母亲的针脚,都有母亲的手纹。世世代代的鞋走过去了,母亲们的针脚和手纹,反复抚摸着青石板,那其实是母亲们的手在反复抚摸。青石板就在母亲们的抚摸里”可得:母亲的温情。
19.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1)示例:不可以。鞋印代表人们的行走和生活痕迹,作者列举了各种鞋子的类型、尺寸和样式,写出了走过青石板的路人繁多,年龄参差、身份各异。同时,增加了句子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更具有画面感,与全文舒缓的基调相符合。
(2)联系第⑧段“青石板保持着它千百年前的样子,甚至保持着它千万年前的样子——在它没有下山之前,它见过女娲补天”“无论显赫的王朝或迷乱的年月,都必须经过这段路才能把那个年代走完,把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走完。青石板是录音的光盘,如实录下了时光的足音和生活的口音”分析,“女娲补天”的故事代表着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传说,将青石板路的年代追溯到远古时代,突出了它的历史悠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历史厚重感和文章的神秘色彩。
2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⑤段“他不习惯匍匐在一堆帽子和官衔里,他想念那被轿子和文牍隔离了的亲爱的南山,他想念月夜里的田园,想念故乡的青石板。他早早地托病辞官,带回很多书”分析,他因不满官场、托病辞官,是一个身正有傲骨、淡泊名利的士人形象;
结合第⑤段“他早早地托病辞官,带回很多书,骑回一匹马,马背驮着那个朝代的明月清风和琴棋书画”分析,他带回很多书、驮回琴棋书画,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士人形象;
结合第⑤段“他回乡办学收徒,授业传道,闲时就骑马漫游,踏雪访梅,寄情山水”分析,他回乡办学、传道授业,是一个心系桑梓的士人形象;他骑马漫游踏雪寻梅,是一个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生活有情趣的士人形象,他集儒家各种美好品德于一体。
2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和材料内容。从多个角度考虑,并能联系材料,勾连现实意义,思维全面深入。
联系第④段“你看见牛蹄踩下去的凹痕……你会从这散漫的蹄痕里,看见那散漫的黄昏、散漫的牛、散漫的夕阳、散漫的古代生活”,第⑤段“你会从众多牛蹄痕之间,看见少许马的蹄痕。……马蹄曾经为一首田园诗押韵,为一个村庄的记忆押韵”分析,作者凝视青石板路,看到了各种凹痕,由此联想到过去的各种生活场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深远以及过去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趣,表达了对散漫诗意、淡泊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对过去温情时光的憧憬。
联系第⑨段“此时,我执意从密集的高速路网里逃出,从高速的央击里、从机械的追赶和围困里逃出,撤退到这段青石板路上,撤退到这段古老的缓慢里。我缓慢地走着,有时就蹲下来,低下头,与时光面对面,凝视,聆听,感到天长地久的岁月,踏踏而来”分析,青石板路见证了过去缓慢时光里的惬意、温暖及诗意,即使在密集、高速、机械的时代,它始终保持最初的样子。作者借此抒发独特的生命体验:慢下来,与时光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感受岁月的天长地久。
22.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菊、篱、悠、碾、儒、露。
“明月清风”的诗句还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甲诗意思是:太阳落下,江边小路一片漆黑,村前传来稀稀落落的人声。几户人家藏在深林之中,唯一的火光指引着夜晚归来的渔民。“一火”的“一”字强调了渔火的孤独和微小,展现了夜幕下江村的静谧,暗示渔民的孤独与艰辛。
乙诗意思是: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更鼓声,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市井的吵闹声慢慢平息下来。吹灯入睡发现房间更加明亮,原来是月光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一天雪”的“一”字,写出了夜之静、雪之明,雪花漫天飞舞,表现出诗人孑然一人于夜中赏雪景的独特感受。
24. 咸菜种类很多 咸菜起源很早 咸菜制作精心 作者写酱菜是为了作为文章内容的补充,证明自己的观点——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酱菜和咸菜一样都有着悠远的不可考的源头,但相较于探寻它们的来由,作者认为不如品味它们当下的滋味重要。同样,文化也不必非得追寻到古文化。当下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能被人们理解的文化才是小说中要体现的重点。 25.①两篇文章的语言都比较平淡质朴,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本文引用了不少俗语,如“吃三年萝卜干饭”,来表示咸菜的普遍。《昆明的雨》在描写菌子的滋味时,也使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表达。②都善于通过身边普通人事表达丰富的思想与情感。本文从和朋友的一次日常对话切入,从不起眼的咸菜入手谈及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昆明的雨》则用仙人掌、菌子等常见事物寄托思念之情。 26.示例:①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②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③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④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懦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 27.示例:汪曾祺看重现在的,活着的文化,其实是看重文化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相比于那些已经消失的古文化,这些活着的文化更能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也更便于现在的人去理解继承发扬。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也一定是贴近日常生活的,比如春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月饼元宵等传统食物等。正如材料中提到优质国风文化节目,就是让传统文化结合现当代创新,是指充满活力,更吸引眼球。
【解析】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1)根据③段“中国不出咸菜的地方大概不多。各地的咸菜各有特点,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可概括为:咸菜种类很多;
(2)根据⑥段“酱菜起于何时,我也弄不清楚。不会很早。因为制酱菜有个前提,必得先有酱”可概括为:咸菜起源很早;
(3)根据④段“中国咸菜之多,制作之精”可概括为:咸菜制作精心;
(4)根据⑥段“酱菜的起源,我现在还没有查出来,俟诸异日吧。考查咸菜和酱菜的起源,我不反对,而且颇有兴趣。但是,也不一定非得寻出它的来由不可”和⑧段“寻找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从食品角度来说,与其考察太子丹请荆轲吃的是什么,不如追寻一下‘春不老 ’”可知,酱菜和咸菜一样都有着悠远的不可考的源头,但相较于探寻它们的来由,作者认为不如品味它们当下的滋味重要;结合⑧段“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可知,作者认为文化也不必非得追寻到古文化。当下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能被人们理解的文化才是小说中要体现的重点。这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
据此分析可知,作者写酱菜,是为了类比,以此证明子自己的观点,同时,由菜而酱,以酱写菜,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5.本题考查语言特色理解。
根据选文②段“西方似乎没有咸菜,我吃过‘洋泡菜’,那不能算咸菜”、③段“ 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等可知,引用了不少俗语,语言平淡质朴,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昆明的雨》中同样平淡质朴,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写仙人掌“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写菌子“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等,可见一斑。
根据选文①段“偶然和高晓声谈起‘文化小说’,晓声说:‘什么叫文化?——吃东西也是文化。’我同意他的看法。这两天自己在家里腌韭菜花,想起咸菜和文化”可知,从和朋友的一次日常对话切入,从不起眼的咸菜入手谈及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可见作者善于通过身边普通人事表达丰富的思想与情感;而《昆明的雨》一文,根据“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可知,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26.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从朱自清的《经典常谈》选取两个以上事例,说明“通过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学到许多”即可。
示例: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丰富我们的语文知识;从《史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历史知识,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增强民族自信;从《礼记》中,我们可以学习古代文化常识,提升自身修养。
27.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⑧段“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意思是我们要看重现在的,活着的文化,其实是看重文化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结合“古文化荒邈难稽(连咸菜和酱菜的来源我们还不清楚)。寻找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可知,相比于那些已经消失的古文化,这些活着的文化更能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也更便于现在的人去理解继承发扬;结合链接材料“让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当下国民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才能有助传统文化实现当代创新……国风文化展现了传统文化魅力的无限可能,为传统文化‘活起来’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和发展方向”可知,贴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文化(吃东西也是文化),是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要弘扬传统文化应把当前的活着的生活作为出发点。
28.D 29.“坦阔无边”写出了戈壁的辽阔空旷,强调了大自然的宏大和壮丽;而“微渺弱小”则和“坦阔无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的微小和脆弱;但人们依然勇往直前,坚强乐观,自足丰盈,体现了人生智慧。 30.妈妈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坚韧智慧,有情趣,有爱心的人。妈妈生活在荒芜的戈壁,却选择用“散步”的方式来过年,并且要去“最远的——远得从未去过的地方”看看;散步时还要带着三条狗,包括收养的邻居不要了的老狗阿黄,途中顺便用雪把狗洗干净了,还抱走不动了的赛虎回家;妈妈能够细心观察到骆驼吃树叶的情景,并向我描述得生动有趣。 31.示例:本文描写了我与母亲带着三条狗散步的经历及散步过程中看到的景象,展现了一个广阔、美丽又充满生命力的世界,表现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同时也传递出阿勒泰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于探索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解析】28.本题考查文本分析。
D.“文章内容高度集中”有误,本文以散步为线索,记叙了一家人和三条狗在过年时外出散步的经历,描写了沿途所见风光,符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故选D。
29.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联系语境“戈壁坦阔无边”可知,“坦阔无边”表现了戈壁的广袤无垠,展现了大自然的宏林与壮丽之美。结合语境“我们两人三狗微渺弱小”可知,“微渺弱小”表现了我们两人三狗的微小与脆弱。戈壁的广袤与人的微小脆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的微小和脆弱。联系句中的“行走在大地的起伏之中”可知,尽管人们在自然面前是如此的微小与脆弱,但还是勇敢地行走在自然之中,表现了人们的勇往直前和坚强乐观,体现了人生智慧。
3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首段中的“我们一大早起来,穿得厚厚的,暖暖和和的。把家里的三条狗也带上,一起穿过村子进入荒原,一直向南面走,直到走累了为止”可知,妈妈选择用散步的方式来过年,可见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根据首段中的“这一次要去到最远的——远得从未去过的地方看看”可知,妈妈是一个富有探索精神,坚韧智慧的人。
根据第⑤段中的“阿黄原先是邻居家的狗。后来邻居搬家,嫌它太老了就不要它了。于是我们就把它带回了家”,第⑨段中的“我和我妈顺势把两条小脏狗塞进雪堆里,用碎雪又搓又揉,好好给它们洗了个澡”,第 段中的“赛虎本来就身体不好,更是累得一瘸一瘸。我和我妈只好轮流抱着它走”可知,妈妈是一个积极乐观,有爱心的人。
根据第 段中的“我妈向我描述了一下她所观察到的骆驼吃树叶的情景:先用嘴衔住树枝的根端,然后顺着枝子一路撸到枝梢上。于是,这条树枝上的全部树叶一片不剩地全都撸进了嘴里,又利索又优美”可知,妈妈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1.本题考查赏析主旨。
读文可知,本文主要描写了我与母亲两人带着三条狗在过年时外出散步的过程以及沿途看到的戈壁景象。根据第②段中的“清晨一丝微风也没有,天空明净地向前方的地平线倾斜。远远的积雪的沙丘上,牛群缓缓向沙漠腹心移动,红色衣裙的放牛人孤独地走在回村的途中”,第 段中的“一共大约十来棵,都是杨树。有三棵在远一点的地方安静地并排生长着,其余的凑成了一片小小的树林。林子里长着芨芨草、红柳和铃铛刺等灌木”可知,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广阔、美丽,又充满生机的世界。
联系第⑨段中的“戈壁坦阔无边,我们两人三狗微渺弱小地行走在大地的起伏之中”可知,表现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外的美好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联系首段中的“我们一大早起来,穿得厚厚的,暖暖和和的。把家里的三条狗也带上,一起穿过村子进入荒原,一直向南面走,直到走累了为止”“这一次要去到最远的——远得从未去过的地方看看”可知,父老乡亲出阿勒泰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于探索的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