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题速练】记叙文(散文)广东专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碑无声
①井冈山云遮雾绕,细雨绵绵。我们从茨坪镇红军南路出发,沿山路逶迤而下,车行约4公里,就到了半山区地势较低,海拔400多米的一个平坦洼地,这就是五井中“小井”了。
②云雾缭绕之中,群山环抱之间,满目峰峦叠嶂。有溪水淙淙流过,令这一片天地更显秀美。蓦地,就见到前方一栋古色古香的楼房了,坐北朝南,全木结构,质朴得如同普通山民的居屋,但又有一股子庄重的特质,令人肃然起敬。这就是红军第一家医院,也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医院。就是当年的小井红军医院在这样一个狭小、潮湿,条件十分艰苦的地方,成百上千的红军伤病员在此疗伤。
③有一张年轻人的相片,挂在屋内的墙壁上,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走近一看,影像虽然略显模糊,但相片的年轻人抿着嘴唇,目光坚定,英气逼人。这活脱脱一个小帅哥!我们还来不及想象,相片下方简短的文字,已让我们屏气凝神,什么话都说不上来了。及至讲解员生动地述说后,我们的眼眶已满含热泪。这位毛泽东极为赏识的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叫张子清。他作战英勇,有才有识。在一次战斗中,脚踝部中了弹,由于毫无医疗条件,子弹不仅没能及时取出,伤口也发生了严重的溃烂,他不得不住进了红军医院,设法治疗。但当时缺医少药,特别是消炎用的药水一滴都找不到了。医生在用竹镊取夹他骨肉深处的子弹,也没有一点麻药,他紧咬着牙,浑身衣裤都被汗水湿透了,但他不吭一声。最终,子弹还是未能取出,伤口仍如刀割一样的痛。有战友来探望,给了他一小包食盐。他舍不得用,把食盐包珍藏在自己的枕头底下。在伤口痛得实在难以忍受时,他才用手去摸一摸盐包,手指象征地再轻抚一下伤口。他知道食盐太宝贵了,他不想自己就这样用掉了。
④果然不久,有重伤员被送进了医院,手术时急需食盐消毒。张子清二话没说,就从头底下掏出了这包食盐,坚决地塞进了医生的手里。医生看着他已严重感染的伤腿,不忍接受。他沉下了脸:“抢救重伤员要紧!”执意让医生拿走了食盐。
⑤张子清的伤口进一步大面积感染,最终危及生命,停止了呼吸。那一年他还不到而立之年。面对他安详的面容,被抢救过来的重伤员哭了,医生护士们哭了,红军战士们都哭了……而此刻,面对他年轻英俊的面容,我们在新中国长大的这些人,怎能不心有触动,心怀感动呢?他还只是一个半大的小伙子呀,却为了信仰和事业,早早地献出了生命!人和人,究竟怎么比?人的生命,究竟又用什么来衔量?
⑥……
⑦讲解员娓娓讲述着,哽咽着,晶莹的泪水在脸上流淌。我们的热泪也从眼眶溢出,滚落在双频。我想起了来小井之前读到的一首当地歌谣:“要吃辣椒不怕辣,我当红军不怕杀,茅草过火不断根,春风一吹万万千。”想起了仅仅两年多时间,在井冈山牺牲的4万多位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还有那位令人可敬可亲的母亲曾志,她最早就在红军医院工作。她一生历经磨难,但从未失去过对党的忠诚。她说:“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临终前,她还再三叮嘱:“我的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她的坟就在小井红军医院附近的山坳上,她是魂归小井呀!
⑧我们站在墓碑前,向先烈充满崇敬地行了三鞠躬,又缓缓走近墓地,虔诚地献上了一支支洁白的花朵。
⑨同行中有人问这位名叫姚王珍的讲解员:“你天天在这里讲解,天天这样动情吗?”她扬起脸坚决地说道:“是的!因为他们是最有信仰的人,我也是红军的后代!
⑩苍松挺立,烈士无名,石碑无声。小井是多么安宁和平静。我听得见自己的心脏在砰砰跳动,从山涧里蜿蜒奔泻的小溪,仿佛在述说着什么,是的,它告诉了我们许多许多。
阳光乍现,云雾正在散去,雄伟奇峻的井冈山愈显峥嵘……
(选文有删改)
1.选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2.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在伤口痛得实在难以忍受时,他才用手去摸一摸盐包,手指象征地再轻抚一下伤口。
②临终前,她还再三叮嘱:“我的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
3.结合全文阅读,说说第⑤段画线句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人和人,究竞怎么比?人的生命,究竟又用什么来衡量?
4.为缅怀革命烈士,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在清明节期间举办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活动。在活动期间,你听了《石碑无声》中的红军的后代讲解员讲述当年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革命故事后,谈谈你对“石碑”和“无声”的理解。
(2024·广东茂名·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节快到了,小文搜集了解了一些关于端午的习俗,阅读了一系列与“端午”有关的文章,下面是搜集到的作家肖复兴的一篇文章,请你和小文一起阅读,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四个五角粽
肖复兴
①母亲这几年身体大不如前,每年端午节的粽子,不再亲自动手包了,都是孩子们到外面买五芳斋的粽子吃。母亲包的粽子,可比五芳斋的要好吃得多,不仅是里面的糯米和五花肉好吃,就是外表的五个尖尖的角翘翘的,也好看。儿子吃完了五芳斋的粽子,常常这样对母亲说。
②去年端午节前,母亲忽然兴起,让儿子按照她的要求,买来江米、五花肉和粽叶,要亮亮手艺了。儿子明白母亲的心思,老人是特意包给唯一的孙子吃的。孙子去年暑假去美国留学,读研究生。一年没有回家了,奶奶想孙子,平常不说,做儿子的心里明镜似的。而且,以往孙子最喜欢吃奶奶包的肉粽。
③儿子买回来东西。摊在母亲的门前,笑着说:“您给您孙子包好了粽子,得等一个来月呢。”母亲笑眯眯说:“包好了,冻在冰箱里,等孙子回来吃,照样新鲜好吃。”您这是想孙子心切呢!儿子心里说,没有把话说出来,只是看着母亲把五花肉煨好,把江米泡好,把粽叶一片片挑好,用剪刀沿尖剪齐,也泡在清水里。红的红,白的白,绿的绿,还没包,光看颜色就那样好看。
④母亲要等到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才会上手包粽子。这是老人多年的老规矩,说是时令的食品就得讲究时令,这时候包的粽子米才糯,肉才香,粽子才有粽子味儿。以前,母亲在包粽子前念叨这套经时,儿子总笑。只有孙子支持奶奶,说老规矩就是民俗,能够成为民俗的东西,就得信。
⑤去年的端午节前夕,母亲一个人坐在灯下包粽子,不让人插手。儿子看得出来,母亲很享受包粽子的这个过程,像一个戏迷自己在静静的角落里神情专注地唱念做打,一丝不苟,自得其乐。而且,她是把对孙子的感情和思念,一起包进了粽子里面。只是,母亲的身体真的不如以前,她的动作显得迟缓多了。一盆粽子包好了,她从那一盆粽子里挑了四个粽子,放进冰箱里。母亲说,多了也吃不了,四个,图个四平八稳!儿子看明白了,那四个五角粽,个头儿一般齐,是包得最漂亮的。
⑥盼了一年的孙子回来了,从美国给奶奶带来了好多礼物,其中包括奶奶最爱吃的黑巧克力。奶奶那一宿都没睡好觉,第二天早早就起来了,从冰箱里拿出那四个五角粽,解完冻之后,坐上一锅水,把粽子熥在锅里的笼屉上,等孙子一醒就端上桌,作为迎接孙子的第一顿早餐。
⑦孙子一觉睡到快中午才醒,别人都上班去了,家里只有奶奶。奶奶端来粽子,孙子笑着说:“起晚了,起晚了,我和同学都约好了,要迟到了,奶奶,我得先走了。”奶奶……
⑧都是大学同学,一年没有见面了,聚会一直闹腾到半夜,孙子回到家里,累得倒头就睡,早把奶奶的粽子忘在脑后。问题是,这一天晚上忘了情有可原,但接下来孙子几乎是天天有聚会,不是大学同学就是中学同学,还有从美国一起回来的研究生同学从外地到北京来玩。孙子几乎是脚不沾地,风吹着的云彩一样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⑨一直到暑假结束,孙子回美国读书去了,那四个五角粽还放在冰箱里。儿子发现粽子已经有些变馊,悄悄拿出来,扔进了垃圾箱。
⑩今年的端午节又要到了。老人却已经病逝了。
(选自《北京晚报》)
5.文章结尾“今年的端午节又要到了。老人却已经病逝了”,奶奶的病逝看似出人意料,其实前文已有暗示,请找出两处。
6.结合上下文语境,把第⑦段奶奶与孙子的对话、动作、心理等补充完整。
奶奶:
孙子:
奶奶:
7.文章为什么以“四个五角粽”为题?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读完本文,你是否有关于“人间亲情”或“端午民俗”的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任选一个方面谈两点启示。
9.(2024·广东东莞·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榆树的海拔
李山
①老家院子里有两棵榆树。奶奶也不知这两棵树是啥时候生的。因其高大,也成了我们村的象征,是我们家、我们村的最高海拔。
②放学回来,最先映入眼际的便是那榆树高耸入云的轮廓——它正站在老屋的瓦上、云上,向我招手。(A)红红的夕阳架在枝杈上,霞光从枝叶上流泻下来,像一层透明的薄纱。(小语批注:这个画面生动美好,让人心驰神往!具体而言,_____)那黑黑的精致的老鸹窝清晰可见,像一座光洁的小房子。这时,奶奶发丝般的炊烟就会袅袅升起,飘荡在枝叶间……我加快回家的脚步,一入院,总会亲昵地摸摸或抱抱那大榆树,仿佛出去很久似的。
③一切家事都在大榆树下进行,大榆树也像神灵一样护佑着我们。家人回来,总要坐在大榆树下纳凉、吃饭,我们围着榆树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或听老鸹叫,看它们盘旋忙碌的样子。
④榆树四时不同,各呈风姿。
⑤春来,榆花初发,形圆色黄,像小铜钱,簇拥枝上,及至凋残摇落,更如钱币飞舞,因此称作“榆钱”。榆钱肥嫩味美,蒸成榆钱窝窝,人人爱吃,吃榆钱便成为彼时乡人的一大春事。榆钱好吃,但捋榆钱却较困难,有时架着梯子,还要爬上房顶。捋榆钱多半由我完成,我爬树的非凡功夫就是在那时练就。
⑥盛夏早秋,我们则在树下露宿。听奶奶讲故事,也听星星在树隙间的悄悄话儿,看彗星偷了东西,拖着尾巴飞跑。奶奶反对我们数星星。她说,谁数了会变成驴。但耐不住好奇,偷偷数,数一会儿,摸摸自己,故意咳嗽一声,确定自己没有变成驴。
⑦冬天是榆树最寂寞的时候。大雪过后,爷爷会把院里的积雪整齐地堆在榆树四周,高高的,似一座小冰山,像给它穿了一副厚厚的铠甲。爷爷说雪是暖性,护着榆树,怕榆树冷,又防病害;春来雪融成水,榆树喝了,便愈发茁壮。
⑧因榆钱味美,近年,春分不至之际,榆钱已早早地飞入了城市的超市、菜场。榆叶也能吃。母亲说榆叶救了姥姥一家人。饥饿年代,春荒无粮,十几岁的她,总去邻村爬树捋榆叶,用以糊口。榆树皮也可吃。贫苦年代,村里村外的榆树皮都被吃光了。我好奇,也从小榆树上刮下一块偷吃,一股甜味,虽然难嚼,尚可下咽。
⑨榆树是硬材,可做房粱,成为一座房的主心骨。还可以制成书架,散发着书本的香味,似乎枝叶婆娑,仍在风中招摇——那是榆树在读诗谈诗。“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这是一幅和谐和乐的傍晚之美图。“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是陶渊明一千多年前为我们描绘的世外桃源,(B)“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肯定找不见榆树。(小语批注:句子用了典故,人生有得有失,为什么“没有故乡”就“肯定找不见榆树”呢?_____)梁实秋的散文也提到榆树:“还有一个后院……正中央有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榆树。后边有榆(余),取其吉利。凡事要留有余,不可尽,是我们民族特性之一……”
⑩有一年我在内蒙古大沙漠旅行,荒漠漫漫,总会有一丛或数丛青绿浮现,甚为惊奇;何种植物能在如此荒漠扎根?深一脚浅一脚地跑过去,一看,是榆树。在二连浩特,在额济纳,在所有几乎处于高纬度的边塞高寒之地,榆树随处生长,被当作城市绿化树,植于街道与百姓人家中。榆树之婆娑有姿、凌寒御旱,生命力之强,实过于松柏。人们选择榆树,只有选择榆树。榆树的海拔之高、榆钱的飞翔之远及其不择环境的旺盛之力,是我原来绝没有想到的。
在这飞速发展的年代,老屋门口的那两棵榆树也早不知被谁放倒。精致的老鸹窝重重跌落。奶奶生前说要用那榆树做她的棺材,当她的家。她的心愿没有实现——那根被放倒的榆木已被从中间肢解,至今仍在老屋的正中央。
或者,它在做尚未做完的梦。
(有删改)
(1)文章回忆了“我”与榆树的几件事情,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将事件补充完整。
榆树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 ——“我”因好奇偷吃榆树皮
(2)小语在阅读此文时做了(A)(B)两处勾画批注,请帮助她完成批注。
(3)文章既有作者童年时对榆树的回忆,又有作者成年后再见榆树的场景。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两种视角的使用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4)“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很少用于具体事物。阅读课上,小语提出了疑惑,认为题目用“海拔”形容榆树是不恰当的。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和主题,解答小语的疑惑。
(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晶莹的雪花
杜卫东
①当圆明园的千亩荷池只剩最后一朵残荷时,冬天便如约而至了。
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冬天就像幸福常常姗姗来迟,好戏也每每最后出场。它以朔风为前导,“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不光寒鸥,树上的叶子也被寒风尽数吹落,光影斑驳、色彩相杂,为大地铺就柔软的地毯。如果说,春天是一幅素描,夏天是一张工笔,秋天是一轴山水,那么,冬天就是一帧油画。近看,或许有些驳杂、粗糙,远看则浑厚、丰富。描绘它时,大自然调动了太多的艺术灵感,在超然峻拔中展现山水的雄浑,于苍劲刚毅中又穿插隽永的诗情。它的丰富与质感不同于照片定格的瞬间,仅靠眼睛观赏远远不够,要用心去慢慢领悟。过滤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热情、秋天的萧瑟,冬天带给我们的除了寒冷,还有寒冷后面的细腻、真诚与柔情。
③不是吗?且看冬天的潇洒亮相:“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清晨推开门,飞雪一下子覆盖了世间万物,倏忽之间大地就披上了一身银装。此时,雪或许停了,白雪堆满枝头、房檐和屋顶,在展曦中显得晶莹圆润,世界变得纯洁、静谧;或许,雪还在下,一片片晶莹的雪花在天空飞舞,朦朦胧胧,如烟如柳,飘飘洒洒,如诗如画。雪落无声,大道至简,站立窗前的你,一下子心静如水,从容而释然。是呀,雪是冬天洁白的衣衫,把尘埃和浮躁锁定,把落叶和枯草覆盖,在凛冽的寒风中泽被万物,于苍茫的天地间守护温情。随着阳光的照拂,最终不惜化身为水——那是雪的眼泪,也是雪的灵魂,只为促成新的生长。夜半枯树折残枝,晨听新笋拔节声。莫言冬日寒风啸,唯有瑞雪最多情。冬天的美,虽然没有春天的璀璨、夏天的斑斓,也没有秋天的空寂和高远,却深沉而庄重,像是一位阅历丰富的智者,双瞳剪水,慧心巧思,为我们讲述四季的轮回与人生的真谛。
④下雪,是孩子们的节日。如果赶上春节,就更有仪式感了。小伙伴们会在院子里堆出一个大大的雪人,鼻子是半截胡萝卜,眼睛是两个煤球,头上戴一顶破草帽。嘴巴呢?也许是一个没了捻儿的“钢鞭”,在鼻子下一横,霸气;也许是哪个女孩儿贡献出来的一张糖纸,剪成月牙状,贴上,雪人立马喜笑颜开。然后,小伙伴们分成两拨,开始在雪地里疯跑、鏖战,偶尔有雪球击中脖子,冰水流进前胸和后背,不由一个激灵,战斗意志却丝毫不减。在那个贫瘠的年代,这是我最难忘的童年记忆。一晃,过去了一个多甲子,两鬓的霜雪早已掩埋了曾经的童趣,雪中赏梅成了我最心仪的乐事。
⑤梅花,是冬天珍贵的馈赠。常见的梅有两种:红梅和腊梅。腊梅的躯干不如红梅高大,但花期长,花朵大。北京的卧佛寺腊梅树极多。刚开花的时候,只展开两三片花瓣,后来变成七八片,越开越密,越开越盛,在凛冽的寒风中越开越多,越开越艳,一簇簇挤在枝条上绽放,压弯了枝头;冰心玉骨,润泽透明,在冰雪的映衬下,像是一片片落地的云霞。难怪诗人感叹:“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
⑥不错,梅花不及芙蓉清幽、玫瑰艳丽,也没有月季的芳菲与牡丹的华贵。可是,它“冰骨清寒瘦一枝”,风骨何等坚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气节多么高贵。而且,无论百花的艳羡也好,漫天的风雪也罢,都不妨碍它将大爱撒遍人间,“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又是多么纯洁的情怀?难怪梅花历来为人们所钟爱,它已经成了一种品格的象征,一种精神的隐喻。
⑦住到京郊后,离卧佛寺更远了,去一趟大不易。所幸,小区里有几簇腊梅,邻居说,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今年不必远行,便可以体会到王安石《梅花》风骨卓然的意境。不过,观赏腊梅还是要有风雪衬托才好,如饮佳酿,总要有与之相配的酒具。漫步雪中,听脚步落在雪上的声音,感受飘扬的雪花在脸上融化,深吸一口被雪浸润过的空气,看腊梅迎着风雪傲然绽放,浮躁的思绪会变得像白云一般舒展、轻盈。
⑧踏雪归来,邀三五知己,点一只铜锅,烫两壶老酒,涮一顿羊肉,是冬天最美的享受。肉片是新切的,豆腐洁白嫩滑,白菜晶莹如玉,还有粉丝、糖蒜也必不可少。聊到兴起,妙语迭出,析人生大义;逸兴遄飞,诵历代华章。当然,话题少不了雪与梅花。
(《人民日报》2023年 12 月 13 日)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呈现圆明园千亩荷花枯萎凋零的画面,表达了对秋天悄然逝去的惋惜。
B.本文借写冬日飞雪、儿时玩雪、踏雪赏梅、雪日畅聊等美景乐事,抒人生感悟。
C.文章语言极具韵味,多处引用古诗词,使读者感受到冬日的细腻、真诚与柔情。
D.人生好比四季,作者经历了一个多甲子,于人生的冬季再看雪,别有一番风味。
11.根据提示,结合上下文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雪是冬天洁白的衣衫,把尘埃和浮躁锁定,把落叶和枯草覆盖………(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踏雪归来,邀三五知己,点一只铜锅,烫两壶老酒,涮一顿羊肉,是冬天最美的享受。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2.作者用了许多笔墨写梅花,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13.标题“晶莹的雪花”内涵丰富,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写出“晶莹”的多层含义。
(2024·广东阳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巡夜老伯
陈建兴
①儿时的弄堂,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每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能看到一位老人一手摇铃,一手拿着铁皮喇叭,手臂上还戴着治保的红袖章,用沙哑的噪子喊道:“居民同志们,门窗要关好,炉子要封好.防火防盗.大家要注意……”
②老伯姓郁,是一位退休工人,已有70多岁了,住在我家的后弄堂。他高高的颧骨上架着一副老花眼镜,堆满皱纹的脸上总是挂着愚祥的微笑。背有些驼,穿着一件褪了色的中山装,头上一顶工作帽却是崭新的。
③郁老伯巡夜,时常看到有职工下班回家开门后钥匙却插在了门上,他总是轻轻叩开居民家门,让人收掉钥匙。有时,屋里的人都睡了,久敲不开,他只好拔出钥匙,装进口袋,次日早早地上门把钥匙还给人家。天冷了,有人家将封好的煤球炉子拎到门外搭建的小棚子里,却忘了关掉炉门,煤球烧得很旺,铝壶里的水煮沸了又烧干,烧得通红,炉子边又堆着不少柴月、柏油纸等易燃品,郁老伯就会叫:“不好了,不好了,要着火啦。”一边用棍棒之类的东西将铝壶从煤球炉子上挑下来,一边敲开人家的房门,又大声提醒周边人家“封好炉子,莫忘关掉炉门”。看到弄堂里暗黜黜的角角落落都要用手电简照一照。有一次,他发现两个小孩躲在自家门口的灶披间里烧创花取乐,旁边的“行灶”里还塞着不少废纸屑,惊得大声叫起来:“小鬼,快出来!”走上前几脚就踩灭了点燃的创花。
④春节前夕,弄堂人家时常会做一些成鸡、成鸭、成猪头、鱼干等腌制品,早晒出晚收回。时常有人家到了深夜,腌制品还忘在自家屋檐下未收进家去。郁老伯敲了半天还未见有人开门,一问居才知道走亲成去了,无奈,只好问邻居借把丫权头和一只篮子,将腌制品叉下来放到篮子里拎到居委会暂存。居民回家一看.东西没了,大惊失色,再一问,赶到居委会,从郁老伯手中拎回失而复得的脆制品,开心地笑道:“咐哟,这点东西没有了,哪能过年啦。”
⑤我家对门的煤球店经常是排门板上好了,却忘了上锁,郁老伯就会敲开我家的门,让母亲去叫前弄堂的煤球店营业员邓阿姨来锁门。我自告奋勇,奔出家门去,直到胖胖的邓阿姨锁上门,郁老伯才摇着铃,再次扯开喉咙:“邻居们,夜饭吃好,门窗关好,火烛小心……”铃声响彻弄堂的夜空。
⑥落雨天,这铃声也不会停。郁老伯穿着一件很旧的雨披,一手摇铃,一手拿着铁皮喇叭。这种时侯,弄堂人家总有邻居主动为雨中巡夜的都老伯撑伞,送去温暖。一次,雨下得很大,都老伯还在雨中呐喊。母亲听到了,赶紧拿出一把薪新的油布伞,让我去帮郁老伯撑伞。那一次,我跟着郁老伯兜完了里弄里十几条大大小小的弄堂,回家时,夜已深沉。
⑦从我记事起到1976年去农场。几乎夜夜听到那熟悉的声音。至今,我仍然很是怀念夜幕下巡夜的那位老伯。
(节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4.依据文章第③~⑤段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1)提醒居民拔钥匙,或是先拔下再归还→(2) --(3) →(4) (5)提醒煤球店营业员锁好门
15.联系全文,对第⑥段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写”我”替郁老伯打伞,表现了“我”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B.写邻居们为雨中巡夜的郁老伯撑伞送温暖,和中心主旨无关。
C.写郁老伯风雨无阻地坚持巡夜,赞扬他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D.写邻里也会帮郁老伯撑伞遮雨,突出旧日弄堂邻居关系融洽。
16.按要求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一边用棍棒之类的东西将铝壶从煤球炉子上挑下来,一边敲开人家的房门,又大声提醒周边人家“封好炉子,莫忘关掉炉门”。(从加点词的角度)
(2)居民回家一看,东西没了,大惊失色,再一问,赶到居委会,从郁老伯手中拎回失而复得的腌制品,开心地笑道:“嗬哟,这点东西没有了,哪能过年啦。”(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17.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郁老伯和牧羊人共同的品质。
【链接材料】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节选自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
(2024·广东汕尾·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有味是家宴
夏学军
①家宴,顾名思义是一家人的聚会,甚至是一个家族的欢聚。一个“宴”字,让它和家常饭区别开来,它更美味,更丰富,更隆重。但无论怎样,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手法,都离不开一个“家”字,各家有各家的味道,形式未必华丽,但情意一定不缺。
②曾经,我不喜在家与家人一起吃饭,向往着外面的热闹。儿时调皮,要母亲追着我喂饭吃。长大后,我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去外面欢聚畅饮。成家立业之后,我却越发爱上了与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光。特别是我携爱人和孩子回父母家的时候,父母用心张罗的那一桌家宴,令人垂涎欲滴。鱼肉鲜香,青菜碧绿,晶莹剔透的米饭在水汽蒸腾中光泽盈盈。父母两鬓斑白的模样,孩子渐渐长大的身影,这一切都在清晰地提醒我自己,人到中年。那些曾让我流连忘返的大鱼大肉的聚餐,那些应酬里的热闹喧嚣,在我心中,终究抵不过一场普通而温馨的家宴。
③年岁渐长,对家宴越发看重,不只是对亲情的眷顾,还有对一去不复返的岁月流年敛不清的怀念和不舍。
④还记得多年前的一个中秋,伯父家房子大,人又慷慨,邀请了家族里20多人去家里聚餐。伯父做菜手艺高超,而且讲究,食材要新鲜和应季。我觉得性子不紧不慢的人做菜最好,大伯就是这样的人。我喜欢看他做菜,对食材的了解、运用和搭配,他仿佛有与生俱来的本领。他一个人在厨房里忙碌、动作有序,紧凑而沉着,看似漫不经心,也是普通的家常菜,但摆盘讲究,待你吃上一口后,简直要大呼“人间美味”! 谁说做菜不是一门花心思的艺术呢
⑤那天窗外有月光,屋内灯火阑珊,欢声笑语,菜肴、水果、糕饼,全是家的味道。时间不语,亲人围聚,边吃边聊,闲散轻松,那一刻,你特别能体会到“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幸福。
⑥一年又一年,月圆月缺,花开花谢。人生如此匆匆,眨眨眼睛,玫瑰谢了,橘子红了;打一下瞌睡,秋天走了,冬天到了。大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被时光推着往前走,在不同的地方打拼和生活,能团聚一起,自在地吃一顿家宴,弥足珍贵,倍感珍惜。
⑦家宴,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 我想,是因为温馨的亲情能抚慰心灵。当中年如约而至,我不再是那个被宠爱的孩子,而是要担起生活的责任。我感觉已跑了好长一段路,庆幸自己还有个退的地方。回到父母身边,是很幸福的。在忙碌的年龄,陪他们吃一顿家宴。饭桌上摆的都是自己爱吃的菜,一起聊聊过去、现在和未杂,一如当年。在轻松的氛围里,生活中的压力慢慢释放掉,从家宴里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心灵慰藉。
⑧今年过年,我们与父母又一起吃饭,我们讨论有机菜、荷叶粥,听父亲讲当年的事,我们还聊孩子、工作,憧憬未来……其乐融融。
⑨因为和睦,我们家族里的人会经常轮流办家宴,也从不觉得家宴麻烦又浪费时间。是的,心中有爱,便不会觉得麻烦; 心中有爱,便愿意一起耗费光阴。充满真情与暖意的家宴,让人更恋家,更懂得感恩,也是让家美满和睦的方式之一。
⑩人间有味是家宴,此心安处是吾“家”。
(选自《广州日报》2023年02月07 日)
18.第③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回答。
1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20.选文标题和结尾都讲到“人间有味是家宴”,“家宴”有什么含义 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21.在中秋节、春节等重大传统节日,我们基本都会举行家宴。看到满桌的美味佳肴,也往往会想要拍张照片,发个朋友圈,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阅读完《人间有味是家宴》这篇文章后,请你也写几句适合发在朋友圈的年夜饭或中秋宴的文案。
(2024·广东深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足迹·精神家园】
窗前的杏树
陈海强
①第一眼看到小杏树开花,我悄悄说了句:“从此算是住进杏花村啦。”十多年前的冬天,我抱着最后一箱子图书搬进这处房子。一天清晨,我隐约看见有花枝在窗外浮动,疑心看花了眼,于是出门抵近观察,结果遇见了伫立在晨曦中的小杏树。
②农历二月,小杏树准时复苏,枝头升起繁星般的蓓蕾。窗含杏花春意闹啊!我知道一场花事已经临近了。小杏树还是那么认真地遵守着与春天的约定,早早便在春风中呼唤着我的注意。春分之后,昼渐渐长了,夜渐渐短了,小杏树枝头的蓓蕾已愈发饱满,似乎一阵暖风,就可以拉开枝头舞台的帷幕。一连几日,我起床后跑到小杏树下寻觅第一朵绽放的杏花。春分后第三日,天蒙蒙亮,我站在树下张望,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花瓣沐浴着晨光。
③接下来的日子,杏花就赶着趟儿绽放了,开得大大方方,开得热热闹闹。我自然知道,眼前的繁花似锦很快就要零落成泥。于是,拍摄杏花成了工作之余要紧的事情。有几天事情稍多,白日里误了时辰,就在夜里打开闪光灯拍。黑暗的背景前,花朵瞬间被照亮,恍如夜空里的星星。
④或许,小杏树并不小,甚至可能与我同庚呢。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而在大柳树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然而,挡在杏树上的浓荫,主要还是来自一株大柿子树。此树年年枝繁叶茂,结出的柿子足有小儿拳头大小。
⑤去年夏天,一场风雨来临,我真真切切地听到“咔嚓”一声巨响。这声音是从大柳树上传来的,一根粗壮的枝丫开裂了,露出近一米长的缝隙,白生生的木茬裸露出来。维护树木的工作人员闻讯赶来,观察后决定将这段枝杈锯掉,以免哪天掉落伤人。工作人员发动电锯后登高爬低忙活了整整半天,巨大的旁枝在嘶吼的电锯声中落下。那在空中立体舒展的枝叶如今平平地铺在地面上,竟然覆盖了整个草坪。小杏树头顶的天空豁然开朗,似乎一大片乌云忽然散去了。然而,只过了几个星期,这片空中区域就被小杏树一左一右的大香椿树和柿子树联手占领了。仰望着重新聚拢的浓荫,我的心头升起无可奈何的怅然。
⑥一朵杏花在成为一枚青杏儿之前,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每天都有麻雀呼朋引伴地飞到枝头啄食花蕊,一时间花瓣如雪片般坠落。到了三月的第十八个黄昏,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噼噼啪啪坠落着。小杏树上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刮掉了呢?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儿呢?我有些惴惴不安。趴在窗口向外张望,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颇有些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小杏树黑黝黝的枝条,正在风中摇晃出健康的光泽。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⑦于是,当我再次看到小杏树在窗外探身起舞的样子,心里涌上莫名的感动。身处逼仄之地,依然一年年努力地开花结果,我渐渐觉出小杏树的了不起,常常拎起一桶清水去浇灌。有时,我也会顺带浇灌小杏树周围的树木和花草。因为,我渐渐明白了,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一草一木的影响。它们之间似乎相互竞争,但好像也在相互成就。又或许,它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复杂的问题,因为一草一木全都在认认真真地赴岁月之约,心无旁骛地走在万物生长的春天。
⑧二月萌芽发生,三月蓓蕾初绽,四月花自凋零。这个过程,我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隔着朦胧的玻璃,看到窗外的小杏树焕然一新,似锦的繁花已经落尽,新叶正在风中闪亮。一位老人从小杏树下经过,正抬头张望新绽的叶芽。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杏树枝头风吹过的声响。我想,那正是万物生长的律动。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6日,有改动)
22.依据文本,补全下面鱼骨图中“我”对小杏树的情感态度。
23.品味语言可以运用推敲策略(如推敲词语、推敲修辞、推敲句式等),请你运用恰当的策略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1) 接下来的日子,杏花就赶着趟儿绽放了,开得大大方方,开得热热闹闹。
(2) 黑暗的背景前,花朵瞬间被照亮,恍如夜空里的星星。
24.成长往往伴随着阵痛,小杏树在生长过程中又遇到哪些困难呢?以此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小杏树?可以从性格与品质方面来谈谈你的发现。
25.文章的“主人公”无疑是小杏树,但作者还提到了大柳树、大香椿树,这样安排是否有些喧宾夺主呢?请试着探究文章的立意,分析作者的用意。
26.小语读完这篇文章后,脑海中不禁联想到我们课内学过的另一篇文章《一棵小桃树》,她发现两文都采用了 的写作手法。下面文段是对小桃树面对风雨时的细节描写,请你试着仿照本文以及【链接材料】向同学们介绍另一种令你敬佩或者印象深刻的植物。
【链接材料】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植物档案
植物名称
我的观察
我的感悟
(2024·广东揭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槐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面孔以外来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一九八六年六月三日
27.本文三次写槐花,由于看花的情形不同,作者对花的感受也不相同。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次数 看花的情形 对花的主要感受
第一次 在开花的季节,看到了常见的槐花。 (1)
第二次 (2) (3)
第三次 (4) 亲切而充满了生气。
28.赏析句子。
(1)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2)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29.阅读第16段画线句,说说“这样一个经验”在文中体现在哪两件事上?
30.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1段和第17段两段为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
(2024·广东深圳·二模)花树有约
①春深,花盛。尤喜株株繁花加身的嘉树,在村庄,在庭院,在山岗,在池畔,相映成画,相融成诗。故而,最爱暮春时节,与花树有约,一起在滟滟春光中,饱蘸花香,写下一纸春日情书。
②花树,太张扬,太放肆,太汹涌。起先与其他枯瘦干黑的树木并无二致,可“嘭嘭”一通,便有无数春花如烟花炸响一般绽放枝头,密织霓裳,汇成花海,收尽春光;美了春树,美了春野,美了春天,美了有约的人儿。
③花树,又太低调,太孤独,太清寂。花开花落,皆在无声无息、不悲不喜之间,一切顺时而生,率性而为。花不为无人而不芳,孤芳亦可自赏。有人赴约而来,我自粲然相迎;人散后会无期,我亦静默馥郁。每一朵、每一枝、每一树,循着自然频率,完成一季又一季起承转合。
④为赴这一年一度的花树之约,我常在春风乍起时,便敞开胸,步于野,寻找旧年相约的那株,期待它也华华丽丽地准时赴约。然而,娇羞的花树总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一日花不放,三日花未盛,可稍不留意,它已满树华冠,几近荼蘼。盼与花约,心心念念已一年;又怕与花约,唯恐匆匆又错过。看来,与花树相约,没有耐心,是难成的,因而便格外珍惜。
⑤花树有约的最佳情境当如《论语》中所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恬淡适意、简静质朴,令人思慕与向往。花树在,花友在,情致在,情谊在,一切由心随缘,静享人间好时节。
⑥一期有一会,一岁一照面;赏花人聚散,念者在心间。花树有约,更愿有一人共享一树芳华。
⑦路旁的杨树飞花了。穗状的毛毛虫,从出壳到垂挂,到飘落人间,爬满地面,惹人爱怜。捧几条在手,绒绒的、痒痒的,放进同学衣领中、文具盒里,吓得个叽哇乱叫,闹成一团。絮状的棉花糖,无处不飞,入眼迷了眼,入鼻打喷嚏。聚在墙角的一堆,点火一烧,呼地灰飞烟灭。杨花又飞,可那些相伴校园的小伙伴儿们却已四散天涯。
⑧杏花绚烂,似凤冠霞帔,令花树荣耀尊贵;似粉云升腾,令春山轻盈飘逸。赏花、嗅花、拍花、逐花的爱花之人络绎不绝,如嘤嘤嗡嗡的蜂蝶热闹异常。我也在人流之中,寻找中意的那棵。杏花依旧笑意盈盈等我,可曾在花下笑意盈盈等我的好友却已远走他乡。杏花香里,弥漫的有我们曾花下对饮的酒香。恍惚间,我举手作碰杯状。然而,花香依在,手却无杯,树下独我……
⑨舅舅家院里的梨花,开得高高在天,够它不着。白白的花儿,漂白了我的衣衫。去年春天,我们围着轮椅上的舅舅为他庆生,乐得他跟什么似的,并与他相约:明年您六十大寿,一定要站起来!梨花又开放,可我那唯一的舅舅却已长眠于山野……
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红如火,白如雪,粉如美人面;开得那样肆无忌惮,美得那样不可方物。我又与妻子奔赴那片桃园,同在花下追逐流连。十五年了,从相识、相恋到相知、相守,年年与这桃花有约。人面未曾远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朵朵,见证着我俩步入中年,身旁却多了一个“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小女孩。
亭亭花树下,赏花人满心敬畏,仰观每一朵花的优雅与烂漫;花也同样,静静俯看着每一位喧嚣尘世中的来者与往者。春日时短,花期浅浅。惜花,惜人,应当时。
(《羊城晚报》2024年03月19日)
31.请仿照示例,概括第⑧段、第⑨段和第⑩段的主要内容。
第⑦段:杨花点缀青春回忆 第⑧段:
第⑨段: 第⑩段:
32.请从用词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
33.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有人赴约而来,我自粲然相迎;人散后会无期,我亦静默馥郁。
34.文章第⑧段与以下哪一句诗意境相同,请说说理由。
①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②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③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5.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表达了哪些感悟,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启示。
(2024·广东江门·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拓印画里的美
金岳清
①在松阳,我总觉得自己醉了。那些日子,整个松阳都在蒙蒙烟雨中沉浮。那些青山白雾、黄墙翠竹,总在我眼前不断变幻。我还记得那松阳白老酒,还有包装盒上的拓印画。
②我们那天是坐车上的山。来时有小雨,山上大雾弥漫。下车时看到一个木牌:松庄。四周全是山,松庄就在山底,一条小溪环村,仿佛是轻轻一搂,便把小山村搂在怀中。小溪两边,老屋傍水而建,黛砖黑瓦,青山碧水,那色调宁静、恬淡,有一种独特的意韵。
③屋内泥墙上挂着许多画,我在一幅拓印画前驻足良久。画面仅盈尺,上面有黑乎乎的四个手印,四个大拇指上居然用黄色颜料点缀成四个神态各异的鸭头,或惊呼,或疑惑,或恬静。上方是一只被惊起的肥大白鹅,白鹅右侧散落着几只憨态可掬的小鸭。这一下,画面活起来了。似乎来了危险,白鹅先受惊,扬头振翅欲飞,下面一只黑鸭闻风呼唤自己的孩子,另一只却一脸懵懂,而小鸭们仍然悠然自得,实在是意趣盎然。
④我想,这么有创意的作品,应该出自某位艺术家之手,但画上的落款写得歪歪扭扭。有人从旁介绍,作者是隔壁的村民叶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屋主人指着边上的一张照片:“喏!就是她。”她穿着咖啡色上衣,黑色裤子,头顶已是白发,两条粗大的麻花辫子却黑得发亮,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主人说,叶奶奶每天早上四点多去田头劳作,每年五月份开始赤脚,一年四季喝自家做的端午茶。她是个爽朗热心的人,隔三岔五给邻居们送一把豆角或者苋菜,所以人缘极好叶奶奶热爱拓印画,用手掌拓,用手指拓,用脚掌拓,也用蔬果拓,青椒、土豆、菜心、柠檬、苹果……再看墙上,我被另一幅色彩丰富的拓印画吸引住了。那是一个粗糙的瓦罐,里面插着一把摇曳的山花,红的、黄的、紫的,重重叠叠,散而不乱。枝干纤细,花朵肥大,每一朵花都是抽象的,但簇拥在一起的花,又似乎构成了一朵更大的花。我受到了感染,似乎听见了画里的笑声和歌声。那笑声与歌声一浪一浪地涌过来,使我陶醉。
⑤我还沉浸在想象中,主人轻轻拉了我一把,用手指指另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赤膊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前,古铜色的皮肤,头发花白。主人说,这位叶阿公更年长,今年八十多岁了。那天主人请村里人来作拓印画,叶阿公来了,从山上摘了茶叶,拓了四幅作品,分别表现山村的春夏秋冬,一鸣惊人。我一边听,一边品味墙上的画。不得不佩服叶阿公,这些叶子在他的手中千变万化,形态、疏密、层次、色彩、方向,无不恰到好处。这纷纷落叶昭示着四季更迭,昭示着自然的法则,也流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息。边上的另一张照片里,叶阿公正用一双苍老的手,把蘸满灰蓝色颜料的茶叶压在赭色的画纸上。那种自如、随性、胸有成竹的样子,俨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乡村艺术家。
⑥出门时,我看见叶奶奶充满意趣的拓印画被印在松阳白老酒的包装盒上。这对老人来说是莫大的幸福。我想,创造美的人是幸福的。在这小山村里,老人们老有所乐,他们热爱美,创造美,幸福着自己,也幸福着别人,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选自2023年4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36.“在松阳,我总觉得自己醉了”,作者因什么而“醉”?请根据文意完成导图引路。
37.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这么有创意的作品,应该出自某位艺术家之手,但画上的落款写得歪歪扭扭。
38.第④段描写拓印画里满是“山花”,“我”为什么似乎听到“笑声与歌声”?
39.小南同学为松阳拍摄短视频,将叶奶奶作为特写镜头。如果再增加一个,你更想推荐 下面哪一个镜头?说说你的理由。
A叶阿公与他的拓印画
B印有叶奶奶拓印画的松阳白老酒包装盒
(2024·广东惠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半山源一夜
徐可
①汽车在漆黑的山路上颠簸了一个小时,前方终于出现了亮光。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半山源村到了。
②半山源是江西上饶市横峰县的一个自然村,因村建于半山上而得名。我们要住在这里,晚上看星星,早起看日出。
③放下行李,大伙儿相约着到院里看星空。可仰着脖子看了半天,除了大朵大朵的云以外,一颗星星也没有。
④没看到星星,我和朋友就相约去看山村的夜景。山风送爽,与酷热难耐的山下俨然是两个世界。蛙鸣阵阵,溪水潺潺,鼻息中满是植物的清香。虽然没有月亮,但一路的路灯让古老的山村亮如白昼。远处的山峦、农田,近处的房屋、树木,在夜幕下如同生动的剪影。
⑤我们遇见几位老人家坐在路边的台阶上乘凉聊天。趋前同老人家打招呼,一问他们的年龄,都已经七八十岁了。老人家都很热情,虽然我听不懂他们所讲的方言,但他们脸上的欣慰我是看得懂的。在本地朋友的帮助下,我跟其中的一位老人家聊起天来。
⑥“我们祖上有三兄弟,有一天打猎到了这个地方,一看,不错,就留了下来。后来人口越来越多,就成了这个村。”
⑦“大爷,现在生活怎么样啊?”
⑧“现在好啊,有吃有穿,什么都不愁了。”
⑨靠着朋友的“翻译”,我们和老人聊了一会儿。看得出来,老人们对现在生活都很满意。
⑩辞别老人,回到住处。这是当地最大的一家民宿,一共三层楼,是兄弟俩在经营。他们还租了其他村民的房子用来接待游客,据说今年生意很红火,每到周末都爆满。住在这里,夏天晚上不用开空调,打开窗户,清风入怀,清凉入户。蛙鸣声、鸟啼声、水流声,汇成一首绵长的催眠曲,治好了我多年的失眠症。
昨晚的交谈让我意犹未尽,我急切地想更多地了解山村。于是,天一亮我就起床,匆匆吃过早饭,拉上“翻译”,请他陪我到村里走一走。
白天看山村,山村更美丽。湛蓝的天空澄澈透明,一朵朵白云悠闲地游弋。阳光洒下万道金线,把村口的两株五百年古树装饰得熠熠生辉。远处山上,树木、竹林、油茶郁郁葱葱。脚下路边,一条溪流一路欢快地陪伴着我们。溪流一岸是一块块稻田,梯田高低错落,秧苗成行成畦。路边、田边的一小块一小块空地上,种满了格桑花和各种瓜果蔬菜。村民们都很勤劳,一寸土地都不舍得浪费,每块农田都收拾得利利索索。我们得知,当地的农作物大多是村民用自家的种子种的。横峰是水稻油菜制种大县,这里依然保留着用传统种子的习惯。
我们在路上漫步,路过一户户人家:房子是新建的楼房,白墙灰瓦、红门绿窗。不少人家门前都停着小汽车或者摩托车。也有几幢土木结构的旧房子,保存在山脚下楼房边,显得古色古香、别具一格,为古村落保留了一份记忆。
巧的是,我们又碰上了昨晚那位大爷,他正扛着农具,准备下地干活。这位大爷真是热情、健谈,他放下农具,站在路上,又跟我们聊了起来。他像是村子的活字典,村里的大事小情全在他心里装着。有了他,山村的前世今生就在我们眼前展开了。
说起这半山源啊,真是块宝地。山里的土是黑色的,石头也是黑色的。这里的土质好,水源充足,种子播下去不用浇水、施肥,便有收获。可是以前,这里的道路都是不到三米宽的土路,遇到雨雪天气就出不了门。许多年轻人出去打工了,村里的地也没人种了。
“你看这山上的油茶、竹子,哪样不是钱啊?可是以前没有路,这些东西都出不去。前几年,我们这里通了水泥路,乡村旅游也搞起来了,日子越来越红火。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大爷很热情,我听得心里也热乎。
“下一步有什么打算?”我问。
“山村要发展,关键还是要修路。现在通到县城的公路有了,去上饶还是只有一条土路。”大爷用手指着山下的一条土路,“这里以后要修成水泥路。将来我们的油茶、竹子、粮食运出去就更方便了。”大爷的话让我刮目相看,山里的村民也有这样超前的眼光。
同伴催促我们赶紧上车,我们又要奔赴下一个目的地。一路所见所闻让我感慨,最让我留恋的还是这个偶然路过的小山村。
《人民日报》(2023年11月04日第08版)
40.半山源村美不胜收,吸引很多游客前往寻美。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表格。
景美 ①
山村白天美景如画。
② ③
大爷热情介绍山村发展。
41.美景入眼亦动心。请按要求赏析文中划线佳句。
(1)蛙鸣声、鸟啼声、水流声,汇成一首绵长的催眠曲,治好了我多年的失眠症。(修辞角度赏析)
(2)溪流一岸是一块块稻田,梯田高低错落,秧苗成行成畦。路边、田边的一小块一小块空地上,种满了格桑花和各种瓜果蔬菜。(表达方式角度赏析)
42.有人认为第⑩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显得多余,要删除,但笔者不同意,请你联系文本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43.半山源村为参加“中国新农村示范村”评选活动拍摄了宣传片。小惠在宣传片结尾配了字幕“美丽乡风劲吹,提振农民精气神”,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此字幕的理解。
(2024·广东珠海·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棵生香的树
陈毓
①老郝在一次来得猛烈、去得莫名的头疼之后有了一个强烈的冲动,发誓要寻找能解放人于疼痛中的香气。
②那次头疼像一则启事,一块竖在老郝人生路上的醒目路标。这之前,老郝经营着“老郝羊肉泡馍庄”。“老郝羊肉泡馍庄”的生意从开张第一天起到更换新主人那天止都门庭若市。
③好端端的生意现在不做了。就因为那次头疼。
④好端端的老郝、从不头疼的老郝那天突然晴天霹雳般地头疼起来。身材比老郝娇小一半的老婆拼了劲儿试图搬动老郝胖大的身子送他去医院,疼得咬牙切齿的老郝突然感到他像一块铁板的神经猛然松动了,因疼痛而扭结的眉展开了,老郝停下挣扎,问老婆:“我猛然闻见一股香气,头就不疼了。”
⑤老郝摇了摇脑袋,脖子果然是柔软的轻盈的。
⑥“真的不疼了。”老郝说。
⑦老郝可以确认那味儿不是老婆的兰蔻香水味儿,而是一种分明的又幽隐的香气,却找不到香源。
⑧老郝以前自学过几天中医,对中医的药草有些认知,于是就查香味与疼痛的关系,虽然结果不明,但一个异常大胆的又十分美好的假设在老郝心中茁壮生长。他要经营香气,把香气卖给那些像自己一样需要香气拯救的人。在充满假设和玄想的日子里,老郝甚至希望那次猛烈的头疼再次降临,为此,他在门前的草坪上种了两大缸荷花恭候。但这之后,老郝胸闷过,胃疼过,鼻炎发作过,但头却没有再疼。在胸闷、胃疼、鼻炎发作时,老郝固执地选择去寻找某种对症的香,毫不奇怪,他都一一找到了。胸闷的时候他莫名想念小学校园里那棵苍郁的老柏树,凭着记忆找到小学所在的位置,但现在那里纪念碑似的耸立着一家五星级酒店,柏树的魂都没有了。胸闷催逼着他的双脚,也引领着他,他在植物园门口停下脚步,看见那里有一棵柏树,像一个久违的老朋友那样在等候他。老郝差不多是扑过去的,他站在树下贪婪地呼吸着,奇迹般的,他的胸像有一扇看不见的窗户向外界打开了。胃疼的时候他想闻五味子的气味儿。
⑨这之后,老郝身体别的部位出过这样那样的痛。打嗝儿的时候他想念在火锅里烫过的薄荷叶的味道,有次左眼皮狂跳不止,他也没有“要发财”的欢喜,却深不可测地怀念中学最后一次春游时,自己举着一朵蓬勃的蒲公英让丁一笑嘟着嘴唇吹的情景。奇怪的,想到蒲公英淡如秋露的味道时,他的眼皮不跳了。
⑩“老郝羊肉泡馍庄”为老郝带来的滚滚钱财现在铺设了一条条或宽或窄、或远或近的道路,条条道路通往广阔的原野,终端在某一棵树下,或是某一株藤萝边。有时是波涛连天的浩瀚大海,有时是一条铺满青荇的小溪。现在老郝知道大海的气息能使他目明,阔叶的灌木林畅快的香气利尿,而针叶灌木林的香却使他有饥饿感。除了自己闻那些他能够抵达的香源外,老郝还收集那些香气,把不同的香气装进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瓶子,再把一个个瓶子插入架子,把架子镶进专门的箱子,箱子放在车上。A.老郝驾车上路,听见瓶子里的香气们或打瞌睡,或轻声交谈,偶尔争辩,甚是美好。(这是一句带有修辞效果的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老郝就那么宽慰那么舒服地笑了。
老郝寻找香气的脚步停在一棵巨大的桦树前,那棵桦树的后面是一片绵延的枫树林。那是一面向南的山坡。老郝到达那里的时候正是下午三点钟,太阳那么温暖地照耀着桦树枫树,中秋刚过,桦叶深黄枫叶深红,衬托着梦幻一般的白色树干,美得让老郝伤心。老郝远远停车,蹚过眼前大片没膝的茅草。他闻到了他认为至高的、他唯一想要的终极香。他幸福到不想赞叹,满意到不能形容。他走到那棵桦树跟前,躺下。开始他听见不知是什么树的果子落进草皮的声息,一只松鼠跑过去的声息。没有一丝风,世界真安静真温暖啊,多么像一只舒服的摇篮。老郝最后尽情地向外部世界伸展他的身体。老郝的全部意识最后完全沉陷进他不想赞叹也不能形容的境界里去了。B.他装在口袋里的车钥匙,像得到密令似的,探出口袋,纵身一跃,完全是一副向主人学习的样子。(“样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归于安静。依然无风。
(选自2022年4月9日《西安晚报》,有删改)
44.小说围绕“寻香”写了哪些情节,请简要概括。
45.小说语言富有情趣,根据提示完成AB两处批注。
46.下面这句话出自原文,应位于第几段之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谈理由。
“嗨,奇迹都被我遇上了。”老郝想。
47.香气不仅疗愈了老郝身体上的疼痛,还具有深刻意义,结合内容分析。
(2024·广东揭阳·一模)长在心中的大树
谭仲池
(1)我曾读过作家贺捷生大姐写的一篇散文《去看一棵大树》。她在文章中满怀深情地说:“父亲,你还记得吗?当你站在这棵大树下的时候,我也快要来到这世界。你看,我和你们与这片深沉又肥沃的土地,这棵死而复生的树,彼此命运相连,已经难舍难分了……”这棵大树在贺大姐心中的重要位置,于字里行间看得真真切切,让人感触至深。
(2)2022年11月的一天,我去张家界采访。突然想起那棵心仪的大树,便萌发去看这棵大树的念头。当天下午,我们便驱车去慈利县溪口镇樟树村,看这棵贺大姐笔下的大树。
(3)溪口镇樟树村位于澧水河岸。河岸长年生长着一排排枝叶茂盛的樟树。樟树的苍绿流进河里,河水变得柔软深幽,在微风吹拂下,荡漾着绿融融的光波。耸立在河岸的这棵古樟树,树龄已超过1200年。
(4)我怀着深深的眷恋和虔诚,跑向这棵大树。
(5)我绕着这棵如巨人伟岸、如山峰巍峨的大树转圈。我的身体贴向大树,我在用心用情拥抱心中的这棵大树。我终于静下心来,在离树100米外的山丘坐下来,打开画夹。我要为它描容,为它抒写,为它歌吟,为它记录千年的跋涉履痕,蓬勃的绿色期待和恒久的红色记忆!
(6)这时,在我的身边,悄悄地围来了不少老乡。他们默默地看着我为这棵大树画像。画它经受的那些风霜雨雪、酷暑流火、雷鸣电闪赐予的沉重、悲苦、坚韧、挺立与壮烈;画它那一枝一叶的遒劲繁茂,躯干枯皮和根须的皲裂、伤痕和复活。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呵!我仿佛觉得它就是一条河、一座山、一杆旗一部书!
(7)在我潜心画画时,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乡主动告诉我,2000年夏天,一次雷击点燃了古樟树枝,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乡亲们跑来,不顾危险,全力扑火,才阻止了火势。可是大树还是烧焦了一半。未曾想到,两年后,这棵古樟奇迹般复活,变成现在一半枯萎一半青翠的样子。听着老乡的诉说,我心里有酸楚,更有欣慰。眼前这棵树,告诉我们伟力和坚强的根源,也让我洞悉了天地的造化和大自然的奇美。
(8)我特别珍惜并记住了樟树村村民的纯洁情怀。是他们捡来石头,围了栅栏,给大树裹上红布,让前来瞻仰、看望大树的客人,感知这棵大树的千年沧桑与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
(9)画着画着,我仿佛置身于贺龙手持两把菜刀,带领乡亲们闹革命的现场,也高举梭镖大刀,挤进队伍中去。我更清晰地看见贺龙、萧克等红军将士就在这棵大树下谈论天下大事。这时,有号角声声传来,有红旗引路,有步伐整齐的队伍走过身边,有如惊雷滚动,飓风掀起。我放下画笔,凝神细看、倾听,感到有一股浩然之气,直冲云霄。我站起身来,情不自禁向树的四周凝望。我看见在离大树几百米处,那座典型的土家吊脚楼建筑,就像是一座钢浇铁铸的战斗堡垒站立在澧水河畔。我知道这座经历了100多年风雨洗礼、有近千平方米的老屋,就是当年苏维埃溪口区政府旧址。1934年,贺龙、萧克率领红二、红六军团,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地方革命委员会,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当时人口很少的溪口镇,一次就有700多人加入革命队伍。
(10)想到这一切,我笔下勾画出的大树的根和干、枝和叶,自然就融入了大树的意志和信念;我用钢笔精心为大树描绘,描绘它胸中的向往和坚守,描绘大树的情和义、善和美。
(11)我明白了大树守望岁月青葱的一往情深;我看到了大树呼唤斑斓明天的梦想追寻。现在的溪口镇和樟树村山水绿了,村庄美了,乡亲富了,日子火了。这里的新楼在绿荫里绽放欢乐;这里的瓜果在山坡飘香;这里绿色生态,清新怡人,成了旅游打卡的天堂;这里的红色故事,润心铸魂,让人的精神受到洗礼;这里的四季,花开如云;这里的人们,带着大树的美好祝福,走向四面八方、天涯海角。
(12)我要跟着古樟树下的脚印,走进炮火硝烟的战场,去凝望贺龙手中的小烟斗,品味红旗漫卷过雄关的悲壮。我要从古樟深深的纹理里,拾回大树含情送别红军的朵朵泪花……
(13)此刻的我,止不住泪珠盈眶。我要对大树说:今天,我来到你的身边,用笔雕刻你精神的伟岸,感悟你的平凡、豁达和伟大,再一次倾听你的深情叮嘱和召唤。你是长在我心中的大树,永远为在新征程上蹿厉前行的追梦者,撑开绿荫,遮挡风雪,播撒春光……
(选自2023年01月3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贺捷生:贺龙的女儿。
4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贺捷生的文章,引出本文描写对象——古樟树,感情深沉厚重。
B.第(7)段穿插叙述大树被雷击点燃的往事,表现了古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C.第(9)段对革命历史画面的联想与描写,照应了上文“红色记忆”的表述。
D.文章内容丰富,时而抒情,时而议论,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感人至深。
溪口镇樟树村打算以这棵大树为依托,发展红色旅游项目,请协助完成下面小题的任务。
49.【名片设计】阅读选文,完成大树的名片设计。
名字:古樟树年龄:①_ 传奇经历:1934年,②_ 2000年,③_ 2002年,雷击后复活,半边枯萎半边翠。现在,④_
50.【VR体验】为了更好地弘扬革命文化,小顺拟将第(9)段的内容制成 VR 视频让游客体验。你认为合适吗?请作简要分析。
提示:VR视频又名全景视频,主要是借助计算机等设备产生一个具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的三维虚拟世界,可以为观众展示360度的全景镜头,从而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51.【情境配乐】小顺想选择《好大一棵树》这首歌作为景点背景音乐,你同意吗?请结合选文主旨和情感说说理由。
好大一棵树
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
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
欢乐你不笑/痛苦你不哭/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
(2024·广东深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黛眉是座山
王剑冰
①太行山始终以峻拔奇伟、厚重壮观著称,巍巍不知其始,荡荡不明所终。为何黄河三峡尽头,现出这么一座峻中出秀的山 或还是因了那个名字 那名字太秀气,太雅静,说白了,太女性。能让人想起一条乡间小路上,一位带有芳草气息、村野韵味的女子。如果有人远远地喊一声,满山满谷都会响起回音。
②来了才知道,还真有一个叫黛眉的女子,一个丰姿绰约的女子,曾经是汤王妃,聪慧贤淑,助君成功,后遇冷落,执意出走并隐化此山。我相信,王宫里不缺美人,黛眉的离去也许于商王无损,但多少年后,一个时代连同那个王都不复存在,她的名字却同山一起留下。我们不必查证传说的真伪,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的欣赏和追寻。
③山若有了灵气,是挡也挡不住的。在通往黛眉的山道和水路上,各种念想与追寻不绝于途。
④进去了才知道,这山是何等奇崛险峻,百态千姿。好容易攀上一座高崖,又会面临一道深谷。如此峭立,如此幽深,又如此盘旋,进来就不知如何出去。峡谷中穿行,顾了脚下顾不了头上,什么时候猛然抬头,会发现从天而降的一块或方或圆的山石,轰隆隆砸落下来,猛然卡住,不由惊吸一口凉气,巨大的声响凝固在原地。往前翻越多少年,可想这片山是多么的兴奋活跃,山呼海啸,水火翻腾。平息过后的巨石,不管不顾地保持着初始模样,有的被两峡夹持,有的被一石托住,有的与崖一丝相连,给它一点力,必会扑下壁立的谷底,可它就那么高帆一般,乘风破浪千万年。还有一块块叠在一起的山岩,似一摞子天书,摞得太过随意,歪歪扭扭得要倒。有人又说那不是书,是汤王正面对黛眉忏悔,汤王想起黛眉的好,寻到这里,黛眉却是不改初衷。
⑤又是一道峭崖下的空旷峡谷,正是人们想象中的万丈深渊。只有鸟在这深渊里恰恰地划,叫声掉落渊底又反弹上来。追着鸟看的时候,就追上了天穹半弯明月。大亮的白天,怎么会有月亮 可它真真的挂在山顶。从擦耳峡挤出来,觉得它是黛眉的发梳。
⑥再转过一道峡,又会发出一声叹,陡直的山峰直上九霄,飘来一块白云,被拦腰扯得七零八落,半山里变成烟岚,幻成雾海。有些云本要带着雨去远方,到了这里,也撞得稀里哗啦。
⑦这里云雨多了,植被就旺盛,林繁藤茂,气候湿润,人在其中,常常遮眼障目,所以时时爆出大呼小叫。好容易绕进一处平坦之地,竟然感觉是到了山的怀抱,那是多么大的一片草地,各种野花点缀其中。花草在山怀里心旌摇荡、风情万种。那阵势,完全是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象,来了的人们,扑进草中,再也不想出来。
⑧所以,一味地认为黛眉山展现的是奇险嵯峨、深峡断谷就错了,她的气质,还在于她的不舍苍葱与翠秀。一个倔强女子的不羁她有,一个灵秀女子的优雅她也有,她不甘平庸,不甘寂寞,在这里尽情腾挪,尽情舒展。由此,黛眉也真的让人有一种亲近感。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改)
52.【窥意图】谈谈文章引用传说故事有何用意
53.【善概括】综观全文,请简要概括黛眉山有哪些特点。
54.【品语言】文中两个画波浪线的句子,任选其一,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1)平息过后的巨石,不管不顾地保持着初始模样,有的被两峡夹持,有的被一石托住,有的与崖一丝相连,给它一点力,必会扑下壁立的谷底,可它就那么高帆一般,乘风破浪千万年。
(2)大亮的白天,怎么会有月亮 可它真真的挂在山顶。从擦耳峡挤出来,觉得它是黛眉的发梳。
55.【晓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56.【仿句子】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请仿照示例的句子,选择一处你熟悉的山水名胜,写一写它的特色。
示例:
黛眉山:一个倔强女子的不羁她有,一个灵秀女子的优雅她也有,她不甘平庸,不甘寂寞,在这里尽情腾挪,尽情舒展。
(2024·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自己活成屋檐了
孙道荣
①“我回去了啊。”自从结婚以后,每次离开父母家,回自己的家,跟父母告别时,他都不说“回家”,而是“回去”。他在这个家生活了28年,这个家就是自己的家,回家,就是回到这里,回到父母的身边。忽然有了另一个家,自己的小家,这让他既欣喜,又莫名地有点淡淡的忧伤。他知道,从此以后,他跟外人说“回家”,就是回自己的那个小家,而不再是自己从小长大的这个家了。
②但他在父母面前,从不说“回家”,他只说“我回去了”,或更简洁“我回了”,他觉得,在父母面前说“回家”,总有点怪怪的。虽然他也明知道,父母的家,已升级成了自己的老家了,而那个新组建的小家,才是自己真正的家。
③有了儿子后,他们的小家,才像一个真正的家了,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儿子小的时候,周末,他带儿子去看望自己的父母,跟儿子说:“走,我们回家。”儿子稚嫩的小脸一脸迷惑,“爸爸,我们不是在家里吗,还回什么家?你是不是傻了啊?”他当然没傻,但儿子的话,让他恍过神来,傻傻一乐,“我是说,带你回爷爷奶奶家。”儿子愿意去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比爸爸妈妈更疼他,总是给他准备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到了下次,再带儿子去看望父母,他还是习惯性地说,“儿子,我们回家去。”儿子不再迷惑了,他已经明白,爸爸在自己家里说“回家”,与在外面说“回家”,意思是不一样的,是去爷爷奶奶的家。
④在父母家吃一顿饭,或者待上一整天,离开的时候,儿子有两种态度:有时候是迫不及待地离开,“回家喽,回家喽!”兴奋得直嚷嚷。爷爷奶奶乐呵呵地看着他,“瞧这个小东西,回家这么开心,爷爷奶奶家不好吗?”语气里有些落寞。也有时候,儿子舍不得离开,哭着嚷着不肯走:“不回家,我就不回家!”奶奶拉着他的小手,对他和妻子说,“要不你俩先回去,就让他跟我们住一晚,你们明天再来接他?” 语气里带着恳求。
⑤儿子年龄渐长,学业开始紧张起来,很少有时间再与他们一起去看望爷爷奶奶了。妻子的工作也忙,还要抽空去看望自己的父母,渐渐地,平时都是他一个人去探望父母了。每次回父母家,他都尽量把家里的力气活,都做了。有时候,父亲或者母亲身体不舒服,他就会在家住一两晚,陪伴他们。打电话跟妻子说,“我晚上就住家里了,不回去了啊。”躺在自己卧室的床上,他辗转难眠,小时候,跟父母一起搬进这个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似乎只是一眨眼,自己离开这个家,离开这个房间,已经十几年了,自己已人到中年,而父母,也正不可遏止地老去。
⑥儿子初三和高三那两年,为了照顾好儿子,他和妻子都忙得脚不沾地,也很少有时间去看望父母。儿子高考成绩出来那天,他第一时间拨通了父母家的座机,电话刚响了一声,就接通了,他知道,老两口一定是守在电话机旁的。那一晚,他的家,还有十几公里外的父母家,都是灯火通明,幸福的灯光,将这一大家子人的脸,都照得又红又亮。
⑦儿子上大学后,有一次打电话给他,问他在哪儿呢?他告诉儿子,在家里呢。儿子闻声却顿了一下,问他,你是在我们家,还是爷爷奶奶家?那天,他还真是在父母家。他笑笑,你爷爷奶奶家呢。儿子说,那正好,你把手机给奶奶,我跟她讲讲话。他将手机给了老母亲,老母亲微微颤抖着手,接过了手机。听着他们祖孙的通话,他的眼睛,忽然有点湿湿的。
⑧46岁那年,父亲去世;62岁那年,母亲也去世了。那个他从小长大的家,彻底空了。他将父母遗留下来的房子卖了,全拿去给儿子还了房贷。他失去了一个家。他多了一个家——儿子的家。儿子在几百公里外的省城工作,结了婚,买了新房子。
⑨有一天,他正在小区外的街心公园,跟几个老伙伴打牌,忽然,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儿子问:“爸,我回家了,你在哪呢?”他赶紧放下牌,一路小跑着回家。儿子站在家门口。他问儿子,你咋不自己开门进家啊。儿子说,我出差路过,没带家里钥匙。他开了门,忙给妻子打电话,“快回来,儿子回家了!”
⑩儿子在家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拉起行李箱,要走。对他和妻子说:“爸,妈,我回……回去了。”
他清晰地听到,儿子是说“回去”,多么熟悉的一个词。他感觉有什么东西往眼眶涌。他使劲憋了回去。儿子出了门,回头说,“过几天就放暑假了,我们带你孙女回家来住几天啊。”
“好,好!”他和妻子站在阳台上,看着儿子的背影。走出小区大门的时候,儿子扭回头,挥了挥手,儿子看到,自己家的阳台多么像一个屋檐,而屋檐之下,是自己最爱的,正一日日老去的父母。
57.本文是以“他”为视角来叙述故事,结尾段却把叙述的视角转变为“儿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8.按照括号内所给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那一晚,他的家,还有十几公里外的父母家,都是灯火通明,幸福的灯光,将这一大家子人的脸,都照得又红又亮。(角度:环境描写)
(2)他赶紧放下牌,一路小跑着回家。(角度:词语运用)
59.文章标题“把自己活成屋檐了”中的“自己”具体指谁?请指出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60.学生会拟将本文收录到主题校刊“在人间”的某个单元中,请你选择一个单元,向校刊主编写一封短信,说明你的意见,并阐述理由。
要求:①100字左右,开头、结尾已给出,不计入总字数。②不得泄露姓名、校名等个人信息。
备选单元:A.人间至味 B.人间烟火 C.人间大爱
(2024·广东茂名·一模)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各题。
哭得最惨的那天,你一定长大了不少吧
黎饭饭
①高二那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彻夜未眠。夜里一点多被我妈从床上摇醒,她慌张地说:“我带你爸去一下医院,你拿着这个手机,有事了和你联系。”
②当时还带着困意的我晕乎乎地答应着,随后就听到救护车吱哇乱叫的声音,几个陌生人敲开门,拿凳子做担架,将倒在地上的我爸抬走。
③我就是在那个瞬间突然清醒,看着我妈和被抽去了意识的我爸消失在电梯里,很久之后,那些只言片语还在空荡荡的屋子上方盘旋。
④“你爸在卫生间摔倒了……”“我本来以为没事的,没想到他一直醒不过来……”
⑤我不敢踏进他摔倒的那个卫生间,也不敢回到床上继续睡觉,只好坐在窗边看立交桥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夜晚的城市还是很亮,每辆车都在飞速地奔向远方,我望着立交桥哭啊哭,也不知道在哭些什么,然后疯狂地给我能想得到的朋友打电话,可因为是半夜,没有一个人应答。
⑥清晨6点,我妈终于打来电话:“脑出血……”她说,“还在抢救,医生说送来得早,应该能救回来……你先去上学吧。”
⑦我走出房门,感到外界有一种恍惚的不真实感,无论是早餐摊上的叫卖,还是小孩子的追逐打闹,抑或是出来晨练的老年人,都和我隔着一层透明的膜,听不清晰也看不真切。
⑧那天之后,似乎一切都改变了。
⑨升入高三,正好班里之前负责开门的同学转入了别的班级,于是我向老师要了班级的钥匙,开始了早出晚归的生活。其实我并非旁人看上去的那么努力,我只是为了让自己忙起来。当你有目标时,就会忘记一些事情。拿上钥匙后,我便可以顺理成章地最早起床,最晚回宿舍,不用和其他人一起吃饭,也不用向谁吐露心扉。
⑩上大学后,我开始思考我能做的事情、大学四年的打算以及未来的出路。在发现自己写东西好像还可以后,便抓住各种机会投稿,在深夜里写完一篇又一篇文字,也曾和甲方为一两百块钱而争执……
身边的同学一到寒暑假就会欢欣鼓舞,因为放假等于休息、等于自由、等于更轻松的生活。但对我而言,放假回家就意味着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我要去医院,要陪我爸做康复练习,要成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
我觉得我的人生早就从坐在窗户边疯狂大哭的那天开始改变了,就好像原先设定好的轨道突然间被调转了方向,驶入一片未知迷雾。
长大不是一个过程,长大是一个瞬间。是你让眼泪带走过去的自己,然后直面或复杂或惨淡的人生的那个瞬间。
有一次在水房,隐隐约约听见一个女生在哭,她抽噎着说:“奶奶怎么会不在了呢?她不是寒假还好好的吗……”
我默然,水龙头里的水“哗哗”地形成一条水柱,就像那些回不去又握不住的时间。
原来我们已到了父母会生病的年纪,到了长辈们会“离开”的年纪,也到了不得不一个人去面对世间的种种险恶与挑战的年纪。
小时候一直盼望的长大,原来这般迅速和残酷,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时间就已经悄悄地将过往带走——我们都在被迫长大。
哭得最惨的那天,你一定长大了不少吧。经历了一个人去面对偌大世界的敌意之后,才有可能站起来,假装“天不怕地不怕”地向这个世界宣战。你或许有迷茫,也有辛酸,还有只能独自消化的悲伤和压在日记本里的秘密。可是不必怕,因为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蝴蝶破蛹,如凤凰浴火,成长常常伴随着眼泪和痛苦,或者说是眼泪和痛苦造就了我们的成长。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无法承受的事情,也可以痛痛快快地哭一场,让泪水将所有的委屈和恐惧带走,然后对自己说:“没关系。”因为今后的人生里,这样糟糕的事情还有很多。
61.本文讲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刻画了一个独当一面的青年形象。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时间(场所) 事情 “我”的心理(表现)
高二那年夏天 第一次彻夜难眠 (1)
升入高三 (2) 忘记一些事情
(3) 抓住各种机会投稿 要成为独当一面的人
有一次在水房 (4) “我”默然
62.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6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哭得最惨”之前后自己的变化与长大。
B.第三段关于“救护车吱哇乱叫的声音”的描写表现出“我”的不清醒,也写出了其面对突发灾难的不知所措。
C.文中女生为奶奶哭泣的事件突出了“我”已经被迫长大,开始学会理解人生的必然,学会看淡情感。
D.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抒情性与哲理性融为一体,如“我默然,水龙头里的水哗哗地形成一条水柱,就像那些回不去又握不住的时间”。
64.本文中的“长大了不少”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你结合文章的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成长”的价值与意义。
[链接材料]
材料一:《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江梦南颁奖词。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鲜花,也会怒放。
材料二:江梦南简介。
江梦南,湖南郴州市宜章县人,半岁时因病双耳失聪,她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持之以恒勤奋求学,最终考上清华大学的博士。对于她来说,人生的每一步仿佛都是“困难模式”,但她却凭借着惊人的努力一路逆袭。据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介绍,江梦南做的模型,其效果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准。
(23-24七年级上·广东湛江·期末)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
王安忆
①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们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②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便只能无奈地跳脚了。
③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得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④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等。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个散文。”这时候,我已年过二十,大局已定,身无所长,半路出家的大提琴终不成器。妈妈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之后,闲来无事,写成一篇散文,不料想这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⑤于是,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只好心服口服地按照她做了。
⑥然后,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会一头栽了下来,不过,风筝自己也无须有什么怨言了。这后一封信是在我爸爸的劝说下写的,爸爸劝妈妈不要管我,随我自己写去。这是爸爸对我们的一贯政策,他对我们所有的担心只有一点,就是过马路。出门必须说一句:“过马路小心!”其他都不管了。似乎普天下只有过马路这一危机,只要安全地穿过马路,人平安无事地在,做什么都行,什么希望都有。
⑦长大以后,说话行事,人家夸,总夸“你爸爸妈妈教养得好。”有所不满,总说:“给你爸爸妈妈宠坏了。”似乎,对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功绩也没有的。或许也对。
⑧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老师,一周三次上英语课。只能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搏斗着,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倒是这样似管非管,似不管也非不管,弄出了一个做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65.【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后,小容利用了表格梳理选文内容。
妈妈对我的“管 ”与“不管” 我的感受
① 无奈、着急
管制我读《红楼梦》 ②
③ 出乎意料
给我提意见,让我据此修正 ④
给我写信,表示随我去了 怅然若失
66.【收集佳句】看看同学们收集的佳句,根据括号提示进行赏析。
(1)在她眼里,我们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从修辞角度)
(2)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从词语角度)
67.【思考质疑】小湛在读书笔记中写道:把这篇文章的标题换成《风筝》更好。小江则认为原标题更好。请发表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68.【对比阅读】归类整理文学作品中的“母亲 ”形象时,同学们对比了所学课文《荷叶·母亲》,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两者塑造的母亲形象有什么异同点。
【链接材料】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 空下的荫蔽?
——冰心《荷叶·母亲》
(23-24九年级上·广东茂名·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父亲的八年冷战
①我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从十四岁那一年的某一天开始,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了。因为,那一次,父亲的一顿暴殴,让我手臂鲜血直流,我愤然离家出走了一天。第二天,我又累又饿,特想回家,就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让母亲找到了我。之后,我没有再跟父亲说过一句话,整整八年。
②记不清挨了多少打,反正,打过了还是老样子,想玩就玩,哥们一叫就结帮打架,被老师赶出教室就整天在街上混。这些事情总是很快就败露了,所以总挨打。有时也不打,父亲用要我吃肉这种独特的方式惩罚我。虽说那时吃肉的时候并不多,但我一吃肉就条件反射式的呕吐,因此父母怀疑我那超瘦肉型的身材与我长期只吃青菜有关。犯了事,要是家里有肉的话,父亲就跟我谈条件,用三块肉换一棍子,不许吐,我装作不同意,每吃一块就努力地扮演很痛苦的表情。父亲就说,那就一块肉换一棍子吧,我依然表情痛苦无奈地同意了。后来我吃肉已经不反胃了,甚至觉得还有几分可口,但仍然,装出很痛苦的表情,让父亲不挥舞棍棒也得到惩罚我的快感,让他以为达到了教育我,又补充了我的身体营养这一无比高明的目的。
③不跟父亲说话之后,他不再管我,也不打我,也不理我吃不吃肉。这时,我故意在吃饭时老挟肉吃,大口地嚼,吧唧吧唧的,装作吃得很香的样子,气他。我用眼角余光偷看他的反应,开始他很吃惊,接着就目无表情,专心吃他的饭。我知道他也在装,心里肯定气得要命。可是后来他却常常三更半夜出去,天大亮才回来,回来时手里提着一点肉,让母亲做汤给我喝了才上学——原来他大半夜都在食品站排队买肉。可我依然没跟他说话。
④我十五岁那年考的大学,没考上像样的学校,在家门口上的学,令他这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感到很丢人。我们之间依然在冷战。十九岁我大学毕业,工作了,虽说我们厂有三千多人,只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个大学生,但我还是混,整天打麻将下围棋,不思上进。父亲还是冷着脸,我们还是不说话。
⑤二十一岁,我混厌了,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事,于是就背英语单词考研。家里不声不响地多了几本大部头的英文词典。我知道是他所为,我想对他表示一下,却无从开始。考研一举成功,而且是北京的一家名校。父母都很高兴,母亲买了好酒做了好菜,父亲吃了喝了,我也吃了喝了,两人也不交谈,都只跟我妈说话,也都不说我考研的事。那天准备去火车站,母亲给我收拾的大包小包在地上搁着,父亲扛起就走,我只得一路小跑跟着。他上了公共汽车,我也跟着上,他买了我们两人的票,他下来,我也跟着下,依然没有一句话。我看看他扛着行李的高大背影,
⑥在月台上,父亲放下行李,头扭在一边,眼睛看着别处,挺专心的样子。我看着他,等他回头看我时,我就叫他爸,可他一直不回头。我发现他的两鬓居然斑白了——我不知道自己多久没有认真看过他一眼了。想想自己的忤逆,心里产生了一种壮烈的感觉,有一种咸腻的东西涌出眼角,我艰难地说了声,爸,您回去吧。父亲没有反应,没扭过头来。站台上人很多,很嘈杂,我怀疑父亲没有听见。我又说了句,爸,您回去吧。他扭过头,看着我,那是我们八年来第一次的对视。我分明地看到他眼眶湿了。他点点头,两颗泪珠掉在他那厚厚的镜片上。他伸手拍拍我肩膀,没说一句话,却站着不动。我们就这样站着,没有再说一句话,一直到我上车,他从车窗外给我递完行李,还站着。我的泪止不住地往下滴,他的眼眶也一直湿着。火车开了,他还站着,一直到我看不见他。那次,他拍我的肩膀,是八年来我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⑦现在父亲已经七十岁,腿脚也不灵便了。但话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我回家时,我们父子俩有说不完的话,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家长里短,无所不谈。而我成长中的许多细枝末节,更是他津津乐道的事。那一天,他感慨地说,那时我老打你,真不对,简单粗暴,教育方法有问题。我说,是我不学好,打还是该的。要是黑子(我儿子小名)像我小时那样不长进,我会比你打得还凶。父亲笑笑,说,那他会恨你。我说,那不要紧,只要儿子学好,成才,就由他恨去吧。我母亲就在一边笑,很欣慰地。而六岁的黑子在一旁撅嘴,哼,打我?你敢!我到法院告你去。
69.阅读全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故事情节。
时间 主要故事情节
14岁时 ①
15岁﹣20岁时 我依旧混日子,父子间的冷战持续
21岁时 ②
现在 我们无话不谈,父子俩冰释前嫌
70.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我艰难地说了声,爸,您回去吧。
71.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72.本文在构思和写作手法上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2023·广东深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照一天雪
米丽宏
①风花雪月四物中,我最喜雪。雪从寒冷中生出,有来处有归处;设若雪霁明月升,朗朗月,莹莹雪,便塑出了一个剔透的琉璃世界。
②雪的酝酿,总爱从彤云密布开始。几阵风过,树枝呼天抢地地挑破黑云。像羽绒服裂了口,天空开始“噗噗噗”往外飞白毛儿。小时候,这样的鹅毛雪,一冬能下好几场。村子和四周的山被冰雪包裹着,像鸡蛋壳里沉睡的雏鸡,永远不醒。
③雪夜,灯火摇曳,心间昏黄,夜便显得更长。而窗外,还是那千军万马衔枚疾走的风雪。这样的夜,爹常常掩了老黑袄,头上裹着毛巾,去姑家跟姑父下棋。娘在炕边做针线,偶尔翻一下炉圈边的红薯。她给我们哼唱“北风吹,大雪飘……”给我们解释“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以及“冬风赶大雪,风不来雪不歇”之类的老白话。我们其实都在等着爹回来:有时,他带回一把爆米花;有时,是姑姑烙的芝麻饼;有次,竟是一只金黄的橘子。爹回来了!娘赶紧下炕,拿笤帚扫他肩背上的雪,嗔怪说:“大雪天的也不安生在家待着。”爹说:“嗬,这雪天儿,一轮大月亮,有看头。”我们不错眼珠地把焦点对准他的手,期望从那儿再变出好吃物儿来。爹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