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议论文(广东专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议论文(广东专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3 14:5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题速练】议论文(广东专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无癖不可交
①在中国人的经世格言中,“人无癖不可与交”是比较有歧义的一句。
②明朝的大学者张岱,对于这句格言的注释广受传诵:“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简而言之,一个没有癖好的人,谈不上专注,说不上深情,看不到生活的真实。
③什么算是真正的癖好?癖好是我们看透生活之后,依然愿意热爱生活,愿意不遗余力地去发现生活的根本动力。这才是癖好对于我们识人断物的意义所在。不管是爱运动、爱艺术、爱科学、爱旅行、爱读书、爱收藏……我们热爱的是生活本身。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癖好,不断从中体验乐趣、感受到意义。
④爱运动的人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出汗,而是通过运动去挑战自己的极限,磨炼自己的意志,发现团队合作的无限可能;爱科学的人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公式定律,而是从不断的突破中去探寻人类生命甚至宇宙的终极奥义: , ……说到底,我们的癖好,就是体验生活美好和有趣的一个途径。我们愿意坚持和重复,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对生活仍有美好的期待。
⑤明朝的衰宏道有句话很中肯:“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人若是没有了癖好,就没有了生活的乐趣,没有了对生活中各种美好的追求。他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以待人与事的态度也缺乏热情。这样的人是不是太没有意思了呢?这样的生活是不是乏善可陈的呢?因而,这样的人是不是也不可与交呢?
⑥了解一个人,不需要认同他的癖好。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癖好,看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看出一个灵魂是否值得我们问候和期待。
(有删改)
1.根据文章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
2.根据第④段内容,在该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构成排比。
……爱科学的人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公式定律,而是从不断的突破中去探寻人类、生命甚至宇宙的终极奥义; , ……
3.如果要在本文结尾段增补一个材料,以下名言哪一句更合适,请阐述理由。
A.人人都应该有一种深厚的兴趣或嗜好,以丰富心灵,为生活添加滋味,同时也许可以借着它,对自己的国家有所贡献。——美国 戴尔·卡耐基
B.视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宋 欧阳修
(2024·广东惠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民俗文化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关。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日常饮食等风俗趣尚各不相同。这些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
②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特征,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过去的春节,全家围着火塘听长辈讲故事,一起张罗年夜饭,亲朋好友间互相走访拜年;随着电视文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年俗活动增加了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通过电话短信拜年等内容;当下,人们在社交媒体中祝福点赞、制作拜年表情包、发布拜年短视频。虽然年俗形式发生变化,但阖家团聚、共享天伦、祈福新年的春节文化内核并没有改变。民俗文化要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民俗要适应新的时代语境。许多新民俗的产生,与居民消费升级、互联网蓬勃兴起的进程同步,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景象。民俗文化创新形式,激活了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③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渐趋多样,传播渠道日益丰富。 可以说,新的媒介形式让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彼此交流、相互对话,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④民俗作为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日常的器物、技艺、仪式制度中。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节日、仪式、图案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记忆和独特的审美符号依然持续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民俗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渐趋丰富多样,民俗的创造、传承、接受交融交汇,让传统民俗在新的时代有了多维诠释空间。
⑤数字技术快速发展, 民俗文化并未停留在时光中,成为古老的“过去”, 而是融入新的时代生活,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当代表达。一方面,民俗文化继续发挥凝聚、教化、审美等功能,通过仪式潜移默化地强化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传统;乡规民约则起到引导群众行为、弘扬社会新风尚的作用;节庆民俗中如节日服饰、美食、文化符号等,对大众产生悦耳悦目、怡情养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民俗文化紧跟时代发展,在传承中有所创新。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改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增强,人们愈发关注精神层面的收获,主动调适传统民俗,使其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情境。
——摘编自毛巧晖《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闪耀着新的光彩—新媒介与民俗文化》
材料二:
文化学者齐飞认为:新春战袍一直是传统年俗的代代传承。“过年穿新衣”一说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朝,相关记载“长幼悉正衣冠”,即使粗布旧衣也要整洁,与平日不相同。延续至今,新衣从过去的粗布麻衣变得款式多样、风格各异。过年穿新衣服的寓意主要是辞旧迎新,添“衣”谐音添“翼”,暗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景。而在今年,“新春战袍”进一步特指汉服、中式服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雅致生活的更高追求。当下流行的这类服装在形制、款式上保持古韵、特色鲜明,也为当下的传统节日增添了节日氛围、输入了情绪价值。多年来,不少人感慨年味儿越来越少、越来越淡,而汉服、新中式服装不断出圈、霸榜、站上C位,在重大文化节日节点上申请“出战”,慢慢形成国人的新年俗符号,这无疑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化、实现了有效传播,令人欣喜。
——摘编自2024年3月网络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增强民族凝聚力。
B.在科技的助推下,我国的民俗文化发生了很多本质变化,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特征。
C.新的时代语境和时代内涵会催生一些新的民俗,这有助于激活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D.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日益丰富,不断与时俱进,甚至可以突破传统民俗的传播时空限制。
5.阅读材料一时,第③段缺少论据的支撑,请从以下两则材料中选择合适的一项,并阐述理由。
【A】文化体验类节目《2018中国记忆》探寻二十四节气和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记录影像呈现文化体验,开展线上活动,立体展现立春打春牛、春分酿酒拌醋、立夏尝三鲜等节气仪式。这种极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民俗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在场”与“不在场”的妙合、历史与当下的连缀,观众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
【B】近年来,网络上兴起了共创“新风俗画”:创作者将传统文化与网络元素相结合,勾勒出市井风俗画的框架,然后邀请普通人在屏幕上创作,共同参与到民风民俗的讲述中。
6.阅读以上材料后,班级召开了一场关于“汉服是否有必要复兴”的辩论会,请你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生活实际,按照“提出观点——分析论证——强调观点”的思路,代表正方辩手发言。
正方辩手 反方辩手
我认为汉服复兴并不必要。 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汉服并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同时,汉服复兴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没必要追棒汉服。
(2024·广东深圳·一模)以下是某班级以“坚守理想 VS顺应时代”为主题开展辩论赛的一辩稿,请你根据材料,学习立论的相关知识。
背景材料:据《楚辞》记载,屈原遭到流放,在沅江边来回游荡,渔父问屈原为何沦落到这般境地,屈原回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的隐士,他劝屈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最终屈原回答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也要坚守初心,保持清白的节操。
正方:我方认为,坚守理想,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首先,坚守理想,不愿随波逐流,能够体现出屈原对原则问题的态度。屈原精神首先体现在其对原则问题的坚守。屈原面临的是一个君王昏聩、奸臣当道的局面,若当时屈原顺从了楚国朝堂上政治形态的浊流,事实上就是对黑暗无道社会的纵容和妥协,就会造成举世皆浊的结果。当下年轻人如果要为自己心中的公理良知寻找实现的途径,就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正心修身,才能够治国平天下。其次,坚守理想,不愿随波逐流是屈原精神的重要内容。作为楚文化主要代表的屈原,爱国主义是其核心精神所在。屈原在许多著作中都留下了自己的主张,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多艰”等名句。正是由于屈原精神的不断传承,才有了后来关于湖湘地区的种种说法,如“无湘不成军”“湖南人才半国中”等极高的历史评价,也出现了如毛泽东、曾国藩等著名的历史伟人。最后,坚守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作为大变革时代中的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理想和使命,但是光有理想和使命并不足够,如果无法在多元化的时代潮流面前坚持初心原则,我们就无法真正去实现自我价值,甚至可能会自我迷失、自我堕落。因此,毋庸置疑,即便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继承和弘扬屈原的清流精神。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从不曾缺乏光明,当然也不曾缺少黑暗,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许多前辈追随着屈原的脚步,才不至于让黑暗遮蔽了光明、丑恶玷污了良善。屈原精神的传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抗争,追求正义的民族精神。
反方:我方认为,顺应时代潮流方为俊杰。第一,顺应时代潮流就是尊重科学规律。《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需要遵循科学规律,顺者昌,违者亡。第二,顺应时代就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业事业等方面取得成功。当智能手机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那些不愿意做出改变的行业翘楚,如柯达和诺基亚就被市场所淘汰:当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成为潮流的时候,那些不愿意做出改变的传统媒体就都面临生存的危机。因此,顺应时代才能生生不息。第三,顺应时代是一种智慧的处世方式。逆潮流者和不随潮流者都会成为时代的异类,螳臂当车,也须度德量力。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过于刚硬,就容易被折断,过于柔弱,则容易遭挫折,所以顺应时代是一门必修的处世学问。顺应潮流并不代表盲目顺从,识时务者为俊杰,与时代的主旋律共舞,才能成就自我; 懂得在逆境中顺势而为,也可保全自己。渔父面对屈原高声放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图劝告屈原既然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那不如豁然地面对这种现实,顺势而为,明哲保身。自古以来,许多人都在坚持理想和顺应时代中艰难抉择,但当事与愿违,我们要有一个智慧的处世态度,那就是顺应时代潮流,进一步创造美好的生活。
7.【列提纲】设计辩论提纲是立论环节的重要准备工作,拿到辩题后需要根据己方观点梳理论证思路,构想批驳对方的要点,形成辩论提纲。
(1)请根据材料将辩论提纲补充完整,梳理辩论思路。
正方观点:(1)
分论点 论证材料
坚守理想,能够体现对原则的态度 屈原所处时代历史背景
坚守理想,是屈原精神的重要内容 《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多艰”:“无湘不成军”“湖南人才半国中”的说法
(2) 大变革时代下多元化的时代潮流
反方观点: 顺应时代潮流, 方为俊杰
分论点 论证材料
顺应时代潮流就是尊重自然规律 《道德经》:“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3) 柯达和诺基亚被市场所淘汰;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的冲击
顺应时代是一种智慧的处世方式 《渔父》:“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灌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8.论证观点时需要论据支撑,请你为正方规点补充相关论据,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1)正方:坚守理想,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实现自我价值,例如: ,(请:根据阅读体验、从《儒林外史》选择一位人物进行补充:①杜少卿;②王冕)
(2)正方:坚守理想、不随波逐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抗争,追求正义的民族精神,比如文天祥被元军所俘,面对民族大义时他留下“ , ”的千古绝句。
9.根据辩论提纲,请归纳出辩论提纲中所需包含的要素。
(2024·广东汕尾·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信仰的力量
李 斌
①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催人奋进的动力。
②翻开历史,有这样一组耐人寻味的对比: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然而仅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却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反观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和大炮”的巨大威力。
③“对信仰的忠诚是爷爷留下的最大财富”,红色情报员钱壮飞的孙子钱泓这样说。相比物质财富,信仰是更宝贵的财富,它指引着奋斗的方向,决定着不同的价值抉择。
④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却不动丝毫,清贫如洗; 灯红酒绿的和平时期,杨善洲毕生积蓄只是草帽、砍刀和烟斗,但在后人看来,他们留下的岂止是金山银山。“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道破天机。
⑤信仰纯洁,方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不懈斗志。革命时期,信仰是带头种菜纺线,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建设时期,信仰是身先士卒战风沙斗盐碱,是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改革年代,信仰是锐意创新,不惧毁誉不为财; 是青春励志,用心坚守在基层; 是奉献到老,退休而不褪色。“活着就该多做事”,北川民政局长王洪发一语中的。
⑥信仰坚定,方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李大钊信仰怀胸,“不怕死,不要钱,丈夫决不受人怜”。殷夫视反动派的爵禄为“薄纸糊成的高帽”,为革命信仰不惜兄弟割袍、舍生取义。虽然“抵御诱惑有时比打仗还难”,但“南京路上好八连”却至今葆守“为人民”“拒腐蚀”的英雄本色……
⑦毋庸讳言,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有些人一旦失去了高尚的信仰,物质欲望便侵蚀着信仰的根基,利益至上就会成为他们的生存哲学。一些干部在市场冲击和利益诱惑下心为物役、贪污腐化、价值虚无、精神空虚。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内容。
⑧人一旦有了高尚的信仰,浮躁的心灵就有了熨帖,繁忙的工作就有了目标,人生的奋斗就有了积极意义。从南湖到塞北,从瑞金到北京,从陕北窑洞的兴国之光到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 “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信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是一座抵御诱惑的精神堡垒,更是一种护佑我们到达彼岸的精神力量。坚守信仰,我们将战无不胜。
(选文有删改)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列举无可辩驳的正面和反面史实,令人信服地证明高尚的信仰能产生无穷的力量。
B.第④段列举不同时代优秀党员的典型事例,意在突出信仰富有与做出的人生奉献成正比。
C.第⑥段列举一系列杰出代表的典型事例,充分证明了坚定的信仰对于人生的巨大价值。
D.第⑧段指出高尚的信仰对于人生的意义,并结合党史号召读者坚守信仰,战无不胜。
11.请依据选文内容,梳理论证思路。
选文第①至③段先列举典型例证阐述(1) ; 第④至⑥从三个不同角度正面深入分析(2) ;第⑦段(3) ;第⑧段则联系党史总结全文并发出号召。
12.班主任在主题班会课上播放了“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事迹之后,你同桌悄悄地对你说:“她真傻,值得吗 ”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
63岁的“燃灯校长”张桂梅,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一直扎根在云南贫困山区一线,拖着病体,战胜千难万难,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化作一束光,照亮了大山里女孩的梦想,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张桂梅一生无儿无女,却是华坪儿童之家130 多个孤儿的“妈妈”,她的心里装着更大的家和国。
13.(2024·广东云浮·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
①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②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英雄模范们受到国家最高规格的褒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英雄模范的丰功伟绩和鲜明品格,他号召大家敬仰英雄、学习英雄,并以此为榜样,矗立起爱国奉献、担当作为的精神灯塔,把个人奋斗汇入逐梦复兴的时代洪流。可见,我们应该弘扬英雄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以此为榜样融入时代发展。
③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鞠躬尽瘁推动科技创新,一辈子深藏功名、埋首奉献……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是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他们是时代的榜样。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④忠诚是事业之魂。英雄模范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生命里盛装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为了给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选到合适的台址,南仁东每天翻山越岭,走遍了贵州上百个窝凼,只是为了“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就有可能领先国际几十年”。英雄模范之所以能够以非常之品格成就非常之事业,最大的精神支撑就是家国情怀,最大的事业支撑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担当。
⑤执着是志向之源。英雄模范不是一天炼成的,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英雄模范向人们展示着执着的价值。于漪将个人之志融入于报效国家,用68年的从教生涯,写就了“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教育传奇……英雄模范所展现的执着,就是为国为民奉献的志向坚定不移。这种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这种积跬步、至千里的坚持,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实现精彩人生的精神力量,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呼唤的必需品格。
⑥朴实是人格之本。“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这是英雄模范们所共有的朴实人格。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退伍后仍默默付出,担任村支书25年,他用残臂、用假肢支撑着大干苦干,带领群众治山治水、脱贫致富。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充分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⑦“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我们讴歌英雄、崇尚模范,不应该止于“诚心正意”的敬仰,而应该有起而行之、始于足下的行动。向英雄学习,筑起的将是永不流失的精神钙质。在自己的赛道上顽强拼搏,让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人民日报》,有改动)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下列对文章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赞美这是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时代,引出中心论点。
B.第③段主要阐述了国家的英雄模范支撑起伟大的时代与崇高的事业。
C.第④⑤⑥段阐述以英雄为榜样,弘扬英雄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
D.第⑦段作者再次强调论点,号召我们“诚心正意”地向英雄学习。
(3)下面事例放入文中哪一段最合适?请阐述理由。
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张富清,60多年来刻意尘封功绩,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最艰苦的来凤县工作,甘愿为贫困山区默默奉献一生。
放入第 段最合适。
理由:
(2024·广东江门·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节约融入家庭教育
①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尚书·大禹谟》中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在当今时代,在家庭教育中提倡浪费可耻、节约为荣,不仅是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让孩子在其中涵养“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道德品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
②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方面,家庭教育是重要一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提倡浪费可耻、节约为荣,不仅是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让孩子在其中涵养“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道德品质,去除铺张浪费的不良之风,在举手投足间展现深植于心的文明素养。勤俭节约的美德如金子般闪光。
③将勤俭节约融入家风,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代代传承。家庭在粮食、衣物、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消费观,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如果不从儿时抓起、不从小处着眼、任由铺张浪费成为孩子根深蒂固的习惯,就有可能积重难返。因此,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培育节约的生活习惯,是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每一位家长都应谨记:勤俭节约是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④家风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塑造着人们的品格。很多人儿时都背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很多人幼时都被父母提醒“碗里饭菜要吃干净”。延续至今,从落实“光盘行动”到拒绝过度包装,再到节水、节电、节气,改变出行方式,只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言传身教,就能把节俭新风写在生活点滴间、刻在家门家风上。
⑤如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道德文明素养也在不断提升,“舌尖上的浪费”更是要不得。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希望每个人都能树立节俭意识,培养节约习惯,自觉抵制餐饮浪费行为,让勤俭节约成为良好家风、社会新风。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下列关于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运用道理论据,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让勤俭节约成为良好家风、社会新风。
B.第②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把勤俭节约的品格比作金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勤俭节约品格的可贵,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C.选文论述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只要让节约融入家庭,就能去除铺张浪费的不良之风。
D.勤俭节约成为良好家风,需要从儿时抓起,从小处着眼,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需要我们在生活的点滴间践行。
15.作为当代中学生,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如何把“节俭新风写在生活点滴间、刻在家门家风上”。
16.学校开展“光盘行动进校园,勤俭节约好风尚”主题教育活动后,布置同学们参与“家庭光盘行动”打卡活动。但部分家庭觉得这是校园内的主题活动,在校园内进行倡导就可以了。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列举支撑“家庭光盘行动”打卡活动的理由。
(2024·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青春之笔勾勒奋斗画卷
邱有平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像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飞速奔跑,在各行各业竞展风流、尽显风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前进的道路上,广大青年要执青春之笔,勾勒忠诚底色,描摹奋斗基色,渲染清廉本色,一往无前、勇毅拼搏,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美画卷。
②蘸一滴赤子红,勾勒忠诚底色。过去的一年,从经济稳健发展到粮食生产“十九连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攻克一个个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光辉业绩。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筑牢信仰高地,做到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要把对党忠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到日常一言一行中,做到对党忠诚一辈子、为民奉献一辈子,以实际行动践行“红心向党、与党同行”的铮铮誓言。
③涂一抹奋斗青,描摹奋斗基色。过去的一年,尽管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取得极为不平凡的成绩,但我们远没有到达歇一歇、松一松的时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代青年要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率先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终生奋斗中彰显人生价值。
④守一片纯洁白,渲染清廉本色。当前我们面临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和林林总总的考验,稍有松懈就可能犯错误,一步步走向错误的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广大青年要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经得住诱惑,抗得住侵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要时刻紧绷纪律这根弦,严守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杜绝“四风”,绝不“纸上谈兵”,绝不“涂脂抹粉”,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工作落实、政策落地,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⑤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广大青年要挺膺担当,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用实干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7.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点明并提出中心论点。
B.李大钊的“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玉,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这段话可放入第③段作为道理论据。
C.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事例论证,通过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话,具体有力论证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D.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中“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三个短语之间有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不能调换位置,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8.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19.恰逢学校校报“廉政小语”栏目征文,语文老师要求大家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广大青年应该如何执青春之笔,勾勒忠诚底色,描摹奋斗基色,渲染清廉本色。请你将自己的发言投递给校报吧!
(23-24九年级上·广东汕头·期中)①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 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1918年至1920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察。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20.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2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2.选文第④段与第⑤段不能调换位置的原因是什么?
(23-24九年级上·上海徐汇·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
叶朗
①在人生方面,我的看法是,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
②人,除了物质的要求之外,还要有一种精神的追求。因为人作为一种感性的个体存在,从空间和时间上来说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要超越这种个体存在。《淮南子》中有一段话大意是:人之物质生存是第一需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吃饭和穿衣,但是如果把一个人关到一间黑屋子里,吃得很好,穿得也很好,他并不能感到快乐,即“不得乐也”。因为他看不见,也听不见。若看不见听不见,就不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也就不能超越自己。这时,他在墙上打一个洞,他就能喘气,身心就舒展了很多;再开扇窗,阳光进来了,就会感到很高兴;若再把他放出这间黑屋子,出了门,看到外面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他就会感到更高兴;再进一步说,如果他登上泰山之巅,看到日月星辰、壮丽山河,岂不大哉?岂不乐哉?从开窗走出房门到登上泰山,就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这就是人要有精神追求的原因。
③在精神追求方面,我们经常说“人生境界”,那么什么是人生境界呢?就是指这个世界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生是有限的,内容不同,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就不同。大致而言,人生内容有以下三个层面。
④第一个层面是俗务,即柴米油盐,或者是各种应酬,每个人都免不了的。过去有人说某人不食间烟火,这种情况是很少的,不可能有人不食人间烟火。这是第一个层面。
⑤第二个层面是事业。人都有要做一番大事的雄心壮志。事业是不同的,做学问是一种事业,做军事家、外交家等都是事业。人生总是要成一番事业的,对同学们来说就是要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做一番贡献。
⑥第三个层面是审美。朱光潜先生讲过三种态度:对一棵树,科学家研究其植物学上有何特征;木材商考虑这棵树怎样砍下来卖钱或盖房子;画家则是欣赏这棵树的形象。三者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功利的,一个是审美的。审美是超越功利的,我们不能总被功利的东西占据头脑,不能让功利把审美赶跑了。
⑦我个人觉得,这三个层面对于人生都是必须的,三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转化。关键是怎样对它们进行适当的安排,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事业的层面可以升华到审美的层面,在事业中有时会感受到一种创造的意念,凡是审美的东西都是创造的,当事业上升到创造时,可与审美相当。反过来,审美的东西也有助于事业,审美对于鉴别力、设计力等都很重要。审美超越功利但不超越人生,柴米油盐中也可以有审美,审美与人生体验是相互关联的。
⑧我们要以审美的眼光贯穿人生的三个层面,有意识地在这三个层面上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
(节选自《在北大听讲座(第二辑)》,有删改)
23.根据下面的提示,第④段的“俗务”可理解为( )
俗:①风俗 ②大众的 ③庸俗 ④指没出家的人
务:①从事;致力 ②事情 ③旧时收税的关卡 ④务必 ⑤姓氏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
A.①② B.③② C.②② D.④①
24.本文为演讲稿,请根据内容,梳理演讲提纲。
25.演讲要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听众”。本次演讲的主要对象是北大学生。请从演讲主题、内容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本文的针对性。
(23-24九年级上·广东茂名·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之美
周建华
①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是枯燥无味还是引人入胜,是空洞无物还是见解独到,不难分出优劣高下。这背后既有遣词造句、修饰打磨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格局视野、思维理念等为文之道的不同。所以,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②文章之美透射价值之美。立言立文目的在于明确目标、引领方向、凝聚人心、启发行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章生命力的内核。北大红楼一楼西头的阅览室是青年毛泽东工作过的地方。在这里,他经常阅读共产主义书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文章的价值和魅力可见一斑。
③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逻辑是思维的内核。文章首先在形式上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一篇好的文章让人看得清楚,读得明白。如果文章让人感觉思路不清、语焉不详,大多是逻辑出了问题;或者是概念模糊不准确,或者是划分混乱不周延,或者是推理矛盾不科学,或者是论证跳跃不充分,等等。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只是第一步,逻辑之美还体现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此及彼的推演,深刻探究存在于事物当中的规律、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共识,达到一语中的、一鸣惊人的效果。
④文章之美透射伦理之美。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作文如做人,一定要符合公序良俗,在喜怒哀乐、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等方面展现鲜明态度。一篇好的文章,即使是应用类的,也会带有一定的感性色彩,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杨什么、批评什么,立场明确、态度清晰、观点持正。文章的伦理之美,在于让读者清楚地理解哪些是原则底线、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是具体标准、哪些是希望号召,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能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
⑤文章之美透射美学之美。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具体到文章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漓的美的享受。比如,恰当运用排比,对偶、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让文字灵动起来、使情感丰富起来、富于变化。借鉴美的意象,融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⑥"文以载道"。只有让思想之根深扎实践沃土,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和大地养分,才能浇灌出美妙动人的文章之花。
(选自《盘锦日报》,有删改)
26.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不难分出优劣,这背后既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为文之道的不同。
B.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在形式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
C.作文如做人,一篇文章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就不是好文章。
D.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有美的意象和境界就是好文章。
27.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哪一段的论据,并阐述理由。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28.请结合第⑤段研究美学之美的方法品析下面文字。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选自冰心《荷叶母亲》)
(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①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是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②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③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④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唾骂,但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⑤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有的人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把它加以客观化,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29.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立论扎实,从人们的日常经验写起,接着剖析原因、进而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
B.第③段画线处的“无所为而为”指的是欣赏事物本身的美,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
C.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其实也含有至理。
D.朱光潜认为,艺术家只要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就都能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30.文章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1.请结合文章③④⑤段回答,为什么艺术要与实际人生有距离?
(2013·广东·中考真题)怎样让幸福来敲门
石雅彬
①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那么,幸福感是什么 幸福从哪里来呢
②尼采说过:“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一个处在幸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可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③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 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④第一,心理参照系。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照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挫伤。
⑤第二,本体安全感。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本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⑥第三,成就动机程度。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向。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不会有幸福感。虽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甚至严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为模式了。
⑦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第一,希望再创佳绩;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好一点”的侥幸和假想中;而第三名感觉最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因而他们的幸福感最强。
⑧不少人一味追求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跻身精英阶层……可永远想当第一,也就可能永远面临失败的危险;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太过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
(本文有删改)
3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第②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
C.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对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
D.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
33.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④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2006年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
34.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参考答案:
1.(1)“癖好”的真正含义和意义;(2)人没有癖好就没有了生活的乐趣,没有了对生活重各种美好的追求,以致待人与事也缺乏热情;(3)通过一个人的癖好可以看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看出一个灵魂是否值得我们问候和期待。 2. 爱旅行的人绝不会仅仅陶醉于美景 而是不断在陌生环境中去发现不同生活、不同文化和不同的自我。 3.我认为B句更适合,此句强调了从癖好中可以真正了解一个人,与结尾段所得出的“通过一个人的癖好,看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看出一个灵魂是否值得我们问候和期待”是一致的。而A句仅强调癖好对于人、生活、甚至国家的意义,与“人是否值得相交”的联系不紧密,所以B句更适合。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根据③段“什么算是真正的癖好?癖好是我们看透生活之后,依然愿意热爱生活,愿意不遗余力地去发现生活的根本动力。这才是癖好对于我们识人断物的意义所在”可概括为:“癖好”的真正含义和意义;
第二空:根据⑤段“人若是没有了癖好,就没有了生活的乐趣,没有了对生活中各种美好的追求。他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以致待人与事的态度也缺乏热情。这样的人是不是太没有意思了呢?这样的生活是不是乏善可陈的呢”可概括为:人没有癖好就没有了生活的乐趣,没有了对生活中各种美好的追求,以致待人与事也缺乏热情;
第三空:根据⑤段“因而,这样的人是不是也不可与交呢”和⑥段“了解一个人,不需要认同他的癖好。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癖好,看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看出一个灵魂是否值得我们问候和期待”可概括为:通过一个人的癖好可以看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看出一个灵魂是否值得我们问候和期待。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仿写。题干要求在第④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以构成排比。在给出的段落中,有一个明确的排比句式:“爱科学的人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公式定律,而是从不断的突破中去探寻人类、生命甚至宇宙的终极奥义”。这里,“爱科学的人”是主语,“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公式定律”是谓语部分,表示一种否定的态度或行为;“而是从不断的突破中去探寻人类、生命甚至宇宙的终极奥义”是并列结构,进一步阐述了爱科学的人的具体行为或追求。在填写画线处时,需要遵循相同的句式结构:即“爱XX的人绝不会仅仅满足于XX,而是从XX中去探寻/体验/发现XX”。其中,“XX”部分需要替换为与“艺术”或“旅行”等相关的内容,以保持句式的统一和逻辑的连贯。
示例:爱艺术的人绝不会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美感,而是从每一幅作品中探寻情感、灵魂和文化的深度;爱旅行的人绝不会仅仅满足于风景的欣赏,而是从每一次的旅程中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
3.本题考查论据补充。本题要求从两句名言中选择一句更适合作为文章结尾段的增补材料。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分析这两句名言与文章结尾段的主题是否契合。
A句:“人人都应该有一种深厚的兴趣或嗜好,以丰富心灵,为生活添加滋味,同时也许可以借着它,对自己的国家有所贡献。” 这句话主要强调了兴趣或嗜好的普遍价值和意义,包括对个人、生活和国家的影响。B句:“视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 这句话则直接指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深入了解其人的性格和品质。
示例:经过对比,我认为B句更适合作为文章结尾段的增补材料。B句简洁而直接地表达了通过一个人的癖好可以洞察其内在世界和生活态度,这与文章结尾段的主题——“通过一个人的癖好,看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看出一个灵魂是否值得我们问候和期待”高度契合。而A句虽然强调了兴趣或嗜好的重要性,但更偏向于其普遍价值和意义,与文章结尾段探讨的“人是否值得相交”的主题联系不够紧密。因此,B句更适合作为增补材料。
4.B 5.示例:我选择A,因为事例A具体介绍了文化体验类节目《2018中国记忆》的特色,通过记录影像、开展线上活动等新的媒介形式探寻二十四节气和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有力地支撑“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渐趋多样,传播渠道日益丰富”这一观点,与第③段的论述相符。 6.我认为汉服复兴是非常必要的。汉服作为中国传统的服饰,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复兴汉服,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汉服的流行,不仅仅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在保持古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生活方式,进行创新和活化。这种创新形式激活了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使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有了多维诠释空间。新的媒介形式为汉服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参与到这一传统文化中,共同推动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大力推动汉服复兴。(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4.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筛选与辨析。
B.有误。结合材料一第②段“虽然年俗形式发生变化,但阖家团聚、共享天伦、祈福新年的春节文化内核并没有改变”可知我国的民俗文化并未发生了很多本质变化。
故选B。
5.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第③段首句“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渐趋多样,传播渠道日益丰富”就是本段的论点,强调媒介技术的发展对民俗文化的影响。论据【A】中通过记录影像呈现文化体验,是媒介技术发展的体现,有力地支撑“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渐趋多样,传播渠道日益丰富”这一观点。论据【B】中邀请普通人在屏幕上创作体现了科技发展、数字技术对民俗文化的影响。故论据【A】更合适。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正方辩手的观点是“汉服有必要复兴”,首先提出观点。分析论证可结合材料一第①段“这些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从传统文化角度切入;材料一第②段“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特征,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从科技发展,汉服可以是生动的、活态的这一角度切入;从材料二“当下流行的这类服装在形制、款式上保持古韵、特色鲜明,也为当下的传统节日增添了节日氛围、输入了情绪价值”从提供情绪价值这一角度切入。最后强调观点。
示例:我认为汉服复兴是非常必要的。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装,也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一,其天人合一风格为华夏先民钟爱,正为中华民族传统精髓之一。社会的科技发展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元素,使得汉服将传统审美与现代实用相结合,也体现了文化创新。且在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穿上汉服也为节日增添了节日氛围、输入了情绪价值。
7. 坚守理想,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坚守理想,在当今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顺应时代就是与时俱进 8. 示例1:《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在当时天下读书人为博取功名尽行欺世盗名、横暴不法之事时,能够拒绝入仕、恪守道德、傲视权贵,展现了在浑浊的时代潮流中如何坚守自我的可贵品格,捍卫了自己关于读书人的理想生活方式。
示例2:《儒林外史》中的王冕一生坚守自我,反对八股取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在县令拜访时避而不见,在朱元璋授官时隐居避世,他用孤傲清高的一生为中国士人精神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9.①明确己方观点。②明确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③找到支撑材料(论据)。
【解析】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论点提炼。
第一空,结合第二段中“正方:我方认为,坚守理想,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可概括为:坚守理想,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第二空,结合第二段中“最后,坚守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可概括为:坚守理想,在当今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三空,结合第三段“第二,顺应时代就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业事业等方面取得成功”可概括为:顺应时代就是与时俱进。
8.(1)本题考查论据补充和名著人物形象分析。
王冕是《儒林外史》中一个灵魂式的人物。王冕自幼丧父,靠给人放牛为生,他刻苦学习,成了有名的画家,并拥有渊博的知识。他一生都千方百计的拒绝入仕为官,就算是皇帝朱元璋征召他做大官,他依然选择归隐山林。性情恬淡品行高洁。原著第一回文末写道:“王冕隐居在会稽山中,并不自言姓名。后来得病去世,山邻敛些钱财,葬于会稽山下。”就这样,王冕最后以隐居会稽山而终的方式,结束了其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杜少卿讲求孝道,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为敬重,娄老爹病重时他亲自服侍,病逝后亲往祭奠,善待娄老爹后人;他乐善好施,施恩不望报,凡是别人有求于他,他都慷慨相助,如帮鲍庭玺重置戏班子;他蔑视功名,皇上征辟,却拒绝出仕;他冲破旧礼教的束缚,携妻游园、支持逃婚抗婚、反对纳妾、挑战朱熹,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
据此围绕人物事迹,结合“坚守理想,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实现自我价值”进行作答即可。
示例:
(2)本题考查名篇默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指人难免一死,但要对得起历史。此句悲壮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达了诗人赤诚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激励了无数的爱国之士为了民族大业而抛头颅、洒热血。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辩论提纲,归纳出辩论提纲中所需包含的要素如下:
明确观点:清晰阐述己方的立场和观点,为后续的论证和批驳提供基础。
分论点:将主观点细化为若干个子观点或分论点,使论证更具层次性和条理性。
论证材料:为各个分论点提供具体的论据和事实支持,可以是历史事实、统计数据、名人名言等,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批驳要点:针对对方可能的观点或论据,提前构想批驳的要点和策略,以在辩论中有效应对。
逻辑清晰:整个辩论提纲应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使辩论内容能够紧密相连,形成有力的论证体系。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0.B 11. 高尚信仰的巨大力量(或:高尚的信仰能产生无穷的力量; 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催人奋进的动力) 信仰的积极意义(或:高尚的信仰) 从反面阐述缺乏信仰的可悲 12.示例:值得。对共产党的信仰支撑着张桂梅老师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她的信仰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坚持红色教育树人铸魂,为孩子们埋下信仰的种子,让孩子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她自己无儿无女,却帮助许多女孩点亮了人生梦想,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不能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她,而应高度赞美她,还应该学习她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并为之不懈奋斗。
【解析】10.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能力。
B.依据④段“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却不动丝毫,清贫如洗; 灯红酒绿的和平时期,杨善洲毕生积蓄只是草帽、砍刀和烟斗,但在后人看来,他们留下的岂止是金山银山。‘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道破天机”可知,本段文字通过列举众多事实,意在证明“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苗、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这一观点,并非选项中“意在突出信仰富有与做出的人生奉献成正比”这一观点。
故选B。
11.本题考查梳理论证思路的能力。
①空,依据②段“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然而仅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却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反观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和大炮’的巨大威力”可知,这是通过对比,论述了高尚的信仰能产生无穷的力量,是净化灵魂的甘露;依据③段“‘对信仰的忠诚是爷爷留下的最大财富’,红色情报员钱壮飞的孙子钱泓这样说。相比物质财富,信仰是更宝贵的财富,它指引着奋斗的方向,决定着不同的价值抉择”可概括为:阐述了高尚的信仰是催人奋进的动力。依据①段“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可知,其领起病概括了②、③两段文字的内容。据此,三段文字共同阐述了高尚信仰的巨大力量这一观点。
②空,依据④段“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⑤段“信仰纯洁,方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不懈斗志”,⑥段“信仰坚定,方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可知,这是阐述了仰的积极意义。
③空,依据⑦段“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有些人一旦失去了高尚的信仰,物质欲望便侵蚀着信仰的根基,利益至上就会成为他们的生存哲学。一些干部在市场冲击和利益诱惑下心为物役、贪污腐化、价值虚无、精神空虚”可知,这是从反面阐述缺乏信仰的可悲。
12.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
示例:值得。张贵梅堪称时代的楷模。我们习惯用“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形容师者无私奉献的一生,张桂梅校长正是这样为教育事业燃尽一生的人。她帮助深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够学习到知识,这样一个艰巨而又伟大的任务,其他的人可能做不到,但是张桂梅校长做到了,她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所以,张贵梅老师不忘初心,为了理想不懈奋斗,是值得我们大家尊敬和赞美的人。
13.(1)我们应该弘扬英雄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以此为榜样融入时代发展。(或:我们应该弘扬英雄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
(2)C
(3) ⑥ 这段文字写张富清60多年刻意尘封功绩,用生命书写伟大。论证了该段观点“朴实是人格之本”。他默默奉献一生与“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相呼应。
【详解】(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结合全文的论证,第①段提出对英雄的态度,根据第②段“可见,我们应该弘扬英雄忠诚、执著、朴实的品格,以此为榜样融入时代发展”可知,这一句点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 .有误。第①②段并没有“赞美这是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时代”,而是表明对英雄的态度;
B.有误。第③段主要阐述伟大时代和崇高事业需要英雄榜样,属于因果颠倒;
D.项有误。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不应该止于‘诚心正意’的敬仰,而应该有起而行之、始于足下的行动”;
故选C。
(3)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
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
根据材料“60多年来刻意尘封功绩”“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最艰苦的来凤县工作,甘愿为贫困山区默默奉献一生”可知,张富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用生命书写伟大,这是他朴实人格的写照,与第⑥段“朴实是人格之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这是英雄模范们所共有的朴实人格”的内容一致。所以应放在文中第⑥段。
14.C 15.读了本文,我知道了在生活中要落实“光盘行动”,拒绝过度包装,节水、节电、节气,改变出行方式。以前,我上学都是爸爸开车送我,现在开始我要自己步行上学,还要劝爸爸妈妈少开车,我们一起努力将节俭新风写在生活点滴间、刻在家门家风上。 16.(1)在家庭中开展光盘行动,不仅是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让孩子在其中涵养“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道德品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
(2)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方面,家庭教育是重要一环。
(3)家庭的消费观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勤俭节约是传家宝,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传承。)
(4)在家庭打卡活动中,形成润物细无声的节约家风,可以滋润孩子的心灵,塑造出孩子勤俭节约的品格(美德)。
(5)如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道德文明素养也在不断提升,“舌尖上的浪费”更是要不得。家庭参与打卡活动,能够全家人树立节俭意识,培养节约习惯,自觉抵制餐饮浪费行为,有助于让勤俭节约成为良好家风、社会新风。
【解析】1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文章开头指出勤俭节约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接着从“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方面,家庭教育是重要一环”“将勤俭节约融入家风,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代代传承”“家风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塑造着人们的品格”三个方面具体的阐述,最后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让勤俭节约成为良好家风、社会新风。
C.“只要让节约融入家庭,就能去除铺张浪费的不良之风”于文无据,条件关系不成立。
故选C。
1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性试题。本题能从日常生活的实际行动中养成节约的行为习惯的角度来拟写作答。可从生活中的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环保出行等方面来谈。
如:勤俭节约需要在吃的方面,需要杜绝铺张浪费,在吃饭的时候吃多少,点多少;不讲排场,不讲阔气。在出行方面,因为人们在出行的时候喜欢开车,如果可以坐公交,或者拼车等。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等。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1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根据选文内容列举支撑“家庭光盘行动”打卡活动的理由,注意筛选信息。
第①段“在当今时代,在家庭教育中提倡浪费可耻、节约为荣,不仅是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让孩子在其中涵养‘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道德品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第②段“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方面,家庭教育是重要一环”,第③段“每一位家长都应谨记:勤俭节约是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第④段“家风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塑造着人们的品格”,第⑤段“如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道德文明素养也在不断提升,‘舌尖上的浪费’更是要不得。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希望每个人都能树立节俭意识,培养节约习惯,自觉抵制餐饮浪费行为,让勤俭节约成为良好家风、社会新风”均可作答。
17.C 18.首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话,引出中心论点广大青年应“以青春之笔勾勒奋斗画卷”;接着,从“蘸一滴赤子红,勾勒忠诚底色”“涂一抹奋斗青,描摹奋斗基色”“守一片纯洁白,渲染清廉本色”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发出呼吁:广大青年要挺膺担当,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用实干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9.示例:我认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忠贞爱国,筑牢信仰高地,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把对党忠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到日常一言一行中。要把强国兴国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努力学习,奋斗不止。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经得住诱惑,抗得住侵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干净做事,清白做人。
【解析】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有误,结合画线句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可知,运用道理论证,而非事例论证;
故选C。
18.本题考查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论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结合内容概括作答。表达时,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阅读全文可知,文章首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O二三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话,引出中心论点广大青年应“以青春之笔勾勒奋斗画卷”;接着从“蘸一滴赤子红,勾勒忠诚底色”“涂一抹奋斗青,描摹奋斗基色”“守一片纯洁白,渲染清廉本色”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发出呼吁:广大青年要挺膺担当,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用实干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9.本题考查阅读启示。作答此题,要认真阅读题干,谈谈广大青年应该如何执青春之笔,勾勒忠诚底色,描摹奋斗基色,渲染清廉本色。结合第①段“广大青年要执青春之笔,勾勒忠诚底色,描摹奋斗基色,渲染清廉本色,一往无前、勇毅拼搏,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美画卷”,第②段“筑牢信仰高地,做到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要把对党忠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到日常一言一行中,做到对党忠诚一辈子、为民奉献一辈子,以实际行动践行‘红心向党、与党同行’的铮铮誓言”,第③段“当代青年要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率先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终生奋斗中彰显人生价值”,第④段“广大青年要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经得住诱惑,抗得住侵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等内容以及结合学生的身份,抓住我们的责任进行阐述即可。
示例:我认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美画卷,执青春之“笔”,蘸青春“色彩”,以奋斗为强调色,以清廉为背景色,筑牢信仰高地,做到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率先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努力拼搏绘时代之画卷。
20.C 21.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突出地论证了“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的观点。 22.第④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第⑤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这两段与第⑤段首句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
【解析】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C.结合第⑥段“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能立下大志,还要不懈的奋斗,才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选项过于绝对化;
故选C。
2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提炼和论证方法分析。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题或文章的首尾段,也有的需要根据文意来概括。结合本文内容来看,作者着重阐述“立志”的问题,并在首段引用宋代学者程颢和明代学者王阳明说的话来引出论点: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结合第③段“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可知,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主要举了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的例子,并将他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经历进行对比,来论证文段的首句:“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的观点。
2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内容。
结合文章第④段“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可知,这里主要是写毛泽东同志对“立志”的深刻见解;结合第⑤段“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可知,这里则重点论述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而且第⑤段开头的两句话“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处于第④段和第⑤段中间,刚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不能调换。
23.C 24.(1)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2)人要有精神追求的原因。(3)怎样追求人生境界。(4)呼吁我们要追求有诗意的人生境界。 25.演讲主题针对性;本文的演讲主题是“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对于即将要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对未来有迷茫,也许将要面对社会的各种诱惑,所以本文通过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来给大学生启发,并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演讲内容针对性:本文主要讲了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这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将要面临的情况,从俗务、事业和审美三个层次给了来告诫大学生:眼光要长远,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同时引用《淮南子》话语和朱光潜先生观点,说理充分,更吸引学生兴趣,引发思考。语言风格针对性:本文语言简洁、通俗易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在演讲的过程中,将晦涩深奥的观点通过更平易近人的语言方式表达,让大学生没有过分的负担和压力,听起来会更加轻松愉悦,同时融合经典文献和比喻修辞等的使用,也符合北大学生较高文化素养和理解能力的受众群体,使说理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整体文章的布局,层层深入,能让大学生听起来更信服。
【解析】2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根据文章第④段“第一个层面是俗务,即柴米油盐,或者是各种应酬,每个人都免不了的”“不可能有人不食人间烟火”可知,俗务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事务,“俗”是每个人都免不了的,像句子中的柴米油盐、各种应酬一样的大众的事情;
故选C。
24.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的梳理。
第一空,文章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
针对提出的观点,文章第②-⑧段展开了具体论述,且层层深入;
第二空,首先第②段通过列举《淮南子》中的一段话,阐明了“人要有精神追求的原因”;
第③段“那么什么是人生境界呢?就是指这个世界对于人生的意义”指出了什么是人生境界;
紧接着④-⑥段层层递进地介绍了“人生境界的三隔层面”分别是“俗务”“事业”“审美”;
第⑦段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层面对于人生都是必须的,三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转化”;
第四空,文章最后第⑧段“我们要以审美的眼光贯穿人生的三个层面,有意识地在这三个层面上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是呼吁我们要追求有诗意的人生境界;
第三空,是对以上的④-⑧段这几个方面的总体概括,阐述了具体该怎样追求人生境界。
25.本题考查对文本针对性的分析。
本题考查从多维度分析文本。根据题干要求,需要从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演讲主题、内容和语言风格”,答题时更要结合大学生的现状、其心理特点以及他们将要面对的社会状况来进行分析。
从主题设置来看:本次演讲的主要对象是北大学生,他们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入职场,从校园到职场,对他们来说是一场挑战,可能会出现迷茫和困惑,同时也将面临着初入社会的各种诱惑;针对这一社会群体的特点,本文通过阐述什么是诗意的人生境界,“我们要以审美的眼光贯穿人生的三个层面,有意识地在这三个层面上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呼吁大学生们要追求有诗意的人生境界;同时,北大学生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追求,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索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这个主题与北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素养相契合,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于人生境界的深入思考。
从演讲内容上来看:本文从人生内容的层面出发,探讨了俗务、事业和审美三个层面的关系,以及如何以审美的眼光贯穿人生。这些内容与即将迈入社会的北大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密切相关,能够引导他们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选择。通过对这些层面的思考,北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有意义的选择。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使用了一些比喻和例子,第②段把人关进黑屋子的例子,第⑥段对一棵树的三种不同态度的例子等,使演讲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这种语言风格符合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能够更好地传达演讲者的思想和观点。同时,作者还引用了《淮南子》中的话,增加了演讲的文化内涵和深度,符合北大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
26.D 27.可作为第③段的论据。《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契合第③段中的"深刻探究存在于事物当中的规律、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共识",证明了本段的分论点"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 28.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作荷叶,把自己比作红莲,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母亲为子女遮挡人生的风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爱的伟大,也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荷叶"和"红莲"的意象优美,蕴含的感情丰富。既有自然之美,也有人文之美。
【解析】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理解有误。根据第⑤段中的“具体到文章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满的美的享受”可知,本段只是提到了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会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满的美的享受。并不能说明“有美的意象和境界就是好文章”,本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
27.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根据题干材料“《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中的“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结合第③段“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此及彼的推演,深刻探究存在于事物当中的规律、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共识”可知,材料中的实例可放在第③段中,证明本段分论点“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
28.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根据第⑤段“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具体到文章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可知,应从修辞手法和意象方面来进行赏析。
从修辞手法角度看,“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把母亲比作荷叶,把自己比作红莲,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与母亲为子女遮挡人生的风雨有相似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爱的伟大,也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从意象角度看,“荷叶”和“红莲”的意象优美,荷叶象征了作者的母亲,红莲是被母亲庇护的孩子。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红莲,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意象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既有自然之美,也有人文之美。
29.D 30.运用了举例论证(或例证法、事例论证、事实论证、摆事实)的方法,论证了"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或“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把它加以客观化,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的观点,使论证具体准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1.①有了距离,可以见出事物本身的美;②有了距离,艺术可以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③有了距离,作家才能将切身的情感客观化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
【解析】2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D.依据“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把它加以客观化,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可知,选项“艺术家只要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就都能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的表述太过绝对。
故选D。
30.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使用论证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观点,因而在解答论证方法作用时,要紧扣文章的论点或分论点分析作答。
第⑤段语句“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列举了蔡琰和杜甫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的观点,使论证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③段“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可知,有了距离,可以见出事物本身的美;结合第④段“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可知,有了距离,艺术可以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结合第⑤段“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把它加以客观化,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可知,有了距离,作家才能将切身的情感客观化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据此概括作答。
32.D 33.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不丹相对封闭,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心理参照系比较稳定(由于心里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们知足常乐,所以幸福指数高。这正好证明了本段的观点。 34.因为: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
【解析】3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辨析。
D.根据末段中的“太过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可知,作者强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于文无据。故选D。
33.本题考查补充论据。材料中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但却是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这是因为这个国家是相对封闭的,与其他国家交往并不频繁,所以国民就没有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比较,尽管他们经济并不发达,但因为常年以来一直如此,“心理参照系”稳定,国民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所以国民们就可以知足常乐,觉得幸福。与第④段中的“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相契合,能证明第④段中的观点。所以可作为第④段的事实论据。
34.本文考查内容分析。
结合第④段“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可知,心理参照系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同样生活水平,感觉甜蜜幸福的人选择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而感到失落痛苦的人选择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高,自尊受挫,幸福感不高。
结合第⑤段“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可知,本体安全感影响幸福感,同样生活水平,感觉甜蜜幸福的人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幸福感高;而感到失落痛苦的人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幸福感不高。
结合第⑥段“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不会有幸福感”可知,成就动机程度影响幸福感,同样生活水平,感觉甜蜜幸福的人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失落痛苦的人奋斗目标过高,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
所以同样生活水平的人,如果参照对象和标准确定的过高,就会感到失落和痛苦,如果确定的适中,就会觉得甜蜜幸福。对于外界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就会觉得幸福,反之就会觉得痛苦。确定的目标难以达成,就会觉得失落。确定的目标适中,一旦实现,就会觉得幸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