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文言文(单篇阅读)(广东专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文言文(单篇阅读)(广东专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3 14:5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题速练】文言文(单篇阅读)(广东专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2024·广东广州·一模)汉中程文矩妻者,同郡李法之姊也,字穆姜。有二男,而前妻四子。文矩为安众①令,丧于官。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②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或谓母曰:“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对曰:“吾方以义相导,使其自迁善也。”及前妻长子兴遇疾甚重,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思情笃③密。兴病愈,呼三弟谓曰:“继母慈仁出自天受。吾兄弟不识恩养,心如禽兽。虽母道益隆,我等过恶亦已深矣!”遂将三弟诣南郑狱,陈母之德,状已之过,乞就刑。县言之于郡,郡守表彰其母,免除徭役,遣散四子,令其修革。自后训导愈明,并为良士。
穆姜年八十余卒。临终敕诸子曰:“吾弟伯度,乃智达之士。所言薄莽,其义至矣。今吾去,令汝等遵承,勿与俗同,增吾之累。”诸子奉行焉。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释】①安众,县名。②字,哺育、养育。③笃 dǔ,忠实。
1.解析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使其自迁善也( ) (2)临终敕诸子曰( )
2.用“/”划分朗读节奏。
继 母 慈 仁 出 自 天 受
3.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程文矩妻的美德?
(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穿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臣未尝闻也( )(2)长跪而谢之曰( )(3)秦王怫然怒( )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024·广东清远·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饮少辄醉( )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024·广东清远·二模)(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侪(chái):同辈,同类中人。③畚锸(běn chā):箕畚、铁锹。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徙知徐州/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B.轼诣武卫营/及郡下,诣太守
C.使官吏分堵以守/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卒全其城/卒获有所闻
9.请用三条“/”给文中的句子断句。
复 请 调 来 岁 夫 增 筑 故 城 为 木 岸 以 虞 水 之 再 至 朝 廷 从 之
10.选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你从选文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11.(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①,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墫麻蒿②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③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诚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节选自《拾遗记》)
【注释】①庵:茅草小屋。②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③门徒:一同求学的人。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笈从师( )
②常以净衣易之( )
(2)任末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
(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讲信修睦
B.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猛浪若奔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三”字贯穿全篇: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行文整齐紧凑。
B.邹忌从自家闲话说起,由己及君,类比说理,巧妙地使齐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
C.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比徐公美,但每个人的语气、心态。原因都不相同。
D.各国朝见齐国,正面说明齐王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修明内政,使得国强民安。
15.(2024·广东云浮·一模)阅读回答问题。
徐文长传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①,然数奇②,屡试辄蹶③,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④。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⑤”,恣情山水。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晚岁诗文益奇,然文长竞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减)
【注释】①国士之目:一国之中杰出的人才。②数奇jī:命运坎坷、遭遇不顺。③蹶:失败。④偶:遇;遇合。⑤曲蘖niè:酒母,酿酒的发酵物,后遂以之代酒。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
②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虽 其 体 格 时 有 卑 者 然 匠 心 独 出 有 王 者 气
(3)“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袁宏道用一“奇”字道尽文长一生,请结合全文,谈谈徐文长的“奇”。
16.(2024·广东云浮·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出师表(节选)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斟酌损益
③咨诹善道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024·广东江门·一模)①李贤,字原德,宣德八年成进士。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①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②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或谮②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注】①帑(tǎng):指国库里钱财。②谮(zèn):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
1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或谮贤曲护 (2)帝渐疏贤,寻悟
1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御 史 刘 濬 劾 柳 溥 败 军 罪 触 帝 怒 贤 言 御 史 耳 目 官 不 宜 谴
19.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李贤去世后,“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的原因。
20.(2024·广东广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辨,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班超家贫,常为官佣而书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耻劳辱: ;②尝辍业投笔叹曰: 。
(2)请你结合本文段,简要说明班超的人物形象。
(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孟子之适魏,正当魏人败于马陵,秦人掳其公子卬,魏之为国可谓困矣。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故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而孟子则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②然孟子学子思者也。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
③孟子之学子思,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而其对梁王,则终不以利言之,何哉?善夫温公[注]之论:“子思、孟轲之言一也。夫惟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此说可谓尽之矣。
④盖仁义非无利,仁义之利,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盖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⑤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罕与世之人言也。夫子之道传之子思,子思之道传之孟子。夫子罕言利,而子思言之于孟子,此子思之所以为善学夫子也。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梁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譬如医家之用药,此人所用之药,不可以用之于彼人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为墨子而言则可,为始皇而言之则不可。俭非圣人之中制,为魏晋之君俭啬言之则可,为武帝言之则不可矣。
(节选自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
[注]温公,指司马光。
2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其兵屡败A意夫B孟子之来C必有奇谋D秘计以取胜E于邻国F而洗G其屡败之H过也。
2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往、到,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词义相同。
B.有以,指有什么,与《劝学》中“无以至千里”的“无以”意思相反。
C.固,本来,与《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词义不同。
D.何以,即以何,与《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的“是以”结构相同。
2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国在马陵战败,公子卬被秦国掳掠,魏国处境非常艰难,魏王希望远道而来的孟子能够帮助魏国改变这种处境。
B.孟子向子思学习治民之道,子思告诉他要以利为先,但孟子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义教人,建议魏王治国要注重仁义。
C.与世俗之人谈论仁义之利,可能使他们从利益出发求取仁义,但即使接近仁义,最终难免因求利而失去仁义之利。
D.可以与墨子、魏晋之君谈论节俭,而不能与秦始皇、汉武帝谈论节俭,这是因为节俭并不是圣人遵循的中庸之道。
2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
(2)故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25.子思言利与孟子不言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什么?
(2024·广东茂名·一模)孔子学鼓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学鼓琴师襄子/一鼓作气 B.可以益矣/曾益其所不能
C.丘已习其曲矣/学而时习之 D.丘未得其志也/处处志之
27.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黯 然 而 黑 几 然 而 长 眼 如 望 羊 如 王 四 国
28.“为人师表”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文中,孔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论语〉十二章》的哪几则语录?请你写下来。
29.“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身上有好多闪光点,请你读完选文后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领会他的一些闪光点给你的启示。
(词语:学而不厌、骄傲自满、锲而不舍、半途而废、精益求精、浅尝辄止)
(2024·广东茂名·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人不堪其忧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三军可夺帅也
31.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2.(2023·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节选自《韩非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春往冬反
②遂得道
(2)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 改变、变化 命令、训诫 2.继 母/慈 仁/出 自/天 受 3.对继子的衣食供给比对亲生儿子优厚;精心照料生病的继子;临终前教导儿子不要厚葬自己。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使其自迁善也:让他们自己变好哩。迁:改变,变化。                   
(2)临终敕诸子曰:临终交代几个儿子道。敕:命令、训诫。
2.本题考查节奏划分。一般而言,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句意断句,可以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断句,一般而言在虚词之前、语气词之后断句。
继母慈仁出自天受:继母慈祥仁爱,出自本能天授。
“继母”是人物,“慈仁”是品行,“出自天受”写的是“慈仁”的出处,故分别断开。
断句:继母/慈仁/出自/天受。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根据“穆姜慈爱温仁,抚字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可概括:丈夫死后,照顾关心前妻之子胜过亲生,对继子的衣食供给比对亲生儿子优厚;
根据“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笃密。”“遂将三弟诣南郑狱,陈母之德,状己之过,乞就刑。”可概括:精心照料生病的继子,程兴被继母感动,携弟自求刑罚,致郡守表彰其继母;
根据“临终敕诸子曰:‘吾弟伯度,乃智达之士。所言所言薄莽,其义至矣。今吾去,令汝等遵承,勿与俗同,增吾之累。’”可概括:临终前教导儿子不要厚葬自己。
【点睛】参考译文:汉中程文矩的妻子,是汉中李法的姐姐。字穆姜。有二个儿子,而前妻有四个儿子。文矩做安众令,死在官位。四个儿子认为母亲是后母,怨恨毁嫌弃后母的心思越来越重,可是穆姜慈爱温和,抚养更加尽心,衣食资财供给都比亲生儿子加倍。有人对母说:“四个孩子不孝得很,为什么不叫他们另外居住来疏远他们一些?”答道“:我正用义来引导,让他们自己变好哩。”后来前妻的大儿子程兴生病很厉害,后母内心不安,亲自调理药和膳食,恩情极厚。程兴病了许久才好,于是把三个弟弟叫来说道:“继母慈祥仁爱,出自本能天授。我们兄弟不知道孝顺,是禽兽心肠。虽然母爱更厚,我们的过恶也很深了。”于是将三个弟弟送进南郑牢狱,说明母之恩德,也诉述自己的过失,请求处以刑罚。县官报告郡守,郡守表彰其母,免去他家的差役,遣散四个儿子回家,准许他们改过自新,从此以后训导更加明白,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穆姜年八十多岁死去。临终交代几个儿子道:“我的弟弟伯度,智慧通达的人。他所说的薄葬,其意义很深。我去世以后,叫你们遵守,不要与流俗相同,增加我的负担。”几个儿子都照办。
4. 曾经 认错,道歉 盛怒的样子。 5.(1)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2)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
【解析】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我未曾听说过。尝:曾经;
(2)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谢:道歉;
(3)句意:秦王勃然大怒。怫然:盛怒的样子。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虽:即使;易:交换;直:只,仅仅。。
(2)怒:发怒;士:有才能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6. 居高面下 就 以……为乐 7.(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2)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是太守啊。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临:居高面下。
(2)句意: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辄:就。
(3)句意: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乐:以……为乐。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山水之乐:指欣赏山水的乐趣;得:领会;寓:寄托。
(2)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点睛】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消散,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早上则自暗而明,傍晚则自明而暗,阴暗明亮,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弯着腰走的老人,搀扶着走的小孩子,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靠近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尽情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 ,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8.D 9.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10.记叙了苏轼带领徐州官民一起抵御水灾的事情。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临危不惧、以身作则、善于指挥、足智多谋、公而忘私、亲民爱民等可贵品质。
【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动词,主管、执掌/动词,知道;
B.动词,前往,到/动词,拜访;
C.动词,派、让/动词,出使;
D.意思相同,都是副词,最终;
故选D。
9.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夫役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用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提议。
句子结构:“复请调来岁夫”表明再次请求调拨来年的役人,这是一个动宾结构;“增筑故城”是说增筑旧城墙,又是一个动宾结构;“为木岸”表示建造木制的堤岸,是一个动宾结构;“以虞水之再至”意思是用来防备水患再次到来,表目的;“朝廷从之”是指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主语是朝廷。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断句为: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分析。
根据“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可知,选文描述了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面对黄河决堤、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况。
根据“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和“驱使复入”可知,苏轼在百姓纷纷逃避洪水时,坚定地表示要与大家一起守城,展现出临危不惧和以身作则的品质。
根据“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可知,苏轼动员武卫营士兵参与抗洪,显示了他的善于指挥和足智多谋。
根据“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可知,苏轼顾全大局,不回家照顾自己的家庭,体现了公而忘私的品质。
根据“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苏轼组织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城市,这表现了他的领导能力和对人民的关爱。
因此,选文记叙了苏轼在徐州任上带领百姓和士兵成功抵御洪水的故事,展现了他临危不惧、以身作则、善于指挥、足智多谋、公而忘私、亲民爱民等可贵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苏轼)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将要被冲坏,富人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如果)富人出城了,百姓都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冲坏城墙。”驱赶(富人)重新进入城里。苏轼到武卫营去,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泥沼雨水,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率领兵卒拿着箕畚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苏轼在河堤上建了房舍(暂住),(每天巡守)经过家门也不进入,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夫役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用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提议。
11.(1) 背着、背负 交换
(2)①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路上的危险困阻;②晚上在星月照耀下读书,或晚上用麻嵩照明来谈书;③看书有领会时,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及通假字、古今异义。
①负笈从师: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负:背着、背负。
②常以净衣易之: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易:交换。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可得: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路上的危险困阻;
根据“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墫麻蒿自照”可得:晚上在星月照耀下读书,或晚上用麻嵩照明来谈书;
根据“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可得:看书有领会时,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点睛】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蒿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同学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12.C 13.(1)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2)能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使我的耳朵听到的,受到下等赏赐。 14.D
【解析】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身高\培养;
B.偶尔\参与;
C.确实,实在\确实,实在;
D.如\像;
故选C。
13.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之,主谓之间,不译。美,认为……美。私,偏爱。(2)谤讥,议论。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闻,使……听到。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各国朝见齐国,是从侧面说明齐王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修明内政,使得国强民安。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 ”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 ”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15.(1)①同“嘱”,嘱咐。②最终,终于。
(2)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
(3)①诗奇:徐文长的诗“如嗔如笑……羁人之寒起”,诗境奇特。②文奇:徐文长的文章“有卓识……韩、曾之流亚也”。③经历奇:徐文长“声名籍甚”,但“屡试屡蹶”;文才出众,受到赏识,“然竟不偶”;后差点下狱论死,虽被救,“抱愤而卒”。④为人奇:徐文长为人狂傲,面对统帅,“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徐文长为人亦疏狂倔强,“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绝交达官贵人,“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译为: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写贺表。属,同“嘱”,嘱咐。
②译为:后来,文长因疑忌杀了他的继室妻子,被判死罪。卒,最终,终于。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本句译为: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不很高明,但是匠心独运,有王者之气。
“虽其体格时有卑者”与“然匠心独出”为转折关系;“有王者气”表判断;
故断为: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文章以“奇”为主线,写徐文长才能奇异、性情奇怪、遭际奇特等。第二段“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写徐渭的诗如水奔流出峡谷,如春芽破土,像寡妇深夜的哭声,像逆旅行客迎寒启程,可见其诗奇;
第二段“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写徐渭写文章有自我见解,文章气势严明,可见其文奇;
第一段写徐渭“声名籍甚”,但是“数奇,屡试辄蹶”,可见其遭遇奇;第四段写徐渭“晚岁诗文益奇”,但“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可见其遭遇奇;
第一段将“纵谈天下事”与“膝语蛇行”进行对比,面对统帅徐渭“以部下一诸生傲之”的态度可见其为人奇。
【点睛】参考译文: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名声很大,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很是赏识他的才华,认为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然而他命途多舛,屡屡落策。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聘他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葛布长衫,头戴乌巾,侃侃而谈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军队,威镇东南,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一介书生对胡公的态度却很高傲,好事者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样的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写贺表,表文呈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因此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
文长自信才华过人,谋略出众,谈论军情往往切中肯紧。他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合乎他的心意,然而却总是没有一展抱负的机会。文长在官场不得意,干是就放浪形骸,纵情山水。他胸中郁结着强烈的抗争精神和报国无门的悲凉,所以他的诗,嬉笑怒骂,如水奔流出峡谷,如春芽破土,像寡妇深夜的哭声,像逆旅行客迎寒启程。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不很高明,但是匠心独运,有王者之气。不是那种以色侍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所能赶得上的。徐文长在文章写作上有真知灼见,他的文章气势沉着法度精严,他不压抑自己的才能,也不无节制地议论以致打破了文章的思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苟合,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也都加以抨击,所以他的文字只局限在浙江一带,令人为之悲哀!
后来,文长因疑忌杀了他的继室妻子,被判死罪。太史张元汴极力营救,才得以出狱。出狱以后,仍如当初一样固执。徐文长晚年更加愤世嫉俗,更加装疯卖傻。达官贵人登门拜访,常常拒而不见。掌权的官员来了,想求得一字竟然也不能。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崛,而今徐文长竟因不合于时,抱恨长终。
16.(1)①所以。②考虑可否。③询问。
(2)①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②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故:所以。
②句意为:斟酌利弊。斟酌:考虑可否。
③句意为: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诹:询问。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1)重点字词有:此,这;所以,用来;忠,效忠;职分,职责本分;本句是判断句式,应翻译出“是”;
(2)重点字词有:愿,希望;效,功效;托,托付、交付;则,就,以,来;告,祭告。
【点睛】参考译文: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仔细考虑,斟情酌理,掌握分寸,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17. 有人 随即、不久 18.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 19.①李贤端正认真,进谏切中要害;②反驳徐有贞的说法,极力主张赈济灾民;③以国家大事为重,爱惜人才,广开言路;④皇帝遇到事情都会询问他的意见
【解析】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有人诬陷李贤曲护刘浚。 或:有人;
(2)句意为:皇上渐渐疏远了李贤,不久才醒悟。寻:随即、不久。
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意思是:御史刘浚弹劾柳溥败军之罪,触怒了皇上。李贤说御史是国家耳目之官,不宜谴责。“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主谓结构,应在“罪”后停顿;“触帝怒”兼语结构,应在“怒”后停顿;“贤言御史耳目官”主谓结构,应在“官”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①段“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李贤气度端正凝重,奏对皇上都切中机宜)可知,李贤端正认真,进谏切中要害;
根据①段“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徐有贞说赈济的财物多被官员中饱私囊。李贤说:“担心有人中饱私囊就不赈施抚恤,坐看百姓死亡,这是因噎废食啊。”)可知,反驳徐有贞的说法,极力主张赈济灾民;
根据②段“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李贤务持大体,尤其以珍惜人才、广开言路为急务)可知,以国家大事为重,爱惜人才,广开言路;
根据②段“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他常常独自与皇上谈话,很久才出来。一有事情,皇上一定召他去问这样处理是否可行,或者派宦官去询问他)可知,皇帝遇到事情都会询问他的意见。
【点睛】参考译文:
李贤字原德,宣德八年李贤考中进士。明英宗重新即位后,命他兼任翰林院学士,入文渊阁当值,与徐有贞一起参预机务。不久,升任尚书。李贤气度端正凝重,奏对皇上都切中机宜,皇上非常宠爱他。山东闹饥荒,国家拨出赈济的财物不足,皇上召徐有贞和李贤来商议,徐有贞说赈济的财物多被官员中饱私囊。李贤说:“担心有人中饱私囊就不赈施抚恤,坐看百姓死亡,这是因噎废食啊。”皇上于是下命增拨银两。
当初,御史刘浚弹劾柳溥败军之罪,触怒了皇上。李贤说御史是国家耳目之官,不宜谴责。有人诬陷李贤曲护刘浚。皇上渐渐疏远了李贤,不久才醒悟,又待之如初了。他常常独自与皇上谈话,很久才出来。一有事情,皇上一定召他去问这样处理是否可行,或者派宦官去询问他。李贤务持大体,尤其以珍惜人才、广开言路为急务。成化二年冬天去世,终年五十九岁。皇上十分哀悼,追赠为太师,封谥号为文达。
20.(1) 以……为耻; 停止。
(2)①由班超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不以辛劳为耻辱,可知他勤劳能干;②班超感慨:“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候,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可知班超志向远大。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不以劳动为耻辱。耻:以……为耻。
②句意为:(班超)曾经停止抄录工作,扔掉笔感叹道。辍:停止。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意思是:但在家恭敬孝顺父母,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干粗活,不以劳动为耻辱。从中可以看出班超孝敬父母,勤劳能干;
“有口辨,而涉猎书传”意思是:(他)能言善辩,并且粗略地阅读了很多书籍。从中可以看出班超能言善辩、喜欢读书学习;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意思是: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该效仿在西域立功的傅介子、张骞,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从中可以看出班超志向远大。
【点睛】参考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恭敬孝顺父母,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干粗活,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并且粗略地阅读了很多书籍。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阳。家里穷,(班超)常被官府雇佣以抄书来养家。天长日久,非常辛苦,(班超)曾经停止抄录工作,扔掉笔感叹道:“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该效仿在西域立功的傅介子、张骞,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身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豪壮而勇敢的人的志向呢!”
21.A C F 22.A 23.B 24.(1)在上位的人不仁,那么在下位的人就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无法安分);在上位的人不义,那么在下位的人就会乐于做欺诈的事,这就造成了最大的不利。(2)所以孟子回答梁惠王时,只谈仁义而不谈及利,是因为跟他说话的人不同的缘故。 25.子思言利和孟子不言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子思和孟子都认为仁义也能获利,但只有仁者明白仁义的利处,不仁者是不明白的,所以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回答,可以做到不失人、不失言。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句意:大概是因为他们军队屡次战败,猜想孟子前来,一定有奇谋秘计,用来跟邻国作战取得胜利而洗刷他们屡次战败的过失。其中“盖其兵屡败”表示推测原因的,后面是结论,所以在A处断开。而“孟子之来”是主谓结构,也是后文内容的前提条件,应在C处断开,表示强调的意味。“取胜于邻国”是状语后置句,可在前面的F处断开。
故选ACF。
2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和文言句式的能力。
A.“孟子之适魏”句意为:孟子到魏国的时候。适:往、到。“始适还家门”句意为: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适:出嫁。“适”词义不相同。
故选A。
2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内容的的能力。
B.“孟子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义教人,建议魏王治国要注重仁义”错误,从原文第二段看,孟子提出“君子之所以教人”观点后,子思给他讲了“仁义固所以利之也”可知,孟子不反对谈利,只是后来拜见的是梁惠王,所以回答“将有以利吾国乎”这个问题时,贯彻的是老师子思的思想“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所以回答的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建议魏王治国要注重仁义。“孟子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义教人”到“建议魏王治国要注重仁义”,思想是有变化的,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B。
2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上:在上位的人;下:在下位的人;不得其所: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诈:欺诈的事。
(2)对:回答;直:只;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25.本题考查分析概括的能力。
依据②段内容可知,“子思言利”的原因是“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仁义本来也是利益,对于国君来说,不仁义是最大的不利。子思的话是对孟子说的,依据④段内容可知,“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孟子是智者,可以跟他言利,这样不会错失人才,而且回答透彻、得体。依据②段内容可知,孟子本身就认为“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
依据①段内容可知,“孟子不言利”的原因是“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依据④段内容可知,作者进一步分析“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孟子“不言利”是就对梁惠王回答而言,依据⑤段内容可知,“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梁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孟子善于学习,当谈话的对象不是子思后,就按照老师说的“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只谈仁义而不谈利,这样不会给魏国造成最大的不利。面对推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孟子也做到了不不失人、不失言。所以子思言利和孟子不言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点睛】参考译文:
孟子到魏国的时候,正当魏国人在马陵战败,秦国人掳走他们的公子卬之时,魏国作为一个国家可以说是困厄(处境艰难窘迫)了。梁惠王问:“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大概是因为他们军队屡次战败,猜想孟子前来,一定有奇谋秘计,用来跟邻国作战取得胜利而洗刷他们屡次战败的过失。所以问孟子用兵怎样才有利,怎样才不利。而孟子却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然而孟子是求学于子思的人。孟子曾经向子思请教治理百姓之道什么是第一位的,子思说“让他们先得到利益”。孟子说:“贤德的人用来教育百姓的,只需要仁义就够了,何必要去说利益。”子思说:“仁义本来就是用来使他们获利的。在上位的人不仁,那么在下位的人就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无法安分);在上位的人不义,那么在下位的人就会乐于做欺诈的事,这就造成了最大的不利。”
孟子跟从子思学习,已经知晓仁义带来的利益很大,但是他回答梁王却始终不拿利益来谈论,为什么呢?司马光的论断说得好啊:“子思、孟轲的言论是一致的。只有仁者是明白仁义的利处的,不仁者是不明白的。所以孟子回答梁惠王时,只谈仁义而不谈及利,是因为跟他说话的人不同的缘故。”这种说法可以说是讲透(二者的本质)了。
仁义不是没有利,仁义的利,可以跟智者讲,很难跟俗人说。跟世俗之人谈论仁义之利,他们将用求利之心来求取仁义,那么究竟怎样能得到仁义之利呢?用求利之心来求取仁义,即使接近仁义,但最终不免于逐利(而失去仁义之利)。所以只有孟子才可以对他讲仁义之利,不是孟子却对他讲仁义之利,就会有过失了。可以对他讲仁义之利却不可以对他讲仁义之利,就会失人(错过人才);不可以对他讲仁义之利却对他讲仁义之利,就会失言。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
孔子很少讲利的原因,是很少跟世俗之人交谈。孔子之道传给子思,子思之道传给孟子。孔子很少讲利,而子思对孟子讲仁义之利,这是子思善于学习孔子的缘故。子思已经讲了仁义之利,但孟子却不对梁惠王讲仁义之利,这是孟子善于学习子思的缘故。这就好比医家用药,这个人用的药,不可以用在另一个人身上。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对墨子讲可以,对秦始皇讲就不可以。节俭不是圣人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对魏晋吝啬之君讲可以,对汉武帝讲就不可以。
26.B 27.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 28.①孔子一段时间一段时间地回头复习练琴,践行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孔子一边弹琴一边思考领会,践行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孔子的好学乐学学而不厌,践行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9.读完“孔子学琴”这个故事,我觉得作为一个求学之人,我们对待自己的学业应该是学而不厌,而不是骄傲自满;应该是锲而不舍,而不是半途而废;应该是精益求精,而不是浅谈辄止。
【解析】26.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A.鼓:动词,弹琴/动词,击鼓;
B.益:都是“增加”的意思;
C.习:学习/温习,复习;
D.志:乐曲的意旨或意境/标记;
故选B。
2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根据句子结构分析可知:“黯然而黑”是一个完整的描述短语,它表达了肤色深黑的特征。“几然而长”是另一个描述短语,它描绘了体形颀长的特点。“眼如望羊”是一个比喻句,用“望羊”来形容眼神明亮远大。“如王四国”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它表达了具有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气质。
故正确断句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
28.本题考查文章文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孔子在学习弹琴的过程中,一段时间一段时间地回头复习练琴,这很好地践行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及“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语录。孔子不仅学习新知识,还时常复习旧知识,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思,深化对琴艺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境界。这种持续学习和自我反省的精神,正是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教育家的体现。
其次,孔子在弹琴的过程中,一边弹奏一边思考领会,这体现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语录。孔子不仅注重技艺的学习,更重视思考和领悟,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从而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这种学习与思考并重的态度,也是孔子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孔子的好学乐学、学而不厌的精神,则践行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语录。孔子对学习弹琴充满热情和兴趣,这种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使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最终达到了高超的琴艺水平。这种对学习的热爱和坚持,也是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教育家的典范。
综上所述,孔子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多则语录,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和品质。他以身作则,为后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楷模。
2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题目要求我们使用提供的词语(学而不厌、骄傲自满、锲而不舍、半途而废、精益求精、浅尝辄止)来撰写一段话,以领会孔子身上的一些闪光点,并从中得到启示。
示例:孔子,这位被尊称为万世师表的伟大思想家,他身上的闪光点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学而不厌,一生致力于学问的追求,从未因知识的深奥而退缩,更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松懈。他深知,真正的学问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与磨砺,绝不可骄傲自满,更不可半途而废。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孔子展现出了锲而不舍的精神。他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挫折不气馁,始终坚守着对于真理的追求。他深知,学问之道无捷径可走,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磨砺和深入的思考,才能精益求精,达到真正的境地。相比之下,那些浅尝辄止、满足于表面理解的人,在孔子的光辉照耀下显得尤为黯淡。他们缺乏对于学问的敬畏和热爱,更缺乏对于真理的执着和追求。孔子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深入钻研,才能在学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攀登得更高。从孔子身上,我们得到了深刻的启示:无论是学问还是人生,都需要我们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追求进步,永不放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无阻,实现自我价值,书写人生的华章。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进步。师襄子说:“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已经学会乐曲的形式了,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几天,师襄子又说:“你已经掌握演奏技巧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乐曲的意境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曲者是怎样的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
30. 能忍受 以……为快乐 改变 31.(1)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2)广泛学习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解析】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堪:能忍受。
(2)句意: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乐: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快乐。
(3)句意: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夺:改变。
31.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择,选择;其,代词,他们;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2)重点字词:笃,坚定;切,恳切;仁,仁德。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百姓,(也)不可改变(他的)志气。”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2.(1)同“返”,返回。②发现。
(2)要善于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不耻下问。
【详解】(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军队)春天前去,冬天返回。反:同“返”,返回。
②句意:终于(发现)找到了道路。得:发现,找到。
(2)考查内容理解和启示。
根据“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可知,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在迷失了道路时,都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所以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不耻下问。
【点睛】参考译文:
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于是顺着蚂蚁窝挖掘,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可是今天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也不愿向别人学习,不是错得很厉害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